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身价从30w涨到50w,产品经理只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zhichang/567640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身价从30w涨到50w,产品经理只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2022-11-11
1 评论 1857 浏览 5 收藏 13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有些时候,同样两个人,工作年数一样、职业一样,薪资可能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又要如何让自己突破薪资界限,成为同级别人群中的top呢?本文作者从三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Fw9gqoG9BSw6K3jw34HC.png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同样两个人,工作年数一样、职业一样,薪资可能差的十万八千里。

小A,工作7年,待过2家公司,高级互联网产品经理,月薪25K;

小B,也是工作7年,待过4家公司,高级互联网产品经理,月薪40K;

两者的薪资,算上年终奖,每年将近差了20万左右,也算一笔不少的钱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你肯定会说因为小B跳槽跳的多啊,每跳一次就涨一次,自然而然薪资高了。

对,但是又不全对!

确实,跳槽的加薪速度,相比一直待在一家公司自然要快得多。

但是真正能够突破天花板,拿到界限之外更高的薪资,光靠跳槽是达不到的。

就好比跳槽只能更快的让你达到25k,但并不能本质上帮你突破25k,达到40k。因为拿到40k、50k、甚至100K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此。

我见过很多人,工作将近10年,也就能达到30k左右的水平,基本再难上去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找到提高自己身价的办法。

职业生涯到了天花板,不进则退,开始了35岁的焦虑期,我想这是大部分互联网人的痛点。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一种可复制的方法,让自己突破薪资界限,成为同领域同级别人群中的top?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积累好自己的履历、迭代好自己的认知、建立好自己的自信,这三大主要因素

01 积累好自己的履历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罗马帝国不是一日建成,阿里腾讯也不是一日就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领头羊。

任何事物都有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找准方法,提高效率,就能够大幅缩短积累的周期。

打工人,你的打工历史都写在你的履历中,每一段履历都代表【积累】的阶段性成果。

所以第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积累好自己的履历。但是不少人并不重视简历中每一段履历的成就,每段工作都做的平平无奇,没有任何突出亮点!

如果这份履历毫无亮点、没有与工作经验相匹配的能力显现、没有参与过重要核心项目,那显然你的积累是不够的,是失败的。

比如别人参与过日活1000w dau的平台建设,而你只参与过日活1w dau的平台建设;

比如别人主导过双11的公司级重大项目,而你啥活动都没主导过;

比如别人抓准痛点做了一个产品功能模块后,直接导致销量翻倍,而你迭代了1年的产品并没有带来任何市场波澜。

两份一样的履历,谁赢谁输已经一目了然,换做你是招聘方,选择也变得很简单了。

你看那些上台讲座的大佬,都是XXX上市公司CEO,融资千万美金,推出的产品覆盖了众多人群,年产值多少多少。这个无非就是他的履历。

所以履历有多么重要,它的价值体现在未来,当大家还不认识不熟悉的时候,履历就是了解别人最快的方式,说白了就是一种信用背书,是标签、是门面。

优质的履历,是靠【积累】获得的;

万一挑一的履历,是靠【指数级的积累】铸造的。

什么是指数级的积累?

你必须要保证每一段经历的积累都能带来之前没有过的价值,每一件事都能围绕你的目标。下一段经历相比上一段更有纵向的深度挖掘,或是横向的多元扩展。

从参与过日活1w dau 到 参与100w,再到1000w,难度的指数级增加,也代表着你的能力要求在指数级增加。

这样渐进式的方式,能快速缩短积累周期。

也就是说越到后面,你所积累的速度可能能抵得上前期好几年的积累,甚至能在短期内实现爆发。

相反,那些每年都写着相似的产品方案,参与着相似规模的项目,拿着相似的平平无奇结果的人,注定积累不出太有价值的东西。

02 迭代好自己的认知

这两年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认知。

现在是个抖音知识博主都在讲认知,虽然大部分都是牛头不对马嘴,赶个潮流罢了。

真正的认知到底是什么?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又需要具备哪些认知?

我认为核心就是:市场(行业)认知、用户认知、商业认知。

市场认知就是,你怎么看待你关注的这个市场,它里面的运行机制,并且精准的找到机会。

比如以前,我们买菜都是去菜场买的,那菜场的菜又是从哪来的呢?从当地的农贸市场进货的。那么当地的农场市场的菜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省级的农贸市场批发来的。省级的农贸市场又是从原产地的大型批发市场运过来的。而原产地的大型批发市场的菜,又是从原产地收来的。

这样一套物流传送,其实就是一个产业链路,经过了4、5道关卡,最后消费者买到了这颗菜。

于是不少公司看到了这样的机会,发现将中间环节去掉,就可以省去了中间各种仓储、物流、耗损的费用,从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将菜给到了用户。

这就是一个基础的市场认知的分析框架。

用户认知,则是你对用户的画像、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需要你的产品的了解程度。

继续上面的例子,什么样的用户更需要这样低价格的农产品?

是刚进入社会的20多岁的年轻人?还是30-40的中年人?还是5、60的老年人?

刚进入社会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平时会去菜场么?他们更喜欢自己做菜还是点外卖?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自己做饭?他们更注重价格还是便捷性?

通过具体的调研分析,你需要了解你的目标用户是哪波人,从而更好的针对性的给他们提供契合的服务和产品。

这就是一个基础的用户认知的分析框架。

商业认知,则是你给用户提供产品服务这一商业行为的认知,你需要去评估每一笔资金、一个资源投入后可能给自己、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以及相应可能产生的风险。

比如你要省去中间环节,做统一的仓储和长途配送,那么到底是自己在偏远的地方租个仓库A,还是在离用户相对较近的市中心租个仓库B?

A便宜,但是离用户远,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就比较慢;

B离用户近,基本都能在20min送达,但是价格贵很多。

是你,怎么选?这就是一个基础的商业性问题。

如果短期资金紧张,就选A;短期资金压力不大,且更注重用户体验,就选B。

当然真正复杂的商业问题远远没那么简单,融合了商业、用户、市场认知,往往都要面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甚至都不可得得痛苦。

我记得我以前第一次面试互联网公司的时候,面试官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看好阿里的模式,还是腾讯的模式?

虽然这种大而全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是这个问题的本身并不是要你给出答案,而是站在市场认知、用户认知、商业认知的基础上,给出你的分析思路。

你的认知越深刻,层次越高,你的身价就会更高。

03 建立好自己的自信

大学那会,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个知识点,我那会觉得他讲错了,然后反复确认了之后,我想举手表达一下自己的质疑。

但是吧这个手好像有自己的想法,怎么都不敢举,脑子另一个小人在拼命的阻扰:万一是你错了呢?那么多人看着多丢脸啊?可能是你没听懂呢?全班就你一个人不懂多尴尬啊?

结果做了5分钟思想工作,还是弱弱地低下了头。我想这样相似的场景可能好多人都遇到过。

归根结底是自己不自信,觉得可能讲得太low,可能懂得太少,不敢在公众场合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自信让我后面吃了不少亏。毕业那会找工作,根本不敢主动要高薪,觉得自己不太行,找个工作比拿个高薪更重要,于是填了个4500,可想而知后来被压到了多少。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在职场上,你值多少钱,直接取决于你认为自己值多少。

假如你的社会价值在20-30k,但是你给自己开5k,那么公司肯定给得比5k低。

但是你有足够的实力,充满自信,给自己开40k,那么公司很可能给到你略低于40k的薪资。

你拥有的自信,一是建立在履历的积累上,二是建立在你的认知上。

而用人单位愿意给你高薪,则是建立在你向他传递充足自信、扎实的履历、深刻的认知的基础上。

自信,是一种力量,它能让别人更信任你。相反不自信,做任何事,别人都会低看你一眼。

你去见投资人,战战兢兢,你觉得拿得到投资人的钱吗?

你去谈项目,唯唯诺诺,甲方凭什么觉得你能做好这个项目?

你去向老板提升职加薪,半天憋不出一句话,老板直接把你打发了。

自信,但不盲目自信,是提升个人身价非常重要的隐性因素。

积累好自己的履历、迭代好自己的认知、建立好自己的自信

是普通人提升个人职场身价的最好方法。

本文由 @华叔产品私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di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