5

找笔记方便、写作又给力的知识库,我是这么搭建出来的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714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找笔记方便、写作又给力的知识库,我是这么搭建出来的 - 少数派

1
找笔记方便、写作又给力的知识库,我是这么搭建出来的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早就想偷学你记笔记的方法了」

听闻我要分享如何做知识管理,我的一个朋友如是说。

我大概能理解他想学的原因,多半是我之前发的文章给他留下了印象,在最近的这一年内,我写了 10 篇文章,其中 6 篇发机核的拿到了精选、两篇发少数派的拿到了首页推荐,而最近在机核新发的两篇,也都获得了过百的收藏量。

1
1

我近期发在机核的两篇文章,都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能做到这些,离不开我的笔记和知识库。

我其实摸索知识管理一年多了,但此前一直没有分享过自己是怎么做的,因为我卡在了实践上。试了不少工具方法、也看了很多教程,但就是很难理解好的知识管理具体要怎么做。

这其中印象最深的就要属「卡片笔记写作法」,即便去看原书,也硬是弄不明白如何做,就好像刻意藏着掖着不想给人知道,让我一度非常沮丧,我只能照着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一边试验性的搭建知识库,一边搜集其他相关的教程、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迭代。

好在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已经愈发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库在接近期望的形态了,能让我写出那么多精选文章,已经能从某种程度体现这套知识库的实用性。而每当我要写文章、想找知识库里现成的笔记时,我都能发现有至少 4 种可选的搜索方法

回想一个或多个标题/正文里的关键词,直接找:

323b22dfd4c1567a55573b8adebb38cb.gif

回想笔记所在的位置,顺着目录结构逐级往下找:

9bc636bf2f12b0ed03f4fdbfd1adda31.gif

回想可能链接到这篇笔记的另一篇笔记,顺藤摸瓜的找:

a606f3f520d7b34a93bb56f8030cf991.gif

回想笔记可能归入的专题索引,通过索引内的分类寻找并跳转到笔记:

1335c00b09eef40a7e0cf5f57bda6c90.gif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自己是如何搭建这一套知识库的,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苦于不知道如何做好个人的知识管理,或是面临笔记堆积成山、找起来头大的问题,我的分享或许能帮到你。

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困难,在具体说明我的搭建方法前,我想先介绍下这套知识库的构成,但如果你已经开始好奇这套知识库是怎么搭建的了,也可以直接跳转到「我是如何搭建的」。

因为我目前在用的工具是 Obsidian,本文中都会以 Obsidian 举例,但这并不代表搭知识库只能用这一种工具或只能用我的步骤方法,希望你能更关注我在选用特定工具方法时的目的,以便寻找最适合你的工具方法。

这套知识库的构成

我基于自己从《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理解,在知识库里存放了 3 种笔记。

闪念笔记:储存突然出现、稍纵即逝的灵感或感悟的简短笔记,比如某一天突然想到两个领域可以碰撞出某种新的火花,就会写一条这种笔记。

1

文献笔记:储存基本沿用原文表达和结构的笔记,比如译文、摘抄的原文。

1

永久笔记:储存用自己的话表达、以复用为首要目的的笔记,类似一篇篇独立的文档,知识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1

对应上面介绍的 3 种笔记,我也建立了 3 个一级目录分别存放它们:

  • 1-闪念笔记
  • 2-文献笔记
  • 3-永久笔记

文件夹名称里的数字仅用于排序,而这个顺序则是根据我自己的感觉来定的,我觉闪念笔记算是思考得最浅的,永久笔记则是思考得最深的。

除了这 3 个目录,我还新建了一个名为 images 的目录用来储存图片,因为我的笔记是用 Markdown 写的,而 Markdown 文件的图片必须从外部引用,将所有图片存在同一个地方能让我的笔记目录保持简洁清爽。

1

而这 3 个目录之下,也都有着不同的二级目录结构:

  • 闪念笔记:没有二级目录,所有笔记存放在同一层级
1
  • 文献笔记:以信息的媒体类型、来源区分二级目录,比如图书、视频、文章,再到三级可能是具体的书名/作者
1
  • 永久笔记:以自己对不同领域的认知分类,自下而上形成各级的分类文件夹,如 000-效率实用/010-工具软件教程、200-游戏/220-营销发行
1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这 3 个目录下要用不同的结构?由于这套结构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发展出来、并非最开始就设计好的,这里仅分享下我对这些做法的个人理解:

  • 闪念笔记不作二级分类:本身定位就是快速记录的简短笔记,默认的时间戳已经能满足区分不同笔记的需求,如果要找特定的笔记,基本也可以靠关键词、时间戳和标题定位到
  • 文献笔记用媒体类型和来源分类:这些笔记几乎都是照搬原文、没有经过大脑记忆的,对我来说要找特定笔记时,回想起「曾经在 B 站看过一个这样的视频……」比「曾经记过一个 xx 领域的笔记」更容易,因而我选择用媒体类型和来源分类,方便后续查找
  • 永久笔记用符合自己认知的分类结构:能存入其中的笔记,大多是经过自己思考、再表达的,也就是说我的记忆中已经对这些知识做了某种分门别类,因而我更倾向于用自己理解的结构对它们分类,这样能让我更快找到特定的笔记

其实我确定分类方法的思路,可以总结为两点:

  • 必须有助于让我快速找到特定笔记
  • 将更多投入留给深度思考的笔记

下面我来说说,我是如何从零开始搭建这套知识库的。

我是如何搭建的

创建顶层目录

我最先做的一步,就是为前面提到的 3 种笔记创建对应的文件夹,我在 Obsidian 库中最顶层分别创建了 3 个文件夹:

  • 1-闪念笔记
  • 2-文献笔记
  • 3-永久笔记

1

这之后,为了集中存放图片、保持笔记目录的清爽,我创建了一个名为 images 的文件夹,在目录中右键,将其设为了附件文件夹

1

至此,这套知识库有了一个基础的框架,就像为了种植不同的作物、在一大块田里划分了多块区域,接下来该准备播种了。

写闪念笔记

就像我在前面所说,我理解的闪念笔记是一种简短的笔记,用于记录突发的灵感或感悟,以便后续合并到其他笔记。

我在 Obsidian 里写这种笔记时,会用到软件自带的核心插件「时间戳生成器」,第一次使用需要先手动启用插件,再 Obsidian 中依次打开:设置 > 核心插件 > 搜索插件 > 时间戳生成器,点击开关启用。

1

在核心插件设置中,启用时间戳生成器

启用后,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创建时间戳笔记了:

  • 快捷键:ctrl/cmd+shift+K
  • 指令面板:ctrl/cmd+P 唤出指令搜索框,输入并选择「时间戳生成器:创建时间戳笔记」
  • 侧边栏按钮:点击 Obsidian 窗口左侧的「创建时间戳笔记」

每当我有突然的灵感时,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立即打开 Obsidian 新建一个时间戳笔记。通常我更倾向于用快捷键创建笔记,因为这样速度更快、能让我尽快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新建笔记后,我会在标题的时间戳后加上一段话、作为正式的标题描述,这段话要尽可能概括我准备在笔记中写的内容,比如《202211252119 免费内容如何参与黑五促销》。

1

闪念笔记先写标题、再写内容

对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

  • 引导自己沿着预期的方向写作,防止写得太过跳跃发散
  • 方便后续回顾,看到标题就能大概了解里面的内容

写闪念笔记的正文时,我不会给自己特定的结构限制,只要记录的信息有助于日后再次使用,是否插图、用不用有序/无序列表都无所谓。

1
1

如果写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自己知识库中的其他笔记,我也会加上链接,以便后续顺着关联性整理笔记。在 Obsidian 中,默认输入两个左方括号即可唤出笔记的搜索框,再输入文本就可以按标题搜索笔记,最后选择要关联的笔记,就会创建一条新的链接。

1

Obsidian 唤出笔记搜索框

如果一时半会想不起要找的笔记标题是什么、或是找不到笔记,我会按 ctrl/cmd+shift+F 切换到全局搜索,用标题/正文的关键词找笔记,再回到闪念笔记中创建链接。

1

全局搜索,用标题/正文关键词找笔记

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写完标题概括的内容,一篇闪念笔记就完成了。

对我来说,闪念笔记就像是某天吃到了惊艳的料理,激动的写了一段评价,讲这道料理有多好吃、让自己想起了某段愉快的记忆,简短、但没法让我做出同一道菜。

写文献笔记

文献笔记是保持原文表达的笔记,我通常会在这几种条件下写:

  • 看到了引起我兴趣的内容,想从里面学到些什么,可能是一篇文章、一个视频,甚至一串推文
  • 学习一门课程时,需要记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
  • 从某本书里读到了觉得很有价值、或很实用的内容

记这类笔记时,我通常要关注两个区域,一是原文,二是新建的笔记,因而我的查看方式也会取决于原文:

  • 文章、视频或推文:在 PC / iPad 分屏,一个窗口看原文、另一个写笔记,因为原文是电子化的、而且信息量通常不会很大
  • MOOC(网课):先通过 PC / iPad 观看、写纸质笔记,一段时间内再转电子化,因为原文更系统化、需要高度专注和长期学习,看的时候尽量保证大屏幕,笔记写两次也可以加深记忆、优化内容结构

图书和论文方面,因为我平时输入比较少,这里就暂不分享了。

新建一条文献笔记后,如果原文自带标题,我会直接沿用原标题或将其译为中文,如果原文没有标题,我再根据内容概括一个标题,就像写闪念笔记时所做的那样。

1
1

如果原文自带标题,我会直接沿用原标题或将其译为中文

接着,我会参考原文的类型将笔记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比如要翻译一篇宣传片教程文章、作者是资深宣传片制作人 Derek Lieu,我会将笔记移动到 2-文献笔记/文章/Derek Lieu 目录下,这样一来,之后就可以通过回忆原文信息快速找到这篇笔记。

1

出于习惯,完成这一步后我也会在笔记的结尾记下原文链接/出处,以便下次需要确认原文或继续查看时,能快速回到原位。

1

我习惯于在文献笔记结尾放链接

到这里,一篇文献笔记就有了标题、放到了合适的位置、也存好了原文链接,剩下的正文我通常有两种记录方式

  • 翻译全文:原文表达清晰且内容量不大时,我会从头到尾翻译一遍,记录下来,比如一篇文章、一个教程视频
  • 摘录重构:原文内容量较大,或表达发散时,我会提取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重构为逻辑性更强的结构,比如 MOOC 里的一节课、一串推文
1
1

一串推文的原文 vs 笔记

这一步完成后,一篇文献笔记也就写完了。

文献笔记对我来说,就像是吃到了惊艳的料理,拍下照片,记下了食用体验、能看出来用到的食材,甚至冲进厨房从头到尾拍下厨师的制作过程,相比吃后评价(闪念笔记)多出了一些具体的信息,但也还不足以让我做出同一道菜。

写永久笔记

永久笔记是用我自己的话表达、以复用为目的的笔记,我一般会在这些情况下写:

  • 近期从实践中学到了有复用价值的新知识,比如通过 wiki 和教程理解了某个专业术语、写代码实现了一个自动化
  • 在闪念笔记/文献笔记中发现了有复用价值的信息,能拆解重组、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新笔记了
  • 有个想写的文章选题,定好标题就能立即开写了
  • 发现几篇笔记可以归入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且能延伸写一些自己的思考
1

近期学到的新知识,可以写成永久笔记

1

文献笔记里发现有价值的知识,也可以重构成永久笔记

上面这些情况,能说明某个时间点、我在某个主题下知识储备够多了,但要怎样才能写出易于复用的笔记?

我的答案是为笔记选用合适的框架

每当我准备写一篇永久笔记,我都会先想象写完后自己要如何用这篇笔记,再从 3 种文档类型里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文章类除外):

  • 操作指南:如何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实现特定的结果,重在描述做法
1
  • 解释:解释概念、术语、原因等需要思考理解的内容
1
  • 参考:做某事时要查阅其中的部分信息,像字典/ wiki 般有整齐统一的结构
1

这套文档分类并非我的原创,而是从别的领域迁移过来的,我曾有段时间在研究如何写出好的开发文档,偶然找到了 Youtube 视频《What nobody tells you about documentation》,其中介绍了 4 种文档类型(比上面介绍的 3 种多了一个教程)。

1

4 种文档目的各异、却又被学习和工作串联,大部分教程/笔记之所以难用,往往是混杂了多种类型

因为这些文档和知识库中笔记的定位很贴近,我便尝试用在了自己的知识库里,意外发现完美匹配我的使用需求,便一直用下来了。

在 Obsidian 中,可以通过 # 和文本来加标签,选定一种文档类型后,我便会在笔记的开头加上对应的标签:

  • 操作指南:how-to
  • 解释:explanation
  • 参考:reference
1

这样不仅指定了笔记的预期用途,而且可以用标题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写的过程中偏离了预期的方向。

但这还只是开了个头,选择的文档类型不同,笔记的写作思路也会有所不同,接下来我分别介绍下自己写这 3 种笔记时的关注点。

操作指南是帮助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笔记,侧重于描述指导实践的做法。

1

写操作指南时,我会先起个好标题,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

  • 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用「如何 xxx」这样的句式
  • 尽可能接近找笔记时会用的表达,侧重「做什么」而非「怎么做」

比如我想写一篇笔记,讲用 Python 从网页爬取数据、需要用到一个名为 Scrapy 的库,好的标题可以是《如何用 Python 爬取网页》,不太好的标题可能是《如何使用 Python 的 Scrapy 库》,因为前者更好的体现了「做什么」。

明确标题后,为了确保自己能写出清晰的操作指南,我在写笔记正文时还会考虑一些点。

  • 提供可实践的步骤/做法:描述每个步骤要做的,或是多种实践向的建议,以便我日后翻看笔记时能知道怎么做
1
1

操作指南可以分步骤,也可以是实践向、没有特别明显步骤的

  • 选择合理的起点:适当省去一些无需关注的前置步骤,比如讲如何在 Obsidian 中引用文本块,就不需要讲如何下载和安装 Obsidian 了
1
  • 注重结果,而非解释:笔记全文要能帮助我达成最终的结果,尽量不做任何解释,如果实在有必要、也尽量链接引用解释类笔记
1
  • 允许多种途径:做一件事的方法往往不只一种,操作指南中也要对多种做法保持包容,比如「如何独特的介绍一款游戏」,既可以写一段体现游戏主旨的描述、也可以为游戏选择 3 个独特的关键词组合、还可以用独特的方式展示游戏
1

总结一下,操作指南我是这么写的:

  1. 起个面向实践的标题,比如《如何 xxx》
  2. 提供可实践的步骤/做法
  3. 选择合适的起点
  4. 注重结果,而非解释
  5. 允许多种途径

解释类笔记正如其名,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术语、概念或某些因果关系。

1

我在写这类笔记时同样很关注标题,好的标题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解释某些东西的,具体来说,我会考虑这两种表达:

  • 用名词,并限定讨论范围,比如《游戏中的钩子》
  • 用问句,预期的回答显然是对概念/因果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游戏预告那么引人入胜》

定好标题后,写这类笔记的正文时,为了做到通俗易懂、实用的解释,我也会关注一些点。

  • 讲自己能听懂的话:不复制粘贴 wiki 或其他人的解释、少用专业术语,用自己的话解释,毕竟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要是写进去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就闹笑话了。
1
1

wiki 的内容很详细,但写给自己看的东西,还是得用自己看得懂的话

  • 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根据要解释的内容,从配图、举例子或打比方这 3 种方法中选择最合适的,这是我从擅长打通游戏和教育的 Nicky Case 那学来的。
1

用图像、视觉化的内容解释

1

举个例子

1

打比方、用比喻

  • 讲清前因后果:注重因果的描述,比如是什么背景导致了这样的设计、为什么要选用这一种工具方法,讲清这些也有利于举一反三,或是深入思考。
1

在分享自己创作经验的文章中,为了更好的让读者理解工具的适用场景,我会特别解释选工具的原因

  • 避免讲做法、或写成结构化的参考:解释类笔记的目的是把东西讲清楚,不是为了让我跟着做什么,或是像字典一样快速跳到特定的部分查阅,因而要避免写成其他类型的文档。

最后,我还会为解释类笔记加上别名,这是一个 Obsidian 中支持的功能,为笔记指定一个或多个文本作为别名后,就可以额外通过这些文本搜到这篇笔记,这其实是方便了我后续的找笔记。

比如《游戏的钩子》这篇笔记,这个概念对应的英文是 hook,我就会在笔记的开头写上这样一段内容,加上「hook」和「钩子」这两个别名:

1

它们在 Markdown 里其实是这样写在开头的:

---
alias: hook, 钩子
---

加上别名后,我就可以通过别名的文本搜到这篇笔记,不管是全局搜索还是创建链接时都支持:

1
1

总结一下,解释类笔记我是这么写的:

  1. 选一个能体现出概念/因果解释的标题
  2. 讲自己能听懂的话
  3. 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
  4. 讲清前因后果
  5. 避免讲做法、或写成结构化的参考

参考类笔记像 wiki、字典一样结构化,查阅时往往只需要关注特定部分的信息,比如发布文章前的检查项目、数据库常用的查询代码、用不同器具制作咖啡时手磨的研磨度。

1

和前面两种笔记一样,参考类笔记也要一个好的标题,根据我的经验,我倾向于在标题中纳入找笔记会用的关键词

比如一篇参考类笔记,描述了用不同器具制作咖啡时,推荐手磨设置的刻度,我用的标题是《C40 制作各类咖啡的研磨刻度参考》,其中的关键词是「C40」和「刻度」。

1

在写这类笔记的正文时,为了让自己日后能更便捷的查阅参考,我也有一些考虑的点。

使用对查阅友好的结构:就像我找笔记时借标题理解其中的内容,在查阅参考类笔记时,我也会通过大纲中的子级标题理解对应部分的内容。为了帮助自己更高效的查阅,我也习惯于将查阅的关键词作为标题。

比如上面咖啡手磨刻度的笔记,我在查阅这个笔记时相当于在问「要制作 xx 类型的咖啡,我应该将手磨的刻度调到什么范围内?」,查阅的关键词都是「咖啡类型」,因而笔记内的子级标题最好都是咖啡的类型。

1
1

C40 手磨研磨刻度的笔记,不过这个例子算比较极端了,其实这里数据这么少、我完全可以用一个表格解决

只提供查阅所需信息:提供的信息应该刚好能满足查阅的需求,避免添加过多无关信息、导致查阅的效率变低。

还是手磨刻度笔记的例子,我在查阅时只需要知道「刻度范围」,因而每块内容中讲清推荐的刻度范围即可,而不应出现「如何调节刻度」这样的内容,后者适合单独写一篇笔记,必要时通过链接引用。

保持准确一致:参考类笔记中的内容需要经常查看,为了避免误导,需要持续更新、保持内容的准确性,而为了提高查阅的效率,也最好使用一致的结构、语气和格式。

总结一下,参考类笔记我是这么写的:

  1. 用找笔记的关键词起标题
  2. 使用对查阅友好的结构
  3. 只提供查阅所需信息
  4. 保持准确一致

至此,便是我用 3 类文档框架写永久笔记的做法。

永久笔记对我来说,就像是我为了能还原某道好吃的料理,反复摸索尝试后写出的食谱,能指导我的实践行动,告诉我要准备哪些食材、如何烹饪、最终还原出那一道料理。

这样的笔记不管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离不开「让自己高效复用知识」的目的。

每次写笔记时,我也会关注其中是否有关联到其他笔记的内容,如果有的话,便会新建一个链接、在对应的位置链接关联笔记。

在知识库的长期使用中,我发现链接笔记主要有这两个好处:

  • 让信息的表达和获取更高效:对于永久笔记而言,通过链接操作指南、解释和参考,可以保持各类笔记的简洁,确保每篇笔记都能专注于自身的目的,讲步骤的就交给操作指南、理解术语概念就交给解释
  • 帮我更好理解知识、或启发灵感:发现知识间的新联系,比如整理自由职业经验的笔记时,我就发现其中提到了我在项目管理中学过的提案书,虽然我想不起提案书是什么,但靠着回顾当时的笔记,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新旧知识

但什么时候才要链接笔记?在写这篇文章的期间,我也随机回顾了不少知识库中的笔记,发现我创建链接的场景主要有这 3 种

  • 提到了某个术语/概念:比如我在写宣传片领域的笔记时,「游戏的钩子」就是一个高频出现的概念,我便会在提到它的地方引用对应的解释类笔记
  • 需要同时使用操作指南和参考类笔记:比如一篇分步骤介绍如何做某事的笔记,需要用到另一篇笔记里的某种规范/标准,我会在更有可能被找到的笔记中链接到另一方
  • 提及笔记本身:就像「那篇笔记」、「这篇文章」,关注的焦点是笔记本身,而不是笔记中储存的知识,主要出现在一些背景/摘要里

Obsidian 管这种内部笔记间的链接叫「内部链接」,要新建一个内部链接,可以在编辑笔记时连输两个 [ 、唤出内部链接菜单:

1

Obsidian 唤出内部链接菜单

此时输入文本,即可用关键词搜索标题,查找匹配的笔记:

1

Obsidian 内部链接,输入文本搜索笔记

最后,选中要链接的笔记,链接就创建成功了:

1

创建好的内部链接

点击内部链接,便会打开对应的笔记、跳转到开头,但我通常还会有一些额外的需求:

  • 希望打开笔记后,能直接跳转到特定的位置,比如某个标题、或具体的一段内容
  • 希望链接能显示成自定义的文本,比如显示成「这篇文章」,不然有时候笔记标题放在上下文里看着怪别扭
1

大部分情况下,我更需要下面一种简洁的表达

我在 Obsidian 里都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希望打开笔记后跳转到特定位置,可以在链接中输入 # 搜索并选择标题。在内部链接中用 # 唤出标题选单

1
1

在内部链接中用 # 唤出标题选单

如果想要跳转到更精确的位置,比如另一篇笔记里的某一段文字,则可以在链接中输入 ^ 搜索并选择对应的内容,注意这种格式和链接到标题只能二选一

1
1

在内部链接中用 ^ 唤出文本块选单

要自定义链接显示的文本,可以在链接的末端输入 | ,然后输入要显示的文本,比如 [[一大串超长的笔记名称|这篇笔记]] 会显示为「这篇笔记」。

1
1

自定义链接文本编辑模式 vs 阅读模式

在链接笔记时,笔记的别名也能提高我找笔记的效率和成功率,就是我在解释类笔记里提到过的那个 alias,因为有时候脑子一抽、就是想不起来要找到的那个概念的中文/英文叫什么,如果设置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别名,就可以用还记得的关键词都试试。

1

链接笔记时也能搜索 alias 别名

维护子级目录

前面已经讲了我是怎么写各种笔记的,但搭建易用的知识库显然不只是写笔记这么简单,因为时间一长,知识库里的笔记也会堆积,导致很难在文件列表里找笔记,这也是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想象一下这个列表的长度翻上几倍,大概就是我曾经面临的情况

试过不少方法后,我最终选择了不预先创建目录、而是等某个文件夹的笔记堆积到一定量再建,也就是自下而上的搭建目录,因为我发现这么做对我有两个好处

  • 省事:相当于只在必要的时间触发目录更新,不会像定期维护目录那样浪费一部分时间
  • 提升找笔记的效率:目录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建立的,因而找特定笔记时,可以通过回忆快速想到对应的目录位置,我早期也试过参考专业的图书分类建自己的目录,但既不能很好匹配我的关注领域,也不能帮助我快速回想起笔记的存放位置,因为有些分类我自己都搞不懂

具体来说,我并没有为触发目录更新设定一个精确的笔记堆积量,更多是凭感觉

每当我存入一篇新笔记、或是随意浏览文件列表时,我都会扫一眼可见范围内同级的笔记数量,如果笔记数量已经堆到我一眼看了就无法忍受,我就会开始在这一级更新目录

我会快速扫视这些笔记的标题、先对它们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选一个能纳入最多笔记的分类、新建文件夹、将对应的笔记移动进去。

文献笔记大多可以依靠原文类型、来源平台/作者建立子级目录,但永久笔记都是自己的话写出来的,最好有一套定制的目录,而且目录的结构不能太过复杂,否则找笔记也头疼。

1

文献笔记的子级目录

为此,我为永久笔记下的子级目录指定了命名规范,统一用 000-分类名 这样的格式,3 位数字分别代表一级、二级、三级目录的序号,也由此限制了子级目录的宽度和深度。

以我最近在学的游戏宣传片领域为例,对应的目录逐层深入就是:

  • 3-永久笔记
  • 200-游戏
  • 220-营销发行

1

在为子级目录写分类名称时,我也会尽可能保留一定的拓展空间、避免范围限得太小,但即便一时没选好也不会有太大负担,因为后续的目录维护也能换更合适的分类名,必要时还可以重新移动笔记位置。

要找一篇笔记,除了搜索标题/正文关键词、顺着目录结构找、顺着内部链接找,我在开头还提到过一种途径,不知你是否还能回想起来?

答案是通过索引跳转。

索引相当于笔记的中转站、传送大厅,其中专门整理了同一专题笔记的链接,并且会用多级标题将关联的笔记分门别类,便于我高效查阅、找到所需的笔记,这个角度来说,索引也算是一种参考类笔记。

1

每当我发现知识库里的笔记可以凑够一个专题,我就会尝试新建一个索引笔记,将关联的笔记链接都收录进来。

至于多级标题如何取,一级标题我会用文档框架分,比如如何做、参考、解释,二级再视情况「自下而上」创建,选择对我自己有意义的分类。

1

索引内的标题,也是自下而上生成的

对我来说,索引算是锦上添花的存在,相当于额外搭建了一个找笔记的途径,而整理索引的过程中,也会帮助我深入理解原有的笔记。

以上,便是我目前这套知识库的搭建方法,基本可以概括为 3 步

  1. 创建顶层目录
  2. 写笔记存入
  3. 维护发现笔记的渠道

在摸索这套知识库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 4 个对我帮助较大、让我学得更深的技巧

  • 写笔记时尽量用自己的话、不摘录原文
  • 以复用为目的写笔记,选择合适的文档框架
  • 常维护多整理,而不是记上一堆笔记吃灰
  • 尽早输出,不管是写文章、做视频教别人,还是用项目练手

但我必须承认,这套搭建方法并不完美,比如现在就还存在这两个问题:

  • 闪念笔记缺少高效的处理机制,导致这类笔记堆积如山,处理起来略头大
  • 没有纳入项目相关的笔记,项目知识输入主要靠套文档框架写笔记、或写长篇的复盘文章

要搭好个人的知识库,方法也不一定只有这一种,这么做只是暂时满足了我当前对找笔记和写作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也会继续把这套知识库折腾下去,在学习、记笔记和创作的过程中持续优化它。

希望我的做法和经验能对你有所启发,帮你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创作自己的内容。

至于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看完这篇文章的草稿后,他留下了这句话:

「一年,你知道我这一年怎么过的吗」

> 少数派请你做地图:城市声音收藏夹火热征集中,期待你创作的城市之声 🎧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