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才是企业扩张的杠杆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5%93%81%e7%89%8c%e8%90%a5%e9%94%80/87748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品牌,才是企业扩张的杠杆
在品牌营销发展近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品牌营销领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企业通过“开创一代产品”成就了一座令来者望而生畏的高峰,有的企业将品牌渗透到了个人生活,让品牌改变商业和社会,影响人类的未来。接下来这篇文章,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品牌的发展历程,以及品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品牌营销发展的近100年里,品牌营销领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现了品牌形象派、品牌定位派、超级符号派、冲突派、品牌管理派,品牌商业创新派,在这么多派别里,哪一部才是武林的“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谁才达到了“武林至尊、号令天下”的高度?
有的企业通过“开创一代产品”成就了一座令来者望而生畏的高峰,比如福特汽车,有的则是靠个人“创造了销售奇迹”成为一代创奇,比如吉拉德。而可口可乐、麦当劳则是真正的把品牌营销推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地步,做出了现代化的”品牌营销”,也因此,可口可乐的前总裁才敢放下豪言:“假如可口可乐的全球工厂一夜之间消失,我第二天就能复兴可口可乐”。
麦当劳、可口可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上海封城期,可口可乐甚至成为了“硬通货”。只要稍稍有品牌营销常识的人,把品牌营销发展史稍作梳理,我们就会发现,在现代营销时代,品牌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顾客心智中创建品牌。而营销之精髓也就在品牌。
德鲁克对营销的定义是创造顾客,品牌则是创造顾客最有效的手段。已经近百岁高龄的现代营销之父科特勒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对营销天才的真正考验不是生产一种成功的产品,而是缔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广告教皇奥格威则说:任何人都可以销售产品,但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够创立全球性的品牌。这两个观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近代以来,商业的发展起源于西方,并不断突飞猛进,这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品牌”。现代品牌源于西方,品牌也是西方商业的伟大发明之一。品牌可谓是商业文明的奇葩,是人类文化的骄傲。在商业世界和现代人类社会中,品牌无所不在,触手可及且不可或缺。
品牌渗透到了个人生活,品牌改变商业和社会,品牌影响人类的未来。但是,我们都知道,品牌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精灵”。
品牌是西方发明的,西方人为什么发明和追逐品牌?如果用一句话来作解答:品牌的奥秘,关键在于品牌拥有的马太效应。西方人(尤其美国为首)发明品牌,和其信仰的宗教思想有关,在基督教《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一节:“有的,还要给予他更多,使他丰富有余;没有的,连他仅有的,也要夺去。”这种“有了的更多,没有的更没有”,就是社会学中著名的“马太效应”。
在人类的商业和经济活动中,更是遵循马太效应。例如,钱多的人比钱少的人更容易赚钱,富有的人比贫穷的人更容易借钱,等等。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这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贫穷的本质》,这两位经济学家也凭借书中的所揭示的思想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书中,也揭示了相似的思想。
商业和经济活动中最大的马太效应是什么呢?西方的企业家和商业最聪明的答案是:品牌具有最大的商业马太效应。有了品牌,企业就更有市场优势,就容易获得更高的利润,就更容易实现市场的扩张,就更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能够赢得尊重和基业长青。
所以,对企业家来说,尽管品牌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却是最高的选择。心管创建品牌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艰苦而有风险的选择,却是一个更加长远而富有智慧的选择。
品牌最宝贵的就是无形资产。可口可乐、红牛、王老吉、麦当劳、海飞丝、甚至海天酱油都可以没有工厂,卓越的公司都将选择打造品牌为不二法门。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国家、新的消费市场时,都是品牌先声夺人。无论广告形式和传播媒介如何变迁,品牌依然是一个企业最“硬核”的资产之一。
制造企业为什么更应该追求品牌?如果我们翻开品牌发展史,就会发现,历史上最初大规模出现的品牌就是制造商品牌。
最早将品牌用于产品,始于200多年前的百威啤酒(1795年) ,那个时候中国还是清朝乾隆六十年,高露洁则始于1806年,这一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被迫放弃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灭亡。耶拿战役后普鲁士被一分为三,在其领土上新建了华沙大公国和威斯特伐里亚王国。同时,德意志各邦按拿破仑的意志组成了“莱茵联盟”。各国也仿照法国进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
我们现在熟悉的李维斯、雀巢、亨氏、通用电气都是诞生于这期间,制造企业做品牌的动因之一是,规模市场和包装商品催生了商品标识和品牌。西方人发明品牌,最初是由于市场规模化的需要。将商品铺向大规模的市场,必须有包装和标识。早期的食品、粮油等都是散装的(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大量的食品和日用品都还是散装的),规模市场带来了包装商品。19纪纪包装商品的大量出现,包装上的标签、标识乃至特定的名称应运而生,并开始普遍化。其中一部分发展演变成品牌包装。海因茨就是通过生产革新和促销活动创立了亨氏品牌。
制造商创建品牌的另一动因则是防止假冒,将标签发展为商标。标签或标记很可能被模仿或假冒,于是想到需要再申请法律保护,这就诞生了商标。企业开始为商品申请“商标”并谋求“商标法”的法律保护。
李维斯牛仔裤就是这期间的经典例子,19世纪下半叶,李维斯和雅各布在美国发明了供西部淘金热中使用的高耐磨牛仔裤,宝贵的并不是牛仔裤的工艺发明,而是他们的品牌标识:“除非用专利来保护这项发明,否则这种裤子就会被竞相效仿,失去价值。谁都有可能去抄袭生产这样的裤子,到时我们将两手空空。”没有钱申请专利的雅各布,与出钱申请专利的李维斯联手,1873年,李维斯品牌商标由此诞生。
可口可乐问世之初,也是用专利保护其“神秘配方”。20世纪初,可口可乐被市场接受之后,许多仿冒的可口可乐纷纷出现,可口可乐费了很大的力气,还对付不了这些杂牌军。可口乐乐的主要防御武器,就是运用“商标法”的法律手段。
1887年,可口乐乐在美国注册了商标。在这一过程中,也促使美国的商标法不断修改完善。后来,可口可乐还在包装识别上做了创新和突破,并且申请了外观专利,以严谨的品牌识别系统和强大的品牌传播,使其竞争者望尘莫及。
制造企业建立品牌的第三个动因也最重要的一个动因则是:企业进行市场扩张,必须以品牌作为杠杆。19世纪末,产品品牌开始形成浪潮,这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跨区域消费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如果用品牌作为杠杆,就会顺利得多。
市场扩张依靠品牌开路,这正是100多年前美国一些制造企业的选择,制造企业全国品牌或全国产品品牌因此也开始出现。20世纪初,美国因为交通改善等方面的突破,消费品市场从小区域迅速大范围扩张到全国。制造商的市场从区域到全国依靠的是品牌,进而出现了全国性品牌,这也对品牌识别和品牌塑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企业全球化必须靠品牌,不单产品从区域走向全国要借助品牌,公司实现全球扩张更需要品牌的力量,因此品牌更容易突破区域市场的障碍。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可口可乐利用第二次世纪大战的机会走向全世界,便是品牌全球化扩张的表现。
麦当劳迅速铺遍全球,也是通过品牌来推动,以品牌“拉动”全球市场,全球化本质上就是品牌全球化,这也是跨国公司的共同战略。中国要实现出海,必须实现品牌出海,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其它的大战略,只搞基建远远不够,品牌的输出影响到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倡议和战略才能够真正成功。
制造企业做品牌和发明品牌的的动因我们已经了解,那渠道商追求品牌的目的是什么呢?竞争,渠道竞争诱发出了自有品牌,制造企业拥有了大市场和品牌之后,具有了强势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例如宝洁公司是无数经销商、零售商都期盼合作的“财神爷”,因为宝洁能给他们提供赚钱的机会。这种状态,就像今天中国酒业的流通企业与茅台之间的关系一样。
不过,在西方,渠道商和零售商早就以一场品牌革命打破了这种格局,这场品牌革命称之为“自有品牌”的兴起。自有品牌的出现,标志着品牌不再局限在制造商手中,零售商或渠道商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来抗衡制造商的品牌权威。零售商追求自有品牌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话语权。
营销渠道的竞争一向激烈,特别在制造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的纵向博弈中,制造商通常处于强势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控制中间商。制造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品牌上,就像中国的茅台。于是,一些有实力的零售商想到,为什么不自己建立品牌,由此,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的思想也就出现了。沃尔玛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后来的优衣库、ZARA等品牌则是品牌渠道一体化。
B2B品牌被发明的动因,则是他们不甘当“幕后无名英雄”。B2B行业的供应商,如原材料、能源、电力、大型设备等,销售额通常比消费品市场大得多,但工业品、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商,过去往往是幕后无名英雄。
供应链的竞争,导致B2B供应商为了争夺大客户、大订单,不得不将品牌纳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壳牌、杜邦、IBM、通用、波音,到后来的英特尔、微软、思科、甲骨文、SAP、西门子、利乐等,B2B品牌已经占了半壁天下。我们今天在喝牛奶的时候,都知道利乐包装,这就是利乐公司不断打打造其B2B品牌,品牌所取得的效果。
壳牌是最先树立品牌意识的B2B企业。1891年,壳牌是煤油商标,1897年成为公司名称。壳牌品牌兴起于20世纪初。1907年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和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合并后,壳牌成为新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简称和标志。
壳牌1901年推出了第一个品牌图标:河蚌壳。多年来,壳牌标识不断修改。成为了近50年来世界上认可度最高的符号之一。杜邦公司也是全球著名的B2B品牌,他们从早期说法开始注重品牌的识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杜邦公司将品牌战略提升至新的高度,通过在体育赛事上亮相来传播其品牌。杜邦声称:“品牌是杜邦知识密集型战略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组成部分。”英特尔则是将B2B品牌推上了最高峰,1990年,其品牌战略“Intel Inside”,使得英特尔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电脑企业打广告,只要出现英特尔,就给予电脑企业打广告的品牌战略,使得英特尔品牌大放 异彩。并成为好电脑的一种标准。后来PC处理器过渡到了手机处理器的时代,高通和华为海思所用的B2B品牌的打造策略和英特尔如出一辙。
娱乐和服务品牌做品牌的动因则是让无形变成有形,服务业的标杆公司较早领悟到服务提供的是无形商品,服务质量的保障比有形产品更困难,由此出现了“服务品牌比产品品牌更加重要”的思想。迪士尼、丽思卡尔顿酒店、联邦快递这些品牌从20世纪初就开始创建品牌,由此取得了长期的行业霸主地位。
1923年创立的迪士尼,超越了许许多多辉煌一时却又销声匿迹的娱乐商业公司,成为了“制造快乐”的品牌,不断的通过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来丰富其内涵,丰富多彩的品牌联想和难以忘怀的品牌体验,让迪士尼长盛不衰。
丽斯卡尔顿酒店则是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酒店服务的标杆,以品牌保证了完美的服务质量和承诺。以品牌实现了全球连锁扩张和品牌延伸。如果没有品牌,迪士尼、丽斯卡尔顿酒绝对成不了今天的霸主。今天中国的汉庭酒店、顺丰快递、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等企业也意识到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国家在做补助时,除了应该补助所谓的硬件的投入,实际更应该在品牌的投入上也给到企业补助。
品牌的打法被不断的发明创新,无数的企业家前扑后继的做品牌的关键,还是因为品牌的附加价值让企业和品牌疯狂。马太效应在经济上表现为额外的价值和财务收益,实现的路径包括:品牌溢价、品牌授权、品牌资产杠杆。这是驱动品牌化的极大经济动因,并且已经得到了种种量化的证明。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观察衡量及比较公司的实力,最经常使用的两个指标是:公司的市值价值和品牌价值,放眼全球,公司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苹果、谷歌、微软、特斯拉、亚马逊这些公司。而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耐克这些公司则有着非常高的品牌价值,且不太受技术周期的影响。
商业史证明,在商业文明的高等境界和伟大企业家的心目中,商业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赚钱,而是精神梦想或信仰,韦伯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的资本主义的宗教精神,一直渗透在西方企业家慈善济世的行为之中。
现代管理学宗师德鲁克在《组织的管理》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对企业家极有启发的故事:三个石匠相互询问为何而工作,第一个石匠说,我要赚钱谋生,第二个石匠一边敲铁锤一边说,我要做出全国最好的石匠作品,第三个石匠抬头展望,眼睛里充满着梦想的光芒,说,我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品牌就是那座大教堂,品牌被发明和引入商业领域后,商业世界不断惊喜的发现,因品牌被尊重是一种放大的尊重,品牌是实现精神梦想的最佳载体,品牌是具备魔力和魅力的。
作者:刘逸春
来源:微信公众号“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ID:shangyeyiguohui)“
本文由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