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香港重返世界舞台,“高开低走”的虚拟银行迎来新曙光?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9284988406579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香港重返世界舞台,“高开低走”的虚拟银行迎来新曙光?

格隆汇·2022-11-08 12:34

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创新周于上周落下帷幕——这场亚洲金融盛事,已历经七届,见证了香港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五年逾三倍,香港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快速跃升。

此次,意义注定更不凡:

1)经济遭持续疫情重创,亟需展现香港开放的决心与能力,促进香港经济发展。

2)纽约持续引领全球金融发展,伦敦不断追随,香港被新加坡反超,金融科技更是远远“掉队”。

3)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香港“八大中心”的发展定位,港府期盼重返“舞台中央”。

大潮起香江,身处时代转折点。香港的定位、发展金融科技的决心及背后国家的支持显然不容置疑。但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也说明实际过程中挑战重重。作为金融科技的重头戏,虚拟银行的发展预期不尽如人意,有高开低走之势。

作为香港银行业金融科技转型的重要实践,虚拟银行肩负着香港迈入智慧银行新纪元,可说是洞察香港金融科技乃至经济脉搏的一扇难得的窗口。

从2019年首批获牌至今,也仅3年时间,如今发展格局如何?有何挑战亟待突破?或许能从中探知到香港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些实际难点和卡点。

01 香港虚银格局:高开低走,差异化探索谋求破局

虚银其实有多个名字——数字银行(新加坡)、新生代银行或网络银行。然而,它们都遵循大致相同的模式:数字优先,没有或有极少实体网点。香港金管局对于其定义也最为简洁:

主要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

从2016年香港金管局推出“监管沙盒”,到2019年首批八家虚银获批,2020年初运营至今已有两年多。

v2_345d3b400fca4dd386490c1434875afb_img_000

率先拿到“入场券”,却并不代表便可高枕无忧。由于业务受限,产品趋同,各家都选择以“高息揽储”为主要手段来展业,加之这几年外部环境波动加剧,导致业绩继续恶化。2021年八家税前亏损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v2_4e34901ad16d4b7796e668575e24d872_img_000

就盈利模式而言,目前这八家主要收入来自于贷款,与国内传统银行相似。根据KPMG发布的《2022年香港银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众安以绝对的存/贷款规模处于首位,且增长显著;平安壹账通虽体量小,但增长最快。

v2_16ccf530c37c4d7eaa3a1bcaab30798c_img_000

尽管各有增长,但贷款规模相比于实现盈利所需水平仍然过小。2021年这八家平均贷存比仅为25%,远低于均值(86.7%)。

截至2022年12月,八家虚银客户总存款约251亿港元,约为香港银行业总存款的0.17%。相比美国等成熟市场而言,仍有一定差距。根据JD Power等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约有30家虚银,总资产规模约9000亿美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1%。这也意味着香港虚银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而伴随竞争加剧,包括来自于传统银行的压力,同时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环境,如何扭转亏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各家也都在依据自身的禀赋,进行着一系列差异化的探索和创新。

比如,众安银行依托股东众安在线的赋能,利用其“互联网+保险”的特色业务模式,打造独特的“银行+保险”模式,并成为香港首家提供保险服务的虚拟银行。其香港首张用户自定卡号的 Visa 卡 ZA Card 主打安全、流畅及奖赏丰富的消费体验,深受年轻用户青睐,目前全港四分之一 “Z 世代”(20 – 29 岁)年轻人在使用 ZA Card。

又如,平安壹账通银行聚焦中小企业,将其内地的B端经验移植到香港市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在其已审批贷款的客户中,29%为首次获得银行批出的贷款;而汇立银行则瞄准了理财赛道,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为有跨境理财需求的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差异化固然是行业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但在既定的规则之下,空间终究有限,特别是在一个刚从“0到1”的行业,更需要发挥政策的牵引力,逐步完善监管规则、配套的基础设施等,从而为虚银业务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

02 虚银发展成全球共识,亟需发挥政策牵引

近年来,主要经济体的虚银进入加速发展期。纵观亚太区,除中国香港之外,中国台湾、新加坡也已引入发牌制,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可能会推出发牌机制,而韩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印度均已开始采用全数字化银行服务。

早在1995年,美国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被视为虚银的鼻祖,二十多年来其发展速度始终不减,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各主要市场均开设了虚银业务。

结合国际经验来看,为促进我国虚银健康发展,除了上述提到的找准自身定位之外,还需要政策的牵引,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虚银的系统合理发展规划。当前,我国虚银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驱动,与欧美类似。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科技领域,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不仅可以加速发展进程,也可通过预先制定行业标准、行为规范等,降低后续盲目扩张、业务不合规等问题的概率。

二是完善虚银的监管问题。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类似,目前香港对虚银的监管措施与传统银行基本相同。当前,虚银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着实有必要秉持“技术中立”的监管原则,避免过度监管阻碍其发展。但也必须认识到的是,此类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伴随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

因此,监管当局需要在鼓励创新和风险防控间做好权衡,避免监管过度滞后于创新。具体而言,应密切关注虚银的发展,考虑将其纳入压力测试,并评估其可能出现的各类新型风险。

03 香港 VS 新加坡

香港与新加坡同属于“亚洲四小龙”,两者在制度文化、自然禀赋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包括陆地面积、经纬度及气候,都曾受英国殖民统治,且都以华人为主等。由于这诸多的相似之处,使得外界一直倾向于将两者作比。

香港与新加坡之间的分化持续凸显,特别是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在人均GDP和经济总量方面相继被赶超。有研究表明,这根本上源于两地发展理念的差异,两地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绩效出现明显差距。

v2_0b728ac64d404684ba8af216082625aa_img_000

v2_e2914bc21a714fa9b2a89e6ef74aa2a6_img_000

除此之外,在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新加坡综合竞争力和地位持续提升,相较之下,香港却渐显颓势,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

v2_93ab39936b844edbbaafa0d53ba9192c_img_000

而在虚银方面,尽管新加坡与香港发牌差不多同步调,但实际发展却更为缓慢。新加坡金管局自2020年底发放四张牌照之后,时隔近两年,尚无持牌机构推出数字银行,也没有披露相关时间表,仍处“问路”阶段。

业内分析认为,人才是制约发展的核心掣肘之一。本地招聘本就十分艰难,雇用国际人才也有障碍,特别是在新加坡。新加坡也一直在逐步收紧就业准证(EPs)的标准,以吸纳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无独有偶,在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布的任期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抢人才”的举措,成为当前强化香港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此次报告引人注目的一点,这倒给香港虚银发展添了一把火。

毫无疑问,香港的优势依旧得天独厚。

其中,最大的优势则在于“一国两制”。即背靠庞大的中国大陆市场,同时享有人才、科研及资金的支持,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点,也是内地开放的“试验田”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桥梁,金融及国际化开放程度更高。

同时,香港拥有发展成熟、交投活跃、参与者众的金融市场,亦是唯一能够连接内地庞大市场的国际城市,而且具备优厚条件发展成为金融科技(FinTech)的亚太区枢纽,把传统金融服务扩大至孕育金融科技、创新服务的国际中心,这将会是香港未来数十年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在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尤其是东亚转移的进程中,为适应“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行,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且粤港澳大湾区也应运而生,将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级四大湾区。在此背景下,香港力求强化优势、补足短板,巩固并发展其国际金融、创科、贸易、航运和航空枢纽中心地位。

尽管优势独到,但仍存在一些短板:

1)香港高端专业人才占优,年龄结构有待优化;

2)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含金量不高;

v2_495b2c91abd245c180acfa73087d1d17_img_000

3)监管政策待完善,目前亚太区监管机构对于虚银发展总体持开放鼓励态度,但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相对更为谨慎,尤其是对于虚银进行区域/全球拓展的态度尚不明朗,这对于像新加坡与香港这样本身规模较小,且趋于成熟饱和的银行市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风已来,积极的信号也在持续释放,从新特首任期内首份施政纲领的发布,到今次科技周活动,成为一个好的开端。

回头来看,这几年,中国香港奋起直追,且背靠强大后盾,未来借势重回潮头,仍指日可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东尔,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di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