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美一手养大的多点,要上市了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1209-37258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物美一手养大的多点,要上市了
多点之困,物美系解决不了。
被物美一手养大的多点,跑步冲刺IPO了。
多点(多点数智有限公司,也称多点Dmall),一家成立于2015年、脱胎于物美,现覆盖零售业数字化改造各环节的公司,于12月7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和多点财务数据一同引发关注的,是物美超市、麦德龙中国构成的“物美系”,还有幕后操盘手张文中二次创业的跌宕人生。
创始人张文中曾公开表示,多点和物美是两个独立的企业。但多点对物美系的依赖之深,随着招股书浮出水面。不只体现在多点的招股书中至少提了237次“物美”,更反映在实打实的收入以及贷款、融资上。
从2019年到2021年,多点的收入分别为2.65亿元、4.87亿元和10.45亿元;2022年前9个月,收入同比增长50.3%上涨至11.02亿元。报告期内,多点七成以上的净收入,来自物美集团、麦德龙中国实体、重庆百货集团、银川新华集团构成的“物美系”;四成以上的收入,由最大客户物美集团“承包”。
在多点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张文中通过数家实体间接持股合计约58.36%。张文中也是物美的掌舵人,去年3月,他将物美超市业务和2019年收购的麦德龙中国打包在一起,以物美科技的主体冲击港股。他在物美科技的持股比例高达74.5%。
有物美“供养”的多点,至今还亏损。过去三年,多点的经调整净亏损(排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影响),加起来有27.46亿元,平均每年亏9亿元;2022年前9个月,调整后的净亏损为3.47亿元。
张文中“第一次创业”的物美科技,因为上市申请6个月后未更新,冲击港股IPO的脚步暂停。现在,他带着“二次创业”的多点冲击IPO,这次能叩响港交所的大门吗?
年入11亿,至今未盈利
光顾过物美超市的用户都有过这种体会,结账处放置的多点APP自助收银电子屏,比开放的人工结账通道还要多,要想自助结账,就需要下载多点APP。
2015年推出的多点,是物美超市的线上版。不过,多点很快就转型为平台模式。可以理解为,物美是前台部门,把自己的中台部门独立出来赚钱了,为像物美这样的区域性零售商提供数字化服务。线上,帮客户履约,线下,提供自助收银机,以及帮客户优化选品、库存管理、运营会员体系等服务。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多点的收入分别为2.65亿元、4.87亿元和10.45亿元;2022年前9个月的收入为11.02亿元,基本接近2021年全年。2020年和2021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84.0%、114.6%,2022年前9个月的增速维持在50%以上。
从营收情况能看出,多点直到2020年才开始起量并迅速成长。经历过那一阶段的前多点线上运营负责人陈冬表示,多点的B端业务增长受益于疫情,传统商超开始重视线上。
把10亿量级年收入的多点,放到行业里是什么地位?
多点在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称,按照收入计算,多点在中国零售云解決方案服务商中,排名第二,拿到了7.7%的市场份额。不过,它和第一名的差距不小。
陈冬对开菠萝财经分析,收入的第一名是达达集团的京东到家。达达2021年的营收为69亿元,其中,本地零售商超O2O平台京东到家的营收为41亿元。
O2O业务是多点起步比较快、也非常关键的业务之一,由于与美团、饿了么合作的大型商场、超市较少,所以,京东系的京东到家、阿里的淘鲜达,都是多点的竞争对手。
在招股书中,多点还援引上述报告表示,按商品交易总额计算,通过多点操作系统处理的数额是956亿元,多点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市场份额为14.8%。
一般来说,佣金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商品交易规模越大,收入越高,但多点这类服务B端的平台收入多少,不只靠佣金。商品交易总额,是指客户在多点平台上的GMV。收入,是指多点从销售额中提取的佣金,以及向客户收取的服务费、广告费、咨询费等。
这就要说到多点的收费模式。2022年前9个月,多点11.02亿的收入中,6.40亿元来自零售核心服务云。这是多点向客户售卖数字化系统的钱。客户使用多点的操作系统Dmall OS,按照销量的一定比例或固定的订阅费付款。
其中3.36亿元来自电子商务服务云。这是多点帮客户履约Dmall App上的O2O业务,从中收取定额佣金。多点会通过外包骑手来进行O2O配送。
还有1.26亿元来自营销及广告服务云。这是客户在Dmall App上投放广告的费用。
一个向好的信号是,从2019年到2022年前9个月,多点的业务重心逐步从电子商务,向利润率更高的零售核心转移。两部分业务的收入占比从3:6,调整为6:3。
反映在财报上,多点的整体毛利率,2019年时是-47.6%,2021年转正,到2022年前9个月提高到41.7%。如果多点接下来能继续提高零售核心在业务大盘的比重,并将电子商务的毛利率转正,整体的亏损情况有希望得到改善。
赚钱、出海,都离不开物美系
与京东是达达的大股东、也是它的最大客户一样,物美的第一大客户是多点,两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的掌舵人张文中;物美和“物美系”里的三位“成员”,稳坐多点的前四大客户席位。
多点的收入中,约有四成来自物美,约三成由“物美系”里的麦德龙中国实体、重庆百货集团、银川新华集团共同“承包”。
物美在麦德龙中国拥有控制权;持有银川新华42.1%的股权;持44.5%重庆商社,而重庆商社持有重庆百货51.4%的股权,张文中还是重庆百货的董事局主席。
多点在收入上对物美的依赖,随着招股书浮出水面。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前9个月,多点来自物美的收入分别为1.56亿元、2.65亿元、4.73亿元、4.89亿元。物美的营收贡献率从六成降到四成,但依然牢牢占着第一大客户的位置。过去三年,其他大客户每年给多点带来的收入都没超过1亿元,收入贡献率始终不到一成。
对物美的依赖,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改变。据招股书披露,未来三年,物美预计每年向多点采购7-8亿元的服务。
一位关注多点的即时零售从业者黄季还提到,“不只是收入层面,多点在配送、推广、获客上,也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除此之外,还包括获得物美集团的融资,接受物美的贷款等。
多点为物美提供采购零售核心、电子商务、营销及广告三大服务的同时,物美还为多点提供配送服务(针对Dmall App上的订单),以及物业租赁。过去三年,这两项服务的费用加起来是1.6亿元。
对于物美给多点的帮助,普通消费者最有感知的就是“引流”,推广下载多点Dmall APP,鼓励到APP上消费。一位经常在物美超市购物的消费者对开菠萝财经回忆,收银区的工作人员还会引导、甚至手把手帮助消费者下载多点APP。即便到了现在,在超市入口处,总能听到类似于“在多点APP下单能享受更多商品优惠”的广播。
和许多APP通过小程序就可下单不同,多点的线上线下业务员都要求下载APP。陈冬解释道,多点有融资需求,APP的活跃会员数融资的关键资产。
对于APP的当前用户数,我们未在多点招股书中找到,只能参考物美于2021年3月披露的招股书中提到的2020年底的数据:根据弗诺斯特沙利文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多点APP拥有8090万用户,月活跃用户约为1010万。
在招股书中,多点讲了一个关于“出海”的新故事,只不过,依然要靠“物美系”。
多点在招股书中提到,“出海”第一步是借用中国客户的海外分支机构,把业务拓展到海外去,香港特別行政区、新加坡、柬埔寨以及欧洲市场。比如,进入欧洲市场,是先让麦德龙集团的波兰门店起用多点的系统。
麦德龙中国是多点的第二大客户,2022年前九个月带来将近2亿元收入,营收占比将近两成。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多点的客户数量从69家涨到了458家,可客户的收入大盘变化不大,反倒是独立客户的收入贡献从32.1%下降到26.7%。多点的关联实体包括麦德龙中国实体、重庆百货集团、银川新华集团,独立客户是指关联实体以外的客户。
“物美系”带给多点数不清的便利,但从收入格局和市场进展来看,业务独立和客户突破,挑战非常大。
“起”也商超,“落”也商超
除了业务能否独立,多点最受外界关注的问题是何时盈利。
过去三年,多点的经调整净亏损累计是27.46亿元,平均一年亏9亿元。每一年,研发、营销、行政这三项经营费用加起来的总和,都要远超总收入。前两年尤甚,2019年三项费用共计6.83亿元,是当年总收入的2.6倍;2020年三项费用共计9.18亿元,是当年总收入的1.9倍。
拆开来看,多点主要把钱花在了研发和营销上。
研发开支可以理解,做数字零售SaaS平台,前期需要大力投入研发。多点的营销开支,则是重点用于“推广及营销活动”,给消费者发折扣及优惠券,目的是刺激O2O业务的平台流量。
进入2022年,多点开始全面省钱:把研发和营销两项开支加起来的营收占比,控制在六成左右,缩减行政开支。前9个月的收入为11.02亿元,三项经营费用花了将近9亿元,经营层面的亏损达2.4亿。扣掉公允价值变动、股权激励等“账面费用”,调整后的净亏损为3.47亿元。
虽然最终难逃亏损,不过,如果第四季度没有太大变化,相比2021年的年入10亿、亏9亿,2022年的亏损情况有望收窄。
业务持续亏损、盈利状况不清晰的多点,如今到二级市场拿新的融资,在一些零售从业者的预料之内。
有物美“撑腰”的多点,虽已累计获得5轮融资,可最近一笔公开融资还停留在两年前,IPO有望缓解现金流压力。截至2022年9月,多点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5亿元,落后于达达的52亿元。2021年,多点现金净流出7亿多元。
“‘起’也商超,可能‘落’也商超。”黄季这样形容多点的处境。
受疫情初期的利好影响,线下零售商开始重视线上渠道和数字化改造,多点的客户量在2020年、2021年大幅增长。
不过,多点的客户多集中在传统商超。虽然其在招股书中给自己的定位是,服务于本地零售业的数字零售SaaS平台,零售业态从连锁超市、仓储式超市、百货商店到便利店、专卖零售商及新业态零售商。不止一位零售业从业者认为,多点能赚到的,还是传统的商场和超市的钱。“受疫情持续影响,以及其它线上模式的冲击,这类业态的生意正在持续下滑,多点的业绩自然也受影响。”黄季补充道。
从时间节点来看,多点和物美两家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动作,总是或交叉或并行。
多点Dmall正式上线的2015年,物美宣布私有化,从港股退市。
去年3月,物美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上市范围包括物美超市业务和2019年收购的麦德龙中德合资公司股权。因上市申请6个月后未更新,IPO暂停。同一时间,多点传出了上市消息。
两家公司的掌舵人张文中,在物美科技持股74.5%。在多点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张文中通过数家实体间接持股合计约58.36%;此外,IDG合计持股7.67%,兴业银行通过上海兴雾持股3.32%,腾讯通过意像架构投资持股3.26%。
现在,张文中对于港股上市的执念和压力,都来到了多点这边。
只是,在当前的环境下,业务难独立、客户难突破、盈利难实现的多点,恐怕未必能得到资本的进一步信赖。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