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去企业做尽调,一口价25亿估值,什么资料都不给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1009-37145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去企业做尽调,一口价25亿估值,什么资料都不给

去年嫌贵没投,今年估值翻倍。

投资人张昱最近准备出手一个项目,但对方的态度让他有些头疼。

“去年营收2000万,就喊到25亿估值,还啥材料都不给我。”

他口中的这家“傲娇”公司是EDA细分领域的某头部,去年刚完成一轮融资,当时估值15亿元。据张昱所知,目前在争取这轮份额的机构不在少数。“老股东比较强势,对新股东要求不少,估值也抬得很快。”

对于张昱的遭遇,FA涂悦则表示见怪不怪。“EDA赛道的投资热度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热门项目的PS(市销率)都超过100倍,25亿的估值不算太贵。而且一些公司都是机构排着队等着投,有的甚至尽调都不让你做。”

翻翻近期公开的融资记录,资本对于EDA赛道的热情也可见一斑。最典型的一个案子——合见工软,仅14个月就拿到近30亿元融资,红杉中国、IDG、深创投、国科投资、广汽资本……一大批有头有脸的VC都是股东。目前,成立仅两年的合见工软已跻身独角兽的行列。这个速度有多夸张?可以对比一下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快手,据悉,快手从成立到发展为独角兽,用了7年。

不过,相较于此前“全民疯抢芯片”的狂热,一级市场对该赛道的态度似乎尚未达成共识。不止一位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仍在观望,甚至有人直言,短期内不会看EDA赛道:“没啥投资机会,到处都是坑。”

有项目一年估值翻倍,VC/PE“团购”EDA

EDA,全称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仿真、验证等流程的设计工具。通俗来讲,EDA相当于芯片设计师的画笔和画板。

因为贯穿了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封测等关键环节,EDA在业内也被称为“芯片之母”。一位芯片工程师曾如是描述EDA的重要性:“离开了EDA工具,芯片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眼下,EDA赛道的投资热度是肉眼可见的。

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华大九天的上市。7月29日,EDA软件龙头企业华大九天登陆创业板,发行价格为32.69元/股,对应的发行市盈率高达333.39倍。这一数字不但创造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新的最高记录,还远超于行业44.93倍的平均水平。

超高的市盈率让股民不禁高喊“离谱”,并认为一定会破发。结果是上市首日,华大九天收盘暴涨129.43%。截至9月28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00.85元/股,较发行价格涨幅高达209%。

一级市场的争夺同样激烈。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人魏征告诉投中网,2021年底,他曾计划投资一家EDA明星公司,但因为估值太高,最终没有投。“我们从去年初就在和这家公司密切沟通,当时给我的感受是,节奏必须很快,犹豫你就跟不上close。” 魏征告诉我,那一轮之后,这家公司不到半年又拿了一笔融资,估值相较之前再翻一倍。

放眼整个赛道,在短期内完成多轮融资的EDA企业不在少数。比如芯华章,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7轮融资,投资方囊括了红杉中国、高瓴创投、高榕资本、五源资本、经纬创投、云锋基金、真格基金等近30家业内主流机构。

需要指出的是,在芯华章的7轮融资里,有3轮的投资机构数量超过7家,出现了“VC团购”的现象。其中,高瓴创投自2020年11月起,先后参与了公司Pre-A+、A轮、A+轮、Pre-B轮四轮融资,红杉和高榕也连投三轮。

投中网在《红杉、高瓴,一起投了个天使轮》一文中曾提到,为什么会在很多局部形成这种团购的局面:一方面是创始人,风险投资进入产业越深,创始人越强势,越有主见,就越会从一开始就做有目的性的选择,从各个方面平衡考虑,就会纳入多个资方入场。另一方面,大基金通过团购方式入场,也侧面反映了赛道内卷严重,项目的争抢难度在加大。

除了芯华章,另一家EDA企业芯行纪背后也出现了“VC团购”的盛况。2021年10月,芯行纪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SK中国、祥峰投资、云启资本、云晖资本、高榕资本、松禾资本、红杉中国、小村资本。

不止VC/PE,产业资本也进来了。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一口气入股了九同方、立芯软件、飞谱电子、阿卡思微4家国产EDA企业;腾讯参股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云道智造;百度则投资了EDA工具链提供商行芯科技。

据投中网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9个月中,EDA赛道的融资事件达9起,累计金额达数十亿人民币,其中,合见工软的Pre-A轮单笔融资金额就高达11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全年的这组数字是15起投资,规模仅为20亿元左右。

几大变量“撩动”投资者神经

回顾国产EDA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为了更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我国在1986年开始研发自有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熊猫系统。

1993年,国产首套EDA熊猫系统问世。不过此后,国内EDA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而缓慢的道路。即使是后来诞生了华大九天、华天中汇、芯愿景等一众国内厂商,也没有在资本市场掀起水花。

华大九天早期投资人之一,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施安平在接受投中网采访时曾回忆道,在2017年国中资本投资华大九天时,很多同行表示不解。他们认为,工业软件市场当时的状况就像微软的Windows一样盗版横行,正版软件根本卖不动。况且,美国公司占据了全球EDA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中国企业已经几乎不可能挑战它们。因此EDA看起来完全不是一个好赛道。

但最近两年,几大变量正在推动国内EDA行业的发展,并撩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首先,国产替代的紧迫性,是最显性的变量之一。

海松资本执行董事刘忱向投中网分析,EDA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被卡脖子的领域之一。目前,市场上的EDA软件基本被国际三大巨头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垄断,进口依赖度高达95%。近期美国升级的EDA出口禁令,更是倒逼行业国产化进程加快。

“机构当前密集布局EDA赛道,正是看中了行业未来对于国产替代的需求和较大的国产化空间。”

此外,CIC灼识咨询合伙人赵晓马对投中网表示:“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芯片设计企业也在积极支持国产EDA工具软件,这也是市场信心的来源之一。”

第二,芯片领域“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更上游。

一FA告诉投中网,自去年以来,机构在芯片领域的出手就变得异常谨慎,投资方向整体在往产业链上游迈进,设备、材料和EDA正成为时下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她所在的机构,目前也正在推进着几个EDA细分项目。

典型的“非共识”赛道

在半导体领域的工业软件中,EDA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于该赛道的态度似乎尚未达成共识。

不止一位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虽然持续关注该领域,但至今仍未出手。更有人直言:“短期内不会去投EDA赛道。”

背后的原因也是多层面的。

争议之一在于,EDA赛道投资是否对VC/PE具备足够想象力。

有硬科技领域投资人向投中网分析称:“投资科技企业,重点看两点,一个是行业空间,一个是技术壁垒。对于一些市场空间大、技术难度又小的企业,通常投资机构会率先冲进去,因为很容易上量;而一些市场不大,技术难度又大的项目,在实际投资中会十分难受。”

显然,EDA赛道正是属于后者。

虽然支撑着超过3万亿美元的电子信息行业大市场,但EDA赛道的自身规模并不大,约为130多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则在120亿元左右,相关企业数量在40家左右。

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全球EDA市场主要被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三家公司主导,三者占据了全球78%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三巨头更是贡献了超过95%的软件销量。

平安证券在报告中指出,新进入者在这个市场上,将直接面临巨头的竞争,被挤出市场或者被收购的风险都很大。此外,因为工具属性和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影响,EDA行业市场规模大概相当于半导体行业销售规模的2.5%左右,很难向上突破。

其次,EDA还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人才缺口。

按照设计对象的不同,EDA工具可分为模拟设计、数字设计、晶圆制造、封装、系统五大类别,主流的点工具有上百种。而不同的流程对EDA工具的功能需求不同,需使用不同种类的点工具。经过数十年发展,三巨头已实现了全流程的覆盖。反观国内厂商,目前没有一家能在短期内做到全流程和全工具链覆盖。

EDA领域的人才也是十分稀缺。赛迪顾问分析师吕芃浩曾在公开演讲中指出,国内做EDA研发的大约有1500人,除去在国际EDA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工作的,真正本土EDA研发人员只有500人左右。

同时,上述投资人强调,时间风险也是投资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

“一个EDA公司从技术开发到被市场接受,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甚至可能会超越基金的存续期,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这类企业可能承担时间带来的收益被稀释以及退出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问题不只存在于EDA一个细分赛道。放眼当下比较热门的投资主题,从核聚变到半导体材料再到合成生物,无一不是从立项到研发到实验到产品化,周期都远超过预期。

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在接受投中网专访时就曾透露:他曾发现一个特别牛的做可控核聚变的团队,但因为跨越基金周期了,所以没敢投。

对此,刘忱表示,这是目前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不是一家机构可以解决的。

“从投资获得收益和回报的角度来看,因为手中的弹药有限,所以机构肯定要投到尽量高增长高收益的项目中去。不过从产业角度出发,没能在一些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向上出点力,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文/王满华,来源/投中网)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昱、涂悦、魏征为化名)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