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22,我为什么还在创业?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chuangye/562472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2,我为什么还在创业?

2022-09-28
1 评论 973 浏览 0 收藏 17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在不确定性叠加的2022年,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创业最难的年份,但仍有不少创业者们依旧入商海,他们明白变化是常态,只有熬过苦日子,才能迎来自己的爆发期。对于他们而言,All in创业是当下人生阶段最好的选择。

82dUt3HezWS5jXd2uxbX.jpg

“无风可乘、无浪可借”,2022年,被很多人认为是创业最难的年份。

这一年,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动荡,全球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消费意愿低迷,捂紧口袋成为了市场的一致选择。

曾经靠PPT就能融资、全民创业热情高涨的年代已经过去。2022年,投资人热情退却,唯一还在疯狂下注的赛道似乎只剩下了硬科技,但这一赛道的另一面是门槛高,非专业背景者难以进入。

2022年,市场几乎没有跑出一个公认的黑马公司,也少了很多传奇的创业故事。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年头,创业几乎没有利好。即便如此,在大多数人开始接受“不投资就相当于赚钱”的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在近两年主动走上创业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与四位创业者沟通后,深燃发现,他们选择的赛道都不是当下一线投资机构疯抢的赛道,有的在做消费创业、有人做的是to B的SaaS系统、有人在做直播带货。创业不具备天时地利,但这些创业者相信,在绝大多数人畏首畏尾的时候创业,正是打地基的时候,正所谓“别人恐惧我贪婪”。

在不确定性持续叠加的2022年,这些创业者更加明白,创业有风险,变化是常态,只有挺过了苦日子,才有可能迎来爆发期,他们都相信自己会是那个最后跑出来的“厉害角色”。

一、离开大厂、副业转正,创业者在想什么?

徐沐和阿赛都是今年年中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后,开启了创业之路。徐沐盯上了数字化改革的大趋势,做的是to B的SaaS系统,阿赛选择在短视频平台做直播电商。

创业之前,他们也曾受到无数劝阻,也听到过诸如“你疯了,2022年还创业”等类似的不解,更深知,2022年的大环境不适合创业。

今年上半年,大厂裁员此起彼伏,降本增效成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关键词。过去一年,作为曾经的大厂程序员,徐沐眼看着公司里同行的伙伴越来越少。

阿赛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态开始波动。尽管他和徐沐都没有被列入裁员名单,但相较于“苟在大厂”求稳,他们觉得是时候出来创业了。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

徐沐和阿赛今年都是26岁,从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们就打定主意将来要走创业的路。也因此,过去四年的大厂经历,都是在为创业做积累。

今年,当猎头朋友告诉徐沐,“现在超过32岁的简历,甲方是不收的”,他就知道,必须要加速出来了,“90%的程序员都面临35岁这道坎,现在这道坎已经前置到32岁了,我离这个坎儿已经很近。”

徐沐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选赛道、找合伙人、见投资人。等真正辞职创业时,他已经做好了市场调研,定好了方向,而且核心团队已经搭建完毕。

做了多年电商平台小二的阿赛,认为自己对赛道已经非常熟悉,选择此时创业,是因为他判断今年是短视频直播电商的红利期,而下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大的电商节点,直播电商竞争激烈,如果今年不创业,就要再等一年。

在过去一年里,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朱聚鹏接触了七八位计划或已经从大厂离职创业的人,他提到,大厂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提供大量上行通道。当天花板显现时,很多大厂人会觉得,在大厂卷来卷去反而是一种消耗,倒不如自己出来做点事情。选定了细分垂类赛道,靠着之前的资源积累,也并非没有机会。

王楠和李腾去年下半年开始创业,下场更早一些。当时市场转冷的迹象就已经出现,教育、地产等行业监管趋严,消费领域估值倒挂严重,一级市场的投资开始谨慎出手,中概股赴美上市遇冷、大厂已经出现过冬信号。

即便如此,王楠和李腾还是选择了消费领域。王楠从兴趣出发,创立了轻珠宝品牌Glow&Flow(光流涌动)。李腾则是在新式茶饮里确定了椰子饮品的细分赛道,创立了椰子饮品品牌COCO ISLE。

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毕业,王楠先是在消费投资领域积攒了几年经验,逐渐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16年起,她就开始凭着兴趣爱好做自媒体,业余时间写公众号、发小红书、做抖音。她逐渐发现,副业相关的品牌运营,才是她喜欢又擅长的事。裸辞之前,她就在“盘市场”、选赛道。

一般而言,创业者理性选赛道的方式是,会先看大盘,筛出一个市场增速快、品牌集中度低,能够有机会快速跑出头部品牌的赛道。但做消费投资多年的王楠想打破常规,“第一次创业,还是打算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入手”。

王楠对服装和配饰有浓厚兴趣,加上在读MBA时,遇见了一位合伙人,曾从事过多年的珠宝品类品牌运营,也有珠宝供应商的资源。于是,她去年9月裸辞,10月就开启了轻珠宝创业。

00后李腾去年决定创业时,选择了新式茶饮这个当时风口浪尖上的赛道。这并非他第一次创业,上大一时,李腾就开过酒吧,到大四时,他去消费品公司实习后才明白,创业更能做出一番事业,也更适合自己。

创业很难,但对于这些创业者而言,All in创业是当下人生阶段最好的选择。

二、在“最难的年份”下场,是祸还是福?

几乎每一位创业者,都能感受到创业环境变了,而宏观经济环境和融资环境的变化,也让2022年的创业者,多了几分悲壮。

环境的变化,给创业者们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业务量的降低。缩减开支、降低成本成了首要目标。

原本,王楠和合伙人制定的年度目标是,追上竞品的销售额。但她发现,今年上半年,疫情之下,人们的消费意愿持续走低,而珠宝对于很多人而言不是刚需,尤其是今年618,原本的销售旺季,今年却十分惨淡。

王楠预计,今年只能实现目标的30%左右,“我们的目标制定得过于激进,即便抛开上半年的疫情影响,目标也就能达成50%”。

创业以来,为了缩减开支,王楠能请外包团队来完成的工作,就绝不招人。但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外包团队“撂挑子不干”、新品上线前一天外包团队突然要求涨价等。她作为创业者,能做的就是随机应变。

这一点,李腾也感同身受。他原本制定的2022年计划是快速铺开线下店,完成A轮融资。但北京新开的线下店,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歇业了三个月。原本,他还抱着“市场不景气,更应当加仓抄底”的想法。好在,投资方的建议是及时止损,“2022年,最好不要过度扩张,要谨慎行事”。

扩张计划不太乐观,融资环境也愈发严峻。李腾的项目在快速获得天使轮融资后,A轮、B轮融资就不再那么顺利了。

李腾告诉深燃,曾经拿融资、快速在线下跑规模的计划,在去年做市场调研、接触投资人时,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但没有想到形势变得很快。今年上半年,李腾几乎把一线VC见了一遍,但结果是,“一线投资机构对于消费领域的关注在下降,愿意投资我们项目的很少,即便是有点意向的,估值也会压得很低,现在并不是融资的好时机”。

今年上半年,投资机构纷纷裁减消费线口,压缩消费投资的份额,已经不是新鲜事。一位消费投资人对深燃表示,即便自己所在的基金是专门看消费的,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出手也变得非常谨慎。

无奈之下,李腾只能放缓开店计划,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账上现有资金。原本计划2022年开上百家店、再放开加盟的李腾,现如今,全国线下店只开了五六家。

徐沐在创业时,也同样感受了融资艰难。他的创业方向是做to B的自研SaaS系统,这意味着需要研发人员的长期投入,要在一年左右才能有所进展。他原本设想,如果能够获得融资,创业第一年可以让一个小团队专注搞研发。

当他去见投资人时发现,“现在的环境下,产品没有做出来之前就想拿到融资,是非常困难的”。没拿到融资的他,只好重新搭建了一个团队,专门接一些外包项目,以此来养活研发团队。“现在首要考虑的,就是生存下去”。

当然,低谷期对于创业者而言并非全是劣势。据朱聚鹏观察,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和赛道,现在的环境下,办公成本和人力成本能够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多位创业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徐沐告诉深燃,招聘时,很多程序员愿意接受30%的降薪入职。李腾也提到,受疫情影响,一些地区的房租也在下降,比如,重庆线下店的租金,相较去年下降了20%左右。

三、做最周全的考虑,想到最坏的结果

经历过四五年前“全民创业热潮”的人,见证过彼时的疯狂。那时,投资热潮下,创业者们只要有新想法、新模式,拿着商业计划书就可以开始创业。那时还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创业期,资本追捧的新风口,最后往往都会留下“头号玩家”。

一位连续创业者提到,2017年就像是互联网创业史的一个转折点,O2O是互联网时代最后的疯狂,共享单车的最后结局是一地鸡毛,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赢家。从这之后,降本增效就渐渐成了大厂的关键词,资本对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也热情不再。

进入2022年,从融资环境来看,创投圈已经全面进军硬科技,但半年多过去,似乎只剩下新能源项目还处于火爆阶段,就连半导体芯片也无法延续去年的火热。

有些人或许是出于无奈最后选择创业,但朱聚鹏提到,近两年内开始创业的人,很多都属于务实派,都是在职期间就做好了规划,搭建好了核心创业团队,计算好了各种成本开支,在创业初期一到两年内,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运营,即便失败也承担得起最坏的结果,考虑周全后才走上创业这条路。

创业的另一面是高风险。而在早期第一步,创业者们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就是收入大幅缩减。

在早期,王楠和合伙人就先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早期的供应链,团队的人员开支、外包团队的费用等等。时至今日,王楠表示,也只能保持基本的盈亏平衡,但要继续拓展渠道矩阵,通过短视频做营销,还需要大量支出。“要实现裸辞之前的收入,还非常遥远。”

徐沐也是如此,现有公司的收入都用在了员工工资和场地费用上。不过,他比较庆幸自己还没有到“上有老下有下”、处处受掣肘的中年时期,即便自己背着房贷,但金额在可承受范围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底气才敢创业。

王楠还提到,创业第一年,往往是创业公司们调整定位的一年。

很多创业者会觉得,调整定位,可能会违背初心,但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每个创业者都必须不断求变、试错和调整。就像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说的,创业就是刚开始做A,最后做成了B,然后有一天在C成功,但是也许你会在D变得伟大。已经下定决心要创业的人,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

创业者们今年最大的调整,就是放缓脚步,维稳为主。

阿赛告诉深燃,从上班族转为创业者,最看重的就是“稳”,所以前期会更多关注创业整体的抗风险性,选择的细分赛道也不会太激进。李腾提到,消费创业者们把重心放在了供应链基础的打造上,他自己的情况是,尽管在国内线下短时间内难以铺开,但公司已经在东南亚承包了种植园、种植椰子,希望等到时机来临时,能够快速跑起来。

抛开外部环境,从这些创业者各自的人生规划层面来看,创业这一步,必须要迈出去,而2022年的创业者们,一入商海便是深潜。但是,“不浪费每一次危机”,尽管这条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意外和阻碍,但只有先上路,才能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沐、阿赛化名。

作者:王敏,编辑:向小园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