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6年估值涨了一百多倍的“药店”,要上市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1104-37194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6年估值涨了一百多倍的“药店”,要上市了

在差不多6年的时间里,圆心科技受到红杉中国、腾讯、启明创投等投资方青睐,完成了11轮融资,共获得超50亿元投资,估值也从2015年6月的1.58亿元,飙升至2021年7月的275.33亿元,涨了100多倍。

有投资人跟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2019年前后,美元创投圈还沉浸在造浪的欢愉中,认真尽调的不多,一家老股东投资人研究圆心科技之后,认为一年翻倍增长很确定,建议追投但未果,因为当时整个医药电商有几家快“不行了”,都比较悲观,于是推荐给了星界。

故事的结尾文章也写了,最后星界两轮投资占股6.51%,原因在于一是星界对互联网医疗有兴趣,二是这么确定的增长案子少见。但让人唏嘘的是,看看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股价表现,即使这次圆心科技IPO闯关成功,后期进来的机构也很难乐观了。(投中BBking)

圆心科技再次站到IPO的跑道上。

2022年10月21日,医疗健康公司圆心科技第三次申请在港上市。一年前,该公司便已经奔跑在IPO之路上,但最终招股书两度失效。

凭借“医、患、药、险”的服务体系,圆心科技经过44个月的努力,总营收达到了166.08亿元,净亏损则为18.51亿元。这意味着,该公司月入3.77亿元,而每个月则亏了0.42亿元。

不过这里面绝大部分收入,主要来自院外药房服务和药品批发服务,相当于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卖药”。

在差不多6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受到红杉中国、腾讯、启明创投等投资方青睐,完成了11轮融资,共获得超50亿元,估值也从2015年6月的1.58亿元,飙升至2021年7月的275.33亿元,涨了100多倍。

对于中国处方药院外药物交付和院外医疗服务这个千亿市场,前有已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头部玩家,后又有在上市路上的微医、思派健康等对手。在政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主要靠“卖药”支撑的圆心科技,无疑将会面临更多考验。

靠“卖药”月入3.77亿元

作为一家医疗健康公司,圆心科技向客户提供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

具体来讲,该公司通过线下的圆心药房和线上的妙手医生,为患者提供处方药、保健产品及复诊等;同时,还会向第三方零售药房和药品经销商提供新特药;此外,也会向医院提供标准模块化软件和系统,帮助对方建立线上医院管理系统并进行智能医院运营;对于医药公司和保险公司,则会分别提供市场推广和保险等服务。

在超过7年的时间里,圆心科技发展得相当快。截至2022年8月31日,该公司拥有并经营314家药房,其中267家位于医院附近1公里内,81家药房为大病医保双通道药房,药房平台提供约54700个库存单位的产品。而妙手医生的每月平均用户访问量,则达到了约3490万次。

此外,该公司已与421家医院达成合作,覆盖中国26个省及90多个城市,其中超过160家为三甲医院;同时,也为159家保险公司及8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协助在超过100个城市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管理着3290万份保单。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说法,用2021年的收益计算,圆心科技是中国专注于处方药最大的线下线上医疗交付平台。

翻看该公司的招股书,会发现在2019年至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23.52亿元、36.29亿元、59.38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01亿元、3.63亿元、7.57亿元。而在2022年8月,其营收为46.89亿元,净亏损则为5.3亿元。

经过44个月的努力,圆心科技的总营收达到了166.08亿元,净亏损则为18.51亿元。这意味着,该公司月入3.77亿元,而每个月则亏了0.42亿元。

细看各类服务的营收占比,会发现报告期内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均超过94%。其中,院外药房服务和药品批发服务所贡献的营收占了绝大部分,相当于该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卖药”。

值得一提的是,圆心科技的销售成本也相当高,报告期内占营收的比例没有低于89%,在2022年的前8个月就达到了43.13亿元,其中商品成本的比例是96.5%。这也导致圆心科技的毛利率逐年降低,2019年还是10.6%,到了2022年8月,则降至8%。

那么便不难理解,该公司为什么营收年年增长,但是始终没法真正赚到钱。

腾讯、红杉、启明重金押注,估值6年涨百倍

圆心科技的创立,还得追溯到创始人何涛家人的一次因病入院。

2015年,感受到“问诊就医”的不易,何涛便希望让医生和患者连接起来,提高整个就医效率。原本希望借助线上平台妙手医生来打通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最终效果并不佳。直到当年出台的政策明确规定: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

这让何涛意识到,大量的处方药物将流入市场,而院外处方药服务则有可能成为连接医患的重要纽带。

不过在当时要想售卖处方药,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通过线下药房来实现。于是,何涛便开始一边运营线上的妙手医生,一边又大力在医院附近建立线下药店。

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购药。圆心科技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患者在就医并拿到处方后,离院时除了能直接在医院附近的圆心药房拿药,还可以在妙手医生上买药,以及向主治医生问诊、复诊等。

此后,围绕连接医患这个重心,圆心科技将智能的软件和系统卖给医院,连接到了医院和医生,同时也与医药企业和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医、患、药、险”服务体系。

在圆心科技早期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红杉中国可是帮了不少忙。

当何涛2014年底刚从健一网总经理的位置上离职,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第二天就给他打了个电话。而他之所以这么被看重,凭借的正是自身十多年深耕医疗行业的经历。

2001年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后,何涛便一头扎进了互联网医疗行业。从当初深圳市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的一名经理,最终成长为健一网的总经理,不仅主导了华源大药房的互联网转型,还让健一网成为了当时的头部医药电商。

于是当何涛决定创业时,红杉中国直接拿出787.5万元支持,同时进来的还有腾讯。而在创业的前两年,周逵几乎每周六晚9点都会给何涛打电话,话题也相当广泛,不管是公司发展,亦或是时下热点。

除了创业上的建议,更重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在上市前的11轮融资中,圆心科技共获得超50亿元投资,估值也从2015年6月的1.58亿元,飙升至2021年7月的275.33亿元,相当于6年时间涨了一百多倍。

其中,红杉中国有10轮选择了入场,共花了约15.01亿元,最终拿到了该公司15.75%的股权。而腾讯也是重金押注,在7轮中共投了13.75亿元,获得了该公司19.55%的股权,成为除何涛外的第一大股东。

此外,星界资本也值得重点关注。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投资机构,在2年后便投了圆心科技2轮共4.1亿元,其中有1轮还是独家投资,最终拿到了该公司上市前6.51%股权。

资料显示,该投资机构由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及其他知名投资者联合发起,董事长是沈南鹏,刘强东则担任董事,在管资产超240亿元,获得了红杉资本、JD.Com、腾讯及中信银行等投资者支持,还投了泡泡玛特、叮咚买菜等公司。

千亿市场,竞争白热化

融资拿到手软后,圆心科技也加速向IPO奔去。

在F轮融资完成2个月后,圆心科技也在互联网医疗企业赴港上市的浪潮下,于2021年10月首次申请在港上市。不过前两次的努力,最终都因招股书失效而失败,如今则是其第三次申请在港上市。

当年一同申请赴港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中,微医、叮当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等公司的首次申请也遭遇失利,而在随后的努力中,智云健康和叮当健康成功上市,思派健康二次递表的招股书仍处于失效状态,微医则是传出将于2023年上市的消息。

这些公司背后,也早已聚集着高瓴、红杉中国、腾讯、五源资本、启明创投、复星锐正资本、TPG、软银中国资本、中金、IDG资本、经纬中国等众多知名投资者。

毕竟在政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医疗健康早已成为投资人不能错过的大蛋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于2020年的医疗健康支出总额为72306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预计2025年将达到114860亿元。其中,中国处方药院外药物交付市场和中国院外医疗服务市场,于2021年分别达到2340亿元和492亿元,预计2025年将分别达到5634亿元和2579亿元。

蛋糕虽大,但是行业竞争也激烈。除了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已上市的头部玩家,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也在发展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业务,更不用说还有同类型企业间的相互争斗。

此外,大环境的剧烈波动,再叠加自身长时间的亏损,也让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已上市的公司,2022年以来,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都跌超40%,京东健康也下跌超过10%,而智云健康上市3个多月跌了超40%,叮当健康则在每股12港元的发行价上下浮动。至于没有上市的公司,则还在为IPO而继续努力着。

随着第三次冲击IPO,圆心科技也传出在今年进行了裁员的消息,据《证券日报》报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正常的人员优化,优胜劣汰”。招股书则显示,该公司截至2022年8月31日还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7.8亿元。

该公司裁员的消息,也意味着即便融了超过50亿元,但在市场环境不好且迟迟未能成功上市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节约”过日子。

在监管层面更加精细化的当下,圆心科技营收的主要来源仍然只是靠“买药”,且对研发的投入还不到整个营收的3%,而要想让“医、患、药、险”的服务体系真正良性运转起来,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文/鲁智高,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