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远古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7732202996800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远古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36氪领读·2022-10-30 02:30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

饮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人类自出现在地球上的那个时代起,正是在不断开发食物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创造和发展着璀璨的文化。食物资源的开发,在远古即史前时代,涉及采集渔猎、谷物栽培、家畜驯育等生产活动。围绕这些生产活动,人类又发现和发明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天文地理、生物自然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工具制作和烧陶冶金等方面的技能。事实上,这些知识与技能已包纳了人类远古文化的若干主要内容。开发食物资源过程中人类表现出的创造才能无穷无尽,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泉源之一。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寻找食物是动物的本能,人类正是在寻找食物的漫长岁月中,逐渐脱离动物界而成其为人的。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由丛林群居变为在地面生活的猿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出现了简单的劳动行为,促使前肢分化为手臂,后肢分化为腿脚,最终站起身来直立行走。这一走就走出了猿群,走成了顶天立地的人。直立行走的人,视野大大扩展了,大脑逐渐发达起来。早期的直立人已能制作简单的石器,晚期直立人则已开始用火。再往前进化,就到了早期智人阶段,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到晚期智人阶段,他们已掌握了雕刻和绘画技能,开始制作装饰品,这时已是考古学家所划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在北京、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都有一些重要发现,最著名的有属于早期直立人元谋人、晚期直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化石等。这些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在一百多万年至一万年前,他们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古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的许多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

v2_009c5a53b2c04353b91e31a1dc6de9b4_img_000

除动物而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藤蔓与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菜蔬。在连这些果蔬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茎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不知经过多少世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植物。

在距今一万年前后,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制陶术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到考古学家所说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几项重要文化成就,包括农耕、畜养和制陶等,都是围绕食物的生产而产生的。

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以千计,星罗棋布,其中以黄河两岸分布最为密集。黄土地带和黄土冲积地带,在距今一万年至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一些原始的农耕部落,创造了粟作农业文明。这些农耕部落赖以生存的就是黄土与黄河,它们创造的文化被考古学家们分别命名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北辛文化等。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这些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生产手段仍然是粟类种植。

长江同黄河一样,是养育中国史前居民的父与母,也是中国史前文化的摇篮。长江流域的开发史也与黄河流域一样古老,在距今近一万年前,这里也有了原始农耕文化,不同的是它不是北方那样的旱作,其主要农作物是水稻。长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有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大溪文化等。

在东南沿海、西南高原和北方草原,也都活跃着许多新石器时代部落,它们或从事农耕,或从事游牧与渔猎,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自己获取食物的方式。

地球上农耕的产生,被学者们称为“绿色革命”或“新石器时代革命”,这种革命的目的,就是解决饥饿问题,寻求新的、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在旧石器时代,无论采集、渔猎,都是以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获得食物。随着环境变迁和人口增殖,这种索取方式已越来越不能保证稳定的生活来源,于是,新的寻求就在这种紧迫感中开始了。据研究,农业种植的诞生,可能是妇女的功劳。她们在采集植物种实的过程中,有可能最先认识到自然生长规律,终于在从无意到有意的反复种植中获得了成功。农耕时代到来了,妇女不仅由此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也由此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原始农业的垦殖方式经历了由火耕发展到锄耕的过程,锄耕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稍晚阶段,在中国至迟出现在距今八千年前。这时的农耕活动已有较大规模,已培育出了比较好的栽培物种,收获量也大体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并且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据现有考古资料研究,中国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是在距今近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史前稻作遗存,最早的已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距今七千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已比较普遍,并且已培育成功粳、籼两个品种。

这些发现证实中国南方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国外发现的稻作遗存最早的距今仅六千年上下。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干旱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的遗存,年代也超过九千年,是世界上所见最早的栽培粟的遗存,表明北方是粟的原产地。在北方,与粟同样古老的栽培作物还有黍,种植规模及产量可能没有粟那样大。

v2_a31b3f4b6dc14e3cbdb23a91bbbc2fc1_img_000

稻谷遗存,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

v2_cdfb8f6d4b9044fe8e382b6e7ae13b23_img_000

粟米遗存,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栽培谷物还有小麦和高粱。过去的研究认为,小麦最早是在西亚培植成功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初年;高粱则是赤道非洲的作物,晚到公元 3—4 世纪才传入中国。可是中国西部的新石器遗址却同时发现过小麦和高粱遗存,年代不晚于距今五千年。最新的估计是,中国小麦最早有可能是在西部高原驯化成功的,至迟在五千年前便引种到了黄河流域,只是种植不很普遍。黄河流域植麦早而又不普遍,主要可能是受到食用方式的限制。中国自古有粒食的传统,麦子粒食口感不佳,赶不上小米,所以人们以粟为主要农作物。而高粱在中国也是独立起源的,起源地是干旱的黄土高原,与非洲高粱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谷(粟)、黍、麦、菽(豆)、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七千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

原始农耕的发展,同时还使得另一个辅助性的食物生产部门——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家畜中较早驯育成功的是狗,由狼驯化而来。中国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狗的遗骸出土,有的年代可早到距今近八千年。农耕部落最重要的家畜是猪,驯化成功的年代与家狗基本同时。

中国许多地点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都可见到用作随葬品的猪骨,有时甚至是一头完整的猪,表明猪的饲养比较普遍。猪和狗在新石器时代的北方和南方都有饲养,北方还有家鸡,南方则有水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又驯化成功家马、家猫、家山羊绵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家畜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在新石器时代均已驯育成功,我们当今享用的肉食品种的格局,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形成了。

v2_3648ed4b1b364dfe92b0eadad3b037e6_img_000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南藩海昏侯》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民说”(ID:xinminshuo),作者:王仁湘,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