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二十三岁,当时只道是偶然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ackwu.com/posts/2022-11-26-it-was-rando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二十三岁,当时只道是偶然

2022-11-26

在人生的坐标轴上,倘若我需要为过去一年找到某些独特的标签,那么,唯一可以贴上的,大概只有:这是我第一个全职工作的完整年份。去年今日尚存一些对校园生活的怀念与对照,以及身份切换与来到异国的种种新鲜感,但时至今日,这些似乎已经快要消失殆尽了。

所以,回顾这一年,我的第一感受是平平无奇,按部就班地工作与生活,没有太多的波澜。至少,没有我可以现在公开写下来的波澜,或许不久之后,我会再写一篇文章。

但转念一想,此时此刻,我所面对的工作与人生,选择与纠结,似乎早已在过去一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各种不经意间偶然地注定,只是随机地延宕至今。

那么,就用平淡与偶然来标记这一年吧。

在过去的一年,我的博客没有更新任何文章,第一次让两篇生日文章无缝衔接,其实已然说明了一切的平淡。当然,也有我表达欲的淡退,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翻看去年的文章,其实当时的我已经隐隐感受到了所谓「工作的平凡(triviality)」。但坦诚而言,理性上的认知与实际的长期(其实我知道一年也不算长,毕竟将来的职业生涯还有几十年)感受是两回事,而这一年的平淡更多指的是后者。

去年写下生日文章的时候,我加入字节尚且不到半年,大概处于一种新鲜劲头与繁琐日常的交叠期间。而在之后的这一年,这样的平淡感整体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我渐渐熟悉了解项目、提升能力之后,愈发觉得所做的项目乏味与质量低下,试图推进的一些改变也因为其他人看不到明显的收益和我个人能力不足以独支而无疾而终,因而陷入了更深的倦怠,对工作的兴致转移到生活中的各种其他事情,比如烹饪与运动。

今年四月,绩效结果出来之后,在主动选择和领导建议下,我内部转组到了一个更加有意思、也更加有技术含量的方向,重新点燃了对工作的热情(毕竟工作内容更加满足我入职前的想象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几乎从零开始学习到了许多,同时也稍微做出了一点事情。

然而变化总是无常。在不久前的半年绩效评估结束之后,又因为新加坡与中国的组织架构变动,我被动地转到了另一个更新但是也很有意思的方向。随遇而安,毕竟只是工作而已,再次以新人的身份在组内学习,重新上手。

工作上的事情总是如此,乏善可陈,也不便提及太多细节。

而在热带生活,我也渐渐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真切感知,每天彷佛都一模一样。T 恤们排着队,在我身上、脏衣筐、洗衣机和衣柜里来来回回,我甚至有点对它们感到同情。不过,我的感受又不同于很多人对新加坡的感受:很多人不喜欢新加坡,因为它太小,很容易让人厌倦。但对我而言,生活的重复与平淡,责任不在于新加坡,或者说,与环境无关,而更多在我本身:哪怕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岛,我居于此一年多,去过的地方甚至不如游客们一日内打卡的景点多。而且,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重复与平淡是我的主动选择,反而意味着舒适与自在,并不是一种抱怨。生活而已,唯一的缺点就是没什么可写的。

回看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不过是偶然。但偶然的魅力不在于偶然,而在于一丝一缕的关联与注定。

来新加坡与字节跳动,则是一切偶然的开端。2020 年,字节跳动刚刚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外分部,而之前与我共同在微软实习的朋友恰巧在字节跳动实习,且他所在的组正在组建对应的新加坡团队,因而机缘巧合,我拿到了面试机会与 offer,成为了首批为数不多的直接从国内校招来到新加坡的幸运儿。后续的国内直招,据传因为 EP(Employment Pass)的配额原因而并不顺利,所以我偶然间搭上的,算是某种意义的首班车与末班车。

虽然不愿意去谈,但是回想这一年大陆的各种防疫消息与事件,以及近期各种骇人听闻的新闻,我似乎又觉得自己偶然间成为了幸运儿:我在国内期间享受了那段可以自由境内旅行的防疫红利期,毕业前和室友们一起快乐地旅行,一次核酸检测都没有做过(我人生唯一一次核酸检测是在樟宜机场落地)。但这都不过是偶然而已,和我的能力或选择并没有什么关系,而目前尚在大陆的朋友们也什么也没有做错。可是,这种偶然又是为什么呢?谁造就了这种偶然呢?

上文说到我对工作的倦怠,应对倦怠的方法之一是转移注意力到生活。今年十月份,我休了一个长假,三个礼拜有余,只身飞往澳大利亚,和朋友一起自驾游。偶然认识的朋友,偶然定下的行程,偶然决定的自驾,偶然看到的彩虹与各种沿途风景,以及偶然的收获。在行程结束后的几个礼拜,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与对未来的怀疑:如果一切都是偶然,那么对未来的各种美好规划其实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过家家,命运并不会参与。但现在的我更愿意这么想:既然无可避免,人生的魅力便在于事的偶然与人的缘分,随时准备面对下一刻的未知。

另一个方法则是,用更多的空余时间提升自我。在百无聊赖的航班上,仔细阅读逃生手册不失为一种消遣。从我对工作不再兴致高昂的那一天起,落入俗套地,我开始学习准备有朝一日的降落伞,Leetcode 刷题也好,提升英语能力也好,LinkedIn 探索也罢……虽然现在还没有到需要跳伞的那一天,但如今回首,我似乎也做完了很多事情:Leetcode 周赛全球前 100,不再担心任何公司的技术面试;雅思 8.5 分,不论是为了将来移民还是面试,都至少有了信心;以及各种日积月累学到的技能与知识。偶然而已,不过或许某一天这些偶然可以拼凑成完整的注定。

这篇文章的时间点比较特殊,平淡与偶然尚且交织,很多事情尚无定论。但也无可奈何,我的生日就是今天。所以如果你读下来觉得不明所以,你的感受是对的,很抱歉。

总而言之,在完整地过完这一年之后,我对工作的看法和去年大体一致,只是多了一些切身的体会。而对于生活,或者人生,我则越来越失去了掌控感,越来越感受到随机与偶然的魅力。但现在最棒的事情是:不论是工作还是人生,我都还有几十年的光阴慢慢去探索,所以,顺其自然地随机漫步吧。

在热带的第二年,祝我生日快乐。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