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在这份书单中,我们看到实体书店的存亡与困境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679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在这份书单中,我们看到实体书店的存亡与困境 - 少数派

1
在这份书单中,我们看到实体书店的存亡与困境

每年,我们总会听到一些人们喜爱的书店关闭的消息,今年这个消息来自上海的衡山·和集。

今年八月,位于上海衡山路的衡山·和集传出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门的消息,很多书店的老读者纷纷到场支持,购买打折图书、参加活动、表达自己对这个开业六年多、集合书店、杂志博物馆、展览沙龙为一体的空间的支持。

1

衡山·和集书店,图片来自 artplanet

虽然衡山·和集一直没明说书店经营困难的原因,但也不难猜测,由于疫情以及租金上涨,衡山·和集面临着从城市中「消失」的危机,好在经过与业主方的不断协调,衡山·和集最后总算是留了下来。

虽然衡山·和集虽然暂时不会闭店了,但实体书店的困境仍切实存在。衡山·和集创意总监令狐磊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方和日本有不少家族世代经营的百年书店,但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店往往不是房产拥有者,书店的存续受租期制约——「像我们开了七八年,已经有人说很不容易了。」

书店的精神意义

在讨论书店如何存活的现实意义之前,我想先聊聊书店的精神意义,为什么在网络购物更便宜、更便捷的冲击下,人们对书店仍有特殊的感情和寄托?书店作为「贩卖图书」为主的商铺,承载的不仅是图书、内容流通、文化交流的功能,还是一个空间——一个让人能静下心来观察、思考、沟通的空间。

《世界在书店中》集合了十三位作家的书信,里面写满了他们对书店这个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每一篇文章都代表了某人对某一个地方的书店文化的无限珍爱。

1

在本书的序言里,作者写到:

今天,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为了人气和利润,书店除了卖书,还要擅长其他服务。但是,我想要在一家书店里找到的,仍然是对书本身的热爱,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布道般的热情,而是那种渴望搜罗其他书店没有的书、渴望用感性和信念代表书籍世界的那种激情

作家这个职业离不开书店——「对于作家来说,书店是使他脱胎换骨的地方」,作家们不仅写书,也爱书,特别会逛书店,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围绕书店发生过的、分布在不同城市的趣事和憾事,也让人在感情上了解在连锁书店、网络购物冲击之前的独立书店,在社会变迁、市民生活中承担的各式角色——「伊斯坦布尔的书店和它们的杂乱与多元,一直与我同在。我到哪里都带着它们,就在我的头脑中,在我的灵魂里……」

书店之所以是特殊的存在,因为它贩卖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思想」,这是极其危险的,也并不利于生存,书店可以成为任何灾害的第一批牺牲品,同时,畅销榜的普遍使用已经彻底改变书商卖书的方式和读者买书的动机,作者石桥毅史在《书店不死》提出,书商、销售平台通过监控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了以畅销榜为主导、将畅销能力作为考核最重要标准的图书运营模式,这与书——这种特殊的内容产品是矛盾的。

1

书是个性化的、独创性的,不同的书的销售方式也不同,新概念、新市场的培育也需要时间,然而我们对销售数据的片面化应用不仅扼杀创新,还扼杀人对书的好奇心。

在岩波书店出版的《Google 问题的核心》这本书里,作者写道:Google 的网页展示方法和选美投票同理,排在前面的并不意味着最好,就像大家都读的书未必是好书…… 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就持续不断地诉说表达,总有一天会被某个人听见。我希望书店能一直作为这种场所而存在。

——《书店不死》

回顾历史,实体书店运营已无法实现爱书人的理想,但或许,企业家们会找到另一种方法,让书店的灵魂重生。

诚品在关店,茑屋在扩张

图书的内容属性催生了书店行业,人们开设书店的初衷大部分也是因为书,2017 年逝世的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在演讲时说「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讲到,大自然是上帝最伟大的创作,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尽在书本当中。这开启了我对书店经营的一种兴趣。」

作为一门生意,随着内容生产、流通、形式的变化,仅仅是售卖图书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家书店的收支平衡,「网红书店」都在有意识地降低图书售卖在收支结构里的比例,展现了这一趋势——将书店作为一个空间来运营。然而其中优秀者寥寥无几,跟风仿造者居多。

一间又一间书店相继倒下,根据《2020⁠–2021 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有 1573 家书店关门,不仅是独立小众书店,大型连锁书店如言几又、诚品书店等也无法避免。因为租约到期,诚品书店在 2020 年将全球第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台北敦南店关闭,这条新闻,让人产生了「世间好物不坚牢」的惋惜感。

与此同时,来自日本的茑屋书店正在扩张。我第一次看见代官山·茑屋书店的照片时,刷新了我对书店的想象和向往,宽敞明亮的空间、绿植森林环绕、宽阔悠长的走道,让人产生「即使不买书也要去看一看」的冲动,而事实又应当是「来都来了,买点东西再走吧。」

用茑屋书店来诠释「用消费为自己想要的未来投票」是再合适不过的场景。我相信像我这样被茑屋书店——确切地说,被茑屋书店的母公司 CCC 集团——所折服的人不少。不是因为书,而是因为书在茑屋被对待的方式让人着迷。

在《解谜茑屋》一书中,茑屋创始人增田宗昭提出,茑屋书店是一个贩卖生活提案的地方:

无论是音乐还是电影,就内容而言,意义几乎完全一样。它们与书本相同,都具备生活提案的能力。但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我们绝对不能「卖书」。

……无论写小说、拍电影、摄影、作曲,这些都是「通过人的灵魂凝练出来的技术」,都是由想表达些什么、想提案的强烈精神创造出来的。

1

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很多,但同时能把获利、理想、使命、影响力兼容并蓄的很少,茑屋书店是一个。

世人皆想知道如何「复制」茑屋,于是诞生了《茑屋经营哲学》,这是创始人增田从十年内所写的 1500 篇公司内部博客中挑选出来,属于创始人面对员工的内部谈话,分为 CCC 集团的经营哲学、组织论、什么是企划、价值观、私人回忆等部分。

1

书中亦颇为诚恳地公开做企划的方法:

企划公司的工作,是企划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并使之以物的形式存在。

这四个条件分别是: 第一,具有「顾客价值」,也就是企划方案能够获得顾客的支持;

第二,具有让有钱的人想要购买的「收益性」,也就是「能够畅销的企划」;

第三,该企划的实施有助于员工及与企划相关人员的成长进步,也就是能够帮助公司成为世界最好的企划公司;

第四,该企划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好,也就是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成功的商业企划,必定要盈利,同时还要利他、利于社会,CCC 将「企划」诠释得比普通公司更高一个纬度,茑屋书店的成功之所以不偶然,跟创始人增田在《茑屋经营哲学》里坚定的信念、十年如一日地塑造公司文化分不开。

相比于从书店角度理解茑屋,从 CCC 集团全名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来理解更为顺畅,让客户更为便捷地接触到各种文化,所以书店的装潢、书店的氛围、书店的陈列以及书店员工的技能,全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从「只卖书」到「书是一小部分」,书店的内涵和概念正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刷新。

始于图书,以及更大的图景

小时候,书店是卖教辅书的,长大后,我用起了电商和电子书,因此成长在九〇年代的我,不太懂书店存在的特殊意义,直到我走进多抓鱼在北京的第一家实体店。

1

多抓鱼大望路店面,图片来自 HI 设计

多抓鱼是一家线上二手书创业公司,他们为什么需要一家实体店呢?或者说,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开设实体店与贩卖二手图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于是我开始了解猫助——多抓鱼的创始人,她在多抓鱼建过一个书单,应该是叫「多抓鱼的经营哲学」,列举了对创办多抓鱼这家公司有所启发的书,可惜现在多抓鱼小程序上的书单功能被取消,用上了更简明易懂的分类和排序方法,这恰好是《书店不死》里面所提到的用数据决定卖书方式。

但多抓鱼仍是我很喜欢的一家公司,它透过肯定二手书的价值,让我明白书和人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拥有和失去」,图书的内容特性使其拥有「传递」的价值,一家二手书店就像一家收藏了书的前主人生命中特殊时刻的博物馆。

说回经营哲学,猫助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她在决定创业的回程飞机上读了亚马逊的《一网打尽》,觉得亚马逊的创业哲学和多抓鱼有不少相似之处:

贝佐斯认为,囊括所有物品的「万货商店」计划不太务实——至少起初是这样的。他列了一张单子,上面有二十种产品门类,其中包括电脑软件、办公用具、服装产品和音乐等。最终,他认定最佳选择是图书。因为它们是纯粹的产品;一家书店的一本书和另外一家店里的书一模一样,因此买主可以随性选择任一渠道购买。

1

亚马逊的故事要从 1994 年、贝索斯还在华尔街一家金融公司上班时讲起,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距离互联网的千禧年泡沫还有六年,三十岁的贝索斯深感机不可失,从拥有大好前途的萧氏公司(D.EShaw&;Co.)辞职,搬家到几乎没有晴天的西雅图,开始打造他心中的「万货商店」。至于万货的「源泉」,贝索斯选择了图书。

如今,亚马逊的股票翻了数千倍,贝索斯实现了「万货商店」的理想,创建了云服务,截至 2021 年底,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占据了全球云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33% 的市场份额。每年,贝索斯的「致股东信」都会被各大媒体深度解读。

亚马逊的成功离不开图书,图书内容不变,用户在任何渠道购买都一样,为当年电商闯入人们的生活开了一道口子,多抓鱼做二手书买卖,则是抓住图书在品相、版本的区别来盈利,还顺应了房价上涨、电子书流行的潮流——人们开始腾空家里放实体书的空间,反而让「收藏」更为纯粹。

让猫助更有感触的,是亚马逊「万货商店」的图景。事实上,多抓鱼在北京开的第一家实体店不叫「多抓鱼书店」,而是「多抓鱼循环商店」,「循环」是多抓鱼真正的主题和更大的愿景,于是我们看到多抓鱼的二手业务从图书切入,现在做起了百货。

更妙的是,亚马逊在 2015 年开了第一家线下实体店,随后将门店拓展到数百家,根据亚马逊在 2022 年初公布的数据,至 2021 年底,包括收购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亚马逊在北美已经拥有 672 家实体商店。

亚马逊线下书店 Amazon Books 并没有太多创新,他们将线上数据搬到线下,把读者评论打印出来放在书本下面,还有一类 Amazon Books 叫四星商店(Amazon 4-star),顾名思义,里面卖的都是四星以上评价的图书。可能是因为店名实在过于直白——或者叫偷懒——它的收入没有到达预期,所以今年亚马逊又宣布要关闭一部分实体书店

这似乎又进入了一种循环,无论书店如何改变,图书仍然是图书本身,技术对商人发起了更大的挑战,在这个处处在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世界,书店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提供人们开启任务支线的触发点,如何让图书再次满足人们「开启支线」的需求呢?

——如今这个世界,还需要一家怎样的书店?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di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