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消除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性心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01275729337690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何消除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性心理”

人神共奋·2022-11-22 13:35
一个烂尾项目的重生

大公司想要晋升快,关键在于碰到好项目,通常都是那些看起来复杂,但有公司资源配置最后总能出成绩、公司领导又关注的项目。

而最吃力不讨好的,就是半路接手那种“烂尾项目”。

一个项目,正常周期是半年,结果做了两年多,中途还停过一年,换了几次项目负责人,资料分散在无数个文件夹里,有些根本没整理过,都是原始的录音、邮件,有些干脆就是印在当事人的脑子里面。而且,这种中途被停下来的项目,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地雷。

更糟糕的是客户那边也换了几拨联系人,都是一副新官不管旧帐的嘴脸。

这种“烂尾项目”,说起来是集全公司之力攻克,但实际上,同事个个躲都来不及,正常的工作方法根本不可能推进项目。

不过,今天要分析的一个项目管理的案例,是我刚刚入行后亲眼看到,一位项目管理的牛人,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让这个烂尾项目重新启动。

她是如何让大家愿意加入到这么一个既没有利益,又有点危险的项目当中的呢?

破冰——两不一新

烂尾项目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之前的经手人都吃过亏,打死不愿意再陷进去。怎么办呢?

这位项目负责人采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我把它总结成“两不一新”:

不梳理:不要去梳理项目的来龙去脉;

不追问:不要追问以前的负责人,曾经发生过什么。

新项目:总结成一点,把烂尾项目当成新项目去做。

为什么这么处理呢?

第一,假如你按正常的中途接项目的流程,先去梳理项目,你一定要去问以前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你事情还没有做,就先要去请求别人协助,这就难办了。

第二,既然是烂尾项目,里面一定有地雷,一定有别人不愿意去回忆的事情。项目只会越梳理越乱,别人对你越来越戒备,个个躲着你。

当然,不梳理,并不是真的不去梳理,而是让你暂时别碰那些你搞不清楚的东西,只当成一个新项目,从现在能做的事入手。

烂尾项目的核心问题

“二不一新”只是大原则和破冰时的做法,真正要启动还是得消除成员的不确定性。

一个多年无法继续的“烂尾项目”忽然重新启动,如果你是这个项目以前的经手人,那么,当现在的负责人请你帮一下忙时,你直接的心理反应是什么呢?

因为项目曾经烂尾,出于“不确定感”心理,你不确定还会不会再次发生这种事,把你再陷进去,你也不确定领导是不是真的想推进这件事。

所以你会观察一下,如果你发现同事们并没有什么积极的行动,你很可能继续观察别人的反应,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接下来,就会出现人人都观望的现象。

领导同样也是,嘴上鼓励下属,实际心里也在打鼓,如果他觉得大家都没有真心投入在这个项目上,他也会去评估风险,评估自己的精力投入在这个项目上,是否值得。

大家都在观望,包括领导,除了直接负责人,没有一个人真心出力。

心理学称之为“看客心理”:如果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搞不清情况时,他们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如果每一个人都在观察别人的反应,那结果就是每一个都在观望,没有一个人付诸行动,而这时,只要有一个人出手,大家又都会一哄而上去帮忙。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针对“看客心理”,心理学有很多建议:

第一是集中责任,如果你受伤倒地,不要喊救命,而是说:“那位穿白西装的先生,请扶我一把。”

第二是明确责任,老人倒地要声明“是我自己摔倒的”,以减少别人顾虑。

第三是降低难度,你被卷入了一场斗殴时,别人并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会采取行动,你应该请他们打110,就降低了别人帮助你的难度。

第四是发动关键人物,大街上,想要让大家都抬头向天上看,你就要事先安排几个人故意抬头看天,要多少个人呢?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是5个——只要5个人,就能让大街上80%的人都向天上看。

烂尾项目的重点在于发动关键人物。

寻找关键人物

烂尾项目要消除“不确定感”,就要先从一个最关键人物入手,让这个人先动起来,去影响他周围的人,形成正向的“社会认同”压力,最终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

谁会是这个关键人物呢?

项目成员肯定是先要动起来,但他们动起来,没有用,因为是项目内部成员,别人觉得你们这么做,是天经地义的,无法形成向外释放的压力。

而且事实上,项目负责人一开始并没有让团队成员介入太深,因为别的团队不配合,阻力太大,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保护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能消耗在这种内耗上。

项目成员不能做排头兵,那先走高层路线行不行?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一遇困难,先想着找领导要尚方宝剑。

但是,领导是不适合做排头兵的。因为领导应该为所有项目站台,所以,想要他给出实质性的具体支持,出面协调其他部门,必须你先给他信心,如果你两手空空去找领导,问题还是绕回原处。

那客户或者其他部门呢?都缺乏利益驱动。

还是应该促使前经手人这个关键人物先动起来。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且困扰主要是心理上的,所以,他们才是最好的突破口。

影响关键人物

刚才说的“两不一新”的方法之所以管用,还有一个原因。项目只要推进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涉及以前经手人,到这个时候,你不主动找他,他也要主动来找你。这叫以逸待劳。

既然是烂尾项目,前任一定会留下很多需要擦屁股的烂事。有一些很小的事,比如漏报的发票,比如遗漏的资料,还有一些更小的事,比如之前的对接人要带个话什么的,顺便帮他解决了,这就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机会。

项目负责人每次都做一点小小的事,然后再去问他们项目之前的一些情况,人家当然不好意思拒绝你。

这在心理学是叫“互惠原则”,它不是利益交换,而是一种心理反应,一旦开始介入,就渐渐放弃了戒备的心态。

比如有一次,之前的负责人,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找一份两年前的重要邮件,这是相当给力的帮忙了。刚刚接手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利益交换,有一个前经手人可能受过比较大的伤害,完全不愿意沾一点边,对于这样的人,就需要玩一些技巧了。

项目负责人就抓住了一次向领导汇报项目进展的机会,把事情自然延伸到某一位前经手人的身上。领导出面了,这位前经手人不得不配合。可就算有领导的尚方宝剑,毕竟这已经不是人家的项目了,本来已经脱身,现在让别人答应帮你,还是需要想点办法的。

接着大家坐下来开项目会,项目负责人首先提出要求,把他负责的那段时间的全部项目资料整理出来,一样一样的核对。对方一听就急了,这至少要准备好几天,再开上一个整天的会,他肯定不干啊。

最后,项目负责人才提出了其中某几项重要资料的核对,这才是她真正的目标。

分层消除不确定性

多米诺的第一块骨牌拿下,下面就好办了。

项目负责人做的第二步是消除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感。

负责人会很正式地发一些邮件,“感谢项目前经手人的帮助”,然后通过大范围的抄送,制造出一种“别人都开始帮忙了,项目已经真正启动了”的氛围,去消除项目成员的“不确定感”。

第三步就是消除客户的不确定感。这个“烂尾项目”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客户,他们那边遇到的情况也类似,换过几轮责任人,现在的对接团队积极性不高。

客户不确定的地方在于,对方是不是真心要重启项目,所以,可以利用项目成员积极的互动,去消除客户那边的不确定感。

第四步是消除领导的不确定感。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开始之后,通过会议纪录、新的合同往来等等积极信号,管理层的不确定感也开始消除,领导们就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更主动地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最后一点,领导的正向反馈又可以给公司其他部门造成压力。

毕竟是公司级的项目,只要形成良性循环,大家都有信心,再难的项目也会渐渐走上正常的轨道。

项目负责人的影响力

想利用“社会认同”的压力推进团队工作,找到你的第一波突破口非常关键,要有利益驱动,也要有行动技巧。

但是,有这么一句话:你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某一个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没有人是傻子,如果想持续引发“社会认同”压力,你必须保持这种正面的反馈能持续下去。

在“烂尾项目”案例的压力经过了好几层:项目责任人——前任经手人——项目成员——客户——领导——其他部门,想要压力经过每一层都被放大,这需要项目的负责人做大量工作,尤其是项目刚刚启动的一两周,基本上是孤军奋战,这个对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信心是很大的考验。

好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用任何手段推进项目;而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他的影响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公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