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也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discovery/2022-10-04/doc-imqqsmrp1510333.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也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刚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违背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得知诺奖再次授予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者,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感到非常振奋。

  他说:“一方面,量子科技领域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颁奖委员会在介绍获奖者的工作时,提到了很多中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我们觉得,为了这个领域的发展,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是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的领路人

  对普通人来说,关于量子的学说都显得高深莫测。事实上,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革命之一。

  量子科技可以在保障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的瓶颈,成为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的源泉,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战略力量。

  刚刚获奖的三位科学家,是最早开展量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人。

  “这三位科学家早就应该获诺奖了,2010年,他们就因为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和推动了光量子信息的处理,得到了沃尔夫奖的肯定。”潘建伟说。

  “他们是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的领路人,是量子信息科学重要的先驱。”南京大学教授马小松是安东·塞林格的学生,他认为,这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至名归。

  “在量子信息领域中,量子网络的非局域性验证、量子隐态传输、远距离量子隐态传输等,都是由这三位量子信息科学先驱开创的。”马小松介绍。

  让人高兴的是,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安东·塞林格的学生,颁奖委员会提到的安东·塞林格的研究工作,潘建伟院士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颁奖委员会提到了我导师安东·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实验文章。我是其中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两篇文章的第二作者。”潘建伟说。

  同时,“颁奖委员会还提了另外三篇文章,而这三篇文章都是中国科学家独立开展的研究工作。所以,从这一点讲,我不仅是加入了塞林格的研究团队,也参与了开创量子信息物理学这个领域,我感到很幸运。”潘建伟说。

  更重要的是,“在把获奖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方面的成绩让潘建伟感到很骄傲。

  塞林格成功预见到一个新领域即将诞生

  谈到自己的导师安东·塞林格,潘建伟的第一印象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刚到导师团队的时候,我没有做实验的经历。面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导师都会比较犹豫,不会让一个搞理论的人去做实验。但是,因为我导师自己也有做理论的背景,所以他也很高兴,同意我去做实验工作。”潘建伟说。

  同时,安东·塞林格也能够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这个角度讲,他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

  “塞林格老师很有远见,他成功预见到一个新领域即将诞生。”潘建伟记得很清楚,欧洲第一个关于量子信息的欧盟联合课题,就是在塞林格的主导下设立的,“我看到他的项目申请书是1996年”。

  在潘建伟眼里,自己的导师安东·塞林格是一个对学生很好的老师,他非常有远见,同时也能够做到知人善任。

  2005年至2012年,马小松在安东·塞林格教授的指导下,开展量子物理学领域相关研究。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失败,这是一个慢慢精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安东·塞林格教授一直保持着对这个学科的无比热爱。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经常鼓励我们,包括潘建伟院士。”马小松说。

  三周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安东·塞林格告诉马小松,他刚刚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职位退休,又回到了他热爱的科研工作岗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感到非常激动。

  我国有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总体而言,我国在量子通信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量子计算方面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发展迅速。”潘建伟说。

  他表示,量子通信的发展目标是构建全球范围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通过光纤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实现邻近两个城市之间的连接、通过卫星平台的中转实现遥远区域之间的连接,是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发展路线。

广告

  我国的城域量子通信技术已初步满足实用化要求,我国建成了国际上首条远距离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在金融、政务、电力等领域开展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的技术验证与应用示范。在卫星量子通信方面,我国研制并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充分验证了基于卫星平台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量子计算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多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当前,量子计算研究已经实现“量子优越性”,即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约50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

  2020年,潘建伟和陆朝阳等学者研制成功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推动了全球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继谷歌“悬铃木”量子计算机之后,我国首次成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

  然而,“我国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起步较晚,整体上相比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已经迅速缩小了差距,在若干研究方向上与公开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相当。”潘建伟说。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