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租房也努力精致一点:房屋小改小造计划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621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为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租房是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时髦」话题。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小窝,让自己在忙碌一天之后彻底放松和沉静下来,对我来说应该是每天最触手可及的快乐。但是租来的房子总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受限于房东的要求、时间、财力等问题,也不可能像小红书家居博主的租房视频一样进行大改。

所以我将我的小屋改造计划关键词定为:小改小造。当然,所谓的修补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经过了小半年的边住边搞,到现在才基本完成了一开始的大部分设想。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想要小改小造的想法,那么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你有一些帮助。

租来的基本状况

本着不在路上花过多时间,并且要最大化个人生活空间的原则,我选择租公司附近两公里范围内的一室户,这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我的很多租房想法。除去价格不菲的商用公寓和城中村,几乎就已经没有其他的选项,所以选来选去,只能做出妥协,定了一个小区里的公寓楼。

我租到的是一室一厅的户型,但这栋公寓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客厅不见光。没有办法,租房不可能样样完美,考虑到白天几乎都在工作,周末和假期也尽可能逼迫自己出门浪而不是在家里发霉,所以也就勉强接受了这个缺陷。

1

我家的简单户型图

总的来说,这个户型面积相对可观,除了一些无法改动的分区(例如卫生间和厨房),其余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

这栋公寓大多数房源都归属于几个来深圳避寒的东北大姐,而我这间的房东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企深二代。房东自己并不是一个乐于布置的人,房间里大多数的设施都是为了方便他做铲屎官,另外也还算认真地定制了柜子、装了电视以及摆了一个还能用的沙发。

总的来说租来的状况仅仅算是「凑活」,对我而言还远远不能达到拎包入住的状态。好在我个人也有一些从上一个家带来的「资产」和一些个人软装小计划,因此这个状况也刚好给了我一些发挥的空间。

漫漫「装修」路就这么开始了。

确定核心布置思路

租房改造不同于买方装修,很多时候并没有特别多的可操作空间,所以结合已有的陈设和设施来确定自己的布置思路很重要。

我尝试了很多所谓的「问题分析法」以及「思考原则」,却发现不断套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模板还不如直接上手来得实在。改造房间无非是「破」和「立」两点,破什么就需要相应的立什么。

遵循这个思路,我尝试让自己按顺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来明确我的思路和目标。

问题 1:是否保留现有主体的装修风格?

对于租房来说,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

问题 2:重点放在硬件重构还是软件布置?

房子合同只签约了一年,并且硬件重构的难度太大,软件布置更靠谱。

问题 3:最终我要实现什么效果?

整体风格温馨>实现不同功能分区>尽可能实现智能化

基于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的改造核心思路就确定为:

  1. 通过一些软装的加入,把整个屋子打造成「温馨的家」
  2. 设计几个小功能分区,把日常分散在不同的角落
  3. 加入一些能接入的智能家居,能少动手就少动手

确定了这个思路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动(采)手(购)了。

温馨怎么搞

第一个难题,就是怎么实现我的基调:温馨。

毕竟每天回家的时间有限,且大多数都是晚上在家,温馨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温馨是什么见仁见智。

我想温馨更多意味着一种体感上的放松,让我的心情从紧张的工作状态回归到一种轻松自如的水平。心理学上讲,感官是心情的外部接触窗口。外界刺激通过感官传递到大脑,最终转化为我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和情绪。

所以想放松下来就要从感官下手。

本人并不是职业设计师,也从来没有搞过装修,所以完全称不上专业。

从我个人对于事物的直观反应来看,第一视觉上要尽可能减少大量线条存在于较小的视野范围内,视觉上的杂乱与干扰很容易让我的心思进入浮躁的状态;第二一些柔和的视觉元素(包括物品和色彩)可以有效的减缓视觉冲击,布艺、编织物、暖色等元素的出现既可以丰富色彩,又可以让眼睛回归放松。

但是看回自己的家里,房东的地板是普通的偏黄色地砖,线条交错,各种家具也基本以暗色调为主,加上客厅平时无法见光,感觉随时都有可能坠入黑暗的深渊。

加入了地毯和布艺物品。

地毯这种编织物即能视觉上的柔和,同时还可以给家里增加一些不一样的色彩。打开小红书,各路家具博主家里,白色长毛不规则地毯几乎都是标配,但是拍照行,打理起来就不行了。

所以一劳永逸,我选择了两块短毛地毯,分别放在了客厅和阳台。如此一来,在家里视觉范围内最大的两块空地中,就有了色彩的碰撞和直线交错的减弱。打开家门,看到的是灵动的地毯而不是冰冷的地砖,心情自然就会温暖起来。

1

有了地毯和沙发巾,客厅显得更像一个家了

加入可变光源。

房东并不是个时髦青年,家里用的全部都是老派的吸顶灯,甚至很少有点光源的存在。我并不会也不能改造整体电路,因此只能弃用老光源,加入新光源。

于是我拿出房东一直没有再用的两个落地台灯,并且把灯泡换成了可变光智能灯泡,在晚上的时候调节成暖光,然后就可以代替已有的吸顶灯了。另外书桌上的台灯也被我调整成了暖光为主,这样尤其在晚上,家里也能有些许温暖的感觉。

1
1

卧室和客厅的落地暖光灯

改变窗帘

我住的楼层比较矮,阳台窗边又有不能拆除的护栏(也不知道是基于什么背景装的),而且离小区里同一栋居民楼距离很近,所以白天从卧室的阳台往外面看,只能看到对面生活的参差,充满了生硬感。

看了很多攻略以后,我决定加一个白色纱帘来解决问题。纱帘可以把光线变柔和,还能够一定程度上遮挡住突兀的护栏,也保护了个人隐私。加上了纱帘以后,感觉卧室在白天也有了一点点家居博主的样子,视觉上也多了一丝朦胧感。

1
1

加入纱帘以后,卧室更多了一点熟悉的柔和感

添置香薰。

如果不能实现全屋智能,晚上回到家的那一刻,你看到的大概率就是漆黑一片,所以带领你首先进入家里的可能不是眼睛而是鼻子——人类对于很多事物的记忆都停留在嗅觉和味觉,比如杭州的空气里永远飘荡着一种草木混合水汽的味道,家里的饭菜香味的总是一如既往的令人熟悉。

所以我想,打开门的那一刻,不妨就让熟悉的味道带领我进入这个安静的空间。

给家里创造熟悉的味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入香薰。相比如蜡烛,无火香薰更适合放在家中日常使用,不需要特别打理,扩香范围也相对更大。

鉴于我家的结构格局,客厅和卧室很难用同一种味道风格统一起来,而且客厅和卧室的功能也不同,所以在选择「味道」上也有细微的差异。客厅里我会尽量选择气味比较明显,且调香接受度相对比较高的大众香,花香调和柑橘调都很适合放在客厅,一是这类香调的整体偏温暖,不突兀,很容易让人产生熟悉且轻松的感觉,二来即使有客人来,也很容被接受。

1

放在玄关的桂花香,屋子里有来一些秋天的味道

而卧室更多作为自己的私人场所,我在卧室里无非就是看书、看电影、睡觉,所以卧室更适合选择味道更有个人特色的小众香。我很喜欢观夏的调香风格,香气偏淡,摒弃从调香到设计都带有一种精致愉悦的感觉,既不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同时又感觉香气中有着丰富的故事,所以我在床边的柜子上放了白桦公路,并不浓郁的木质香非常清新,也能起到一丝安神的功效。无论走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自己熟悉的味道。

1

卧室旁边的观夏,应该是最适合安神的灵药了

温馨也就只能搞到这儿,接下来就是分区问题了。虽然我家面积对于独居来说看起来完全不够,但受限于厨房和卫生间不可改变的结构,以及房东自己定死的柜子,想做出大的分区空间来说难上加难。

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能利用的空间里尽量规划出小分区,于是,另一场改(剁)造(手)开始了。

功能分区建设

从整体空间来看,我这个屋子能规划分区的只有客厅和卧室,大搞特搞是不可能了。

但是给一个空间内规划出几个不同的小分区还是可以的。

拿客厅来说,固定位置的有装在墙上的电视、排柜以及靠墙放置的沙发,可以移动的是电视柜和茶几,天然有的就是几平米的空地,那么这些组合起来,能做的就是娱乐、运动、制作和储物。

有了这个基本思路,客厅就被我制作成了这么几个小区:

影音娱乐区

影音的核心,当然就是电视和网络。房东的电视虽然确实只是个乐视,但却给全屋都组装了畅通无阻的网络,还赠送了我 Netflix 账号,所以我的影音娱乐就从电脑上迁移到了电视上。

加上被我「装饰」过的沙发,很容易就有了一个影音娱乐区,日常看电影综艺追剧,电视和投屏全搞定。

1

有Netflix以后,在客厅就不无聊了

运动健身区

美其名曰是运动健身区,其实就是一块地毯和一个瑜伽垫。但是配合上电视和电视柜上的 PICO,随时 Keep 训练和 PICO 多合一运动 VR 也有了足够的空间,下班以后简单的进行一些运动轻松简单。

根据我的经验,坚持运动的秘诀就是让运动在手边,相比于去健身房和找运动场,回家「倒地」就能开始的运动,更能让我坚持下来。

美食制作区

原先房东将茶几放在了客厅正中央,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且利用率极低。我将茶几移开建出了运动区,但是茶几又不能直接扔掉,于是我就在客厅建立了一个美食区,刚好弥补了厨房太小的不足——别人家有中厨和西厨,我家也有灶台和无火区。

第一个被我安排在美食区的就是咖啡机,没办法,咖啡星人每天上班前靠着一杯拿铁续命,有时候被封在家里还会自己动手搞搞手冲实现丰衣足食。所以我就把茶几移到了客厅的角落,上面的排柜刚好用来放器具,下面的茶几立刻放上了咖啡机。

没过多久,又被直播的空气炸锅颜值洗脑,立刻冲了一个用来偶尔做早餐和炸肉。每次也都不一定能做出美食,但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动手的地方也会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1

茶几变成了美食制作区,加一幅画更有情调

小型展览区

虽然我是没有什么资产的人,家里总要有一些要摆出来和布置的东西,比如我的书和我为数不多的香水。借用房东在卧室门口的定制柜格,我把其中一个竖排用来做书柜,让书香飘荡在我的卧室(不是)。同时我习惯于在出门前喷个香水,于是我就在客厅留老了一格柜子,「陈列」我的香水。

我想这些小展览并不是什么之前的玩意儿,但它们反应了一种重视和经营生活的态度,日子已经很卷了,但我在认真地经营生活。

1

还是喜欢看实体书,书架也算是心情放松的净地了

学习工作区

我大概对书桌有一种莫名的执念。

上学的时候就喜欢规整和布置自己的书桌,工作了以后觉得在家里也得有这样一片净土,所以当我还住在公司公寓的时候,我就果断的冲了升降桌和人体工学椅(如果经常搬家,那么强烈建议给升降桌装上滚轮),入手的都是乐歌和网易严选的基础款,价格基本合理,日常也够用。搬到这里的时候,我把房东的原来的书桌暂时送给了住在楼上的同事,在卧室的床边安置了我的桌椅,学习工作区的雏形就这么构建出来了。

人在深圳,三天两头就有可能被区域静默,所以居家办公在这半年成了一种常态,偶尔还需要看看 Netflix 没有的视频,所以一个大的显示器就成为了书桌的刚需。我在今年 618 的时候冲了优派的一款性价比显示器和一个桌面木架,加上本来在用的 Mac,工作和娱乐的都绰绰有余了。

我的升降桌桌面不大,普通的 60×120,平面利用的可能性实在有限,只能考虑立体利用。加上有了显示器以后,桌面的空间就个更少了,因此我就加了一个洞洞板,用来放置我其他的电子设备,同时可以做装饰。当然也因此利用木架带来的空隙把一些摆件、装饰品和充电板填充了进去,很好地利用了这些琐碎的空间,书桌也显得不会特别单调。

最后我在桌面下加了一个理线盘,把插排和各种设备线路尽可能放在桌面以下,同时把充电设备尽可能改成无线充电,减少桌面凌乱的可能(当然桌下自然就是一团糟)。一切就绪,这张书桌和这把椅子,就成了我每天下班以后用来给自己充电的场所。一张书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1
1

不像家居博主一样精致,满足自己的需求最重要

心情放松区

古早的时候有个电视剧叫《18 岁的天空》,里面的教导主任经常会在压力大的时候把左手放在一个抽屉上,说那是让她快乐的秘密,这个场景我现在也经常能够想起。工作以后,人经常会处于一种压力紧绷的状态,所以家里也要有个让人一看就能够放松的角落。

书桌旁边还有一个空置的角落,所以我把让我放松的东西都转移到这里来。用了一个网红收纳箱,上面放上黑胶唱片机,有时候心情很烦躁或者很好的时候,都可以放张唱片上来转一转,听专辑总会让我进入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搭配上的一束花,一个版画,这个角落就是可以让人进入幻想世界的存在。

每个人的家里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地方,毕竟快乐的秘密从来都归属于自己。

1
1

书桌旁边的角落,我想搞成,别有洞天

杂乱的分区把一个原本非常无聊的房子变成了一个每天都想让人多花一些时间的地方。无论面积大小,都是可以做一些简单功能分区的。即使没有过多的预算,简单的布置也能让租来的房子多一点人情味。

智能家居设置

现在这个年代,智能家居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家装修的标配。可是租房没有主动权,想要租到全屋智能的房子,可能就是高贵的富人区了。

既然客观条件有限制,那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如前文所说,我几乎启用了家里的吸顶灯,改成了用台灯和暖光作为主要光源,所以一步到位,索性我就选择了智能灯泡。由于使用 Apple 全家桶的缘故,在 Matter 协议还没有普及之前能选择智能灯泡本身并不多。曾经我也有过使用 Aqara 的经历,但复杂的 2.4G 和 5G 的设置总是让人有点崩溃,研究了一圈国内的厂家以后我果断放弃,直接找淘宝的一些小店,买口碑不错、支持 Apple 生态的灯泡,效果也很不错。

加上本身就支持 HomeKit 的米家台灯 1S,我日常需要用到的所有光源都实现了智能控制。

有了一次成功的购买经验,让我对把家里傻瓜的空调智能化的期待又燃起了一点火花。于是我顺着这家店的线索又下单了老板自己开发的空调红外发射器,经过一番简单的设置以后,也成功把空调拉进了智能的行列。

1

这两家店都不错,HomeKit的朋友可以试试

加入智能设备只是第一步,既然叫智能家居,我就需要更多的自动化场景设置,最简单的就是「到家」和「出门」两个场景。我在晚上设置了 9 点以后进入「到家模式」:把卧室和客厅的灯调整成 75% 的暖光,同时把空调调整到 24 度,借助 HomePod mini 这个家庭中枢,下班到家的时候,屋子里已经变成了欢迎我回家的状态;早上出门的时候,只需要喊一声 Hey Siri 全部的设备都会关闭,不会有忘记关灯和关空调的麻烦。

目前这两个简单的场景已经足够应付我的日常使用。在设置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也越来越发现没必要追求面面俱到,几个简单的智能灯泡和开关也能覆盖 80% 的主要需求,至少能省去开关的动作,减少忘记关电器的烦恼,并且在回家的时候就感受到熟悉的温度。

但生活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中变得更好。

1

设置好了场景联动,回家也可以自动化

结语:美好舒适的生活,你值得拥有

经过了这一番折腾,租来的房子越来越有了一些的自己家的样子。

工作卷出天际,日常并没有太多让人感觉到生活氛围的时刻,所以家里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想对你也是。租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我们难免会吃点亏,甚至没有办法租到完全满意的房子。但房子是租来的,居住体验是自己的。乐于动手和布置也许就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另一种生活。

我时常告诉自己,要经常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永远都只需要一份来自内心的向往和动力。

> 少数派请你做地图:城市声音收藏夹火热征集中,期待你创作的城市之声 🎧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