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迷上摩托车的年轻人:我太难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20907-37099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迷上摩托车的年轻人:我太难了

机车很酷,但也没那么“酷”。

摩托车的酷,这些年从未变过。

上世纪,年轻人蹬着哈雷满城跑,人窜得比发动机的声音还快。现在,顶着大头盔,身着骑行服通勤、跑山(在蜿蜒多弯的城郊山路中骑行)、环城的机车男孩女孩也不少。

据央广网报道,2022年上半年,全国摩托车新注册登记534万辆,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108万辆,与2019年上半年245万辆的销售数据相比翻了一番。其中,25岁以下年轻人中,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旁观者对于摩托车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酷飒是一方面,硬朗的机车,配看不见脸的“暗夜骑士”,这个画面怎么看怎么梦幻。另一方面,一些不守交规、横冲直撞,在城区里一脚油门蹿出去的骑手也制造了不少噪音和麻烦。

其实,在众多骑手的体会和观察中,他们也认为,骑摩托车并不是一件完全体面和潇洒的事情,很多人因为一时兴起而入坑,但最后都受不了苦而作罢。真正的爱好者,也要忍着头盔的闷热和发动机的高温,趁着等红绿灯的间隙换空挡。逢刮风下雨的天气,戴着头盔看似波澜不惊的骑手,心里想的却是:我能不能不骑车,坐旁边那辆公交车? 

上牌也没有想象中容易,一些城市禁摩、限摩,部分号牌不再增发号段,成为稀缺资源,一个牌照就要十几万,还很少有人能拿到。有车友告诉深燃,她身边就有买了车的人,因为上不了牌照,只好把车送回老家了。 

关于机车,短视频里的浪漫与飒爽是一部分,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坐在机车上的这些人,从得到家人的理解,到考证、买车,再到上路,一直很拼。他们向往蜿蜒的山路,向往自由,他们也惜命、怕摔,也不断在速度和激情中找平衡。机车很酷,但也没那么“酷”。

上路前很拼:贷款买车、隐瞒家人、车不敢放小区

北京本地人郑源今年30岁,他形容自己“就是一骑车的。”骑机车这件事情占据了他生活的大半,“我就这一个爱好。”

上学的时候,郑源看到别人骑车特别酷,自己就计划着要买一辆摩托车。“为了攒钱,我去麦当劳打工,每天滤几百度高温的油,烫得浑身是包,也能忍。”他当时的时薪只有十块钱左右,除了晚上不上班,他一天能上9个小时,拿到钱也不舍得花,攒起来背着家里人买了一辆1000多块钱的车。“当时有一种,所有人都不看好你,但是你在坚持为梦想付出的热血感。”

郑源的第二辆车的身世也很“奇妙”。

5年前,郑源的月工资只有2000多块钱,他省吃俭用,贷款两万买了辆车,分两年还款。买了车之后,他怕妈妈发现,车不能放小区,他就把护具、车钥匙、驾驶证和车一起放到一个存车点。“我每天都给大爷递烟,求他给我收着,跟他说家里真的不让骑。”郑源每天先坐两站公交车去大爷那里取车,再骑车上班。

和郑源一样,不少摩拳擦掌想入坑机车的年轻人,都受到过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劝阻。原因很简单,摩托车是个“肉包铁”的交通工具,速度快,又在机动车道驰行,摔倒的时候没有任何来自车辆的保护。“开车还有个壳,有个气囊呢。”郑源理解家人的担忧,不过为了自己仅有的热爱,他还是选择了骑行,但会格外注意安全。

早年间,摩托车在城市内的限制还没有那么多,郑源一度能畅骑二环内。近些年来,多个城市都出于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摩托车的号牌发放、行驶区域等进行一定限制。例如,京B号牌被禁止在北京四环路(不含辅路)以内道路行驶,而不限行的京A号牌已不再增发号段。如今,考证后再合法合规上路也是爱好者们入坑前必做的准备。

阿青今年考下了摩托车驾驶证,但考证之路经历了一番波折。“家里人不同意我骑摩托,我想了好多种理由都没能说服他们。后来我知道注册成为某急送平台的骑手,再报名考驾照可以优惠,我就跟家人说,我要学摩托车,休息的时候可以接单,能锻炼身体也能挣钱。”阿青笑言,家人最终被说服了。

她报名的班型原价1800元,和某急送平台合作的班比正常报名便宜400块钱,阿青在APP上申请了骑手,收到了工作证和工作服。“要求是必须先跑完三单,才能进入这个班学习。”于是,阿青的家人开车带她在一天之内送了三单,“鲜花、小炒鸡外卖、蛋糕,三单送下来很能理解骑手有多累了。” 

阿青报考的是银钢三轮,学车的时候驾驶的是三轮摩托车。“我当时了解到,学这个三轮之后可以骑两轮,但是学两轮之后不能直接开三轮,我觉得这个划算。”她自嘲,自己驾驶汽车的水平一般,但考摩托车证是轻轻松松,四节课就顺利拿本了。 

同住在北京的飘飘也是报名了银钢三轮班,“因为可以快速拿本,倒车也比较稳,驾校确实也是报三轮的人比较多,所以导致上路之后,我发现不怎么会骑两轮的大有人在。”

上路后更拼:搬到四环外、做骑行地图

摩托车有什么魅力,值得年轻人这么拼?

飘飘说,入坑的原因是羡慕身边人能自在畅快地跑山骑行,后来又刷到一些女骑的短视频,“慢慢地心态就变成了‘女孩子骑车好酷啊’。等我买了车,我也要拍视频拍大片,甚至在买车之前已经在憧憬离职去摩旅(摩托车旅行)。”

有了车之后,飘飘的心态又发生了转变。“骑摩托的快乐太多了,可能是天冷的时候发动机带来的温度,是天热的时候耳边刮过的风。也可能是油离配合完美时的流畅感,还有跟着转速一起升高的音浪。路上,小朋友看见我会说‘哇!好帅!’朋友坐在后座也会感叹‘太爽了’!”

不过,她也表示,和想象中的骑行生活不同,她只经历过两次跑山,因为觉得自己车技一般,想去的时候也尽量控制自己,剩下的时间都把摩托作为通勤代步工具了。“每天都在骑,上下班通勤单程七公里左右,偶尔去找男朋友十来公里。跑山那两次是一百来公里。到现在骑车快半年了,我非常依赖我的摩托车,在不能开车却又要出远门,或者一想到打车费四五十可以加半箱油的时候就好欣慰有它。”

郑源上学时就开始骑车,工作后又贷款、攒钱买车,但后来他还是把车卖掉,好几年不碰车。“因为那时候觉得自己有点飘了,骑车不看速度了,我预感要出事,赶紧停手。”直到2019年,郑源经过爱人的同意,才重新摸到摩托车。“当时我住在西二环,单位在北五环,但我的京B号牌不能进四环,就索性搬到了南四环,每天通勤四五十公里,50多个红绿灯,但我还是风雨无阻地骑。” 

跑山也是不少深度爱好者的日常。郑源有个车友群,名为“北京幼狮小分队”。作为群主和主要组织者,他一般一个月会和车友一起跑一次山,前提是天气条件和路况都合适。

他介绍,一次活动有三四十台车参加,早上十点在加油站集合,讲安全须知,签免责协议。几个车友做“管理员”,在队伍里做前后车安全保障。

之所以要强调“安全”,是因为随着骑行大军的增加,一些人在跑山时为了追求刺激,超速追逐、弯道逆行等危害道路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因为涉嫌危险驾驶罪被警方刑事拘留。郑源不希望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出现不遵守交规的情况。

 大家一起骑车进山,北京的范崎路、红井路、四海、雁栖湖都常去。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在农家院吃烤全羊,聊聊天,再往回走。

“群里基本都是上班族,不少是程序员,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一起跑跑山纯粹是为了释放。”郑源说,他和车友们从来不拼速度,也不能跑太远,“一般也就一百多公里,时间太长容易疲惫,很危险。有一次我们一个车友中途都睡着了,摔路边了。”

跑山,以及在四环以外畅行,是不少车友在通勤之外的玩车方式。车友们会定期总结适合骑行的路线,还会按照月份、季节梳理。新的禁摩路段、停车点也有人会随时更新。

上路前,要说服家人朋友,顺利考证;上路后,也要想尽办法提高摩托车的使用率。一切都是为了骑车,拼点累点是常事。

窘迫和尴尬是常态,骑摩托没想象中那么酷

阿青买了一辆100排量的本田塔帕踏板车,复古造型,车的大小很适合通勤,也适合女生的身高。“但有人看我的车还问我,是不是电瓶车?”她哭笑不得。

在车友眼中,哭笑不得的事情还有很多。

天气经常会让人变得狼狈不堪。“下雨天的舒适感还不如坐公交车,又冷,又被雨点砸。穿着骑士服、戴着头盔看起来很帅,但下雨天,头盔下面的那个人能看见的只有水雾。摩托车又没有雨刮器,等红绿灯的时候赶紧用手擦,还挺尴尬的。”阿青还说,天气很热的时候,“等红绿灯,旁边都是汽车,他们在里面吹着空调,我在烈日下面暴晒,汗直从头盔里往外冒。”

对于阿青这样的通勤党来说,骑摩托车要克服的自然条件很复杂,只有在不冷不热,又没有高强度紫外线的时候才能肆意享受骑行之路。 

骑摩托要配的装备也不少,从头盔到骑行服再到护具,又沉又难穿脱。“经常有人穿着全套骑行服,拎着头盔逛商场,我非常理解。有的头盔非常贵,几千上万的都有,只能在手里拿着。骑行服也很重,总不能逛商场前特意脱下来。”阿青表示,作为代步工具,摩托车确实能在路上带来一定便利,加一次油跑的时长也多于电动车,但如果是休闲行程,或者需要一定打扮的场合,摩托车就很麻烦了。“女生化完妆戴头套,再戴头盔,摘下来发型乱了,妆也花了。电影里那种摘了头盔头发一甩的画面,都是骗人的。” 

市区通行,也基本做不到潇洒自如。在车友们看来,闹市区还疯狂给油,一个猛子扎出去的,都属于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刺客”。

热爱,并且尊重摩托车的车友,大多还是小心行驶。飘飘向深燃坦言,挡车(带离合,起停需要换挡的摩托车)在市区骑很累。

“在车多、红绿灯多,还赶上全都是红灯的时候,找空挡特别耽误时间。之前我在路上碰到过一直找空挡的摩友,那个画面又心酸又好笑。”飘飘说。

车友们的观点是,摩托车和体型庞大的轿车、货车、公交车并行,自己在驾驶时会产生一定的敬畏感,会自觉缓慢驾驶。不过,只有车友们知道的心酸在于,摩托车在机动车道上像个“沉默而孤独的小狗”。

让飘飘无奈的,还有故意在车后面鸣笛的人。“短视频里那种司机滴一下,女骑手就回头比心的都是剧本,我听到鸣笛只会被吓得一哆嗦。”

想象中的骑行,骑手英姿飒爽,机车肌肉感十足。戴上全黑头盔,穿上骑行服,在车海中穿行,在公路上飞驰,很有派头。实际上,汗流浃背,风吹雨打,肉包铁的摩托车和铁包肉的汽车并肩而行,路上小心翼翼,很有风险。

尽管是因为热血而入坑,但郑源一直觉得,骑摩托车是一件快乐和放松的事情,不能拿命拼。“有人参加我们的活动会嫌我们的速度慢,嫌条条框框太多,比如有人就想跑山的时候不戴头盔耍个帅。”他表示,每次跑山,装备的齐全都是他要强调一万次的事情,“而且也要量力而行,不熟悉的路况,车技又跟不上的时候,应该赶快退出或者减速。”

有一次跑山,他半路接到车尾管理员的电话,说有人摔车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因为大家都不是新手了,稳稳跑的话不会出事,一问果然是操作不当,想加速。”他说。

 和几位车友的交流中,他们没有追求极限运动的超然心态,反倒是在一次次接触复杂的山路和恶劣的天气中,对生命和健康越来越敬畏。不久前北京的门头沟跑山摩托车手的事故,是大家反复提及并引以为戒的例子。根据媒体报道,8月21日下午,一位29岁的骑手在门头沟双大路上高速穿行,不断“压弯”,车速多保持在60-70公里/小时,最高还突破了80公里/小时,当他以70多公里的时速进入一个弯道的时候,摩托车突然越过中线,驶入逆行,和对面驶来的小客车相撞,骑手掉入悬崖身亡。 

提起这件事,飘飘再次提醒自己一定要安全驾驶。“千万不要硬碰硬,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入坑的人越来越多,她也想提醒大家,不要裸骑,要遵守交规,要上保险,“为的也是能一直安全并快乐下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