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付费解锁”CPU功能?11年前的生意如今又火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N21C1100511BE1V.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付费解锁”CPU功能?11年前的生意如今又火了|英特尔|处理器|cpu|系列显卡_网易订阅

早在2011年,也就是距今11年前,当时Intel曾经面向消费级处理器推出过十分独特的“付费升级”服务。当用户觉得CPU性能有些不够用时,只需要购买一个“升级软件”、在安装后重启电脑,CPU的规格就会自动发生变化,并带来一定程度的性能提升。

不得不说,当时这种CPU“付费升级”服务确实还是有些亮点的。因为它意味着消费者无需自己拆开电脑更换CPU,显然大幅降低了“升级”的门槛。而且从公开信息来看,Intel彼时所提供的“付费升级”幅度也并不算小。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25%2Ff1948b1cj00rlv0g00017c000ku00e6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例如,酷睿i3-2312M本是产品序列中的市场定位最低的型号,但在付费升级后,它的主频可以从2.1GHz升至2.5GHz,同时三级缓存也能从3MB提升到4MB,一跃成为了当时整个移动版i3里性能最强的版本(i3-2393M),甚至超过了那个时候出厂规格最高的i3-2370M(2.4GHz主频,3MB缓存)。

然而在规格大幅提升的同时,“付费升级”服务略显尴尬的产品型号安排,却使得其遭到了诸多恶评。原因很简单,因为所有能“升级”的CPU,全都是面向低预算市场的型号(i3或奔腾)。虽然它们的目标用户大概确实不具备自己更换CPU的能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家本来就买了“丐版”,Intel却还要这些消费者另外再掏钱去“升级CPU”?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25%2F466a0ffej00rlv0g0001jc000ku00fg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升级”幅度确实挺大,但部分消费者还是觉得被“恶心”到了。因此对于那些可能感兴趣的消费者来说,过于低端的硬件规格(哪怕是升级后),也意味着“付费升级”变成了一件看似美好、其实相对鸡肋的服务。

然而当时间来到2022年时,Intel方面似乎打定主意要重启CPU的“付费升级”了。

只不过,这一次Intel的做法确实对用户有利

等等!先别急着骂,因为Intel很明显吸取了11年前的经验和教训。这一次他们不仅完全改变了“付费升级”CPU的目标客户,同时在付费解锁的功能选项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

具体来说,新的“付费升级”服务将只会针对Sapphire Rapids第四代可扩展至强处理器,也就是未来的顶级工作站和服务器CPU,而不会面向家用市场。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25%2F72be75d3j00rlv0g0000wc000ku00bq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同时“付费解锁”的内容,也不再是更高的主频、更大的缓存等,这些直接与性能挂钩的参数,而是专注于企业级的一些可选功能和指令集。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软件保护扩展(Software Guard Extensions/SGX)

快速辅助技术(Quick Assist Technology/QAT)

动态负载均衡(Dynamic Load Balancer/DLB)

数据流加速器(Data Streaming Accelerator/DSA)

内存分析加速器(In-Memory Analytics Accelerator/IAA)

不难发现,以上的这些功能,绝大多数都从未出现在家用级CPU产品上,这是因为它们多半都只作用于特定的软件、或是只能加速特定的工作负载。其中有的能让CPU在处理网络传输封包时的性能提高,有的能加速CPU在存储服务器里的数据转换性能,还有的功能只能在AI推理类软件里起作用、大幅增强CPU的AI性能。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25%2F9092d2a2j00rlv0g00014c000ku00bq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很显然,正是因为这些功能的“指向性”十分明确,所以在过去的企业级CPU里,它们往往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要么是企业为自己不需要的功能付了费(比如存储服务器里的CPU,就大概率不需要有AI加速相关功能),要么就是Intel必须为不同的客户专门生产定制指令集的CPU,结果也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涨,最终还是会转嫁给终端的消费者。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级产品开展“付费解锁”服务,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非常聪明,而且对各方来说都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做法。

“付费升级”会来到家用端吗?其实也不是不行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来了,既然这种“针对特定用户需求解锁指令集/软件功能”的思路看似非常科学有效,那么是不是也有可能会被用在家用级CPU上呢?

仔细想想,其实还真有可能。毕竟一方面从用户需求来说,随着如今越来越多人需要居家办公,“家用级CPU”所面临的使用场景,也不再仅限于轻量级的文字处理、或是单纯的游戏等。消费者用家中的电脑开直播、剪视频、写代码、做动画渲染,甚至运行AI训练的情况,其实已经不算少见了。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25%2F6331580bj00rlv0g0000xc000ku00bq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说,以前无论Intel还是AMD,针对那些需要在家中进行重负载工作的用户,都有推出高性能的HEDT(High End DeskTop,即超顶级桌面电脑)平台。但HEDT平台的需求在当时来说毕竟相对小众,再加上由于技术的限制,HEDT平台的CPU到了后期普遍采用“多核低频”设计,也就造成它们反而不适合发烧级游戏玩家使用,因此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最终普遍被所取消。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如今的“高端家用CPU”来说,它们在设计上不得不同时兼顾游戏与重负载需求,因此也就导致了一些功能上的矛盾和冗余问题出现。

比如大家熟悉的“超线程技术”,虽然在多媒体编辑软件里普遍能够提高效率,但对于游戏却往往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还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25%2Fd4b2d25cj00rlv0g00018c000ku00bq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如果打开AVX2,那么即便是i9-13900KS也可能会出现降频

又比如说,AVX2和AVX512指令集虽然会造成CPU大量发热、严重影响功耗和发热表现,并且会让超频变得不稳定,但对于很多专业内容创建应用来说,适度降低主频、打开这两个指令集却又能大幅提高效率。

类似的情况还有集成在核显里的QuickSync快速视频转码技术,集成在部分型号CPU里的IPU6图像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摄像头效果),甚至是现在大量CPU都具备的各种虚拟化指令集等等,它们普遍是“对一部分用户很有用,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完全是个累赘、甚至会拖累性能”的设计。

?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125%2F366a7f5aj00rlv0g00017c000ku0071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未来Xeon W系列直接再次推出“高端家用版”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这也令我们不禁遐想,未来Intel有没有可能将家用CPU上的“游戏特性”与“生产力特性”进行更明确的区分,并将其中的一类功能做成后付费的软件激活形式呢?老实说,如果这样做了之后,能够降低高端家用CPU名义上的售价,说不定还真能得到一部分消费者的欢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