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社区做电商,左右为难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21104-e9cbe94b.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社区做电商,左右为难

• 2022-11-04 09:10:39  来源:字母榜 E1589G0

作者|彦飞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双11历来是阿里、京东唱主角。最近两年,抖音和快手高调加入,搅动旧格局。今年的新变化是,B站、小红书和知乎纷纷加码电商,也要从中分一杯羹。

B站的切入点是直播电商。10月中旬,B站直播分区上线“购物”专区,并面向带货直播间全量开放“小黄车”购物车。目前,B站直播间商品覆盖日用百货、美妆护肤、3C数码等品类,其来源除了B站自营电商“会员购”外,也包括淘宝、京东等第三方渠道。

小红书尝试继续推进站内电商闭环。小红书购物频道上线“11.11买买节”,搭配无预售、跨店满300减50等玩法。参与活动的商家和商品均来自平台内部,用户无需跳转至站外即可“拔草”。

小红书连续第6年参加双11,此前的重心是品牌营销和站外导流。买买节赶在双11前夕上线,并在补贴力度上与淘系、京东等大平台对齐,显露出小红书并不甘于只为他人做嫁衣。

知乎则试图开辟新的线下引流场景。10月底,知乎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落地“知乎好物100”线下展,并在北京三里屯开设下限时概念店,展示知乎答主推荐的好物及背后故事。

1

图源:知乎好物 100 短片《嗨!好物》

知乎好物是知乎面向品牌和电商平台推出的营销IP之一,今年首次进入线下场景;进店访客只能查看商品信息,购买需通过其他渠道。尽管如此,此举仍然算得上知乎沿着电商脉络的又一次探索。

B站、小红书和知乎“扎堆”双11,折射出内容社区普遍面临的商业化难题。

三大内容社区经过多年积累,通过在二次元、生活方式、知识等领域构建内容生态,逐渐成为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分别拥有亿级活跃用户。截至今年第二季度,B站MAU(月活跃用户)超3亿,知乎超1亿。而根据小红书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11月MAU已达2亿。坐拥规模庞大的用户群和不断生长的内容生态,这些社区理应不愁赚钱。

然而,随着互联网大环境的变化,三大社区的商业化软肋日益凸显。无论是广告、营销服务等传统现金牛,还是会员、游戏等新业务,其增速都呈现放缓趋势,天花板清晰可见,“钱景”不容乐观。

重压之下,B站们纷纷寻求在万亿级的电商市场中找到增量。过去几年里,他们除了补齐物流、 支付等电商基础能力外,还加快了自营电商的建设,并试图赶上直播带货的末班车。如今,双11再一次到来,三大社区也重装上阵,继续尝试啃下电商这块硬骨头。

不过,内容社区做电商存在底层逻辑的硬伤。无论他们如何调整打法、变换姿势,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相比之下,淡化社区属性、强调流量效率的平台,比如抖音,才能把内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传统电商平台手中夺食。内容社区难以改写自身的内容至上基因,以及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模型,自然也就难以像抖快那样把电商做得风生水起。

当前互联网大趋势是“回归常识”,内容社区也不例外。在新用户红利枯竭后,多渠道的赚钱能力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而B站们的广告等老业务承压,电商等新业务投入不小,却又难成大器,商业价值被高估;无论企业还是投资者,都需要重新审视内容社区的长期价值。

内容社区的传统商业逻辑是:做大用户规模,然后内容变现。沿着这条路径,B站们延展出两条主要的变现路径。

一条路是把内容卖给用户。B站用户购买大会员,知乎用户购买盐选会员,都是在为优质内容买单,与爱优腾、腾讯音乐、网易云等平台类似。

但内容社区的大多数优质内容来自UGC或PUGC(用户/专业用户自制内容),各领域达人是最核心的内容生产者。用户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拉低了整个生态的内容成本。平台不需要像爱优腾那样持续花费重金购买版权、自制内容,也能够凭借内容生态的自然生长,卖出更多会员资格。

内容社区的用户规模越大,优秀创作者也会越多,从而进一步增强付费会员的吸引力。反映到财务上,就是用户规模与付费会员的同步增长。平台不需要上调单价,就能获得更高的会员费收入。

以B站为例,今年第二季度,B站的MAU和DAU同比增速均为30%上下;平均月付费用户则比去年同期增长32%,与活跃用户基数的扩张保持步调一致。另一方面,B站大会员的价格一直较为稳定,而爱优腾过去几个季度已经数次上调价格,导致付费用户增长停滞甚至流失。

另一条路则是把内容卖给B端客户,具体形式包括硬广、软广,以及所谓整合营销服务。

广告是互联网商业基本要素之一。早期社区——如天涯、虎扑、铁血论坛、百度贴吧等——都把展示广告作为最重要赚钱方式。到了B站、小红书、知乎们唱主角的时代,内容社区把商业植入内容,也就是软广,作为广告商业化的发展重心。

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信息流平台惯用的硬广相比,内容社区软广的发布者常常是粉丝众多的KOL,良好口碑叠加植入技巧,让用户对这类内容更加宽容,从而带来更高的交易转化效率。

市场研究公司QuestMobile在202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主要内容平台中,微博的带货转化率仅为2.7%,抖音和快手分别是8.1%和9.1%,而小红书高达21.4%。内容社区对于广告效果的加成可见一斑。

过去几年间,B站们初步跑通上述两条路,会员费和广告收入成为营收支柱。但随着互联网大环境的变化,这两条变现路径正遭受越来越大的阻力。

一方面,互联网红利消失,导致整体用户规模增速放缓,付费会员的增长自然也随之回落;另一方面,商家在投放广告费用时更加审慎,“品效合一”成为刚性需求,而内容社区在站内缺少足够的电商基础设施,难以承接更多营销流量,广告收入自然不容乐观。B站的MAU相当于抖音的一半,DAU相当于后者的1/8,但广告收入只有1/30。

容易赚钱的舒适区被打破,内容社区不得不开始寻找第三条增长曲线。经过一番摸索后,他们不约而同把电商作为重点目标。

站在B站们的视角,电商是只有一步之遥的诱人果实。

用户方面,他们已经做到上亿甚至数亿量级,付费会员也有数百万至数千万;商家方面,此前积攒下的广告主除了贡献品牌营销收入,也能提供货源和售前售后服务;创作者方面,人人都想告别用爱发电、赚到更多钱,而接入电商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更何况,同样以内容吸引海量用户的抖音和快手,似乎已经探明“从营销到电商”的可行路径。

抖快此前主要把流量卖给第三方商家和平台,但随着自身电商能力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他们先后选择断开电商外链,将客流、商流和现金流都圈在平台内部,挤上电商巨头的牌桌。

尽管三大内容社区的体量距离抖快相去甚远,但这仍是令人激动的商业化图景。相比卖会员、卖广告,电商业务的潜在空间当以百倍计算。倘若以“1/N个抖音”的用户体量来推演,B站、小红书和知乎有望做到数百亿乃至千亿量级的电商GMV(商品交易总额)。

在这种情况下,三大内容社区一方面给品牌和电商平台导流,赚取营销和流量费用;另一方面亲自下场,尝试以货架电商、直播带货等玩法找到新的立足点。

B站们入局电商并不算晚,甚至比抖快还要早了好几年。但直至今日,内容社区在电商赛道的角色仍然是陪跑者。他们从电商大盘中切到的蛋糕,绝大部分仍然是广告费;平台自身的电商业务,无论是自营还是商家入驻模式,尚处于摸索试错之中,距离独挑大梁仍然遥远。

根据财报,今年第二季度,B站电商及其他业务收入为6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12%;知乎的电商业务被划入“其他”分类,共计4067万元,营收贡献率不到5%。小红书的表现同样平淡:2020年双11,小红书直播电商GMV不到70亿元,同期抖音超过5000亿元。

另一方面,内容社区还面临着电商增速跟不上用户增速的尴尬。今年第二季度,B站MAU同比增长29%,DAU(日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3%;但总营收只增长9%,电商及其他收入仅增长4%。以用户规模为依托的“大力出奇迹”,撑起了内容社区的会员和广告,却难以在电商场景下再现神奇。

内容社区试图效仿抖快做电商,却始终没能真正做起来,关键因素是企业基因。

一家公司的基因涵盖商业模式、市场定位和企业文化等要素。B站、小红书和知乎的起点和成长路径差别明显,但整体来看,他们的企业基因均包含“内容至上”,并对管理层、创作者和用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管理层而言,这意味着内容被赋予更高优先级,商业化需要为内容让路,战术决策常常缺乏弹性。

比如,B站2014年宣称不会给新番和自制内容添加贴片广告;后续新增的电影、电视剧等第三方版权内容,B站宁可选择让用户单独购买,也不愿意采用更常见的广告+免费观看模式。

小红书则持续打击站内软广,今年4月还上线“品牌违规分”机制,商家若绕开平台与博主合作推广,将面临限流甚至封禁。阻止博主接私单尚可理解,但小红书此举把板子打在了商家身上,而后者其实也是平台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

内容至上的氛围同样影响了创作者生态。三大社区的头部创作者大都以内容本身见长,相对缺少电商经验。

比如,B站的罗翔、何同学、无穷小亮等,小红书的欧阳娜娜、关晓彤、尹正等,知乎的马伯庸、张佳玮、李淼、张小北等,无论是草根还是名人,都能够产出优质内容,但其主业都不是做电商。这些KOL产生示范效应,又聚集了更多专攻内容的中腰部和长尾创作者。

相比之下,抖音、快手的顶级红人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电商属性。从罗永浩、辛巴再到东方甄选,带货大主播始终是抖快最核心的创作者,同时也提供了最主要的电商场景。那些无法与电商深度融合的创作者,如张同学、刘畊宏等,在依靠独树一帜的内容昙花一现后,往往难以持续吸引和转化流量,迅速被算法和用户边缘化。

另一方面,内容社区的核心用户长期沉浸在内容至上的氛围中,对于商业化内容更加敏感和不宽容。这让创作者在“恰饭”时格外谨慎,甚至需要事先声明哪些内容得到了品牌赞助,以防让用户产生上当受骗的不良观感。

抖快用户则没有这方面的洁癖,多数人将主播接广告、直播带货视为理所当然。知名主播甚至可以“走穴”,比如交个朋友的主播经常给其他直播间助阵,有时可以给品牌带来3~5倍、最高10倍的日播销售额。

内容社区秉持内容至上,导致电商无论是以外链、货架还是直播的方式出现在内容社区,都会让平台、创作者和用户感觉别扭。B站们尝试了电商的各种形态,拉来了淘系、京东等各种外援,也挤进了直播电商的热潮,却始终难以把这块业务做大。

除了基因层面的障碍外,内容社区的去中心化流量分发模型,也让它难以为电商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壤。

B站、小红书、知乎以社区起家,而社区型产品天然是去中心化的。它的基本粒子是创作者生产的单条内容,以及围绕内容聚集的评论、点赞、弹幕等。用户通过浏览、搜索等路径抵达某条内容,查看和互动结束后回到公域,再重复上述操作。平台很难真正干预用户流动的方向,也就不能真正掌握全平台的流量阀门。

内容社区的管理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特性。在BBS和贴吧时代,版主或吧主要想给某条内容更多曝光,通常只能使用加精、置顶等手段,效果极其有限;而在B站们崛起之后,平台的曝光点位和运营手法大幅增加,但由于资源位终归是有限的,内容社区仍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流量去中心化的问题。

尽管加入了算法推荐要素,但内容社区的产品设计仍围绕“人找内容”展开,搜索、分区和动态等场景是最重要的流量通路。平台力推的内容占据关键位置,却未必能够吸引到最多的流量,因为大多数用户并不会在打开APP之后,先把开屏、头图、顶部推荐位等内容点击一遍。

相比之下,抖音通过算法推荐建立中心化流量分发模型,搭配单列视频信息流设计,从而将流量牢牢握在手中。抖音用户习惯了下划切换视频,变相将内容选择权交给了控制算法的平台。打开路径的单一化,让平台可以更加自如地根据用户画像,推荐不同的带货直播间和商品链接,也就是“内容找人”。视频的自动播放,也有助于提升推荐内容的完播率和传播力。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科技数码创作者何同学在B站火了,平台能做的是多给一些资源位,或者在相关视频推荐中尽可能多展现,至于用户是否会点进来观看,并不好说;而董宇辉和东方甄选在抖音火了,抖音可以让他马上出现在所有人的信息流中,无论用户是否关注了他、是否有潜在购物需求。

电商业务上,内容社区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抖音可以把带货主播“怼”在尽可能多用户的面前;B站们却只能依靠搜索关键词、分类标签、主题创作活动等运营手段,想方设法从无数细分场景中聚拢流量,然后输出到电商场景中。去中心化流量模型的效率短板暴露无遗,也是B站们始终学不会抖音电商的症结所在。

过去一两年,B站做出了《后浪》、跨年晚会,小红书也诞生过“尹正焖菜”,知乎的热门回答也时不时登上微博热搜。三大内容社区因此收获更多用户,却由于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模型与电商并不匹配,总是难以借势再向前一步,爆红的创作者和内容并没能给社区电商及其他商业化板块带来质变。

这也导致内容社区在投入电商业务时,常常陷入战略摇摆。他们在某些时候专注于给电商平台导流,另一些时候又要切断外链、接入商家做电商闭环,偶尔还要尝试一下自营电商。举棋不定的背后,其实是内容社区没有想明白该如何做电商,甚至是否应该做电商。

内容社区无法找到新的变现路径,预示着价值想象空间的缩水。

2020年至今,互联网中概股普遍下行,而内容社区的股价表现尤为糟糕。B站从接近160美元的顶峰跌落至10美元以下;知乎一度逼近15美元,如今不到1美元。两者的跌幅都在90%以上,远超同一时期大多数个股的回撤幅度。

小红书的状况也难言乐观。它在2021年11月完成E轮融资,估值达到200亿美元。但多方消息称,小红书上市仍有不少困难;CFO杨若也在今年9月因家庭原因辞职。

以前,投资者在观察内容社区时,习惯于以“人”为锚点构建估值模型,津津乐道的是用户增速、画像、消费能力等指标。比如B站的年轻人,小红书的时尚女性,知乎的高知人群;甚至连社区属性相对弱一些的快手,扎堆的“老铁”也带来了下沉市场的遐想。

彼时资本市场的逻辑是,内容社区能够依仗数亿量级的特点鲜明的用户,切入不同场景下的细分市场,构建商业化闭环,从而在巨头尚未占据优势的领域建立壁垒。拉动增长、扩张规模是第一要务,而变现和盈利并不着急。

但最近两三年,这套理想逻辑越来越站不住脚。根据公开数据,国内网民上半年仅增长不到2000万,总人口互联网普及率逼近3/4,而手机上网用户占到网民总数的99.6%。内容社区想要继续维持每个季度30%以上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更令人意外的是,内容社区的用户价值并未超出网民平均水准,甚至处于下风。

以今年第二季度为例,B站拥有3.06亿月活跃用户,公司营收49.1亿元,平均每位活跃用户每月只贡献了5.3元收入;知乎的这一数字更是低至2.6元。

2

相比之下,腾讯第二季度总营收1340亿元,其中与C端直接相关的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收入共计903亿元。另一方面,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2.99亿,可粗略视为腾讯生态的活跃用户规模。以此计算,腾讯每月可从单个活跃用户获得23.2元收入。

考虑到各家公司的业务模式迥异、商业化能力差别巨大,上述计算并不精确;但单用户营收的数量级差距,仍反映出内容社区未能凭借特点鲜明的用户获取超额收益。

围绕用户的估值模型不再成立,B站们要想提振股价、重获资本青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改善财务报表,多做那些赚快钱的生意也就成为必然选择。

踏入电商赛道至今,B站、小红书和知乎经历了各种试探,甚至在某些时候不惜与电商巨头割席,但终归不能舍弃利润丰厚、现金流强劲的导流业务。小红书去年双11切断了淘宝外链,今年双11却大张旗鼓与天猫进行合作;就连快手也于近日恢复淘宝商品外链,并与京东达成新的合作。

与此同时,内容社区又不能完全退回卖流量的地位。他们必须继续探索电商及其他新兴业务,并在双11等节点有所表现,即使一时间看不到明显成效,也可以继续保留一些想象空间。

不过,内容社区做不好电商,症结是内容基因和去中心化流量分发模型,战术层面的勤勉不会带来根本转变。B站们在双11以及更早时候的电商动作,恐怕很难改变资本市场的成见。

另一方面,投资者或许也需要反思,互联网此前奉行的“亏损换规模”生长模式已经失灵。长视频、共享经济、内容社区等都曾火爆一时,吸引大量风投资本涌入,靠着烧钱迅速成长起来。但如今看来,这套方法论已经被反复证明跑不通:长视频挣扎在亏损泥潭,共享经济曲终人散;投入较低的内容社区处境稍好,但也没能培育出茁壮的商业生态。

在互联网经济狂飙突进的年代,风投信奉的是百倍乃至千倍回报,每个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点石成金。但随着全行业风向的变化,投资人已经到了调降预期的十字路口,回报周期将被大幅拉长,而ROI倍数将被显著压缩。那些曾经被资本催熟的公司,也需要回归商业常识,尽快找到盈利路径,在真正的互联网下半场找到新定位。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彦飞 

本文来源字母榜,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