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那美元VC朋友转去看氢能,崩溃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449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我那美元VC朋友转去看氢能,崩溃了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3751字)

2小时前 我那美元VC朋友转去看氢能,崩溃了

来源:壹图网
调转船头去投硬科技的美元基金们,正在遭遇一场「水土不服」。

本文转载自合作方: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杨继云、刘博。猎云网已获授权。

“我决定撤了,改去咨询了。”

刘硕,北京一家美元VC基金的投资经理,决定离职。他在这家机构已经待了三年,之前一直扑在TMT领域。但今年年初,刘硕所在团队的合伙人开了个组会,告诉大家要抓住医疗产业升级的机会,抓紧投出一批医疗高端设备独角兽。

这可难坏了刘硕。金融学专业出身的他,看着一堆医学术语不知从何下手。无奈之下,他四处跟同行打听,最近在投什么医疗设备,想方设法要创始人的联系方式。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当创始人一听他之前从未投过医疗,都毫不留情地拒绝拜访。找了五六个月的项目,刘硕一个也没能带到投委会上。最终,他还是下定决心离职,转行去做咨询。

这样的一幕并非个例。从2019年开始,硬科技投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那些在移动互联时期崛起的一线美元基金和投资人,也开始纷纷转向芯片、医疗、新能源等方向。一时间,无VC不投硬科技。但现在,从硬科技赛道撤出的美元VC一批接着一批。水土不服,开始在这些美元基金身上集体上演。

我,原本投出海TMT,今年被迫转去看了两个月氢能

“一级市场的投资经理,前年投消费,去年投芯片,今年投简历。”

聊起最近创投圈的一则段子,罗文心有戚戚,直呼这简直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原是华东一家美元基金消费组的投资经理,从2020年起奔波四处看项目,新茶饮、咖啡、拉面馆、中式点心,曾在半年时间里就开出8个TS,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最忙碌充实的一段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从2021下半年开始,消费投资陡然降温,他们整个组在经历了半年没有“开张”后,不得不进行生死攸关的转型——根据合伙人的要求,消费组被分散到半导体、新能源等更加细分的科技消费小组内。

这几乎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摸爬滚打。身边不少同事在这场转型中离开,罗文咬咬牙,决定留下来试一试芯片赛道。他有自己的规划:既然硬科技投资将会占据未来十年的主流位置,自己不妨趁此机会换个赛道。每个领域的投资逻辑能有多大不同?大不了比平时多花时间学习研究。毕竟,VC本来就是一向喜欢探索未知事务的事业。

“实在没想到会这么难。”罗文一脸痛苦,“确实不懂技术,开会听得头大,跟创始人聊天时就像平行线自说自话;过去的老圈子、老套路都归零,刚刚搞懂新的知识就过期了,预期怎么也赶不上实际变化。”不同那些产业背景出身的同行,罗文至今连半导体项目来源渠道都没找着,只能跟相熟的FA朋友多招呼,多推推芯片项目。

转眼半年,他已经在计划离开老东家,在看别的机会。

转赛道,很多人过的并不舒服。北京一位专注出海赛道的投资人在朋友圈中感慨,“作为曾经被迫两个月转型去看硬科技氢能的投资人,我对自我认识就是,可以看,但是和刚毕业小学生水平差不多,完全没有历史积累的认知优势,人的判断也不相同,怎么可能投出好案子?”

这一段短暂的转行经历让他感慨良多,“投资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赚认知和不对称的钱,前提是你的认知领先于市场,而不是追赶。另外就是我这个年龄,跟98年00年分析师小朋友比起来,也确实卷不动了,还是安心看老本行吧。”

看不懂,无疑是匆忙转行的创投圈一线从业者面临的最现实问题。令人哭笑不得的是,B站渐渐成为了一级市场投资人的“补课”圣地,尤其是在此学习生物医药等的专业视频,有投资人就是在此处补习了什么事CDMO、mRNA和IVD,去到项目现场,跟创新药的研发总监聊得有来有回,甚至还被夸过专业。

随着投资风口变化,VC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一位行业猎头介绍,纯金融背景的候选人在筛简历那一关就会被pass,特别是专业化极强的医疗、硬科技的投资赛道。正如北京一家老牌硬科技VC合伙人说的那样:“金融知识在后续工作中都很好补齐,但是没在产业里浸淫过几年的,后期在培养起来都很困难,自己的上升通道也不会明朗。”

“我们私下里都在自嘲,以后没有产业背景,还是别做投资了。”任职于北京一家VC的投资总监郭凯坦言。曾经专门投TMT、消费的人挤满了各种场合,这些人都去看硬科技吗?都能看硬科技吗?答案显而易见的。

郭凯想起今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芒格给到年轻人的真诚建议:“找到你真正不擅长的,然后规避他们。就算你很聪明,也不可能做好你不感兴趣的事情。”

闯入投硬科技后,美元基金集体水土不服

不只是投资经理迎来职业困惑,调转船头去投硬科技的美元基金们,正在遭遇一场「水土不服」。

从2019年开始,硬科技投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而随着消费、互联网投资的渐渐沉寂,平台型机会难以复制,以及美元基金退出大环境的变化,在移动互联时期崛起的一线美元基金和投资人纷纷在押注芯片、半导体、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等方向。

但他们很难快速找到TMT时代如鱼得水的感觉。这种水土不服最明显在于——美元基金的投资逻辑还没有转变过来。

过去美元基金大多投TMT,称霸移动互联网时代,习惯性要求项目2-3年100倍回报,运用可复制的烧钱铺流量的打法,但如果把这套逻辑套用在周期长、回报相对低的硬科技投资上,难以奏效——硬科技项目早期达不到互联网式的增长,只有到了产品和市场的拐点后,才可能像宁德时代这样爆发。

任职于北京一家知名VC机构的张琳举了一个例子,“此前国内有家民营火箭企业,总是发射失败,就是因为背后投资方着急,接连催促导致准备不够充分。”据了解,火箭发射成功与否,意味着估值能否实现大跨越,而背后投资方中有多家从美元基金起家的知名机构,“投资人耐心不足,越失败越催促。”

一家FA机构合伙人深有同感,“美元基金的朋友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双碳领域最像拼多多的是谁?简直无法回答。”更有甚者,习惯了硅谷范、精英派的美元基金投资人,曾私下吐槽一家总部位于山东某县城的硬科技公司创始人“不够洋气,”。

“这些’顽固不化’的过去式投资逻辑,已经给美元VC在硬科技的整体布局造成了一些实质性障碍。”张琳在过去半年频繁在项目上遇到美元基金同行,不禁感慨。

对于投资人,过去是争当一击命中的好猎手,现在则是需要慢慢等待的饲养员,这中间的思维逻辑是天差地别的。总的来说,习惯了快速见到回报的美元基金们,很难耐心等待,大概也无法理解曾经半导体投资冷板凳的滋味。

水土不服,也在于对于产业理解的不深刻。上海一位专注早期硬科技投资副总裁直言,“在科技领域,尤其是特别高精尖的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国内相当一部分美元基金可能最后成为韭菜。”

对于投硬科技,有些美元基金是这样操作的:上来先扫荡式的调研,要求下面的投资经理们在几个月内接触某一个细分赛道的主要玩家,常常就错过了投资窗口期;或者将产业调研寄希望于外部的专家、研究团队,拿到一份现成的行业分析,照着去寻找被投。

由于自己看不明白,抢人成了重点。当美元基金大举闯入硬科技赛道,第一仗便是挖人——高薪从本土机构挖角骨干。去年初北京一家知名美元基金,直接开出200万人民币年薪,从深圳一家垂直硬科技的VC机构挖走了一位新材料方向的投资总监。

还有不少机构在追随头部GP的脚步,“跟着前辈投,准没错吧。”但实际上,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产业资源,再明星的GP,对于这一类被投来说,也仅仅聊胜于无。

当然,一切还是要回到那个终极命题:VC/PE到底如何才能投出一个好项目?

硬科技最强选手:“四大金刚”,VC/PE跟着他们投

一边是美元基金水土不服,一边则是产业资本大杀四方。

诸如哈勃投资此类硬科技CVC,不仅IPO数量多,IPO周期也更快,基本上从投进去到IPO敲钟也就两年时间左右,有的甚至是一年时间。以哈勃投资为例,2019年7月投资了芯片巨头思瑞浦,后者在2020年9月就成功登陆科创板。

究其原因,源于这样的产业资本优势明显——把自家供应商名单拉出来,项目源就有了;不但给钱,还能带来订单,再难抢的项目都能投得进去。

正如华南一位母基金大佬所言:“放眼当下,GP的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即很多产业背景的机构进入,提供产业链资源。为什么哈勃投了就能很快上市,因为他们给了很多市场资源,让被投企业发展起来了。”

比如思瑞浦,起初公司盈利能力并不稳定,直到2019年迎来转折点:营收由2018年的1.13亿元突然暴增至3.03亿元,净利润也从亏损变为盈利超7000万元。而业绩爆发的原因,在于思瑞浦有一位神秘客户A,从2019年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并帮助其由亏转盈。经查询招股书发现,在思瑞浦的几大关联方中,有大量采购能力的唯有华为,因此客户A不出意外应是华为。

天岳先进同样是哈勃的一笔典型投资。作为“碳化硅第一股”,天岳先进曾在2019年引来一众VC/PE争抢份额,有的VC机构彼时已经初步达成了投资意向,但哈勃投资却突然杀进来,清退了所有入场机构。一位VC机构合伙人记忆犹新:“当时原话大概就是,我们要投了,你们都先出去。”最终,这一轮只有哈勃投资一家投了进去。

实际上,这样的一幕正在硬科技领域频频上演。正如华为哈勃在半导体领域所向披靡,宁德时代也悄然成为了新能源产业链最凶猛的捕手。上周,宁德时代第一大PCB(印制电路板)供应商——金禄电子成功登陆创业板。

以动力电池为起点,宁德时代在产业链上精准落子。据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目前公开投资事件共有84起,分布在动力电池、储能、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充换电、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乃至芯片等多个领域。湖南裕能、尚太科技、中一科技、腾远钴业、日联科技、首航新能源、凯金能源……他们或是宁德时代被投企业,或是宁德时代供应链伙伴,如今都无一例外地正在奔赴IPO。

那问题来了,没有产业资源的机构怎么办?一位美元基金合伙人透露,他所带领的团队此前以投新消费为主,在去年决定转向硬科技投资后,采取的投资策略也很简单,就是“抄作业”。“我们就跟着哈勃、小米、比亚迪、宁德时代投,同一轮次进不去就下一轮挤进去,争取投进去的时间越早越好。”

时至今日,产业资本的“四大金刚”雏形已然形成——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小米。他们沿着产业链投了一家家公司,筑起了属于自己的版图,气势惊人。

而那些把赛道换到硬科技的美元基金们,想在硬科技领域投出下一个“拼多多”,显然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优势也不是没有。相比风格偏稳健的人民币基金,美元基金出身的投资人更敢于押注那些处于襁褓中的科技项目。正如红杉中国沈南鹏曾提及,“当创业者只有一个idea的时候,陪创始人一起dream big,相信他们的vision,从零甚至-1阶段陪伴他们成长,这条路不仅行得通,而且走得远。”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美元基金开始活跃在中国的早期投资领域,“投早投小投科技”已经成为VC/PE最新的共识。转身之后,大家在挖掘下一个宁德时代。

文中刘硕、罗文、郭凯、张琳为化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