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网传三个字,恒大汽车又虚惊一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02690690301466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网传三个字,恒大汽车又虚惊一场

豹变·2022-12-02 12:47
造车太难,每一次都心惊肉跳。
v2_73727d1616254ae8a4f8070c30516292_img_000

「核心提示」

每隔 一段时间,恒大汽车就会传出一些裁员欠薪消息,这些消息对恒大汽车其实并不致命。致命的是,类似今天下午的传闻。 

广州市越秀区公安局官方微博,因为发了三个字,瞬间引爆全网。

这三个字就是:许家印。 

此后,各种传言和各种证实。 

关于造车的信息,首先传出恒大汽车集团总部要解散,总部人员架构调整,大部分人面临裁员,小部分人下沉到工厂。 

随后,知情人士说,消息不实。 

这不是恒大汽车第一次传出裁员调整的信息。 

裁员和产品吐槽不绝于耳

最近几天,恒大汽车天津工厂正在进行裁员的消息传出,裁员范围60%,有的员工已被内部约谈,还有一部分员工将进入休假。 

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汽车行业,工厂裁员就意味着减产停产,后续销售因此也面临裁员动荡中。 

早在今年8月,恒大天津工厂就传出停产传闻。 

好在恒驰汽车集团总裁刘永灼迅速现身辟谣:目前天津工厂生产正常,恒驰5量产正有条不紊推进中。 

去年,恒大汽车多名员工反馈称,他们已经带薪轮休,参与人员有研发人员,还有上海、广州制造基地的大部分生产人员。 

今年7月,号称30万元内最好的纯电SUV恒驰5预售。恒驰汽车称,预售15天,订单超过3.7万辆。看上去,刘永灼宣称的恒驰5大卖,已成定局。 

10月底,恒驰汽车公布了首批100辆恒驰5交付。 

为了造势,恒驰汽车在自家平台上宣传第一批交付车主称赞恒驰5的文章,但也无法掩盖其他平台上的车主,对恒驰5的吐槽声浪。 

用户的不满,聚集成一句话:恒驰5是半成品或者烂尾车。 

这些车主反馈的问题主要是: 

v2_8207846500384d37a1213e7c42605c7f_img_000

车机屏幕上的文字重叠,被戏称为叠中叠。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车机屏幕出现文字重叠现象,整个屏幕花了,根本没法使用。

配置层面,踩刹车时发出配乐式异响。 

号称拥有L2级别辅助驾驶,但中控屏操作,根本打不开,或者说没有上电。其间,有销售劝告购车者:辅助驾驶软件,并不可靠,要把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CLTC续航里程号称602公里,车友实测后发现只有470公里。 

车子在续航剩13公里时,直接趴窝不走了。 

有车友反馈,恒驰5展车主驾座椅椅垫鼓包,座椅通风和加热无法使用。 

目前,恒驰5的反馈问题,尚未涉及电机、电驱和电池三大件的问题。 

首款押宝产品,如此口碑,其实并未超出预想。 

转型造车已是第五个年头

当初,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急切造车,并定下宏大目标:十年,集团将从房地产转向新能源,2025年年产销超100万辆,2035年年产销超500万辆。

2018年年初,恒大集团旗下首家汽车公司成立,拉开造车序幕。没有造车积淀的恒大,采用了“买买买”模式。

公司公开数据显示,恒大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投入474亿元,这些钱分别花在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智能网联、销售和行政等领域。此后,恒大汽车停牌,数据更新中断。

这些钱都买回来了什么?

2019年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许家印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造车策略: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所以,恒大造车所需要的零部件,全部是建立供应链朋友圈。

首先是建工厂。

比如,广州恒大汽车南沙基地,占地126万平米,相当于没有改建前的特斯拉上海工厂的1.5倍。如果特斯拉上海工厂是超级工厂,那恒大南沙工厂从面积上来说,是超超级工厂。

恒大当初规划了10大基地,标准产能10万辆,最大产能20万,3年内建成100万到200万产能。

一名车企高管分析称,恒大计划建设的工厂,要能生产所有计划中的14款车型,工厂的规格和技术难度相当高,就相当于让一个一年级的造车人,硬要干出50年造车工程师的水准。

另据媒体报道,恒大在工厂建设规划后,找到三家工程设计公司,在三个不同的汽车平台上开发新车。“这也是瞎搞。”上述车企高管指出,一个平台一般只能设计生产一款主打产品,而三个平台设计出14款车,然后放在统一标准的工厂生产,基本不可能。

“即使特斯拉超级工厂,每个厂各有偏重,并非全部统一。”一名车企工程师告诉《超源力》,恒大的造车建厂,不是用一款车探路,而是心急火燎地全面上,这样多点铺开,又没有造车经验和技术积累,投入资金太多,“要是一般企业早死了”。

其次是买技术。

恒大收购了两家轮毂电机公司——泰特机电和英国的Protean。

轮毂电机是将电机装入汽车轮子,转速超过目前量产车型所有的电机,因而能够给四轮带来强大而定向的驱动力。但因技术超前,实现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比如如何降低高转速下的电机温度,至今都在摸索中。这也是这一技术至今没有量产车采用的原因。

直至今日,日本专门研发轮毂电机技术的企业,也只能希望2025年或者更后的时间推动该技术上车。

恒大花大价钱收购公司,获得了这项技术,却因为无法克服上传的技术难题,而被迫放弃。

恒大汽车声称,按照工业4.0标准,引进了德国西门子、舒勒、库卡、杜尔、瑞士ABB、日本发那科等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恒大获得了德国BENTELER集团、德国FEV集团的新能源汽车3.0底盘架构知识产权。这两家企业在前悬挂、后悬挂模组、底盘系统、发动机排气、控制系统、底盘控制、轻量化设计解决方案和长里程电驱动技术等方面领先。

动力电池方面,恒大斥资10.6亿元收购卡耐新能源58%的股权。为了招聘高级人才,恒大还挖过来这些人才:国际著名电池科学家、原韩国SK集团电池研究院院长李浚秀、原日本雅马哈发动机电池研发总监张勍、原韩国现代mobis总经理、韩国SK创新电池技术总监金相范、原韩国LG化学电池PACK开发中心总经理李圭成……

恒大还与德国汽车动力工程巨头hofer动力总成集团合资成立恒大德国hofer动力科技公司,开发三合一——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核心技术。

恒大还联系了宝马原首席设计师Anders Warming、奥迪原设计总监Walter De Silva等15名全球知名汽车设计师,组成设计联盟,一个方案,从数百个设计方案中优中选优。

第三,买资质。

2019年,恒大子公司恒大健康斥资9.3亿美元收购了MiniMinorLimited及其所持瑞典NEVS51%股权后,股权增加至82.4%。2020年,又耗资3.795亿美元收购NEVS剩余的17.6%股份。至此,NEVS成为恒大健康全资附属子公司。

为什么要收购NEVS ?

首先,NEVS在2012年收购了破产的瑞典萨博汽车资产和知识产权,还专注纯电动汽车开发,在瑞典还有电动智能汽车研发中心,自动驾驶技术当时也处于第一梯队。NEVS间接持有国能汽车50%的股权,而国能汽车当时拥有新能源造车“双资质”,恒大造车有了证。

为了开门红,恒大还与全球顶级超跑制造商科尼赛克成立合资公司,还在2020年日内瓦车展上推出了首款新能源超跑Gemera,零百公里加速跑出1.9秒,以此开局吸睛。

2019年年初,恒大在与贾跃亭彻底闹掰后,许家印决定自己造车。为此,他走访了23个国家、47个城市,拜访了58家汽车产业龙头企业。许家印还曾跑到中汽研牙克石测试基地,冒着零下35℃的严寒,督战恒驰汽车冬季测试。

恒大汽车发布的车型,至少已有9款。有评论者当年写下这样的文字:特斯拉忙活了18年,在售车型也没有恒大这么多。

资金吃紧,汽车板块差点被卖掉

恒驰未能量产前,恒大汽车板块一直亏损,需要集团不停输血。恒大集团去年进入资金紧张期,造车受到牵连,投入也不可能再像以前。

外部融资环境,并不乐观。恒大汽车2021年股价曾涨至69港元,市值超过6000亿港元。如今,恒大汽车股价已跌至3.2港元,市值347亿港元。

去年8月,恒大发布公告称,正在接触第三方投资者探讨旗下部分资产,其中就包含恒大汽车。

此后,拖欠工资、降薪休假、调整裁员等便隔三差五传出。

“回头看,许家印真的不是来造车的,或者说他看重的是风口,更不会像马斯克扛着被褥到工厂里吃住功课技术难题。”上述车企工程师说。

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量产的恒驰5,曾下线过3次。

据媒体此前报道,今年1月12日,恒驰5官宣首车下线,比原定时间提前12天。可是内部员工透露,这其实是恒驰5第三次下线。去年11月,内部经历过预演下线,刘永灼到访天津工厂时又安排了一次恒驰5下线,“每次装车都是为了装给外界看。”

这种走形式,反映出内部管理的问题。

恒大汽车人员组成,分为吉利派、丰田派和恒大地产派。团队风格迥异,管理岗更多是地产派,做的最多的是计划和PPT。员工透露,一个车间最多时曾有4位总监。

许家印刚创业时,中国曾出现过第一波民营企业造车潮。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波导、春兰、吉利、小鸭、比亚迪、美的、奥克斯、夏新等民营企业,大规模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时至今日,坚持下来的,只剩吉利、比亚迪和长城等少数车企。

而始于2015年前后的第二波民营企业造车潮,不知还能剩下几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王新,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