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众为何看上了地平线?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6292731886003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大众为何看上了地平线?

数智前线·2022-10-18 07:57
地平线拿到主机厂的钱越来越多了。

对于大众而言,它在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等软件方面做得一塌糊涂,而中国又是占了其五分之一的份额,需要补齐短板;对于地平线而言,有量产的芯片也有成熟的算法,而让上游主机厂成为股东也是其一贯的策略。

24亿欧元,约合167亿元人民币,这是上周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合作的价码。一个是全球车企营收第一的巨无霸,一个只是国内仅成立7年的芯片独角兽。

为何两家体量悬殊的企业最终能擦出感情的火花?而作为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的独角兽,地平线为何两年前还在裁员收缩,如今却成了各大车企和资本争相合作的对象?

01 大众为何选了地平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一下为什么大众集团愿意拿出如此多资金成立合资公司?

不得不说,大众确实有点急了。作为汽车行业的老大,大众集团却苦于在新能源赛道没能取得与此对称的行业地位。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一汽大众的表现颇为惨淡。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一汽大众卖了86万辆,同比减少了16万辆,反观比亚迪,半年多卖了40万辆达到63万辆。更尴尬的是,大众这些车里只有不到5%是新能源,在销量前五的厂商里,倒数第一。

不难发现,大众在自动驾驶等与智能化和软件相关的方面一直是个后进生。“CARIAD此前在中国毫无建树。”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对数智前线评价。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负责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等软件业务。

CARIAD前身是2020年建立的大众汽车软件事业部,由大众集团前CEO迪斯一手倡导筹建。但由于研发进度缓慢,一度导致大众新能源车型ID.3延迟交付,使得大众集团管理层大怒。此后这个拥有两万多员工的部门便开始独立运作。

而据天眼查App显示,CARIAD在中国子公司的运营主体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18年就已经注册。这意味着CARIAD进入中国的时间会早于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的时间。

但迟迟跟不上节奏的CARIAD被视为大众ID.家族在华表现不及预期的原因之一。正如一位做自动驾驶技术的人士对数智前线评价,大众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方面都没有优势,甚至给消费者一种陈旧和保守的价值审美。

这也是大众不得不选择与第三方自动驾驶企业合作的内在原因。

大众中国董事长贝瑞德解释双方合作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将对地平线投资10亿美元,这笔投资将使我们成为地平线的关键战略合作伙伴,深度参与到他们的长期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中;第二,CARIAD和地平线将成立合资公司,此项投资约13亿欧元。CARIAD在其中占多数股比,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打造技术合作能力的基础。”

此前有消息称,双方在合资公司的占比是各百分之五十,但从最终公布的结果来看,大众集团依然在合资公司里拥有主导权。

大众为什么选择一家中国的企业,而不是欧美企业?为何要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各国都出台了数据保护法,外资公司拿到中国的数据还是有些困难,所以这些公司还是要跟中国本土的自动驾驶公司合作。

这种做法在业内也很常见。通用有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大众和福特联手投资了Argo。“他们手上都是有这种自动驾驶公司,像Cruise的技术是非常强的。”林凯瑞说,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投资了中国自动驾驶公司,主要还是要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2020年,中国市场占到了大众全球19%的份额。

不过,中国市场自动驾驶公司很多。在消息正式公布之前,业内已经流传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大众要与华为自动驾驶部门合作,“大众出钱,华为出加速IP,联手组建的合资公司”。

另外一个消息是,大众中国今年年初进行了一轮招标辅助驾驶的招标,国内13家做自动驾驶业务的企业前去投标,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5家企业进入到最后一轮。

但数智前线从一家自动驾驶企业内部人士林凯瑞获悉,地平线之所以能进入大众视野,与更早之前大众中国的一个招标有关。

林凯瑞透露,早在2019年,大众中国进行过一次辅助驾驶的招标活动,这个项目的中标方是大疆,但地平线也杀到了最后一轮。“他们可能是这个过程中互相有些了解。”

在他看来,地平线的优势与Mobileye相似,有芯片也有算法,在业内兼顾两者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地平线早期的核心团队是算法出身,其创始人余凯此前负责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带出来的人都是做算法的。

另外,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芯片已经开始量产,对合作本身的推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2020年,地平线征程2芯片开始量产,走在了业内前面。

这家合资公司是否会上市?有业界人士认为,“后面要走向IPO估计比较困难,更多的就是为两家公司服务。”这就像上汽和阿里合作的斑马智行一样。对地平线来说,有人用它的芯片他很开心;对大众而言,它建立自己做自动驾驶的能力。

02 地平线渡过了最煎熬时刻

“地平线在2019-2020年,应该是他们可能最艰难的时候。”林凯瑞说。

2019年底,刚在年初宣布获得数亿美元融资的地平线就被曝出大裁员,业内有消息认为裁员比例高达30%-50%,为的是把90%的精力都放在车上。虽然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否认了大裁员的说法,“我们只是正常的企业经营决策而已,年底每个企业都应该做组织调整和优化。”但他也称对的决策不一定是容易的决策。

当时的地平线虽然已经推出了自动驾驶芯片征程2,但并没有大规模量产出货,商业前景还有些暗淡。已经成立5年,拿到了多轮风险投资的地平线遇到了商业变现的窘境。

地平线是最早一批做自动驾驶芯片的企业。在国内同行里,黑芝麻智能的第一款芯片是在2019年8月上市,寒武纪在2021年初才正式进入自动驾驶领域,并成立了子公司行歌。但到目前为止寒武纪还没有量产芯片面市。

余凯曾称,自动驾驶芯片如果要进入决赛圈,2020年就必须已经量产,否则就已经out了。“因为后面的开发节奏会非常紧密,到2023年比赛就结束了。而2020年能量产的就只有三家。”

他称这个时间点的判断是依据市场的进程,“因为我们对标特斯拉的芯片基本上在2021 ﹑2022 年推出,然后搭载上标杆的自动驾驶车型,都赶在2023年。标杆指的就是特斯拉以外的最高水平。”

“晚不晚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说你的那个产品的定义是不是准确。”林凯瑞告诉数智前线,芯片这个东西如果抓准了市场,一款芯片就能爆红,然后支撑公司往下走好多年。但对于创业公司也是个麻烦,“要是连续两款芯片定义错误的话,那基本就快不行了”。

但好消息是,地平线很快就熬到了新能源赛道的爆发。新能源汽车在国内迅猛发展,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华为,还是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三傻,亦或是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商,蜂拥而至,与车相关的产业都被资本疯狂追捧。

新能源的风口也让做自动驾驶芯片的地平线受益颇大。2020年,地平线与长安达成合作,开始为长安主力车型提供征程2芯片,用于智能座舱领域。而这项合作让征程2芯片的年出货量超过了10万片。

“长安的项目基本上是挽救了他们公司。”林凯瑞说,“从那个项目开始,他们凭借那个产品陆陆续续接到了很多其他厂商的订单。”

与此同时,地平线的融资也在这两年密集进行。公开信息显示,地平线已获得上汽集团、广汽资本、长城汽车、东风资产、比亚迪、一汽集团等众多车企资本,其中2021年的融资最为密集,股东阵容堪称豪华。

“自动驾驶公司一开始对拿主机厂的钱比较保守,担心一旦拿了某一家车厂的投资,那可能就会意味着站队。”林凯瑞说。但地平线的策略是与尽可能多的车企达成战略合作,这些企业不仅是客户,还是股东。

芯片作为资金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的赛道,地平线经历了从起步到低谷,再往上升的阶段,“已经度过他们最危险的时候,长期挑战主要来自海外的芯片巨头。”

余凯曾说,地平线希望在2030年实现车载AI芯片三分天下。而在他预想的三分天下里,除了地平线,还有英伟达和英特尔收购的Mobileye。

03 地平线的短板与隐忧

在地平线的背后,除了大众,还有一众豪华股东。既有广汽、一汽、长城、比亚迪这样的主机厂,也有宁德时代、舜宇光学、京东方这些供应链企业,还有五源资本、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等风险投资机构,股东名单之多,一张A4纸都挤不下。

与股东数量同步增长的是客户数量。地平线曾披露,截至2022年9月,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出货量突破150万片,与20余家车企达成了超过70款车型的前装量产项目合作。地平线的合作名单里,已经有非常长的一串,而且在缺芯的大背景下,地平线这类拥有自动驾驶大算力芯片的企业更加受到追捧。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与英伟达、Mobileye等公司相比,地平线的芯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工具链、生态建设方面。“没有成熟的工具链,即使它的芯片做得最稳定可靠,别人也没办法用起来。”一位做自动驾驶仿真开发的人士告诉数智前线。

芯片看上去是硬件,背后涉及大量的软件。用户要把芯片用起来,需要成熟的工具链来支撑,包括算子库、中间件甚至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都需要一套非常成熟的工具链来支撑。不过,地平线一直对外宣称有着丰富的工具链产品,并且推出了“天工开物”开发平台。但在外界看来,相比于海外大厂,做得并不够。

一位新能源车企自动驾驶部门的员工认为,地平线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比如,华为在自动驾驶上的一套计算架构和平台需要十几万元,而地平线一套只卖几万块。

据林凯瑞透露,地平线征程5的AI算力差不多与业内同一水平线上,但CPU算力偏弱,“我看到一些方案里,如果要用征程5,还是要用多芯片的方式补充CPU的算力。”

不过,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透露,征程5比英伟达的Orin便宜一半。但这种东西就像是手机芯片市场上一个高通,一个联发科,手机厂商都抢着首发骁龙旗舰芯片,而汽车厂商也在抢着发英伟达Orin芯片。

尽管现在受到资本和车企的追捧,但毋庸置疑的是,地平线与国际大厂之间依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地平线J3、J4、J5系列芯片虽然参数上与国际顶级存在差距,但是性能稳定可靠,得到行业认可,不是PPT造芯,难能可贵。”上述自动驾驶仿真开发人士评价,加上美国的制裁,高端芯片流入国内不再通畅无阻,这也对地平线而言也是一个利好。

不过,地平线的芯片也依赖台积电代工生产,如果英伟达的高性能芯片无法在中国国内销售,地平线的高性能芯片也会受到相应影响。

另外地平线的定位也可能影响到地平线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地平线这些年一直坚定地将自己定位为Tier2,这也是其他芯片企业的定位,地平线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Tier1客户。”但与大众、长安等成立合资公司,会挤压Tier1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一位业内人士担心

(文中林凯瑞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智前线”(ID:szqx1991),作者:周路平,编辑:牛慧,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