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说最近大家都在“隔轮退”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0903-37093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听说最近大家都在“隔轮退”

“能退还不早点退,何况能不能IPO还是个问题。”

说起来有趣,前儿和我交好的投资人朋友Alex语气中带着点兴奋地问我,要不要写一篇隔轮退的选题稿。Alex兴奋的原因无它,“最近圈里贼火,大家都在搞隔轮退。”

隔轮退,顾名思义,投进去后隔一轮或者隔两轮就退出。说起来并不是多新鲜的投资策略,甚至有一些天使投资的机构以此种打法为标榜,因此隔轮退尤其在早期投资中常见。

但在Alex的语境里,此“隔轮退”显然非彼“隔轮退”。前者或还能代表一种良性的退出策略,后者就无法这般自得了,Alex对我分析,大家都在搞隔轮退,无非是因为项目估值和业务达不到心理预期。

“能退还不早点退,傻子才等到上市呢,何况能不能IPO还是个问题。”

隔轮退:要紧的不是“轮”,而是“退”

Banner是一名天使投资人,提到隔轮退,他当即眉头紧皱,“关键是能退得出来吗?”

Banner的反应一针见血且别有深意。最紧要的一层深意则是一连串的问题:刚投进去就要退出,有接盘侠吗?如果项目是赚钱的,那你为什么要退?如果项目不赚钱,谁给你退?如果非要退,难道打一折去S市场?还是将项目包装成明星项目,击鼓传花扔给其他同行?

在Banner的投资生涯中,鲜有“隔轮退”的完美案例——又能退得出来,又能赚钱。Cindy倒是和我细说了一个“完美案例”,非常的有趣、具有代表性。

她说:圈里曾有家新能源企业前几轮融得特别好,估值很快叫到了几百亿元,当时很多机构都在抢份额,创始人也曾希望老股东能卖点老股出来吸纳新的投资人,但无奈没有老股东愿意售老股。后来,创始人不得已自己稀释了自己的两个点,给了新的投资人,创始人也因此套现了几十亿现金。

后来你猜怎么着?项目走衰,投资人被套牢。“简直是神来的一笔,创始人成了整个链条上的最大赢家,手上有稀释股份赚来的几十亿现金。”

Cindy表示,“这才是好的退出啊,如果创始人每轮都能隔轮退,赚的一定不比LP少。”

VC/PE是个高风险游戏,曾有不少大佬明确表示“不懂退出的投资机构比比皆是”,不光如此,“不懂得拿到好的DPI退出的机构更是对行业的摧残”等观点也不少见。

早退,还是晚退,终究是个问题。而现在,“隔轮退”已经是历史遗留问题。

“你说怎么搞?”

Banner的连锁反应实则牵扯的是另一道无形的枷锁——现在的VC/PE圈对“隔轮退”到底存在着些许偏见。里头若要论起是非来恐怕要追溯到投资人对“价值投资、长期主义”的圭臬。

这里头有不少的故事可讲。

比如我有不少熟识的早期投资人,他们十分擅长投早期项目,手里有多个成功的投资案例,后来他们也开始募集起后期基金。一位投硬科技的早期投资大佬告诉我,他们募后期基金只是为了更好的支持他们投出来的早期项目。

为什么呢?有多种原因。第一,可能是早期项目后续融不到合适的钱。

大佬投过的一个自动驾驶项目即是如此,“这项目很多机构看不太清,也不敢投,而我们又坚决看好,因此后续我们自己投了近10亿人民币。”这个案例说明,即使只是投早期的机构,为了自己认可的项目,也会坚持投到后期。

不过这个项目后期跑出来成为行业的龙头项目之后,大佬的基金依然不舍得退出来,大佬是这样说的:“我们要继续支持它往全球发展。”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原因:坚持长期主义,赚长期主义的“钱”。

一位投汽车产业链的投资人曾告诉我,相比于海外VC/PE,本土投资人实际更信仰IPO退出,也就是“要投就投到底”。

这位投资人是一名PE投资人,手头有好几个IPO案例,他说,通过IPO退出的更能诠释何为“成功案例”,“我们基金内部有一种策略就是,一期基金中一定要确保至少有几个IPO退出的,这样也好跟LP交待,也方便下一期基金募资。”

以上两种案例只是所谓“价值投资、长期主义投资”的管中一豹,而无论是何种案例似乎都不约而同地站在了“隔轮退”这种战略的对立面。

换句话说,如果长期主义投资是一种信仰,隔轮退就显得尤为异常且名不正言不顺,尽管“隔轮退”很可能只是一种偏见。

关于两者的对立,Dylan从容地告诉我,“这由来已久,实则是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不同。”Dylan在北京一家双币基金负责中台,他表示,毕竟风投是舶来品,美元更有耐心一点,存续期也比人民币长;其次,美元的LP基本稳定,多为家族办公室、大学捐赠基金、FOF等,人民币的LP则不同,很可能每一期LP都不相同。

“相比美元,人民币的GP和LP都不是很有安全感,但后者又想学前者。你说怎么搞?”Dylan说。

LP最喜欢隔轮退?

不少投资人和我传达了同一个观点:隔轮退,只要能退得出来,到底还是一件好事儿。用Alex的话解释,“这年头稳字当头,安全第一,稳就是好机构。隔一轮,项目好坏基本也都能看得出来,隔轮就退,年年都有退出,就是LP也高兴。”

Alex还意味深长地说,“别说你持有10年赚了多少钱,LP也不傻。有选择性的隔轮退,才是良心机构。”

事实上,如Alex所说,现在很多人民币基金开始用一种低调的方式采取隔轮退的战略。Dylan向我透露,有几家在被投企业项目估值到达一定数目时(比如10亿估值),机构就开始贩售老股,“赚的还挺多的”。

风向在开始慢慢转变了。

一家规模近二百亿的创始人大佬前两天就曾对投中网表示,相比于IPO退出的IRR,LP更喜欢看DPI。“前两年我们投了一家2B的项目,疫情期间老股退出拿了几十亿现金,给LP分了,大家都很高兴。”大佬继续,“退出是要给LP赚钱,没有人规定一定要等到IPO后退。”

除此之外,导致退出链条变化的还有产业链投资的变化。

Emma表示,和起初互联网投资中最终一家独大的现象不同,如今的科技投资链条很长,这代表每个细分赛道都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存在,比如新能源产业链上上下游都埋藏了不少值得投资的水下项目,“这个变化直接导致投资人的退出速度会快很多,因为很多企业可能不需要中后期投资,他们的盈利能力足够到不需要拿那么多投资人的钱。”

因此,“如何尽早退出”是投资人Cindy告诉我的他们内部讨论最多的问题,今天的投资人都在面对着很多好的项目并不那么需要投资人的钱,等诸如此般中国风投前20年不会遇到的问题。

“隔轮退”或许是市场给出的“如何尽早退出”的答案之一,但不管是隔一轮退还是隔两轮,投资人们慢慢从“IPO退出的信仰”中走出来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

但话又说回来了,“你得退得出来呀。(文/喜乐 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刘李浩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