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shejipi.com/78015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李宾斯基 / 赵瑾雅

时间:2022-09-21 09:42 | 阅读: 883

we-are-one.png

玻璃也能如此有设计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条
ID:yitiaotv
编辑: 陈  沁
责编:陈子文
编辑:卝生

长春姑娘赵瑾雅,

是一位在读博士,也是玻璃艺术家。

2017年,年仅23岁的她,

在捷克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

成为该奖第一位中国获奖者。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玻璃吹制工艺,

要在超1000℃的炉温前工作,

几何造型的克制冷静,色彩变幻的热烈情感,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纤细的姑娘,

可以完成如此复杂和大体量的作品。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赵瑾雅和今年新作品合影(摄影:何俊杰)

酷热的夏天终于过去,9月初,景德镇渐有几分秋意。赵瑾雅在陶溪川玻璃工作室的驻地,也即将接近尾声。

时间推回到2014年,她20岁,在中国美术学院念大二,那一年她在杭州看了一场国际玻璃展览,深受震撼,决定不论如何也要试一试,于是读本科、研究生、博士,在玻璃艺术领域,一做8年。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用木板给玻璃塑形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摄影:Rachel)

在赵瑾雅念大学时,中国美术学院的玻璃专业才成立10年,“很难坚持”,毕业生选择做玻璃艺术,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但她在如此小众的艺术类别里,很快做出了成绩,并受到国际瞩目。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赵瑾雅的玻璃参展

苏州园林艺术节当代艺术展 2021年(摄影:何俊杰)

作为独立玻璃艺术家,她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一经展出,便有画廊前来代理。这些年,作品陆续在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捷克、爱尔兰等地展出。

她的直率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有北方的爽朗性格和南方的灵巧身型,一笑起来,眼睛就变成弯弯的,仿佛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就会被笑声所填满。关于她与玻璃的故事,以下是赵瑾雅的讲述。

90后东北姑娘

在景德镇做玻璃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今年4月,景德镇陶溪川玻璃工作室邀请我来驻地,这是国内第一家可以把环境做到这么好的工作室。

我主要做的是吹制玻璃,每天都要面对1000度以上的炉温。今年夏天高温高达40度,你可能站一会儿就觉得自己要融化了。

吹制玻璃工艺门槛比较高,你首先要克服对于热、对于未知的恐惧,在挑料炉和遛火炉之间往复操作,在手臂下面给高温的玻璃塑形。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在挑料炉前挑玻璃料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用湿报纸给玻璃塑形(摄影:Rachel)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使用专门制作的工具台对接作品部件(摄影:Rachel)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对玻璃作品进行打磨

吹制的第一步,是打开挑料炉的炉门,用1.4米长的不锈钢吹管来“挑”料。“料”指的是熔融状态的玻璃,挑出来之后,我们会用打湿的报纸、木板、石墨板来给玻璃塑形。

为了让玻璃始终保持柔软和高温,近旁还有一个遛火炉,要不断地把玻璃放进去加热;退火炉的作用,则是根据玻璃作品的薄厚,调整它的退温曲线来给作品降温,一般要放置24小时,防止玻璃在退温过程中裂开;等玻璃冷却下来,还需要进行冷加工,包括再次塑形、调整细节、喷砂和打磨表面。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和玻璃老师们一起合作(摄影:何俊杰)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三位与赵瑾雅合作多年的玻璃老师 巩克海 李富昌 张平(摄影:何俊杰)

因为我的作品体量比较大,需要团队合作,和我合作很多年的三位老师也在这里。巩老师审美很棒,也很懂我的点,一个极小的弧度细节,我一说他就能领会;张老师是一个超级有耐心的人,力量很大,只有他在我们才敢做大型的作品;李老师是一个古灵精怪的老师,性格很活泼,眼疾手快,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任何工具,他都能马上做出来。我常常说他是短跑冠军。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工作室里满墙的1:1作品草图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玻璃颜料块

我的作品草图都是1:1的,他们很可爱,常常会开玩笑说:“瑾雅,你到底还有多少那种讨厌的图?”

我觉得“吹制”是很讲逻辑的事情,我们要先想出来一步一步怎样做,哪怕一步做错了,后面都没办法实现。我做作品的失败率很高,现在有一件作品,底下的部件吹了7次都还没成功,老师开玩笑说,“小八也死在了摇篮里”。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洱海18:37》2022年

今年的玻璃创作分为两组,第一组追溯了过往的记忆,第二组则是我关于今年酷暑的体会。

记忆中,洱海日落时,阳光从云的间隙洒下来,眼看着太阳慢慢落山,仿佛闭上眼睛,整个眼前都是这种很艳丽的橙色。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旧时集》2022年

摄影:何俊杰

《旧时集》是关于之前在海边的经历,还记得弟弟在玩沙子,不舍得离开,当时全家都在一起,很美好。现在疫情,没法去跟他们团聚。所以这件作品,追溯了那年夏天的家庭记忆,我个人的心情,还有整个世界的状态。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回忆之年》2022年

《回忆之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中包含很多仿佛在吹制工艺中不可能实现的造型,但我们却实现了出来。它的色彩很丰富,顽皮却也很冷静。那些球球,都是在吹制过程中粘上去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它们的位置。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池中莲》2022年

夏天的色彩总是很直观的,不论什么颜色,在阳光的直射下都变得更加闪耀。我很喜欢荷叶的形态,它们平平整整浮在水面,有自然的力量与美,《池中莲》想要呈现的,首先是一个3D的环境,荷叶莲花一层层叠起来并缩小的景观。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绿野仙踪》2022年

除了绿色之外,夏天还有天空的蓝色,晚霞的紫色。我在《绿野仙踪》顶部,做出一些颜色的反应,达到龟裂的效果,就像湿漉漉的青苔,石子上面滑溜溜的。它是一体成型的,在工艺上挑战也非常大。

这些作品围绕着几个核心:几何形态、色彩变幻、磨砂质感,完全不认识的人过来参观,很快能认得出“这个是瑾雅的作品”。而我和玻璃的缘分,要从大学说起。

斩获国际玻璃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23岁时,赵瑾雅在捷克

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特等奖

我从小在长春长大,北方城市,冬天会下很大的雪,夏天美好而短暂。

大学的时候,我考到中国美术学院,全家也搬到杭州生活。北方天气对于人性格的影响,就会比较直爽一点,到杭州之后,感觉周遭的人与事物多了几分温柔。

进到中国美术学院之后,大二分专业,恰好在那一年,我在杭州看了一场国际性玻璃展览,叫“透器透气”。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玻璃的作品,被震撼到,我就说我一定要尝试。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赵瑾雅大学时期的玻璃作品《乱序》(摄影:张云鹏)

本科刚刚接触这个材料,铸造、吹制、灯工,还有一些镶嵌之类的冷加工,每个工艺都会尝试。还去浦江买大块的水晶玻璃料,切割成小人的形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感受它晶莹剔透和易碎之美。

说实话,玻璃专业坚持下来真的蛮难的,在国内,很大的困境在于你毕业了之后,很难找到相关方向的就业。可能跟我的性格也很有关系,从小比较一根筋,既然做了就要坚持。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赵瑾雅本科毕业创作《氤氲》(摄影:张云鹏)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在捷克和作品合影留念

我的毕业创作和雾霾有关。3件作品是吹制和冷加工工艺的结合,剩下的4件作品,我在玻璃球里边用激光雕刻出城市的形状,用喷砂和渐变的效果来表现雾霾,探讨环境对人的影响。

《氤氲》获得了毕业展的金奖,也入选了捷克的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

作品在开幕式前一个小时到了捷克,当地的一个朋友开着车就去把它接了回来,放进了展厅。一切都很梦幻,这个事情就真的发生了,当时我得到的是特等奖,也是第一个中国获奖者。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英国读研究生时期

2017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很幸运的,我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被公派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继续学习。这对我而言是一段新的旅程。

研究生同学中,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退休护士,她退休后重新读了一个本科,再来读研。大家都会非常严格,批判性地来讨论你的作品,指出你的优点和不足。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玻璃和金属的结合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不存在的存在》2019年(摄影:Alick Cotterill)

当时我做了一系列和金属结合的作品,还记得做玻璃和金属是在两个校区,我就提着金属去抛光、压弯,再跑到另一个校区做玻璃。玻璃加热到高温是熔融状态,当它放到冰冷的金属上面时,它就显得那么温柔,等它冷却,慢慢又变回坚硬,这个过程也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不存在的存在Ⅱ》2019年

第一个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南伊利诺伊州大学做驻地艺术家。当时我住的地方还挺与世隔绝,学校周边都是山、水与湖。冬天极度寒冷,夏天酷热,地面上都是烫干的蚯蚓。

我做了一组作品,来反应当地夏、秋、冬季的变幻,从红色到蓝色,像一个流动的线条,阳光、雾气、雨、雪与水中的涟漪都呈现在作品里。

驻地结束之后不久,疫情便开始了。

看到天上的月晕

就想到你的作品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疫情爆发后,我一度被困在国外,经过半年的独处,几经曲折,2020年底,终于回了国。在机场时,看到网上有一句话,“看着嘈杂的人群,仿佛就回到了人世间”,我觉得我也有同感。

2020年底,我去山东进行已经搁置一年的创作。山东淄博博山,有很完善的吹制工厂,不论是小型工厂还是大型的流水线,都很成熟,而且有上百年的吹制历史。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2020年底,在山东工厂做创作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创作间隙,烤烤火

山东的冬天很冷,工厂里的条件也挺艰难,没有空调,门也是漏风的,到了晚上,大家关了炉子,我想统计一下作品,发现手指都僵到不能动。

由于我东西又脆弱又薄,必须在工厂里来回跑,每天的体力消耗也很大,最初工厂的工人也不理解,会问我,“你每天到底在干什么?”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不存在的存在Ⅲ》2020-2021年(摄影:王志)

这组作品你可以看出来,色彩都会比较淡。紫色这一件,我觉得自己就像困在里边的人,也是我当时心境的一种折射;粉色的这件作品,内部有一个很纤细的玻璃丝,从上面一直贯穿到底下,就像空气环境凝固在那里,这其实都是我对当时处境的认知。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第二次去山东创作,是2021年夏天,我恋爱了。

当我在高温的工厂里创作时,男友就在旁边陪着我,完整地记录下创作的过程,还记得当时工厂里的温度高到他的电脑都无法开机。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不存在的存在_雙》(摄影:何俊杰)

整组作品都有一种愉悦的气氛在里面,仿佛一个稻草人矗立在那里不动,一个玻璃罩罩在它上面,时间凝固了,感觉一切都很美好。

恋情确实对作品有影响,所以那组作品的色彩相对之前的系列,更加突出与明亮,又很甜。作品的名字叫《不存在的存在_雙》,不仅是我作为参与者与旁观者的双,也是情感的双,还是冷暖色调对于情绪影响的双:暖色通常会唤起幸福、乐观和活力的感觉;冷色通常是平静和舒缓的,但也可以表达悲伤。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做玻璃创作,从本科到研究生,转眼已经8年了,现在我还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读博士,想更进一步研究环境和气氛在吹制玻璃作品里的表现。

今年在景德镇的创作状态特别理想,没有太多嘈杂的事务干扰。我常和朋友说,陶溪川像一个“社会主义理想社区”,墙面还留着一些往昔的痕迹,比如大字“努力才可以成功”。

在厂区里,我的生活轨迹就是工作室、公寓、食堂、健身房。一开始给我们发的都是纸质的饭票,现在才有饭卡。日常除了创作,也会和朋友去大自然走一走。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但是远程读博,感到并不完整,计划年底可以去英国继续完成博士学位。

其实做玻璃到现在,一路都很幸运。研究生毕业展时,有画廊看到我的作品,便和我一直合作到现在,让我可以不为生计发愁,更专心地投入创作。所以即便玻璃是一个很小众的艺术门类,我还能持续地做下去。

90后姑娘,在1000℃高温下创作8年,斩获国际大奖

几年前,有一个学妹突然发消息给我,说“学姐你现在就打开窗帘,我看着今天晚上的月晕,就想到了你的作品。”

其实我想表达的东西,就是生活中的诸多美好,它可能是很抽象的,你这一秒不跟别人说出来,下一秒就忘了,而我把它凝固、存留在作品里。

鸣谢:Ting-Ying Gallery、陶溪川玻璃工作室、玻璃艺术大篷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条”(ID:yitiaotv),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div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