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浏览器兴亡,公司耍流氓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66393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浏览器兴亡,公司耍流氓

2022-11-01
0 评论 625 浏览 1 收藏 32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浏览器想法是被谁提出的?是在怎样的情况和背景下产生的?这篇文章将带你解读浏览器“兴亡”的前世今生,共同体会我们几乎天天使用的浏览器背后的故事。推荐对互联网发展史或浏览器兴衰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KrMfolRsrutKo3zqw1LW.png

1997年9月,网景公司的员工早上起来上班,当他们来到公司楼下的时候,发现公司门口放着一个巨大的“e”字雕塑。

作为游走在互联网前沿的地带的他们当然知道这个雕塑是什么,这就是微软IE4.0的图标,昨天刚在微软发布会上见过。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微软竟然会连夜把这个雕塑推到自己公司楼下。

你们大半夜的不睡觉跑我们楼下团建来了是吧?

威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种用Logo骑脸的行为果断惹怒了网景的员工:你敢把图标送到我们这,那这图标要怎么样可就由不得你了!

网景的员工齐心协力,推倒了这个“e”字雕塑,然后搬来自家公司的吉祥物——一只绿色的恐龙,让它字面意义的踩在了IE的头上。

网景的员工还贴心的在恐龙身上挂了一块牌子:

“Netscape 72,Microsoft 18”72%和18%,正是当时网景浏览器和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占比。

这行为艺术一样的一幕并不是什么同行之间的情趣小打小闹,而是第一次互联网行业大战的转折点。

时间回到1980年。

那一年,【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正在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打工,他在工作时突然灵光一闪,想要利用超文本系统建立一个巨大的网络。

这个网络将连接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终端,容纳全人类的信息,那时每个人都能即时在网络上交流,随时查阅一个属于人类的数据库。

伯纳斯·李从这个点子里发现了人类的未来,但他将这个点子提交给实验室高层后却意外的被打了回来。

明显,核子物理实验室不关心这种异想天开的应用科技,更不喜欢一个打工的跟自己要经费,伯纳斯李只能和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原型系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悄悄使用他的网络。

到1984年,伯纳斯李又一次进入欧洲核子物理实验室,这次他拿到了正式成员身份,亲手写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重启了自己的原型网络。

1989年12月,他将自己的发明定名为World Wild Web,缩写为WWW,中文译做“万维网”。

现代互联网就此诞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址的开头总要加上www,以此证明自己在万维网的框架下。

但伯纳斯·李的名望并不仅来自于这项发明,而是来自他的大公无私。

在1992年,伯纳斯·李找到了一家欧洲权威的律师机构咨询,他打算开一家公司,销售网络浏览器。

律师很开心的回答了伯纳斯·李的问题,为他制订了一份通过垄断版权躺着成为亿万富翁的计划,而伯纳斯·李却在这份计划的背后看到了自己并不想看到的东西。

版权意味着分成,分成意味着利润。

有利润,就有人争夺。

为了争夺,就要划分势力。

划分势力,自然就要争夺标准的制定权。

在伯纳斯李的眼前展开的是一副割据的图景:

各个互联网公司分别推出自己的标准,互相攻击,互相否定,强迫用户留在自己的网络中。

用户必须在多个网络中进行选择,订阅这个网络还是订阅那个网络?

想要看到所有网络,那就得每一家都订一份。

伯纳斯李不喜欢这个东西。

1994年,伯纳斯李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万维网联盟,邀请当时IT界的巨头们,联手制定了万维网的标准,并将自己的所有发明公开免费交给世界使用。

他以一己之力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雏形,为世界带来了自由开放的十五年。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圣人。

互联网公认的圣人。

但他割舍掉的利益,让资本抢的更欢。

在那个时代,互联网并不稳定,两台电脑不同的工作环境会让传输的数据面目全非,想要接入网络,必须要有一个解码器,一个能够向服务端提出请求,同时将对方发回来的那些数据转化为普通人看得懂的信息的翻译机。

这个翻译机名叫“浏览器”。

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互联网上固定的网址,然后通过浏览器和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换,浏览器再将服务器端的内容转化为图形化的界面,让用户无需输入复杂命令,只要一次次点击就可以访问网络上的信息。

伯纳斯·李虽然开源了万维网的技术,但他并不能管到后面入局的人。

就像你可以建立一个免费的世界,但我可以在你的世界上修收费站。

浏览器就是第一个收费站:想要流畅的上网你就需要浏览器,但是你想用我的浏览器,你得给钱。

第一个抢下这座收费站的人就是网景。

网景是互联网最初的传奇,它创造了SSL协议,为未来的浏览器安全奠定了基础。

它只用了四个月就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的75%,号称:资本主义以来市场占有率扩张最快的行业。

它还未盈利,便成为炙手可热的豪门,让创始人登上了时代周刊。

1995年,网景浏览器在纳斯达克上市,原价28美元,开盘后一度飙升到75美元,就此拉开了互联网的第一次泡沫时代。

华尔街为之疯狂,投资人为之倾倒,无数目光盯上了这个小小的软件,试图看透互联网这个新行业里到底能捞到多少刀勒。

一些人敏锐的意识到,浏览器的价值远远不止如此。

浏览器是窗户,浏览器是入口,浏览器让用户进入互联网,浏览器决定用户看世界的角度。

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精准的看到了这种必将占领整个互联网市场,并将百分百抓住用户注意的产品巨大的潜力。

并不是只有投资人看到了这一点。

在硅谷,有一个戴眼镜的卷毛也意识到了浏览器的重大价值,并决定将浏览器的市场夺过来。

他叫比尔·盖茨。

在当时,微软已经成功定义了大众操作系统和大众办公软件,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垄断趋势不可阻挡。

而网景的崛起挑战了微软的垄断地位,微软必须要尽快推出自己的浏览器,从网景手里抢回这个领域的市场,把用户重新关回微软的电脑世界里。

然而,面对网景的扩张势头,闷头自己做一个新浏览器并不明智,微软毫不犹豫的选择直接买下了一款浏览器,改名IE,当即推出市场。

那时距离网景传奇的IPO刚刚过去一周。

历史上第一次“互联网行业大战”开始了。

一方是财大气粗的微软,一方是占据先发优势的网景。

虽然并无先例,但他们却第一时间洞察了互联网的本质:零和。

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

双方没有任何共存的想法,只有死掉的对手才是好对手。

兼并,独占,垄断,排除异己,这是之后三十年里互联网一直在重复的故事。

三十年前的前辈都玩烂了。

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双方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行业标准,玩起了平台独占:如果你不用我的浏览器,有那么些网页你就是看不到,看到了也面目全非。

以至于当时的网页作者都要在网页最顶上标明,

“本页面要用XX浏览器才能得到最好体验效果”。这个东西,直到今天,偶尔也能看到。

凭心而论,IE在各个方面都完全比不过网景,这也是网景面对微软敢于亮剑的底气。

但那时候的网景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大战的真正必杀技是什么。

那就是先补贴,后垄断。

更直接点,撒币。

财大气粗的微软直接将IE捆绑进Windows 95,开了捆绑安装的先河。

关键是,IE直接免费。

而这捆绑而来的免费IE直接打在了还要花钱买正式版的网景的死穴上。

我可以免费,我可以亏钱,我可以把它强行送给用户,因为我还有无数别的业务养着自己,而你,只有死路一条。

后来互联网大厂靠金钱压人的套路也是原汁原味。

当微软将那个IE的图标雕塑搬到网景楼下的时候,微软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必胜的预期。

因为IE 4.0版本是IE第一次在纯粹技术实力上压过网景。

技术都赢过你,我还有钱,你还有什么呢?

72%对18%,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漂亮,但改变不了整体实力的差距。

互联网行业的变局往往只在一夜之间,就好像那万恶的OFO。

微软手握Windows这个超级渠道,又能丢出免费的大饼来争抢市场,而网景只能亏钱搞技术。

在重重重压下,网景开始自乱阵脚,他们为了反击微软而开始在浏览器中集成更多功能,增加邮件,增加编辑器,增加聊天。

更多功能意味着更复杂,而互联网的基础就是不要高估用户的智商。

要把用户当上帝一样尊重。

但更要把用户当白痴一样设计功能。

门槛越高,获客越难。

门槛,是规模游戏的死敌。

1998年,网景打出了最后一张牌,指控微软垄断,微软因此受到反垄断调查,一度差点被拆分。

但这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

这一年,网景将网景浏览器开源,之后贱卖给了AOL,第一次互联网战争以微软的大胜告终。

战胜网景后,微软的浏览器迅速变得躺了起来。

可能是觉得浏览器这个东西再怎么样也就这样了,微软根本没有再认真去强化IE,只是利用自己的捆绑优势维持自己那顶尖的占有率。

事实确实如此,浏览器的形制过于固定,只要你攻不破Windows的护城河,根本不可能撼动IE的地位,只有网页作者适应IE的道理,IE根本无需配合技术进步。

直到今天,很多老网页也还是只能在老IE内核上才能正常跑下来。

可是……网景真的已经出局了吗?

永远不要小看对手。

在1998年,网景临死之前,网景成立了Mozilla基金会,发誓向微软复仇。

他们一边应对着复杂的版权官司,一边从头重构代码,一直到2002年才终于推出了Mozilla套件。

这个套件犯了和后来众多APP一样的毛病,集成了太多根本不应该属于它的功能,变得臃肿又庞大。

它自带电子邮件、网页编辑器、IRC聊天等功能,做的大而全——但完全忘了浏览器的初衷。

浏览器是个门,但也只是一个门,你走进这扇门,然后走向什么方向都是你自己选择,你可以从一个网址跳到另一个网址,从一个服务器跳到另一个服务器,自由的在互联网上穿梭。

而Mozilla太臃肿,太缺乏自由度了,哪怕它在技术上可以吊着打IE,但还是没有竞争力。

终于,到2002年,Mozilla的BOSS决定将Mozilla拆成不同的软件,只留下一个最干净、快速、简单,并且有足够扩展性的浏览器。

为了庆祝这个浴火重生的壮举,他们决定给自己浏览器取名叫Phoenix——不死鸟。

然后就被Phoenix科技告了。

无奈的Mozilla只能再次改名,叫Firebird——火鸟。

然后又被火鸟数据库的开发者找上了门。

起名字,真的是玄学。

Mozilla的人后来说:

”我们在过去一年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起名的技巧(不是因为我们愿意才学的)。我们现在很小心地研究了名字,确保不会再有什么夭蛾子了。我们已经开始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注册我们新商标”。那个新商标的名字叫:

Firefox——火狐。

很长一段时间,火狐都是最酷的浏览器。

Mozilla的归来听起来荡气回肠,但手段并不光鲜。

一方面,火狐确实拥有比IE更高的技术实力。

但另一方面,用户根本分辨不出这份技术实力。

普通用户们很难分辨那些包装下的真相,在同类商品中占据绝对优势的竞争力永远只有渠道。

谁能把东西送到我面前我用谁。

而Windows这条渠道只属于IE,这条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PC的渠道足够封死任何挑战者的路。

怎么跳过IE的渠道?

火狐选择投这样一条广告:

“警告,你的浏览器需要升级”说真的,这个套路,也被后辈们学会了。

无数不明所以的人点开这样的广告,然后莫名其妙的下载下来一个Firefox的浏览器。

不得不说,互联网行业好像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技能都点满了,剩下的只是无趣的重复。

强制推送,欺骗下载,直到现在依然是互联网公司惯用的套路。

大家连使坏,都要抄。

但不论如何,火狐确实占有率飞速攀升,第二次浏览器战争开始。

这一次战争不是单挑了,因为在IE躺下的这段时间,有许多人都在惦记着IE的这块大蛋糕。

谁能拿到流量入口,谁就能通吃一切。

苹果的Safari、沉寂多年的Opera都参与到这场大战中,我们本土的浏览器Maxthon也进入战场。

大家的第一件事很明确:先弄死IE。

此时的IE就像一个太久不动弹的胖子,非常惊恐的抬起手想要反抗,但是因为缺乏锻炼手脚不协调差点把自己拧死。

IE不思进取的内核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变化中已经变成了累赘,速度慢,不安全,容易崩,UI老旧,无数的问题不断爆发,让火狐飞快的吸收着IE的市场占有量。

但越是危机微软就越动不了,因为这时候他的地位很尴尬:

大部分人刚上网的时候用的都是IE浏览器,他们习惯IE。

存量基数过大的时候,任何变动,都要谨慎。

你增长了10%,但是存量跌了20%,最后还是亏的。

如果IE盲目学习那些后来的浏览器,去变化,自己相当于抹平了换浏览器导致的不习惯,让他们能更无缝的换新浏览器。

如果自己创造新UI,那些老用户也会被逼走,因为反正都要换习惯,我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快一点的?

在这样的纠缠中,火狐夺走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在Windows建立起的渠道护城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

虽然大家打的很火热。

但都不是赢家。

因为2008年,谷歌发布Chromium引擎,代表产品就是Chrome浏览器

火狐并没想过自己会被谷歌来一手,因为在对抗IE的时候谷歌是自己的坚定盟友,为自己提供了很多背后支持。

围剿IE的四条好汉里也根本就没有谷歌的存在,谷歌过去的业务根本就和“浏览器”不沾边。

万万没想到,谷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突然丢出了属于自己的Chrome浏览器,一举杀死比赛。

Chrome浏览器的优势非常简单,他够稳定。

在IE动不动就全页面崩溃,火狐沉迷增加套件的情况下,Chrome选择了极简主义,开发了一款多进程浏览器,哪怕其中一个页面崩了,其他页面也不受影响。

随之相伴的是极强的兼容性,能用浏览器打开各种图片、PDF文件,甚至能集成各种小型软件。

这一切让Chrome飞快崛起,迅速打败IE,成为新时代的浏览器统治者。

国内的众多厂商也如梦初醒,开始对各路浏览器进行针对性的换皮。

而这些浏览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丧心病狂的主页绑定。

他们抢浏览器入口,主要是为了抢那时候公认的最大流量入口:搜索

在PC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还是一个开放的地方,你想要什么信息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没有人会主动把东西推到你脸上,没有人能用信息编成茧房包住你。

你只需要一个搜索引擎,然后搜索,寻找,到下一个社区——一切就改变了。

但这同时赋予了搜索引擎极大的权力:如果搜索引擎稍微调整一下排位,就可以决定很多流量去向何方。这就是【竞价】。

抢夺浏览器,目标是抢夺搜索引擎。

目的是让别人,来自己这里,竞价。

所以这些浏览器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主页以及默认的搜索栏,永远通向自己家公司的搜索引擎。

就靠这招,搜狗一度依靠输入法到浏览器再到搜索引擎的一套组合拳,直接打了百度一个措手不及。

这套组合拳在PC互联网时代堪称是无比精妙的商业斗争。

但现在看看真是太没有想象力了。

因为我们从手机APP上可以得出结论。

他们完全可以在打开浏览器的时候弄一个五秒的开屏广告。

浏览器也根本不需要设置修改默认搜索引擎的选项,我这只有自家的搜索,你爱用不用。

那年代的互联网人明显高估了用户。

但他们得到了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因为移动互联网即将崛起。

引导用户?不,直接当爹。

在Chrome杀死比赛的同时,智能手机时代来了。

移动互联网开始迅速进入到大众中。

互联网企业精准的预判了移动互联网的潜力,然后被思维惯性带进了一条沟。

在塞班时代,几乎所有互联网人都默认手机上的网络浏览方式将会和PC一样,通过一个个浏览器作为窗口,通过链接和搜索走向不同的方向,谁掌控了浏览器,掌控了搜索引擎,谁就掌控了流量入口,就掌握了一切。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完全错误的。

那时代的人一定不会想到,搜索引擎的未来,竟然是把搜索功能做的越烂越好。

烂,别人才没法在你这里精准地找到想要的信息,才会赖在这里,重复问一千遍基础的问题。

才有流量。

当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的时候,它也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规则。

APP,一个一个独立的软件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核心,大家离开了那扇开放的大门,走进了一个遍布小门的迷宫。

每一扇小门背后都是一条甬道,你只能在规定好的方向里前进后退,再也不能轻易跨越到别人的跑道。

于是世界封闭,搜索不再,自由不再,浏览器也不再重要。

搜狗的王小川当时就看到了未来的样子,他说,

“web已死”翻译过来应该是“link已死”。那个靠链接走遍天下,每个人都能给别人分享一个独立地址的时代过去了。

那个人与人链接在一起的时代过去了。

大家在各自的APP里,成为孤岛。

APP时代到来让互联网资本狠狠地给了自己几巴掌。

原来大众的接受力这么高,我们这么长时间不敢突破底线属实是白端着了。

于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放弃底线,奔向了更没下限的APP世界。

不对,大家重新定义了底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大概只有流氓软件敢一言不发的直接自己给自己升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你不升级,就敢不让你用。

耍流氓会传染。

连PC端的软件也学会了不升级就不给你用的流氓手段,并且几天就要莫名升一次级,不知道到底在升级些什么。

搜索和浏览的逻辑被完全打碎,算法和推荐成了新宠,用户再也不需要思考“我要什么”,算法会自动告诉你“我觉得你要什么”。

渐渐地,PC端成了移动端的入口,你去浏览很多PC端的网页,总是会被要求用手机APP扫码。

有一些平台干脆取消网页端,一切归于手机,不愿意在手机上多下一个一年开不了一次的APP的人就不算人。

就算你知道了也没什么意义,反正他们不改,你爱用不用。

只要我抢到了市场,只要我有领域唯一性,只要我控制住了入口,你就不得不屈服。

因为你只有APP,你只能从APP里接受这方面的服务,大部分人也只会从应用商店下载APP。

用户只能屈服于资本为你编织的幸福大网里,在一个时刻有人喂奶的环境中放弃自己那多余的,想要向外探索的脑子。

建立在浏览器基础上的web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平台,你点进一个网页,但不意味着你第二天还会点进这个网页,你的IP一样,但不意味着操作电脑的那个人一样。

那时互联网想要得到数据,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脸谱,想要留住用户,只能去拼内容的质量,想办法做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可以随时在不同平台间对比的用户,比一比,谁尴尬谁下不来台。

而APP不同,APP的逻辑是封闭的,他们致力于创造一个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必须自成一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话术体系,拥有自己的风格,为此必须不和其他社区进行交流。

他们把人限制在各自的平台里,搜索功能只能搜到自己平台的东西,准确度还贼差。

这时候,每一个APP的用户都是公司养起来的私域流量,或者说储备粮。

浏览器、链接、搜索引擎的逻辑,是面向全网络的。

在浏览器的时代,只需要一个邮箱就可以走遍天下,拥有所有服务,我可以同时开几个网购平台比价,可以随时打开地图和音乐,可以在一个地方看遍全网的信息,可以用插件把视频网站变得无广告。

用户虽然不强,但最少,他们可以选择跑。

而现在,在大APP和渠道的压制下,没有拒绝的权力,只有从与不从。

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一个浏览器解决一切问题,现在只能在每一个APP都要上交一次自己的信息。

也是数据生产工。

伯纳斯·李是幸运的,因为他亲手开创了互联网最灿烂的十五年。

伯纳斯·李是不幸的,因为他要亲眼见证自己建立起来的高塔崩塌在大地上。

理想主义者只能管好自己,却管不住这个逐利的世界,伯纳斯·李放弃无数财富而追求的全球网络崩塌在面前。

当你进入互联网的那一刻你的命运就决定了。

你获得了什么娱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时候掏钱。

你获得了什么成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时候掏钱。

你获得了什么见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什么时候掏钱。

你要掏钱,掏钱,掏钱。

一切看起来在维护你服务你的东西,最终算计的都是你的钱包,并且他们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你:如果我不赚你的钱我要怎么运营啊?

关键是,他们说的是对的。

在这种渠道战争中,不赚钱的理想主义者只会被消灭。

于是世界越来越单调。

公司喃喃低语,告诉他们自己贩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新世界,绝口不提当年那个自己只能当网页的时代。

对啊,我是生态,是入口,是渠道。

怎么能是一个被一串字母定义地址的网站呢?

网站网站,就像车站,是一个路过这里可以下车,想走就能走的地方。

那真是一点也不适合赚钱。

今年上半年,IE宣布停止更新,退出历史舞台,引起了一片小幅度的震动。

这事说大,其实也不大,因为IE没了并不意味着Windows不自带浏览器了,只不过他们现在自带的是Edge,还挺好用的。

但这事的意义细思起来还是令人唏嘘。

IE从1995年开始,统治了互联网一半的生命,而现在它走进了终结。

只有他走向终结吗?

属于IE,属于链接的时代,都已经被那个app的时代终结。

主动搜索信息的能力变得稀缺,许多人不再有“网页”的概念,各类手机应用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想当年那个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那场开启了互联网大战的浏览器战争。

一切从那时就已经被预示:

当一个能够连通全世界的信息网络诞生时,每个人都认为它会归于一个标准,通行于世界。

但商业竞争下的公司必然不肯遵守唯一标准,他们会执着地分割这个新世界。

争抢版权的视频、音乐平台,互相敌视的移动社区,彼此锁死的充电器协议。

公司都想要成为垄断者,为此要首先阻止互联网世界达成别人规则里的一致。

一次一次,争抢每一块地盘,直到世界分成一个个孤岛,大家彼此遥望,却再难同路。

或许有一天你会忘记世界上存在一个浏览器畅游互联网的过去。

然后变成一段数据。

机器随意看着你的一切,高效地为你打上一个标签,送去下一个茧房。

你会难过?

不,你会不知道这一切。

对着屏幕。

笑的嘎嘎的。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Web开发进化史!》.腾讯技术工程.charryhuang

【2】《互联网人笔记.浏览器之战》

【3】《互联网发展简史(5)第一次浏览器大战.明说网络》

【4】《回顾 Firefox 历史》.CSDN

【5】《人类早期网上冲浪珍贵资料: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6】《一出好戏:浏览器变现兴衰史》

【7】火狐浏览器——悲情的王子复仇记

【8】《Firefox 差点就赢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Bryce Bladon

作者:青蒜 半佛;公众号:半佛仙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hCFiZjef5Bg0mIBS6PjBw

本文由 @半佛仙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