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永远的稻盛和夫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9389972573876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永远的稻盛和夫

华商韬略·2022-09-04 09:53
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在这个既是最好又是最坏的时代里,做好人不易,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更难;极致彻底地做一个好人那真比登天更难!但稻盛先生用他的一辈子做到了,所以他才做成了稻盛和夫先生!”

v2_bfd874e1f5fc4f60912e8942fe041b0d_img_000

1958年12月,因不满外行领导对自己的否定,时任松风工业特磁课主任的稻盛和夫愤而离职,然后决定自己创业了。

稻盛和夫的想法非常简单,创造一个有足够自由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才华的地方。

尽管没有资金也没有设备,可曾经同甘共苦的7名伙伴仍然甘愿同舟共济,甚至割破小拇指,按下血印立誓,“我们团结一心,必将成就为社会、为世人的事业,以此血印为证。”

幸运的是,经曾经领导的介绍,有投资人看中了稻盛和夫的人品和技术。1959年4月1日,京瓷在一间破旧的仓库中正式成立。

在庆祝宴会上,稻盛和夫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

“我们一定会成为原町第一的公司。成为原町第一之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西之京第一。然后是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日本第一,最终是世界第一!”

虽然志向远大,但京瓷毕竟刚刚成立,设备和人员都有限,甚至部分员工技术还不熟,即使是员工们,也没拿稻盛和夫的话当真。

为了应对客户订单,京瓷吃尽了苦头。稻盛和夫经常要带领员工们通宵达旦的工作,所有人都筋疲力竭,有人甚至认为,这样拼命的工作节奏最多只能坚持一周。

可稻盛和夫没有时间考虑节奏,京瓷的起点低,起步晚,几乎是不会给对手造成威胁的业余选手,只能选择竭尽全力。

幸而京瓷确实足够努力,即便工作量多到夸张,大家仍然坚持了下来。仅仅一年,京瓷就实现了2600万日元、净利润300万日元的好成绩,第二年的销售额和利润更是实现了倍增。

但当公司扩大,员工增多后,这样每天加班至深夜的干法,就无法持续了。

1961年4月末,11名入职一年的员工闯进稻盛和夫的办公室,要求“加薪加奖金”,甚至写下血书,不答应就一起辞职。

这些新员工的要求确实合理。当时京瓷管理者们都是些夜以继日的工作狂,根本没有时间概念,新员工们也被迫每天加班至深夜,有时甚至要放弃休息日。

作为同样靠工资养活家人的“凄惨”创业者,稻盛和夫一开始试图讲道理。但他的劝说,却被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视为“资本家堂而皇之的话语来蒙骗我们”。

谈判僵持不下,持续了三天三夜。最后,无奈的稻盛和夫只能最后一博:

“你们如果有勇气离开公司,为什么没有勇气相信我呢?我愿用我的生命作赌注,为了大家的利益去经营好这个公司!如果我背叛你的话,你就拿刀把我捅了!”

这句话打动了对方,终于了结了这场风波。

谈判结束的稻盛和夫根本无法理解,刚成立三年的小公司,却需要承载年轻员工一生的寄托,自己还没有能力照顾好乡下的家人,却要照顾员工的一生,难道经营公司要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不过,稻盛和夫很快就发现,如今的模式,即便能取得成功,那也需要建立在牺牲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公司经营最基本的目的必须为所有员工谋幸福。

随后,“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成为了京瓷的经营理念。之后,又加上一句“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在这样的思想下,仅仅十年时间,京瓷就成为世界五百强公司。

v2_cb2d41446efc49dfbb7a4874f6e91778_img_000

在日后岁月里,京瓷一直秉持着“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

有一次,稻盛和夫到美国西海岸出差,发现一个营业员频繁地打长途电话,因此而担心电话费支出过高。可结果一看,美国的长途电话费远远低于日本。

稻盛和夫非常惊讶,为什么同样是电话,但日本的电话费却如此之高。

1982年,日本开放了通信行业,允许民间企业进入。稻盛和夫动了心思——通过京瓷参与,降低长途电话费,为民造福。

然而,这样的行为极其鲁莽。当时的通信巨头电电公社,年销售额超过4万亿日元,员工人数达到33万人,通信基础设施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是名副其实的寡头企业。

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同意与京瓷组成联盟,他们不敢正面挑战电电公社,也不愿为了降低长途电话费而不惜粉身碎骨,京瓷只得孤军奋战。

彼时的稻盛和夫其实也有担忧,为了确认自己的动机,每天临睡前,他都会扪心自问“是否动机至善,了无私心”。当他终于确认自己的志向没有丝毫动摇时,终于决心涉足这一事业。

1984年6月,第二电电成立。十六年之后,第二电电、KDD、IDO合并为KDDI,又过了七年,KDDI最终成为世界五百强。

连续创立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稻盛和夫逐渐被封神,可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震动全日本的事,很多人甚至开始担心稻盛和夫“晚节不保”。

2010年1月,日本航空(JAL)以2.3万亿日元负债这一战后最大公司负债额申请适用“公司重建法”,即事实上的破产。

此时的稻盛和夫已经78岁,但因为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的邀请,决定出山拯救日航,当时的报纸写下这样的标题《和尚变救世主》。

在日本人看来,稻盛和夫确实是“救世主”。

日本航空公司虽然破产,但毕竟是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更是日本的“翅膀”,一旦二次破产对日本整体经济的恶劣影响。

为了确保国民的利益,稻盛和夫力排众议,接受了这个艰巨的挑战,同时提出两个所谓的条件:一是以零薪水出任日航CEO;二是他将不带团队去日航,因为他公司内部没有人懂航空运输。

之后,稻盛和夫直言:“我对交通产业完全是个门外汉。我会全力以赴。”

于是稻盛和夫带着“稻盛哲学”与“阿米巴经营”来到日航。通过制定“日航哲学”不但诞生了日本航空共有的价值观,同时也推进了全体员工的意识改革。

通过导入阿米巴经营,使每位员工都萌生了经营者意识,全体员工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自己部门的销售额,如何削减经费。

仅仅第二年,日本航空公司就取得1884亿日元的营业利润,变身为世界航空领域收益最高的企业,随后日航实现重新上市。

然而,稻盛和夫并为因此而居功自傲。2015年,稻盛和夫离开日本航空公司。

稻盛和夫为日本航空公司奠定了经营理念,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管理干部,这使得日本航空公司即便在疫情冲击下依然稳如泰山。可他离开时,却只拿了一架日航的飞机模型。

v2_7d19f7531dda4149b42025484e6cb099_img_000

在日航大放异彩的“阿米巴经营”,起源于1961年那场“员工闹事”风波。

在风波后,稻盛和夫苦思冥想了数个星期。

他最终得到了答案,“虽然这是为了我的梦想创立的公司,但员工同样是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公司。”

只有员工将京瓷当作“自己的公司”,不再有企业家和员工的关系,而是为了同一目的不懈努力的伙伴关系,才能让公司成为一个整体。

以人心为基础,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成为主角!

为此,稻盛和夫在致力于技术研发、产品营销之际,不遗余力地创造了被称为“阿米巴经营”的经营哲学。

“阿米巴”,原指阿米巴虫,是一种身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形体变化不定的“变形虫”。这让它可以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进化出极强的适应能力,成为了在地球上存在几十亿年的最古老生物体。

阿米巴经营,就是将公司组织细分为以“阿米巴”命名的小集体,从公司内部选拔出“阿米巴领导”。这些被委以重任的经营者,将像一位创始人一样,为团队壮大自行制定计划,并依赖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完成目标。

今天的市面上,关于阿米巴经营的培训多如牛毛,但很多企业却并未因此受益,甚至陷入新的麻烦。

阿米巴经营,固然不是“万能药”。但究其根本,还在于大部分模仿,只能学到形式而非精髓。

稻盛和夫指出,阿米巴经营是一套极为严谨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在稳固的经营哲学与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管理之上。

比如一家卖蔬菜和鱼的小店,一般会把蔬菜和鱼的销售和成本混在一起。

但在阿米巴思想中,不会考虑这个小本经营的模式,仍然会把蔬菜和鱼的核算分开管理。哪个赚了,哪个亏了,都要一清二楚。

这就是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也是让每条业务线的人“当家知道油盐贵”,激发全员经营意识的关键点。

在京瓷壮大的过程中,稻盛和夫就利用这一原则,切割生产工序为独立的商业单位。这样,每一道工序上的阿米巴,在降低经费支出、提升各自效率的同时,都要共同面对市场,提升各自的销售额。

即使是基层的生产员工,也清楚自己对“公司追求销售额扩大”负有责任,而不再是漠不关心。

但这种“极致的竞争机制”,会引发另一个问题:即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其他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利益。

比如原料部门,想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给生产部门。相反,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为维护本部门核算,就想尽可能低价买进原料。

为了克服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还需要更高维度的“经营哲学”作为核心。

首先是,从统一的最终售价,来倒推每个工序的购销价格合理区间,从而实现公正公平的判断。

其次,培养具有“作为人,何谓正确”判断基准的阿米巴领导群体,至关重要。

兼具优秀的道德责任感和出众的经营能力的人物,在拼命提升自身部门效益时,也能够放弃功利心的唯一标准,而用善恶判断事实,并将这种特质传递给身边员工。

这就是阿米巴的精髓,充分激活人性又选择尊重人心。

正是这种经营上极度灵活、组织精神上极为统一、交易原则上极为稳健的“阿米巴哲学”,让稻盛和夫成功创立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并挽救了奄奄一息的日航。

《阿米巴经营》面世后,一度洛阳纸贵,成为创业者必读书。

马云在2008年、2014年、2019年,分别三次亲自向稻盛和夫请教企业管理。致力于创造102年企业的马云坦言,“我绝对不是学习今天对我有用的东西,而是学习5年后我一定会犯的错误。”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和中国一样推崇“匠人文化”。

一代“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多年苦心创立的“阿米巴经营”手法,无愧为留给后辈企业家的“匠心宝藏”。

v2_3d26bac63dc14db0b91e1cb618ae4e37_img_000

稻盛和夫的一生,不只有辉煌。

相反,作为历经90年华的企业家,他遭遇过诸多严重的经济萧条。从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机,到90年代的日本泡沫破裂危机、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等等。

早在70年代,日本尚处于经济高度发展期时,稻盛和夫就在思考“当欧美国家不再向我们转让技术的时候,该怎么办?”

为此,稻盛和夫私下组织了一个以替代欧美技术为课题的研发团队,命名为“B计划”。

这让他执掌的京瓷,不仅没有在80年代末的日本产业寒冬中被击垮,反而抗住了美国打压,成功“杀入”世界500强。

未雨绸缪,是稻盛和夫度过危机的关键一招。

同时,稻盛和夫总结出应对萧条的五项对策:即全员营销、全力开发新产品、彻底削减成本、保持高生产率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凭借着预防策略和五项对策,京瓷公司不仅越过了多次萧条,且每一次闯过后,企业规模还会扩大一两倍。

由此,在危机中洞见时机,在萧条中实现成长,成为稻盛和夫坚信不疑的人生哲学。

他说,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其实非常脆弱。

但在萧条中,克服时艰、成功存活的企业,就像长出了许多“节”的竹子。这种“节”是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变得强劲而极具韧性。

为此,稻盛和夫提醒企业,面对困局首先要“决不悲观,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应对”。平日里,企业更要居安思危,通过打造高收益的经营体质,预防“瑟瑟冬风”的侵袭。

稻盛和夫曾经提到过,京瓷随时可使用的现金约7000亿日元,不管遭遇怎样的萧条都不会很快动摇经营的根基。

正如稻盛和夫在“阿米巴经营”中,表现出的对人的理性与德性双重驱动的平衡之道。对企业生存与经营利益格外上心的稻盛和夫,却在人生长河中秉持了一贯的“利他”思想。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写到:“我八十余年的人生中,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的正确的‘活法’”。

这一活法,总结为两个字:“利他”。

作为在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等思想浸染下的我们,自然能够从社会公共关系的维度,理解“利他”的必要性。

但稻盛和夫更进一步,他竟然认定“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

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以利润为唯一目的商业社会,“求利有道”已经是了不起的商业道德。如果一个商人全心全意地践行“利他”,岂不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

稻盛和夫却认为,虽然“构建现代文明的动机,是人的欲望。”但只有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层面上,才能真正地惠及自身。

比如雇佣员工,不仅意味着要承担对“员工”的义务,还意味着要考量对于“作为被雇佣的人”的责任。

企业经营,又要更进一步。

如果仅仅保障内部员工的生活和幸福,那只是一种为企业生产效率牟利的本位主义。企业最终要回归为社会公器的价值,必须为公众利益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京瓷的经营理念就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为做到这一点,在企业发展稳定后,稻盛和夫就提议员工拿出一部分奖金,用于社会捐赠,公司也拿出同额的奖金。

员工们欣然同意,这成为京瓷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开端。

稻盛和夫本人,则在1983年创办企业家公益性学习组织“盛和塾”。到2019年,已有1万6千多名中小企业经营者,在这里获得过学习的机会。

刚创办DDI时,稻盛和夫长达半年反复追问自己: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不信则不诚,不诚则不被人信。

如果“利他”是功利性的,反而会被视为“一种伪装的利己”。

如此,稻盛和夫才敢于论断:“我坚信,只要动机是善的,行动的过程是善的,就不必追问结果,因为结果必定成功。”

“在通信领域,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一无所有。仅仅依靠利他哲学,真的能够成就这么巨大的事业吗?设立DDI,用自己的后半生进行挑战,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证明利他哲学这个唯一的武器的力量。”

1997年,65岁的稻盛和夫选择退休,并把自己个人股票都捐给了员工。那时,他已经身患胃癌。

或许,正如他坚信的“天堂地狱之分由心态决定”。利他的境界,让稻盛和夫又安然度过了25年的岁月。

2022年8月24日,稻盛和夫先生溘然长逝。

在他去世后,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陈玮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敬天爱人,就是尊重世界的规律、善待一切众生。

再通俗一点,稻盛先生的绝招就是“做好人”、真正地“做好人”、彻底地“做好人”、极致地“做好人”!

这种“做好人”不只是不偷不抢不欺不骗;不只是助人为乐、普度众生,而是在认真想透了“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灵魂拷问之后,极致地过好每一天、极致地实践人的天职,就是做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最后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在这个既是最好又是最坏的时代里,做好人不易,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更难;极致彻底地做一个好人那真比登天更难!但稻盛先生用他的一辈子做到了,所以他才做成了稻盛和夫先生! 

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写到“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这份内心不是别的。 

“是为了在人生谢幕之时的灵魂,比人生开幕之初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稻盛和夫,以九十年的人生修行,铸造了令世人可敬可叹的“企业家之魂”。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