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IM的崛起之路 | 一文讲述IM的起源与发展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68947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早期,我们没有即时聊天的工具,随着移动IM产品的全面爆发,即时通讯的功能日益丰富,并且布局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众多的应用场景。本文对IM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一起来看看。

kf6C3CY1SyvP949SwaIz.png

一、IM的起源

早在1971年,美国紧急战略办公室OEP的特洛夫开发了一个紧急事件管理信息系统EMISARI,最多允许10个地区办事处通过专用线路进行实时在线聊天,这是已知的最早的IM聊天室。但当时的这个系统,由于仅仅应用于官方系统的内部,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公共领域。

1973年,伊利诺伊大学17岁的天才程序员大卫·伍利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承载63条留言的网络论坛“柏拉图便条”(PLATO Notes)。这个系统目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IM系统,他起源于冷战时期美国的电脑辅助教学系统“柏拉图”(PLATO ,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

1972年四代柏拉图系统问世后,柏拉图系统在美国、南非、欧洲得到普及,在柏拉图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大学中学课程的学习软件。同时,每一个终端用户都可以在柏拉图上共享自己制作的应用程序。正是因为软件的共享进一步催生了沟通的需求。管理员希望用户可以为自己上报系统bug,且不允许后到的访问者删除先前访问者留下的文字和上传时间。

后来,在“柏拉图便条”(PLATO Notes)的基础上,伍利编写了有6个频道,每个频道支持5人在线聊天的软件“Talkomatic”。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IM聊天软件。现在我们使用IM进行交流时,需要先将文本消息打出来,再点击“发送”按钮,对方才能看到消息。而Talkomatic的使用者输入或删除的每个信息都会同步显示在双方的荧幕。

xKjF02dfaPN0un7Q5Tr9.gif

二、商业化IM的产生

1996年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联合创立的Mirabilis公司开发的ICQ(谐音于I seek you“我找你”),是近代IM形态的雏形。作为一个互联网通讯工具,ICQ的互动性远高于BBS和电子邮件,只要将好友添加在联络人列表,就可以即时对谈。

早期的即时通讯是属于Unix使用者的专利,而ICQ开创性地实现了跨操作系统平台的IM聊天,支持Windows、Linux、MacOS 操作系统。并且除了常用的聊天功能以外,ICQ还提供了文件传输、语音聊天、视频聊天、联系人管理、文件共享等功能。这也是为什么,截止1998年底,ICQ用户就超过1000万,并被美国在线以4.07亿收购(包括直接购买的2.87亿和视表现而定的1.2亿美元)。

ICQ的诞生,也进一步催生了一批商用化IM的诞生,OICQ(OPEN ICQ,后更名为QQ)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腾讯QQ的崛起与国内IM的发展

国内的IM鼻祖腾讯QQ,最初就是仿照ICQ来设计的。QQ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击败ICQ,主要是腾讯结合中国当时的用户实际情况,在产品层面做了两个重要创新:”把用户好友列表存储到服务端”以及“大幅缩小客户端安装包”。

1998年年底的美国,家庭个人电脑已经非常普及,绝大多数美国网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电脑。所以,ICQ的好友列表和用户内容是存储在客户端的,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话通讯录。在美国,这种方式几乎不是不是一个问题,内容放哪都无所谓。而当时中国互联网网民更多地都在网吧上网,换了一台电脑就丢失好友信息。QQ开创性地将好友列表存储到服务端,解决了中国用户的最大痛点。

另外,当时美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搭建远超中国。虽然3-5MB的ICQ客户端,对于美国用户下载可能很快,但是在中国14K,28K,54K的下载网速下,下载一个ICQ可能需要几十分钟。深谙国内用户痛点的腾讯团队,在QQ开发的第一个版本,安装包只有惊人的220K,即便是以中国的网速,用户5分钟内也可以下载完毕。

除此之外,QQ还针对于当时ICQ的一些功能缺点,开发了很多优秀的产品功能,比如:支持用户向离线用户发送消息,允许用户添加在线的陌生网友,允许用户定制自己的专属头像。

便是借着对中国用户痛点的敏锐嗅觉,QQ迅速击败了ICQ,获得了中国用户的青睐。截止2001年5月,腾讯注册用户达1亿。2003年,马化腾第一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同年,腾讯宣布,QQ同时在线用户超过492万,整个互联网行业开始为即时通讯疯狂。2004年,网易推出网易泡泡,新浪斥资3600万美金收购UC并更名为新浪UC,搜狐推出搜Q。而海外市场,扎克伯格也是在2004年创立了Facebook。

同年8月,微软的MSN进军中国。当时MSN与QQ在市场上的口碑,大致就像现在的阿里京东和拼多多。在商务人士眼中,挂着QQ的电脑会被耻笑,甚至很多公司都命令禁止上班不得使用QQ。但是,MSN的全球战略,忽略的中国本土用户的需求,在与注重产品体验的腾讯的较量中,很快落入了下风,并最终无奈地退出了中国市场。

四、从PC向手机转移

国内最早的移动IM,可以说是基于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基础上的移动QQ。2001年年底,通过移动QQ的手机短信发送的服务,为腾讯带来了近5000万的营业额和1000万的盈利。可以说,移动QQ的成功,完全是依赖于移动梦网。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6年,中国移动自行开发并上线了“飞信”,要求移动QQ与飞信合并,并使QQ体系与飞信互联互通。为了摆脱中国移动的入口依赖,2006年腾讯推出了手机QQ和超级QQ。

得益于中国移动的赋能,飞信免费发短信的产品创新,准确地切中了用户的刚需,飞信仅仅发布18个月的时间里,他就有了超过一亿用户。随后的三年时间中,飞信的用户更是直接达到了2亿。但是飞信的落败,似乎从其自身的基因上,就早已注定。飞信的落败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在2012年以前,飞信功能屏蔽了移动以外的其他运营商,非移动用户根本无法注册和使用飞信。

第二,免费短信服务仅限移动用户可享受。你可以用飞信免费发短信给移动用户,但是发给联通用户仍需收费。

第三,中国移动并不重视飞信,飞信上架5年却只更新了十几次。

随着4G时代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对流量资费不再敏感,免费发短信的优势直接荡然无存,而微信的崛起给了飞信致命一击。

五、移动IM产品的全面爆发

2009年~2011年,移动IM迎来井喷式发展,基本如今所见的所有在自身区域内有垄断势力的IM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推出的。在海外,2009年WhatsApp在美国App Store上线,2010年韩国聊天软件Kakao Talk在韩国正式发布,2011年日本公司NHN Japan推出LINE。2011年,Facebook正式推出iOS和Android版本。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微信的开发,起源于一款简单到极致、仅支持文本发送的即时通讯软件:KIK。2010年10月19日,kik登录App Store,15日内用户破百万。在微信上线之前,拥有敏锐嗅觉的雷军,早已在2010年的12月10日,带领着小米抢在腾讯之前推出了国内第一款仿kik的产品:米聊。

米聊的失败,不是团队不够优秀,也不是雷军的嗅觉不够敏锐,实在是因为对手实在太强大。借鉴TalkBox,米聊在产品内增加对讲功能,使用户在一个月内猛增至100万,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的5月10日,微信新版也同时支持了语音功能。2011年8月,微信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这三重陌生人交友功能,帮助微信在2011年底,将用户量超过5000万。

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达到3亿,而此时的米聊用户数才不过只有4000万,微信已基本奠定自己在移动IM领域的王者地位。

六、IM从综合走向垂直细分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户的需求更为垂直聚焦。微信虽然已经是无可争议的通用社交领域的霸主,但是在垂直细分的领域,场景化IM已经成为当下各类APP的必备模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垂直社交沟通

虽然微信最开始的定位也是社交沟通,但是随着微信全民化的普及,微信的定位更多地偏向于聊天基础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反而像陌陌、探探、Soul、积目等APP,在垂直社交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2. 企业协作

商业体系的复杂化,客群群体的分散性,导致了现代企业地理位置分布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即时的沟通来实现有效的企业协作。尽管早在2012年2月8日,腾讯就已发布上线企业QQ,但是似乎当时的腾讯一直缺乏做B端产品的基因。阿里借助钉钉在企业协作IM领域的发难,多少杀了腾讯一个措手不及。当然,腾讯也反应迅速的推出了企业微信。包括后续字节的飞书,都借此成为了企业协作垂直领域的巨头。

3. 游戏与直播

(1)商业服务

商业服务主要分为三类:商家与用户沟通、平台与用户、雇用者与被雇佣者(例如打车平台、外卖送餐)。各类电商、O2O、医疗服务平台,都会搭建自身的商户服务IM,平台客服IM等,用于更好的沟通用户的服务用户,满足用户的需求。

(2)互动沟通

在游戏、直播行业,有很多大厅、小队、聊天室的沟通需求,支持文字、语音、表情、短视频、弹幕、送礼、点赞等功能,打造良好的游戏和直播沟通环境。

如今,即时通讯的功能日益丰富,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也将即时通讯推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除了在垂直社交、游戏、电商、医疗金融等行业,在新兴的物联网通信、区块链等领域,也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爱吐槽的徐教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