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玩意 127|少数派的编辑们最近买了啥?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685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Lotta:罗技 MX Master 3

  • 入手渠道:天猫旗舰店
  • 参考价格:449 元

我之前用的鼠标是淘宝随便买的那种扁平鼠标,虽然出门比较轻便,但扁平的设计在久握之后难免会产生疲累感。此外,鼠标采用的还是古老的 Micro USB 充电接口,再加上没有合适位置的插线板导致的无法边充边用,鼠标在作业途中没电的那一刻总让我很困扰。

于是,在某一次与男友的通话中发表了关于鼠标没电的「暴言」之后,我就收到了这只 Master 3。

1
1

我们最初考虑过更加便携的 MX Anywhere,但在对比原先鼠标的长度之后,就显得太小了,感觉还是买 Master 3 更合适。尤其是它的拇指滚轮,在男友口中简直成了 macOS 的福音(因为他的鼠标没有拇指滚轮)。Master 3 与 3s 只差 50 元的价格,我们也纠结过,但考虑到高 DPI 和 bolt 接收器对我来说都不是刚需,于是选择了更便宜的 Master 3。

在使用新鼠标的这段时间里,我不需要再担心鼠标没电的问题了,就算它没电了,随手抓起一条 USB C 的线接在电脑上就能边充边用。更重要的是,掌心终于不再悬空,大拇指也有地方放了。因为 Master 3 采用了人体工学设计,长时间使用的体验也远比扁平鼠标要好得多。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使用带有人体工学设计的鼠标,所以也想稍微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之前的我都会将长时间使用鼠标后的手指不适,归结为所有鼠标的通病。直到用了 Master 3 之后,手指不需要再像之前悬空时那么用力,点按也相对轻松了许多,手指的疲劳感也那么频繁。我这才意识到到这些不适感是可以改善的。

Master 3 的设计既有一定的倾角和背部弧度来提供舒适的握持手感,也不至于像 MX Vertical 那样激进。算是在「传统鼠标」和「人体工学设计」上做了微妙的平衡。在习惯了 Master 3 的握持手感之后,再握着我之前的鼠标,就会觉得非常不适应。

不过,Master 3 对我来说还有两个需要适应的地方:按键声滚轮手感。因为我此前用的是静音鼠标,所以当我用上 Master 3 之后,觉得它的按键声音有点吵闹。滚轮的手感则有点难以描述,因为 Master 3 可以通过按键卡扣来切换有极和无极滚轮,这也就导致了在有极的情况下滚轮手感偏生硬,一格一格滑过的顿挫感比之前鼠标的塑料滚轮更强。

当然,这两点在使用一段时间适应过后,就没有那么困扰我了。男友也曾问我要不要换成更静音的 Master 3s,也被我以「习惯习惯就好」为由拒绝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 Master 3 被许多人奉为「Mac 最佳办公鼠标」并不算过誉。不管是握持手感、拇指滚轮,还是两颗可自定义的侧键,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鼠标办公的 Mac 用户来说,都是利好的。

@老麦:华为 WATCH GT Cyber

  • 入手渠道:京东商城
  • 入手价格:首发 1288 元

这个产品的发布会刚好没看,回头刷微博时看到了一个类似怀表的东西,觉得好奇怪。仔细研究才发现是一个可以换壳的全新手表产品,还起了一个很酷的名字 Cyber。

1

我个人对于这种个性化 DIY 的东西,实在没有抵抗力,于是立刻下手定了一个,收货带了两周,感受超出预期,值得跟大家聊聊。

1

首先是做工精良,虽然是分体结构,但表壳内侧做了胶垫,表芯做了凹槽,结合紧密,拆卸方便。虽然是分体,但整体又感觉很轻薄,我选了纤维复合+黑色硅胶表壳,立刻就勾起了卡西欧时代的情怀,最要命的还是表盘,商店里的资源太丰富了,总能找到特别心动的哪一款,折腾一圈,找到最佳搭配,不会雷同,又非常有成就感。此刻才感觉华为手表这个方向太正确了,应该能捕获一大波年轻用户了。

1

后来,我又补买了一个灰色机能风的表壳,199 的价格不算贵,但效果很出彩,替换表壳时,会有震动和光效感应,而且表冠也是同步换的,表冠的细节和结构就更精密了,真的很佩服背后的设计师,有创意脑洞,也有工程能力。

1

整体功能是完全够用的,华为健康应用,可以很好的兼容 iPhone。常用的心率、血氧、睡眠、NFC、GPS、蓝牙通话都有配备,相对高端的 3 PRO 系列,主要是减掉了 eSIM 通话和 ECG 心电图,个人感觉影响不大,但价格可是低了一半多。续航方面,如果使用不频繁,我感觉能撑 4-5 天,不需要特别为充电操心。

据说除了目前的多款官方表壳,后续还会引入更多联名合作,华为这样的大厂开始关注创意和个性化需求是很好的趋势,但创意之下,品质和功能才是底层基础,至少这个产品,我可以给很高的推荐分。希望更多品牌关注这个方向,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丰富多彩,体验和参与感也更强。

当然,想抓住新兴用户群,品牌对消费者的需求理解,在硬件细节和软件内容上的打磨,也变得更加重要了。

@张奕源 Nick:Nothing Ear (Stick)

  • 入手渠道:厂商赠送

新耳机又来了朋友们。

在 TWS 市场整体拼参数、拼配置的大环境下,Nothing 坚定地走上了拼外观、拼设计的「邪路」。在推出 Ear (1) 并大获关注之后,Nothing 在前段时间又略令人意外地推出了 Ear (Stick)。

1

Ear (Stick) 物如其名,采用柱状设计,很像口红。取出耳机的过程也和口红一样,要旋转半圈。Ear (Stick) 还继承了 Nothing 一贯喜欢的设计元素——透明、镂空、黑白红撞色等。元素虽然多,但组合得很克制,不花哨,我觉得很好看。

1

耳机在功能方面没什么特别之处,操控采用了和 AirPods Pro 一样的按压式,各种手势也与 AirPods Pro 相近。

1

Ear (Stick) 在音质方面的亮点体现在中高频,人声和音乐的分离很干净,听播客甚至会给主播带来音色加成。相反,它的中低频就显得有点弱,低频振动显得很刻意,尤其在同一个节奏型反复出现的时候,Ear (Stick) 有一点敲木鱼的感觉。不过,我总体上对于 Ear (Stick) 的音质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平时听语音的时间多过音乐,恰好能发挥 Ear (Stick) 的优势。

1

另外,Ear (Stick) 的续航很长。Nothing 的标称续航是 7 小时,我目前还没一次佩戴这么久,所以无法触碰其续航极限。但日常连续佩戴三四个小时不成问题,对于需要经常戴着耳机听歌或者开会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总而言之,除了独特的外观,Ear (Stick) 作为一款 TWS 耳机的基础表现都不差,如果你喜欢 Nothing 的产品风格,也有合适的购买渠道,可以搞一个 Ear (Stick) 试一试。

@Lotta:iPad mini 6 + Apple Pencil

  • 入手渠道:拼多多百亿补贴(iPad mini)、京东国际(Apple Pencil)
  • 入手价格:4145 元(256G)、767 元(Apple Pencil)

想换 iPad 的念头由来已久,一方面是一直都很想尝试电子手账和板绘,习惯了 iPad mini 4 更便携的体积之后,iPad mini 6 搭配二代 Apple Pencil 无疑是最佳选项,早早就被我加入了愿望清单;另一方面也是最终契机,久经沙场的 mini 4 续航表现也到了一天一充的可怕地步。

自从在拼多多买 iPhone 真香之后,在各平台比价的时候就总要看一眼拼多多。这次双十一的百亿补贴也有着比 618 活动时更低的价格,再加上平台的小红包和招行信用卡的小优惠,这台 256G 的星光色 iPad mini 6 最终到手价 4145 元。相比起原价,省了一支 Apple Pencil 的钱还有余,大幅降低了一次支出四千多元所带来的心理负罪感(bushi)。男友也在京东国际找到了好价的 Apple Pencil 给我下单,经过几天的等待之后,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快递陆续抵达,拼凑成了「完全体」。

1

尽管此前在 Apple Store 就上手体验过 iPad mini 6,但当我与自己的 mini 4 拿起来对比之后,还是再一次感叹 mini 6 的轻薄。

mini 6 不但屏幕变大,尺寸也更小了,单手握持起来毫不费力。虽然在初次点亮屏幕、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还是会讶异它的黑色屏幕边框怎么这么宽;但在实际使用中,我的注意力还是会集中在屏幕的内容,并不会特别在意边框的大小。

1

我觉得 iPad mini 6 的尺寸用来做简单的备忘、电子手帐非常合适。在 GoodNotes 上配合 Apple Pencil 来写字的体验真的很棒,尤其是在导入了一些手帐模板之后,它仿佛成了一个可以千变万化的精致手帐本。因为 GoodNotes 支持导入自定义模板和贴纸,所以手帐的玩法就更加精彩多样了。比如我用来记录日常的手帐本就是自己设计的。也正是如此,我可以轻松地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手帐本,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用再担心网上买到的纸质本内页不合心意或是浪费纸张。

借助 GoodNotes 的导入和协作功能,我还可以和朋友在同一个手帐本里共同记录生活点滴,甚至一起玩你画我猜。相比起 Notion 上冰冷的文字,看着自己手写的东西、拍的照片、亲手画的图案显然更具「人(gao)文(xiao)气息」。

1

给 mini 6 配上磁吸壳之后,它变得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手帐本了。保护壳侧面的磁吸搭扣也可以很好地保护 Apple Pencil 避免掉落,也更方便拆卸和不同角度的支撑。不过加上壳之后的重量,确实很难跟前文提到的「轻薄」挂钩就是了。

1

我对 iPad mini 6 并没有什么过分的「生产力」需求,它对我的意义更多在于「折腾」电子手帐、学学板绘、看视频、偶尔打打游戏,甚至带出门短暂代替 MacBook 处理简单的工作,只要能满足我的需求,它就是一台合格的 iPad。

@Microhoo:特斯拉 Model Y

  • 入手渠道:线下门店
  • 入手价格:¥280900

对我来说买特斯拉是一件非常突然的事情,十月底突然降价的那天我想着去店里看看免费的冷光银,然后被销售推着推着就交了定金,然后就提车了。但买特斯拉也是早晚的事儿,我很早就明确坚定自己肯定是要买特斯拉的,只是因为刚好拿驾照第二天嫂子就把她因为怀孕闲置了一段时间的车给我,所以按照原本的计划它来早了小半年。

1

不夸张地说,特斯拉是我学驾照的理由,因为在此之前仅作为交通工具来说,我并不会觉得打车比自己开车更麻烦;而特斯拉(及很多新能源电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变革了汽车的意义——从一个刻板、冰冷的机械工具变成了生动、丰富的移动驾驶舱,当然也可以更矫情地说它成了我另一个可移动的家。

在此之前电车品牌我只关注了理想和特斯拉,拿到驾照后迫不及待地试驾一番觉得自己更喜欢特斯拉「一体式的反馈」。用一些老师傅的话来说,理想及一众特别是国产电车花了很大精力在「舒适度」的调节上让它们成为了让乘客满意的载具;但特斯拉更多是服务于驾驶员,你能和车同步感知每一次加减速和震动(当然我不知道精心优化了悬架的更高阶 Model S 和 X 会不会也变得柔软了起来)。尽管特斯拉真的很颠,但这种强烈且直观的反馈却让我在驾驶中更有安全感,得以持续判断和优化驾驶行为。

1

相比驾驶颠簸感,特斯拉最让人诟病的是它的内饰。尽管我也常戏谑特斯拉是「毛坯房」,但这其实是褒奖。早我十年拿到驾照的堂妹在我订车第二天也去试驾了特斯拉,有趣的是她一面说着「这车根本就是一个啥都没有的铁皮盒子」一面又不断欣喜地研究车里各个角落都可以塞进什么新奇的收纳工具,而现在她的车正停在车间里改色贴膜。

我觉得这何尝不是特斯拉最独特的魅力之一,它把选择权交给你了你,无论是简洁空旷的车内空间,还是基础普通的选车配色——交付后,世界上没有两辆完全相同的特斯拉。特斯拉不那么精致地做工和接缝我愿意找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新品牌、价位、碰运气的出厂品控、大大咧咧的老美特色;但如果你能仔细看看,特斯拉的用料是用心的,无论关乎安全的结构金属,还是里面(合成)皮革的座椅、方向盘和其它饰面,包括那条我个人喜欢不得了的木饰,我当然夸不出口特斯拉有多么高级和舒适,但你要说它一文不值甚至廉价我也是不同意的。

1

刚上好牌我又一次从诈骗犯云集的小红书上选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和「路也挺好走」的目的地,结果毫不意外的又上了一次当,我开了近三十公里的县道而且其中有一半是穿梭在不同村落里极窄两车道无数个六十度角的盘山公路,不断和天上星星一样多的大货车会车。上一次相信小红书的时候是另一条去往草原但无比相似的路,不过那会儿开的是油车 SUV。

也非常巧的有了对比,感触颇深。相比于之前油车在这样路况上需要不断加减速和踩油门,这次特斯拉就从容了非常多,全程只需要控制电门的松紧就可以,而且反馈非常快速,堪比我用双脚走路。而且不知道是因为软件升级的原因还是怎么样,整个过程中无论前照灯还是雨刷(中途有一点飘毛毛雨)的自动响应都非常及时。特别是远近光灯的切换真的颠覆了我之前的体验,除了天全黑后的会车自动切换,在此之前尚未全黑的时候遇到几辆前方过来的没有开灯的摩托车它都能自动切换,而且特斯拉的远光灯照射角度非常厉害,几乎可以覆盖我垂直前方的半个视野,这在我之前开过仅仅是「照得更远」的远光灯无法企及的。

当然除了优点,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 Model Y 的缺点也深有体会,可能重心的原因在急弯时「很甩」、转弯半径过大、单踏板模式虽然操作上符合直觉但是在掌控上需要比传统刹车踏板更多时间的熟悉和磨合、烂到配不上这个时代的车载导航等等。

总之包括我在内很多熟悉的朋友无论是新老司机在拥有它后都赞不绝口,我相信如果你尚差一口气最终决定拥有那么一定要坚信这会是你人生中最棒的决定之一;但特斯拉也一定不是这世上最好的车,希望它早日回归自己毕竟只是一辆车的身份,而不总是流量密码。

插播:若饭×Python 双核高蛋白欧包

1
1

正在新玩意编辑准备发布的当口,收到来自若饭的快递,拆了后居然发现是软欧包,分别是巧克力口味和蔓越莓口味。印象里这类欧包都是去面包店买了趁新鲜吃完才好,居然还能用邮寄的,不过吃起来没有问题,老麦现场切欧包,香气四溢,少数派办公室转型面包工坊,众工友品尝后开始评价:

  • 同事A:第一口吃起来苦苦的,以为是面包苦,(后来发现)是巧克力夹心偏苦,第二口开始越嚼越香;
  • 同事B:(作为嗜酸人士)更偏爱蔓越莓口味,没有想象中那么甜;
  • 老麦一边切一边评价:坏了这欧包都让我这老手捏成馒头了……(蔓越莓口味的欧包)香气好浓啊。
1
1

还没来得及拍照已经拆了,包装和营养成分表展示如图

1

@老麦 正在切欧包

@Kiririn:iPhone 14 Pro

  • 入手渠道:京东自营
  • 入手价格:8899(包含一年 Apple Care +)

本来今年没有换手机的打算,也不知道是不是库克在云上贵州疯狂施法,我的 iPhone 13 Pro Max 在 AC+ 过期两个月之后意外摔碎了。在失去主力机的这段时间里,我尝试用手边的 vivo X Fold 暂且顶一顶,奈何我的使用习惯和折叠屏实在八字不合,OriginOS 也没法在被 Apple 全家桶包围的设备生态下胜任工作,思前想后,我还是当了一回大冤种。

1

Apple 今年的新机几乎就是标准版本挤牙膏,Pro 版本灵动岛,我对哪一个都不是很感冒。此前 iPhone 13 Pro Max 给我的感觉就是重的要命,我平时几乎都在双手捧着用,所以一开始我的考虑是屏幕尺寸大差不差,但机身更为轻巧的 iPhone 14 Plus。恰好双十一期间赶上了 1000 元的京东 Plus 大额优惠券,似乎没有犹豫的理由——就在下单之前,我才想到 iPhone 14 Plus 的屏幕没有搭载 Pro Motion 技术,鉴于我平时经常使用的设备都有可变刷新率屏幕的加持,我还特意把 vivo X Fold 的刷新率降低到 60Hz 来测试自己的眼睛有没有被「惯坏」,结果是那种肉眼可见的卡顿实在让人难受。既然花了钱就不能让体验倒退,因此购买 iPhone 14 Plus 的念头只好作罢。

那么,除去同样厚重的 iPhone 14 Pro Max,摆在我面前的也就只剩下了 iPhone 14 Pro。巧的是 Apple 京东自营正在搞活动,A+ 会员年付 99 元,双十一购机送一年 AC+ 除此之外赠送的所谓特权基本都是扯淡,四舍五入也算省了一千块,这样想想,滴血的心就被治愈了很多。

1

说回本文的主角,关于 iPhone 14 Pro 和灵动岛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非常多的讨论,而我则想要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分享一下使用体验和购买建议。

iPhone 14 Pro 在硬件部分的升级相当常规,其中与日常使用直接相关的也就是 A16 芯片和「Pro 级别的影像系统」。几乎每一代 iPhone 发布时,A 系列芯片的性能都是巨大的爆点,然而 A16 芯片相对前代的 IPC 提升相当有限,在发布会上也仅仅用 2019 年的 A13 芯片作比——一些人将其解读为「Apple 式的傲慢」,即 Apple 认为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只能达到 A13 的水准;但我更相信 Apple 选择这样的比对方式是因为 A15 一定会让 A16 下不来台。

1

从 A13 到 A16,Apple 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架构上进行了三次迭代,通过提升制程、增加带宽等方式不断「压榨」性能,恰逢台积电和三星在制程工艺上疯狂内卷,工艺进步的红利在 A15 时代达到峰值,随后开始放缓,因此 A16 的表现也在意料之内,这也说明 Apple 在现有的 A 系列芯片架构上已经榨无可榨,也是时候搞出点新花样了。

除此之外,我明显感到 iPhone 14 Pro 在日常使用中比 iPhone 13 Pro Max 更热,一方面 A16 的能耗比提升不大,另一方面,被动散热面积的缩小也是原因之一。就在我写这篇体验的时候,放在一边充电的 iPhone 14 Pro 还弹出了温度过高的通知,这在我使用 iPhone 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1

至于影像系统,感知最强的部分无非是摄像头模组好像又大了一圈、厚了一点,裸机直接平放在桌面上的时候就是一块跷跷板,套上了保护壳也还是跷跷板——不出意料的,Apple 在 iPhone 14 Pro 的主摄和超广角模组底下放入了更大的感光元件,代价则是这两枚镜头的光圈则分别缩小到了 f/1.78 和 f/2.2,虽然相对前代的 f/1.5 和 f/2.8 小了一圈,但实际使用上问题不大。

其他方面,除了多出了灵动岛这一交互方式外,iPhone 14 Pro 的体验几乎和前代产品无甚差别,就我而言,灵动岛的动效的确十分出色,但大多数情况下我想不到如何使用它。至于 Apple 大力宣传的另一大功能「车祸检测」?拜托,我在科目三考试的时候比简伯承还能折磨教练,直到现在也完全没有摸方向盘的资格。我最喜欢的升级之处反而是 iPhone 缺失已久的 Always on Display,最初的几天,我总会以为自己忘了锁屏,然后才意识到 iPhone 14 Pro 的 AOD 正在工作;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这一功能的存在,工作时将手机放在一边,重要通知只要瞥一眼就能看到,比起 Apple Watch 还节省了抬腕的步骤,确实很好用。

1

最后,对于想要从 iPhone 12 和 iPhone 13 系列机型「上岛」的朋友,我的购买建议是:除非像我一样被库克远程施法,且在短期内对 iPhone 为核心的 Apple 生态有不可替代的需求,否则都不建议购买。

如果是从 iPhone 11 或更早的型号升级,可以优先考虑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它们的价格更低,促销期间的折扣力度更大,兼顾轻薄、长续航和满血 A15 芯片带来的高性能,明显是对一般用户更加友好的选择。

@路中南:闪极反转能量体/重力时间胶囊

  • 入手渠道:厂商送测
  • 参考价格:219 元

「反转能量体」这个名字起得玄乎,让我用一句话给大家解释一下:通过重力感应切换功能状态的时钟桌面摆件,同时也是一款容量为 5000mAh 的移动电源。真的怪,就好像宜家的台灯音箱,把没什么关联的产品融合在一起。

回想之前购入过的几款桌面时钟摆件,最后都是因为其存在感过低而没电吃灰,突然我就明白这个莫名其妙的融合产品是怎么回事了:既然时钟摆件摆脱不了充电,不如就做成充电宝;都做成充电宝了肯定要随身带,设计上就做酷炫一点让人好带出去;带出去用肯定要搭配充电线,不如就把充电线做成挂绳配件……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桌面番茄钟、外出要带移动电源应急的需求,那么「反转能量体」就是一款想怒刷存在感的融合产品。关键是,还挺好看。

1

反转能量体采用对称式设计,上下对称随意翻转,左右两侧同一位置一个是按键,另一个最高功率支持 20W 的 Type-C 接口,作为强迫症看了可以说是满心欢喜。只有一个按键,初始化的时候会比较麻烦(赔我大拇指!),但使用起来配合重力传感器,还挺符合直觉:

  • 时钟状态下短按切换三档亮度,最低一档就是关闭/关机;
  • 番茄钟状态下短按切换功能,分别是计时器、倒计时、番茄钟。

这个番茄钟基本是在公司里面用,25 分钟过去到点响起来后起来喝水/咖啡顺带出去走廊走两圈。在家里更多是当个桌面时钟,有且仅有煮蛋的时候才用倒计时。分享个它设计上的小心思,番茄钟计时的时候会亮起「MON」周一这个图标,不过此时它是倒过来的,显示成了「NOW」。

1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这条「挂绳」配件,集设计和实用一体。其实它就是一条 C2C 的短线,被收在一个集成 Type-C 转 Lightning 转接头的收线器里。这一套揣进包,无论是 Android 手机还是 iPhone/AirPods,都可以随时补电。也可以单独取下这个线包挂件,挂在手机或者手机壳上(我更推荐这么做)。

1
9f2b4215734905bd51c799e099f9c26e.gif

后续就是很日常的使用:看时间、翻转番茄钟、带出门回家……包里原本放小型移动电源的地方也为它腾出来了。但用着用着还是想提一点心里的小希望:要是有 Plus 版本就好了。目前这款无论是作为时钟摆件还是移动电源都在体积上偏小,如果能做稍大一些的同时再支持无线充电,还可保证带出门之时移动电源都是处于满电状态,电池容量也可以做稍高一些。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