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踏空肉毒素市场,华熙生物志不在医美?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7079608486745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踏空肉毒素市场,华熙生物志不在医美?

子弹财观·2022-09-04 07:13
国内肉毒素市场很卷,华熙生物撕掉“医美”标签的执念很强。

2021年初,医美概念在资本市场红极一时,爱美客华熙生物股价大涨,纷纷突破千亿市值。“女人的茅台”概念风行一时,暗示了医美上游企业高利润、高估值的想象空间。

然而,不到半年后,医美市场陷入焦灼期,医美概念股普遍大幅下跌,被市场称为“医美三剑客”之一的华熙生物,最低股价较最高点下挫近70%。

无论得失,“医美”已成为华熙生物被市场所熟知的重要标签。但无论是公司业务布局,还是战略定位,华熙生物都在或主动、或被动撕掉“医美”标签。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普通大众心里,我们是一家医美公司、消费品公司,但我在很多场合一再强调,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公司。”

剥离医美标签,华熙生物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8月2日,公司发布公告,其发送律师函终止与韩国肉毒素企业Medytox的合作。消息一出,引发外界热议。在肉毒素领域的7年布局宣告终止,意味着华熙生物押宝失误,这也为我们进一步观察华熙生物提供了契机。

v2_e04c9dc9dea54d7793d25a74ca501369_img_000

 1、肉毒素,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

华熙生物踏空肉毒素市场,对业内而言并不意外。

韩国肉毒素公司Medytox,此前是韩国最大的肉毒素企业之一,旗下拥有Meditoxin等多款肉毒素产品。华熙生物于2015年开始推进与其展开合作,目的在于引进旗下肉毒素产品进入国内并获得独家代理权等。

然而,早在2020年6月,韩国Medytox公司因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原液、通过材料造假获得流通许可等违规行为,肉毒素产品被撤销批准文号,并被要求回收及销毁。

这严重的违规行为,导致华熙生物引进肉毒素产品计划名存实亡。公告显示,Medytox于中国注册的肉毒素产品自2019年11月11日起至今未完成产品注册手续,无法在中国进行销售。

肉毒素是注射美容市场的核心产品,从消费人群和疗程数量来看,肉毒素都超过玻尿酸。根据美国ASPS的统计,以肉毒素、玻尿酸和胶原蛋白案例数合计作为注射剂市场总案例数,2020年这三项的案例数占比分别为60.91%、36.25%和2.84%。

与玻尿酸相比,肉毒素的技术门槛更高、政策监管更严格。这也导致多年来,中国市场的玻尿酸产品遍地开花,但肉毒素一直都只有美国保妥适、国产衡力两款产品。直到2020年,国内才新增两款肉毒素产品——韩国乐提葆和英国吉适,但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依然屈指可数。

“在中国,保妥适和衡力已经运营了超过10年。后面进来的新肉毒素,打破格局的难度很大。”成都市医疗美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龚伟表示。

v2_c381d34e18ac4674bfd61aee7de83a99_img_000

(图 /   美国保妥适、国产衡力  )

线上交易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4月,乐提葆和吉适订单量仅占据肉毒素市场5%的份额,绝大部分消费者依然选择保妥适和衡力。

“以前肉毒素产品少,可能消费者主要按价格来选择,但随着产品的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更精细化,有人是看载体来源,是人源还是动物源。有人看见效时候的长短,是24小时就能起效还是需要几天时间。还有人关注认证医生和美学设计、是否有耐药性等。新品牌只有精准定位到目标用户群,才可能分到一杯羹。”医美达人“五轮真弓”对「子弹财观」表示。

目前国内企业拓展肉毒素市场,往往以对外合作为主。但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又面临一个尴尬局面。

“能造肉毒素的国家不多,目前还愿意拿出来合作的,主要是韩国,而韩国肉毒素在产品力上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一位资深医美行业人士对「子弹财观」表示。

一方面是技术门槛高、监管严、资源少,另一方面,运营难度大,在终端市场,肉毒素带来的利润普遍不及玻尿酸。

“肉毒素往往作为医美机构引流的产品,保妥适能卖2000-3000元,衡力则是500元左右。但如果是玻尿酸,乔雅登等品牌随随便便就能卖出上万元。若要问哪种产品更赚钱,仅对比玻尿酸和肉毒素的话,那肯定是玻尿酸。”北京某医美机构负责人尹莎莎表示。

“国内肉毒素市场很卷、很不好做。对于华熙生物而言,还是尽快止损更现实。”龚伟表示。

尽管市场难做,但作为轻医美市场最大的基本盘,头部公司纷纷加快在肉毒素领域的布局。韩国Hutox在中国的代理商是爱美客,该产品已处于三期临床阶段。华东医药2020年与韩国Jetema签约,预计肉毒素产品2024年上市;2021年3月,昊海生科与美国Eirion Therapeutics签署股权投资协议和产品许可协议。

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合作方“爆雷”而导致合作失败,华熙生物属于“躺枪”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继续追问:韩国公司2020年6月违规被罚、产品批号被取消,合作夭折已是大概率事件,为何华熙生物在事发两年后才采取行动、发律师函?如果华熙生物没有同时寻找到新的肉毒素合作对象,浪费的这两年时间,已实际导致华熙生物在肉毒素布局上远落后于国内同行。

直到现在才行动,有一种可能性是,华熙生物尝试努力扭转局面。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肉毒素业务在公司战略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从华熙生物的种种布局来看,不排除后者的可能性。

肉毒素是轻医美市场的必争之地,假如公司的战略重点不是医美呢?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2、去医美化是执念

目前不少中概股公司正在谋求回归A股,不过,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凭借玻尿酸龙头、医美概念股光环为市场所熟知的华熙生物,多年前就完成了一次离港回A、市值飞涨的大手笔。而支撑这一行动的,是其“去医美化”的执念以及开拓C端市场的决心。

2008年,华熙生物在港股上市,上市后其市值在30多亿-60多亿港元区间波动,交易并不活跃。公司曾公告称,自上市以来公司的股价表现一直不理想,股价低迷对公司的客户口碑、相应业务以及员工士气均造成不利影响。

2017年11月,华熙生物以31.29亿港元的代价从港股私有化退市。2019年11月,华熙生物在国内科创板上市,上市当天收盘价为85.1元,市值达到408亿元。与港股最低市值30多亿港元相比,短短两年,华熙生物市值翻了超10倍。

v2_2024d532cca445fa923b7ba4176dcf1a_img_000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

赵燕曾在2020年7月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在香港上市,我给公司定位是生物科技和生物材料公司,因为原来我们做B2B比较多。好不容易到2012年做了终端以后,市场又把我们从原料公司定位成一个医美公司。”

在赵燕看来,这样的定位对华熙生物是不准确的,但几乎所有的市场分析都把华熙生物往医美上引,这说明华熙生物在战略上可能出了问题。

当时,赵燕开始思考,接下来要把产业链做全,就一定要去往C端发力,但C端的市场还是在内地。“我们是一家科技创新型的企业,科创板给到它一个最明确的定位。”赵燕曾这样对媒体说。

去医美化并发力全产业链和C端业务,是华熙生物从港股退市、回归科创板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其2019年登陆科创板发布的招股书,上市计划募集资金,用途包括生物多糖、生物活性物等原材料的研发,医疗终端产品研发,功能性护肤品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其中新增产能所对应的功能护肤品仅玻尿酸次抛原液就超过6亿支。

彼时,玻尿酸原料业务逐渐见顶,玻尿酸医美产品竞争已是红海,功能性护肤品成为华熙生物这一轮增长故事的主要阵地。接下来,随着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材料研发领域的进展,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肝素及胶原蛋白等玻尿酸以外的原料产业,将可能承载华熙生物第三轮的增长故事。

但资本市场的反应总是直接的,华熙生物一心想撕掉的“医美”标签,成为公司于2021年千亿市值达成的重要推手,又因为“去医美化”的消费品属性,而带来更多关于公司盈利能力的质疑。

3、增收不增利困局

从客观层面来看,在科创板上市后,华熙生物的功能型护肤品业务快速增长。

2018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收入2.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23.04%。到2021年,该板块营收达到33.19亿元,是2018年的11倍,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67%,成为华熙生物的基本盘。作为对比,2021年其医美医疗终端产品收入占比仅14.15%,只有功能型护肤品业务规模的五分之一。

可问题是,公司的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但净利润率却持续下降。2019年-2021年,华熙生物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49.28%、39.63%、87.93%。同时,净利润率分别为31.07%、24.53%、15.80%。

净利润率下降,与C端护肤品业务的增长极为依赖销售费用支出直接相关。

医美终端产品的客户是医院、医美机构,中国医美机构格局分散,上游企业依托技术壁垒和垄断资源,拥有绝对话语权,因而能享受到高利润。

v2_d3984f1b37014b6facc6d059c4f88ed2_img_000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

但是C端护肤品领域则完全是另一套游戏规则: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一方面要打造品牌,另一方面则要持续投入获取流量,在流量普遍稀缺的当下,这注定是一个烧钱的生意。

2019-2021年,华熙生物销售费用直线上升,分别为5.21亿元、10.99亿元、24.36亿元。2021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近50%。

2021年,华熙生物净利润率15.8%,爱美客净利润率65%。有分析认为,华熙生物净利润率不敌爱美客背后,是医药属性与快消品属性之别。

不过,赵燕在业绩沟通会上也明确表示,一个新品牌推向市场,会有3年的品牌初创期,这个过程中,销售费用率是比较高的,3年以后,收入的增长和利润的增长要成比例。

但更重要的是,业务的快速扩张,也给企业的渠道管控、品质管控提出了更多挑战。有资深医美行业人士对「子弹财观」表示:“华熙生物这几年铺货铺得太快了,以前医美机构要拿货,资质核验很严格,必须要运营达到一定的年限才能拿到货,但现在要求放松了不少。”无论是市场管控,还是打假,该人士认为华熙生物都还需要加强。

另外,该人士还表示,华熙生物生美线产品,因为线上直播等方式,把产品价格打的很低,利润也被大幅压缩。以玻尿酸次抛产品为例,以前机构拿货价一盒150元、可以卖到420元,现在拿货价降到了130元左右,但是销售价格也降到了300元。“他们不控价,产品越卖越便宜,我们也赚不到钱。”

4、肉毒素的另一种可能

总体而言,企业做多元布局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并有机会孵化核心产品。

但无论是医美领域,护肤品领域,还是未来的生物材料领域,想要打造现象级国民产品,华熙生物俨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此次搁浅的肉毒素计划,华熙生物在公告中表示,不排除与其他肉毒素产品合作。那么,目前市场上,是否还有合适的潜在合作对象?

简单来说,选择与韩国肉毒素产品合作是最直接的,一方面有成功案例,另外,韩国企业合作意向强。

韩国市场主要的五款肉毒素产品分别是:白毒Botulax(即已在中国上市的乐提葆,由四环医药独家代理),橙毒Hutox(已和爱美客合作,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金毒Innotox和粉毒Meditoxin(同属于韩国Medytox旗下产品,目前产品许可已被韩国吊销),绿毒Nabota(隶属于韩国大熊制药公司,目前已在中国推进临床试验)。

从上述梳理来看,绿毒Nabota不失为一个潜在的合作对象。

“上海还有一款技术路线更先进的国产肉毒素产品,正在推进中。”龚伟表示。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肉毒素市场竞争必然是血雨腥风。到时候,还能见到华熙生物的身影吗?

*文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基于RF协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子弹财观”(ID:zidancaiguan),作者:晴天,编辑:蛋总,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