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元宇宙离我们有多远?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69748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元宇宙离我们有多远?

2022-12-06
0 评论 1267 浏览 0 收藏 10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元宇宙概念出现之后,大厂们选择入局抢占先机,互联网人也在元宇宙“发育”的过程中不断更正、或完善自己的相关认知。那么,实际意义上的元宇宙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元宇宙?本篇文章里,作者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I8J2Qgezx6tGLbA0kB4z.jpg

如果给元宇宙下个定义,我想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出来。涉及太多的概念,混杂在一起,每个人都会坚定自己对元宇宙的认知。从浏览过的书籍,看过的电影,以及行业交流等等掺杂的融合,每个人会对自己的理解无比自信。如果有一天你要做一家元宇宙的公司,照你的方向走下去,最终 Meta 就是最好的例子。

元宇宙离我们有多远?

最近两周,我补完了《赛博朋克:边缘行者》(Cyberpunk:Edgerunners),还有《边缘世界》(the Peripheral)的前六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剧情有一点夸张,很多设定确实很令人摸不到头脑。科幻美剧可以不用补全逻辑上的漏洞,但对现实社会的我们来说,往往漏洞都是我们无法在短时间解决的难题。

元宇宙离我们有多远?

这让我想到 2002 年,几乎没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会取代 PC 时代,只有疯子才会相信电信公司、诺基亚、苹果、微软、Google 将构建新的移动平台。

现在,我们看到了各种元宇宙话题和战略。那么,我们在 2002 年的移动战略是什么?我们关闭 WAP 站点了吗?几乎没有人这样做。我们不知道手机屏幕会变得多大,我们不知道它会在 2007 年之后彻底改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无关紧要。但我们在那里学习和试错,并思考它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同时知道这可能并不多。这仍然是正确的策略。

同样,VR&AR 就很类似诺基亚在 2007 年开始推出的智能手机一样。我记得我人生的第一部手机,也是第一部智能手机,就是 2007 年买的诺基亚 5530。当时我以为智能手机一定是这样的,但谁能想到后来者 iPhone 和 HTC 的出现,颠覆了原有大家对智能手机的认知。

一、预测的偏执

沃比根湖效应,泛指人们对自己所有权内的任何事物都较他人所更看重,进而往往高估其价值,形成隐性的偏见。同时普遍不能认真听取别人的忠告和建议。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东西估价过高这一倾向一直没有变过,这的的确确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偏见。

2017 年,一个叫 Keiichi Matsuda 的 Youtuber 在油管上传了一个带有非常“前瞻”的短视频视频《Hyper Reality》。

如果看过《失控玩家》( Free Guy )的朋友肯定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参考是来自于《Hyper Reality》。这个视频也接近于我们未来几年能够触及的 VR&AR 的发展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元宇宙”更像是在说“另一个移动互联网”——但它仍然是互联网,只不过把用户从手机的屏幕上迁移到一个新的屏幕上。虽然新设备可能意味着新平台,也可能意味着一批新生产者的诞生。不过,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的本质——仍然有很多公司在一个所谓的“去中心化”,实际很分散的场景下构建各自的业务和体验。

目前,我们是否高估了技术所能够解决元宇宙的场景和沉浸问题。对于迄今为止能看到元宇宙的“雏形”可能凤毛麟角,“元宇宙第一股”Roblox 似乎正在给我们比较好的示范——元宇宙需要的基础是“创造”。因此 Roblox 投入了巨大的激励奖金来吸引创作者构建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体验场景。

可问题在于我们依然摆脱不了现有技术的束缚,“创造”是需要很高的门槛。这就像在 2000 年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去想智能手机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就更别提有 AR 和 VR 这种超越了现有技术的想法了。我们的思想虽然超前,技术和平台的限制仍无法避开,所以很多制约因素会让整个预测的发展趋势变得扑朔迷离。

知名投资人 Benedict Evans 认为,即便 VR 设备能够像手机一样普及,那些更好的设备并不一定使其具有通用性。

最明显的是,我们已经在游戏机上应用摩尔定律 40 年左右了,游戏机体验已经变得非常好了,但大多数人都不在乎。PS5 性能优越,体验更好,客观来讲是出乎意料的,但全球游戏机的安装量仅为 1.75 亿台。现在应该很清楚,增加更多的多边形构造——摩尔定律的又一个十年——不会改变这一点。纵使索尼和微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大多数人都不感兴趣。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 VR 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具有更强的沉浸感。所以一旦 VR 设备足够优秀,提供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它将自动突破现有的瓶颈,很有可能与智能手机一样普及起来。话又说回来,我们真的想要沉浸在另一个虚拟世界中吗?或者说,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究竟会在哪个临界点产生平衡?AR 也是一样,增强现实后,当我们分不清真实和现实的时候,AR 是否就会取代眼镜?

二、两个世界

就像当初没有预测到移动互联网会成为近 10 年的主流一样,我们也一样很难判定未来的趋势是否就是 AR&VR 所创造的一个“元宇宙”。尽管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趋势下的所能呈现的蓝图就是这样的,大部分依然是在观望的状态。

首先是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联通性。我们从现实转化到虚拟,再从虚拟转化到现实,究竟有没有可以串联起来的的关键突破口——比如像马斯克的 Neuralink,还有 Synchron 这样非常先进的脑机接口公司。如果未来真的能够实现像电影《边缘世界》(the Peripheral)中主角那样使用场景,那么“元宇宙”的某些关键技术难题被攻克了。

其次是如何把分散的内容聚集到一个平台,同时要保持去中心化且有社区规则共识?这将是抛除技术之外,我们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几十家寡头互联网公司的博弈,还有可能是国家和区域的明争暗斗。他们通常会破坏“去中心化且社区规则共识”。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被重新用数字定义标准。但要想达到“元宇宙”,很有可能我们本身——一个鲜活的个体也会被数字化。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道德伦理底线是否能够支持我们继续去创造“元宇宙”就很难讲清楚了。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元宇宙还离我们很远。回归到互联网,最起码站在“互联网守门员”的角度来看,一切还有待商榷,不是吗?

专栏作家

社交产品笔记,微信公众号:社交产品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某独角兽社交产品公司行研,拥有多年海外产品经验,对于社交行业有一定的研究和洞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