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下我们还需要启蒙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hutusi.com/articles/enlightenment-now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当下我们还需要启蒙吗?

斯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读书笔记

September 12, 2022

谈到「启蒙」一词,很多人会想到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哲学和文化的运动,也是「文艺复兴运动」后人类再一次的思想解放。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那么「启蒙运动」则使人们利用理性来认知世界。用康德的话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不成熟的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启蒙运动」以法国思想家为代表,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其直接影响是「法国大革命」,而后也间接促成了英国政治变革和美国独立革命。人类的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迷信和宗教信仰转向对科学和理性的追求。「启蒙」的英语是「Enlightenment」,其词根 「en」(进入)结合「lighten」(光明中),含义很明确:「启蒙」就是「进入光明的状态」,人类从黑暗的蒙昧中进入光明的科学理性中。

Les_salons_au_XVIIIe_siècle

马尔梅松城堡博物馆收藏的油画:巴黎沙龙中正在朗读伏尔泰名作《中国孤儿》

《当下的启蒙》的作者斯蒂芬·平克是一位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家。平克认为启蒙思想的四大理念是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他洋洋洒洒写了四十多万字围绕这四个理念,用了详尽的数字和证据来阐述为什么当下还需要普及启蒙思想,而此书的副标题就叫「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读完此书,不禁拍案叫好,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各种末日谣言、怀旧论调泛滥不已,这种摆事实说道理的好书犹如一剂猛药,给悲观主义者以强心剂。另一方面,现代人在享受安全、卫生、健康、教育的同时,认为它们理所当然。但作者说:“这些都是人类自身的成就,不是宇宙慷慨的赠予。”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世界天生是残酷的,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处在饥饿、疾病、战争、混乱之中,只有当下的这几十年才是人类历史最和平也最富足的时代,这些都是「理性」、「科学」、「人文主义」所带来的「进步」。如果我们忽视它们,甚至反对启蒙,人类社会也可能倒退,但那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因此,「启蒙」在当下依然重要。

谁会反对启蒙?

平克列举了几种类型,一种是极右的民粹主义者,他们打着本土主义、民族主义的旗号反对启蒙,认为启蒙思想是西方的发明,并不适用于多元化的世界;第二种是浪漫主义者,他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乃至崇尚暴力,对人类整体的和平与繁荣嗤之以鼻。第三种是宗教主义者,宗教信仰使之与理性水火不容。第四种是打着环保旗号的左翼人士,将地球「生态系统」置于人类利益之上,认为人类现代化的生活是造成地球生态失衡的根源,力图使人类回归自然状态。还有两种是悲观主义者,一种是对科技的悲观论调,认为核武、纳米技术、生物恐怖、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科技威胁会毁灭人类;还有一种则认为现代化的生活只是满足了人类的物质享乐,造成了大量精神空虚的人,使人类文明走向颓废和堕落。面对这些「反启蒙」的论调,平克要为启蒙思想四大理念辩护,首先是为「进步」辩护。

人类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了?

梁漱溟年轻时,一日,他与父亲梁济讨论当时一战欧洲的时局,梁济突然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叹道:“能好就好啊!”然后离家,三日后,梁济投湖自尽。晚年梁漱溟回忆自己的一生和跌宕起伏的近代社会,总结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的回答与年轻时一致。但很多人特别是遗老遗少们总在回忆往日的时光,仿佛那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如同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整日里念叨着“一代不如一代”。或者极端如梁济,对世界未来充满悲观,一死了之。在今天的时代,很多人认为“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糟”,这其中不乏知名的知识分子。平克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进步恐惧症」,并总结为「认知偏差」。因为每天的新闻报道里总是充斥着战争、恐怖主义、犯罪、污染等坏消息,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是主流,而是因为它们是热点,导致给人们的印象是世界越来越糟。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在互联网时代,发达的信息传播让坏事传播的更快更广。要纠正这种「可得性偏差」的方法是用数据说话。数字是最能反应趋势,看战争的比例、犯罪死亡人数在总人数的占比,就能看出犯罪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实际上,从各种数字显示,人类暴力事件在历史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在平克之前发表的另一大部头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详细阐述过。世界变得更好了,说到底就是进步。

那么什么是进步?平克说:“生存好过死亡,健康优于疾病,温饱胜过饥寒,富足强于贫穷,和平好过战争,安全胜过危险,自由优于专制,权利平等强于偏见与歧视,识文断字好过目不识丁,文化胜过无知,智慧强于愚蠢,快乐好过痛苦。与亲朋好友、文化自然的亲密接触胜过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数据来测量。如果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那就是进步。”接下来,平克分别从不同方面来阐述人类的进步。

无论哪个民族,都认为长寿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当今世界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多少?2015年这个答案是71.4岁。而在18世纪中,欧美的预期寿命是35岁。人类大部分的历史中平均寿命都在30多岁,直到19世界开始提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婴幼儿死亡率下降,这归功于疫苗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医疗技术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让老年人寿命得以延长。

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传染病是最大的致命原因。如中世纪的黑死病、20世纪初的大流感等大流行病,夺去了数以亿计的人的生命。战胜这些疾病的英雄是那些医学先驱们,如天花疫苗牛痘的发现者爱德华·詹纳,细菌的发现者路易斯·巴斯德,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平克感叹现在的人忘记了这些英雄,而他小时候最流行的儿童读物就是这些科学家的传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一篇杂文,批驳当时的国人视野心家拿破仑为英雄,却不知拯救了亿万人生命的詹纳为何人。更可悲的是,很多激进分子散步谣言“疫苗有害论”,还有人相信所谓的“土方”可以治病的荒唐想法,都是缺乏知识的愚昧表现。要知道,科学是造福人类健康的最大功臣。

人类需要不停地从食物中获取能量,而饥荒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人类,并且离我们当代历史并不遥远。现在的人们可能想象不到富裕的北欧国家瑞典,在19世纪末还发生过严重的饥荒,饿死的人遍布荒野。而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马尔萨斯曾在1798年预言人口危机:“人口如果不加限制,将以几何级数增加,而食物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当前人类总数超过70亿,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粮食危机,其原因就在于科学在农业的应用,包括育种、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的改良。

很多人对于财富存在「总量谬误」,认为世界上的财富是恒定的,就像一个金矿,人们为了分配财富而斗争。在农业社会,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生产总值增长不大。而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到现在,生产总值突飞猛进,已经增长了200倍。主要的原因是财富是由知识和合作创造的。

再看个人,历史上大多数人处于的是贫困状态,20世纪初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于贫穷定义为:“如果你能买得起明天的面包,再活一天,你就不是穷人。”而现在,极度贫困的人口在缩减,绝大多数人不再为温饱发愁。解决贫穷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科学与技术,以及现代化管理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亚当·斯密举过一个例子,他计算出一个独立工作的制针人一天最多只能制作一枚扣针,然而在工厂中,“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如此一来,平均每个工人一天之内就可以制造将近5000枚扣针。这便是分工合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提升。

五、贫富差距

帕累托法则在贫富问题上的一个体现是世界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实际情况则更糟,根据BBC的调查,全球1%的富人掌握着82%的财富,而其中最富有的26人掌握着世界近一半的财富。贫富差距问题似乎越来越糟,而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则体现了当贫富差距过大时,社会会发生不稳定。根据统计,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基尼系数一路攀升,直到1980年左右才开始下降。

平克认为,贫富差距的问题被夸大了。贫富差距和绝对贫穷的问题不能划等号,在社会脱离贫穷的初期,贫富差距的显现是阶段的必然。另外,富人并非靠掠夺穷人而致富,主要原因是全球财富总量增加了。虽然低收入人群没有上层社会人群赚的多,但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却更快,明显的体现是现在的一美元能购买到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总体上世界确实变得更不平等了,但人类总体生活更好了。

平心而论,这一章节我觉得平克解释的并不理想,作者还是用财富章节的观点来解释贫富差距,并没有直接回答贫富差距的问题的改进。不过作者也坦言并非所有趋势都在改善,而是人们会正视问题并积极改进。

如同贫富差距,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需要正视的问题之一。平克在书中给出的观点是:环境问题并非不可救药,也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当前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生活,而是需要从科学角度系统性的改进。例如:资源不会枯竭,旧资源耗尽之前,人类就会发现新的资源来代替。

平克引用英迪拉·甘地的说法:“贫困才是最大的污染源。”平克认为首要帮助贫穷国家致富。当前世界上一些“气候正义的战士”认为贫穷国家搞工业会让碳排放增加,因而不想让发展中国家富裕起来,而是转向“劳动密集型农业”。平克对这帮人毫不客气的说:“要不你先来”。

纵观人类历史,战争是常态,用作者的话说“和平不过是从一场战争结束到下一场战争开始之间的喘息”。而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长期和平”的历史阶段。虽然当前世界战争时有发生,但仅限于局部地区。估计平克没有预料到俄乌战争的爆发。但即使如当前最热点的俄乌战争,其伤亡人数相比历史上的人类战争,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长期和平一方面是因为核威慑,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人类对和平的向往。人们崇尚和平,而不是暴力的英雄主义,也让政府顺应人心所为。

八、安全及恐怖主义

新闻上经常报道暴力事件,包括美国经常发生的枪击事件,人们归结为难民问题、贫富差距或极端恐怖组织。但平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全球的暴力事件以及死于暴力的人数总体都在减少。另外,科技的发展、各种新防护工具的发明,也使得如交通事故等意外风险降低。而天气预报、安全教育、医疗、电力系统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也使得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大大降低。

从国家诞生以来,人类就在无政府主义的暴力和专制暴力间谋求平衡。用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观点就是:人类为了免遭自然状态的横死,而放弃自然权利,走向政治社会。平克认为,民主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让人民在追求个人生活的同时免于遭受无政府主义的伤害,让人们享有自由,避免强权暴政。”而世界的大趋势是各国转向民主法治,同时人权保护也越来越好。

人们习惯给别人贴标签,往往是源于偏见,比如性别歧视、种族主义、恐同等。而各种民权活动都在改善这一状况,少数裔、女性、同性恋群体的权益状况在不断得到改善。平权正在成为主流价值观,原因是时代风气在改变,新生时代的人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十一、知识

根据联合国文化权利公约,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而当今绝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该公约。在历史上,这也不可想象,因为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权贵和富人的特权。十七世纪,欧洲掌握读写能力的人不到八分之一,而今天全世界83%的人掌握了读写能力,文盲人群主要还是集中在贫穷国家。富裕的人有资源和精力来投入知识教育。另外,根据弗林效应,人类的智商(IQ)在一个世纪里呈增长趋势,其原因就是更好的营养和更少的疾病。

十二、生活质量

有人质疑,物质的丰富会不会鼓励人们沉醉于消费主义,而在文化上不思进取。实际上,物质的丰富让人们花在工作的时间变少,而闲暇时间就多出来了,正是这些闲暇时间提升了生活质量,也创造了更丰富的精神财富。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时期肯定是今天这个时代,而超越今天的只有明天。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遗产不再是权贵和富人的专供,而属于大多数人。

十三、幸福

那么,我们变得更幸福了吗?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现一个悖论:“虽然在一个国家内,更富裕的条件会让人们的生活相对更幸福,但是在国家之间,富裕国家的居民并没有比贫穷国家的居民更幸福。而如果从历史上比较,随着国家变得更富裕,国民的幸福感并不会增加。”解释这种悖论是人们心理预期提高了,因而对财富带来的变化的感受也不明显。也就是说,生活质量的提升实际上让人更幸福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达到预期。

针对这十几个方面的论述,平克举了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明人类在各方面都是在进步,而且进步不会停止,人类将不断改良。当然,人类进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前人类的头上就悬浮着几团阻碍进步的乌云。第一朵乌云是经济停滞。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大部分时间都是快速增长的,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年增长率降低了一半多。第二朵乌云是反启蒙运动,特别来自极左和极右的民粹主义:他们的经济观点是零和竞争,左翼认为经济阶层之间是零和竞争,右翼则认为国家和民族之间是零和竞争。对于这些进步的阻力,平克保持着乐观主义,平克借用瑞典卡罗琳学院教授汉斯·罗斯林的话,“我不是乐观主义者,我是一名非常严肃的可能主义者”。因为推动进步的是人类的独创性、同情心和良性的制度。

在启蒙的四大理念中,「进步」是结果,而造就人类进步的正是「理性」、「科学」与「人文主义」。因此,平克在为「进步」做了大量的论述辩护后,开始为后三个理念辩护。

首先是理性。历史上反对理性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宗教分子以及「浪漫主义」派,他们相信感性和直觉,而非逻辑和理性。而当今世界,理性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不是偏见,而是政治化。政治领域,人们越来越向两极化发展,美国的左右两级——绝对的自由派和绝对的保守派的占比,二十年间从10%增加到了21%。政治的两极化让偏激的观点甚嚣尘上,理性的声音被压制。而平克一如既往的乐观,因为对面非理性的挑战,理性“思考者总能退后一步,想一想自己的缺陷,并用推理的方法找出绕道而行的路径。”

其次是科学。平克认为人类最骄傲的成就是科学,人类在物理、化学、医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学领域的成果都是振奋人心的。比如利用科学根除天花病毒,仅在20世纪,天花就夺去了3亿人的生命。那么面对科学,为什么还有人怀有敌意呢?主要来自于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和无知政客(或者是怀有目的的政客)。但实际上,这些人对科学的攻击的并不能推翻科学,因为科学就是要经得起证伪:“提出假设,看它是否能在证伪过程中存活下来。”

最后是人文主义。斯宾诺莎说:“凡受理性指导的人,即以理性作方针而寻求自己的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西。”这句话本质是说人文主义,促进进步实现人类繁荣最大化的目标即是人文主义。2003年《人文主义宣言III》中申明:

关于世界的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理性分析而得来的。

人类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无引导的进化改变的结果。

伦理价值观,源于经实践检验的人类的需要和兴趣。

人生的充盈与圆满,源于个人参与到为人文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

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善于在关系中发现意义。

为社会造福的工作,也会实现个人幸福的最大化。

人文主义提倡科学的方法,“人人生来平等”的公正性理念,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虽然宗教、民族主义、本土主义的反对力量依然很强大,但人类价值观趋向人文主义的趋势不会逆转。

Jacques-Louis_David,_Le_Serment_des_Horaces

巴黎卢浮宫馆藏油画:雅克-路易·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

平克写作《当下的启蒙》时正值美国乃至国际社会极端右翼、民粹主义抬头,对国际贸易、全球化、甚至是启蒙所推崇的科学理性也大肆攻击。平克大声疾呼,痛斥这些说法毫无根据,他用了大量的例证和数据来阐述其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为启蒙辩护。我们原以为但凡有接受过知识教育的人,大概率会相信理性和科学而不是迷信和偏见。可是极端保守的特朗普上台,他反全球化、反科学、宣扬疫苗造成儿童自闭……他的言论让人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可就是这样一个反启蒙的极端保守派竟然被选上了美国总统,其后的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政策也让人怀疑时代在倒退。平克依然保持着乐观主义,在驳斥这些反启蒙思想的同时,也积极给人们前进以鼓励,他用历史数据告诉人们人类进步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人类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也是经久不息的。越是怀疑的时代,越要竖立对启蒙的正确认识,坚定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的信念来推进人类的进步。

在书的开头,平克提到了「熵增」理论,这是理解人类状况的基本概念。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中的熵即无序状态不会减少。封闭的系统必然会越来越紊乱、涣散、无序,最终陷入沉寂的状态。人类社会在这宇宙中如同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想打破「熵增」,只有给它不断注入能量。人类社会的能量来源于知识,而知识又与物质能量截然不同,它不会因为转移给别人而消耗,相反,却因为传递给别人而发扬光大。知识储存于人的思想中,而思考者的思想碰撞总能交流、汇集,形成更多的知识。如托马斯·杰弗逊比喻的那样:“学习他人思想的人,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不会减损他人的智慧,就如点起蜡烛,照亮自己并不会给他人带来黑暗。”《当下的启蒙》也是这样的一本思想的集合,它照亮了读过它的人,包括我,我也乐意将这道烛光传递下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