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蔚来研发猛增,不容忽视的效率隐忧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it/2022-09-11/doc-imqmmtha6890422.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蔚来研发猛增,不容忽视的效率隐忧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盘子铺得很大,但成效究竟如何?

  文|彭苏平  编辑|李勤

  来源:36氪

  蔚来以净亏损27.6亿元,交出了第二季度财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这个数字相比于去年一下子拉升了369.6%,比上个季度也扩大了54.7%。

  要知道,虽然经历上海疫情,蔚来二季度交付量依然保持了2.5万辆,比去年同期还有微增,也帮助创收首次超过百亿,达到102.9亿元。

  亏损扩大的原因首先是毛利率的持续下滑,从一季度的14.6%到二季度的13.0%,上游电池涨价的成本继续体现。而更重要的,快速增长的研发投入,是蔚来陷入亏损的主因。蔚来2022年第二季度的研发费用为21.49亿元,同比大涨143.2%、环比增长22.0%,主要由于研发职能的人员成本增加,以及新产品和技术的设计及开发成本增加。

  这其实不难预料,虽然蔚来2021年的销量不足10万辆,但这家头部公司选择了激进的投入策略,它以撒网方式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研发,包括芯片、动力电池、电动力、域控制器、摄像头、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跨界的手机业务,以及两个新汽车品牌。

  “没有特斯拉的量,却有特斯拉的心”,这是蔚来亏损陡增的核心原因。而研发费用在本季度大幅增长,只是从数字层面,吹响了一声明确的号角——蔚来正在进入新的扩张节奏。有知情人士透露,即便是疫情笼罩的2022年,同航道选手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都陷入裁员或毁约风波,蔚来仍在以每周新增数百人的节奏扩张。

  蔚来的扩张当然是有底气的,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共计544亿元人民币(81亿美元)。扩张似乎也有销量背书,今年三季度,公司交付指引为3.1-3.3万辆,下半年整体交付量为10万辆。 

  但从长期来看,投入产出的效率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盘子铺得很大,但成效究竟如何?这是蔚来需要时常审视的命题。

  销量,稳了

  蔚来二季度营收102.9亿元,同比增长21.8%,环比增长3.9%,整车毛利率16.7%,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受电池涨价的影响,毛利率下降并不意外。小鹏此前公布的二季度整车毛利率也有所下滑,从2021年同期的11%下降到9.1%。

  营收则稳步增长。3月下旬蔚来开始切换新一代平台的车型,ET7二季度开始大规模交付,从销量表现可以看出,新老车型的交接相当平顺,尽管4、5月份销量也曾“打折”,但6月重新站上新高,接近1.3万辆。

  这种稳定的态势已经延续到下一个季度。接下来的7月和8月,蔚来的销量都在1万辆以上,基本顺利度过了产品切换的阵痛期。

  这还是在生产受限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李斌表示,三季度的交付量还是受到了一体化压铸良率的制约,但蔚来已经派驻了诸多技术人员去帮助供应商提升良率,该问题10月会得到解决。

  8月底ES7、9月底ET5开启交付后,蔚来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实现更高的销量。按照今年下半年10万辆、三季度3.1-3.3万辆的指引推算,四季度要达到6.7-6.9万辆——月均2万多辆,相比此前的高点还翻了一番。

  信心来源于充足的订单,几款新车订单都较为充裕,尤其是ES7和ET5都超过了预期。李斌表示,后续的交付节奏主要得看产能,随着第二座工厂投产ET5,以后产能会逐月提升。

  从市场定位的角度看,蔚来的新旧车型区分显著,且“旧车”还进行了更新换代,基本盘稳固,新增的部分又有补充,销量翻倍有逻辑支撑。据李斌描述,ET5在12月份的交付量将超过1万辆,这意味着,其他几款车型也将贡献至少1万多的销量。

  这是蔚来做得较好的一点。实际上,在新车型推出但未交付的青黄不接期,旧车型的销量一般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在刚刚过去的8月,理想新车L9开始交付,原来的车型理想ONE销量断崖式大跌,小鹏旗舰新车G9尚未上市,8月整体销量也已环比下滑17%,蔚来ET7刚交付的两个月,“866”同样表现不佳——但旧车型销量低迷过后能否回升,考验的是车企的产品定位设计和后续运作能力。

  增长下的隐忧

  蔚来近几年将保持高开高打。一方面,明年会进一步优化蔚来品牌的阵容,“866”全部切换到NT2平台,同时推出更多新车,另一方面,蔚来也在酝酿更多品牌及更多车型。

  36氪此前曾独家报道,在蔚来、阿尔卑斯外,蔚来正计划推出第三个汽车品牌,用以覆盖2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李斌在此次财报会上默认了第三品牌的计划,并表示会积极规划。

  电动汽车发展至今,早已不再是小众选择,像燃油车一样提供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是更全面占领市场的不二法门。但是,不同价格区间的用户,对产品、技术、品牌的要求不尽相同,蔚来正尝试进行更细致的区分。

  但激进的产品迭代和品牌布局下,研发压力陡增。去年四季度以来,蔚来的研发支出就提升了一个水平,从原来的12亿元上涨到18亿元,今年第二季度更是达到了21.5亿元,研发费用率两年以来再次拉到20%以上。 

  庞杂的研发布局,对蔚来的体系建设和产出效率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智能驾驶为例,经历2019年的资金泥潭,蔚来在2020年中,开始切换全栈自研方案,如今二代平台车型已经交付,但配套的智能驾驶系统NAD则迟迟未发,而在2021年初切换智能驾驶自研的理想汽车,不仅已经交付NOA功能,且也在理想L9新车上搭载。

  36氪此前曾报道,蔚来的研发团队不可谓不庞大,整合前的上海的AS(智能驾驶系统)团队和北京的AA(智能驾驶算法)团队均已接近400人,超过大部分行业选手。但产出效率,并未拉开明显差距。

  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蔚来的座舱产品上,以语音交互为例,从不少行业评测的反馈来看,蔚来的体验逊于同航道选手。据36氪了解,蔚来已经从小鹏汽车和阿里达摩院挖来多位语音产品和技术高管,开始追赶进度。

广告

  组织和分工不断变阵,是不能忽视的原因。据36氪了解,去年,小鹏汽车推出代客泊车功能后,蔚来上海团队也很快就在旧平台上做出了demo(样品),但是由于北京和上海的团队重新分工,最终这一产品未能推出。而今年一季度,富有量产经验的智能驾驶系统负责人章健勇离职,这对蔚来NAD的交付将产生什么影响,还未可知。

  此外,去年蔚来曾高调发布150kWh的半固态电池,这被视为蔚来提升续航里程的利器,据称搭载这一电池的ET7车型续航将达到1000公里,但如今ET7已经交付,半固态电池却偏离了原先年底的交付节点,李斌坦言要“晚几个月才能上车”。

  要知道,这个背景还是,蔚来掌舵人李斌为了追赶研发进度,亲自下场统筹研发业务——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有10位研发负责人向其直接汇报。

  在智能电动汽车大赛道上,各个分叉口的竞争节点太多,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往往会尽可能多地布局。但在激进投入的同时,也要快速形成一套从投入到结果的全面管理机制,确保砸下去的钱,能够高效转化成产品竞争力,而公司掌舵人下场救火也不应成为常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