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玩意 117|少数派的编辑们最近买了啥?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535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Tp:JBL WAVE 100 TWS

  • 入手渠道:京东自购
  • 入手价格:¥274

我上次在新玩意分享新入手的显示器时简单提到了一句,我给 Switch 买了一个小爱随身音箱来输出音频。随着长期使用,我逐渐发现它的延迟问题是我无法忽略的。在玩《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这样的游戏时还好,但在《健身环大冒险》里,它的延迟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在一些快节奏的运动里甚至直接滞后了一拍,非常影响运动体验。于是我打算换一个音频设备。

因为桌面空间比较拥挤,基本也放不下太大的音箱,于是我把目光看向了 TWS。虽然我有 AirPods Pro,但每次连接还得摘下保护套按背后的按钮多少有点不方便,故而决定将它留在 Apple 生态就好。那么买一台新的 TWS 就成了最方便的办法。因为只是解决 Switch 的音频需求,我对音质、外观什么都基本没有要求,仅有的要求就是便宜够用戴着舒服

最初我考虑过索尼的 WF-C500,外观设计和续航都不错,再加上我用 WH-1000XM3 连接 Switch 的时候几乎没有延迟,一切都似乎都顺理成章。但用户普遍反映的底噪问题让我退而却步,接着,JBL 这款 WAVE 100 就进入了我的视线。

1

耳机外盒是磨砂塑料的材质,手感摸起来虽然没有类肤质那么「高级」,但也不显廉价。无耳机盖的设计对于桌面场景来说非常方便。平时摆在桌面上,需要的时候直接拿起来戴上就可以。

我不算是耳机发烧友,我的耳机基本都是面向特定需求而购买的,AirPods Pro 的音质对我来说也完全够用了。不过当我尝试将 WAVE 100 连接到电脑上听歌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人声表现还不错,随机播放到《Bad Guy》的时候,开头的低音的「轰头」感确实让我感到了一些不同。

1

WAVE 100 的取放设计非常有意思,只需要手指往旁边轻轻一拨就可以轻松取出,放回去也只需要大概对准位置就能自动吸附。虽然我平时没有外带需求,但我也试了一下倒置使劲甩,耳机倒是也不会脱落。

cd60f90edc0e6f3900f0f8c7c368e743.gif

也许是被 AirPods Pro 优秀的通透模式惯坏了,初次佩戴 WAVE 100 的时候感觉有很强的「塞入感」,但佩戴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很好适应。由于耳机采用了人体工学设计,在佩戴时运动也并不容易掉,还是挺稳固的。

延迟方面,在连接 Switch 的情况下,如果仔细听还是能感受到轻微的延迟,但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我戴着它陆续尝试了《健身环大冒险》《星之卡比:探索发现》《生化危机 6》等游戏,基本没有因为延迟问题而有玩不下去的感觉。

对我来说,JBL 这款 WAVE 100 还是符合预期的。我在京东的入手价是 274 元,如果不追求「次日达」的时效性,在淘宝甚至可以下探到 230 元以内,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路中南:一条能看功率的数据线 again

  • 入手渠道:淘宝自购
  • 入手价格:85 元

110 期新玩意 购买了一条能显示功率的数据线后,淘宝就跟疯了一样总是推荐这类产品给我,架不住疯狂推荐和手痒,于是下单了这条「长了个功率计」的充电线:

1

之前为了简单测试功率,每次都需要在办公室到处找测量功率的插件,再找两根功能正常的数据线连上,感觉还是太麻烦了。这次直接一根线搞定,听上去确实方便不少。但实际上手后还是有那么一丝后悔:这根线太粗(见上图下方黑色线),而且长度在 1.5 米左右,整根线拎起来居然还挺有分量的──这个修辞对于一条数据线来说可不是表扬。

这直接就决定了,这根线不适合带出外用,实用性大打折扣。线上的功率计一共支持三种视图,但我还是喜欢默认的第一种:除了显示电压电流和基础的功率,还可以显示温度、总电量、充电时间和传输方向。一直挂着的 USB2.0/5A 让我感到有点迷惑:因为这线材本身就只支持这么个规格。从说明书上看,这条线最高支持 30V 电压、150W 功率。

1
1

在我看来,这款数据线属于我这种数据控、用量控的玩具,本身既不专业也不实用,考虑上语焉不详的说明书,很快这条线就被收到了我的「都什么玩意儿」抽屉。

@Kririn:Anker 621 (MagGo) MagSafe 移动电源

  • 入手渠道:京东
  • 入手价格:¥179

入手小一年,iPhone 13 Pro Max 治好了我的电量焦虑……了吗?

治了,但是没完全治好。

iPhone 13 Pro Max 已经是目前公认的续航成绩最好的主流品牌在售机型之一,它在日常使用中的表现基本令人满意。曾几何时,我踌躇满志的夸下了「从此不用充电宝」的海口,然后就差点被几次短途旅行给折磨出了电量 PTSD。我依然不太喜欢那些比手机还重的大容量移动电源,而拥有 Apple 式优雅的 MagSafe 外接电池那 749 元的 Apple 式售价又让我被迫寻找替代品——第三方的 MagSafe 移动电源一大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相对靠谱(也更贵)的牌子货: Anker 621 (MagGo)。

1

就单纯作为移动电源而言,MagGo 的各项参数很明显是不太够格的。它的最大有线输入和输出功率仅 12W,无线输出功率也才 7.5W,也就比某库存克星刚下架的 5V/1A 强那么一点;在最大输出功率下的额定容量也仅仅 3000mAh,连台 iPhone 13 都喂不饱,更别提 iPhone 13 Pro Max 了。

1

好在,MagSafe 移动电源要解决的痛点也不是让用户能多玩几个小时的手机,而是「随时补电」,在这一点上 MagGo 的表现还算不错。它足够小巧和轻薄,类肤涂层提供的手感和摩擦力刚刚好,发热控制的不错,和手机一起握持的时候没有什么不适,平时也正好可以放在随身携带的钱夹里待命,使用过程算得上「无感」。

1

MagGo 本身可以作为无线充电器使用,它可以为任何支持 Qi 标准的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大大拓宽了其使用场景:iPhone + MagGo 提供的电量足够一整天的高强度使用,睡前将 iPhone 吸附到接入电源的 MagGo 上即可将二者一并充满,也可以随时用 MagGo 为无线耳机等小玩意充电;如此一来,外出的时候也只需一条 C to C 线就能解决整套 EDC 的充电问题,再也不用多装一条笨 Lighting 线了。

1

MagGo 本身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磁吸面采用的 PU 材质,这让整个磁吸面变成了最容易吸附灰尘也是最脆弱的部分,稍有不慎就会多出一道「岁月的痕迹」;其次是吸力,Anker 官方宣称其 MagSafe 吸力高达 10N,但我在裸机使用的时候总会感到滑动和摇晃,但它总能牢固地吸附在 Apple 的 MagSafe 皮革保护壳上——正巧 Anker 在产品页上也推荐使用 MagSafe 保护壳(甚至还贴上了他们自家保护壳的购买链接),我甚至怀疑这是某种强行安利的手段。

1

从实用角度出发,MagGo 作为 MagSafe 外接电池的平替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仅限于此;我的购买建议是:如果你只是偶尔在 iPhone 遭遇电量困境的时候用于日常救急,那么 MagGo 一类的产品确实还不错;除此之外,这个小东西仅限于缓解电量焦虑,其容量和效率都无法带来任何「一本满足」的安全感,如果没有特殊需求的话还是尽量选择正经的移动电源吧。

@一只索狗:紫米 5000mAh 磁吸无线充电宝

  • 入手渠道:淘宝
  • 入手价格:首发凑单¥146

看到 Kririn 写了 Anker MagSafe 移动电源,路中南赶紧把我叫了过来,说是要 battle 一下。那么作为从没买过 MagSafe 充电宝的我,来谈谈我入手的第一款磁吸式补能产品。

与 Kririn 完全相反,我使用的是苹果最近两代产品中续航最差的 iPhone 12 mini,在经过了两年多的使用,电池健康已经来到了 89%,所以也就没什么续航焦虑可讨论了,因为只要我出门,不在中间补一次是绝无可能坚持完一天的。

之前我使用的是一款 10000mAh 有线移动电源,虽然用着没什么问题,但我意识到 12 mini 的电池仅有 2227mAh,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从未出现多次连续充电将充电宝用光的情况,10000mAh 会显得有点冗余。于是我开始寻找一款容量更小的替代品,恰逢紫米那天首发新品,于是就有了这款 5000mAh 磁吸无线充电宝。

购买无线移动电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不想额外携带一根数据线,吸在手机上拿出来使用十分优雅;二是无线充电 7.5W 不算高,但我电池也足够小,应付外出轻度使用问题不大。

紫米的这款外观和材质非常奇特,表面有类似釉面的质感,给人感觉十分温润,颜色是从白到灰的过渡渐变,结合起来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墨、瓷器等传统文化工艺。

1

整机有一个 C 口作为输入 / 输出,最高可以以 20W 的速率接受补电,有线输出则为 12W,也随包装附送了一条 C to C 短线。

没有弹窗也没有 Made for MagSafe 认证,所以它的无线功率与大多数产品类似,最高锁定在了 7.5W,甚至还能那么小小的「火力全开」一下,有线无线同时输出达到 10W Max,此外也支持了作为无线充电板的边充边放模式。

1

这类产品体积小巧,磁吸也很方便,mini 用起来刚刚好。不过对于 Pro、Pro Max 们来讲实在是杯水车薪,出差、旅游等稍微高强度的场景可能就会开始紧张了。

@Lotta:星之卡比 30 周年 LAST 赏台历

  • 入手渠道:闲鱼
  • 入手价格:¥390

谁能拒绝圆滚滚的粉色恶魔呢?反正我不行。于是就被星之卡比 30 周年版一番赏冲昏了头脑,尤其是 LAST 赏的台历可以作为桌面摆件,不仅每天都能看到可爱的卡比,还有重复使用的价值。经过一位「抽赏达人」朋友精妙的时间计算,我们本来计划在发售的第三天去线下门店看看有没有即将售罄的套组,想着直接包套捡漏。可当天跑了几家店之后,发现最少的一套都还剩 30 多抽,因此决定干脆在网上直接入手 LAST 赏。

1

不过,秉承着「来都来了」的精神,我还是找了一套几乎全新的赏抽了 5 发。没想到运气好得出奇,没抽到一个毛巾,而是 4 个可以任选的 F 赏钥匙挂件,甚至还抽到了 1 个 B 赏毛绒玩偶,都是我喜欢的奖品,非常惊喜,算是满载而归。也许是这次的心理预期比较低,想着只要不是毛巾什么都好,发现抽到 B 赏的时候还愣了几秒,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

回到台历本身,台历长约 14cm,通体采用了比较坠手的塑料材质,不会有很强的廉价感,放在桌子上也非常稳当。顶部的卡比和瓦豆鲁迪也刻画得非常可爱,虽然只是赏品,但细节并不模糊。不管是面部表情的印刷还是路上的小黄,都称得上细腻。摆在桌面一角,偶尔一瞥,游戏中的卡比仿佛穿越屏幕来到桌面上,有哪个卡比爱好者能拒绝这样的小摆件呢?

1

台历提供了 5 个方块用于替换月份与日期。为了方便替换,摆放方块的位置不算严丝合缝,稍微倾斜一点就可以轻松取出。虽然没有固定设计,但只要果摆放时不要太暴力,方块也不会轻易掉落。展示数字的方块虽然加起来只有 12 个面,但除了 0、1、2 三个数字需要重复使用,其它数字倒也刚好安排完满。展示月份的格子可以同时容纳替换所需的 3 个长方体,不用担心单独收纳会有丢失风险,只需要把当前月份展示在最外面即可。

1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个台历绝对算是符合我预期的产品了。不过由于一番赏的特殊性,入手价格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如果你也想入手这款台历,可以先在心里预估一个心理价位,再到闲鱼、淘宝上找找有没有合适的价格。

@Tp:Game & Watch 塞尔达传说

  • 入手渠道:女友赠送
  • 参考价格:¥287

前段时间,我在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看到了 Game & Watch 的复刻版,上手把玩了一番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跟女友聊天的时候,随口提到感觉有点种草,回头可能也会买一台来玩玩。当时恰逢七夕,她也正好在犹豫要送什么礼物,于是我就收到了这台 Game & Watch。

1

在下单之前,女友问过我想要马力欧版的还是塞尔达版的。因为在活动上两款机器我都玩过,除去两者都有的 Game & Watch 游戏,马力欧版仅内置了初代《超级马力欧兄弟》,而塞尔达版则有初代《塞尔达传说》《林克的冒险》和《塞尔达传说:织梦岛》三款游戏。再加上我对初代马力欧的通关路线烂熟于心,所以选了塞尔达版。

虽然在活动上我有简单上手过,但当我真正拿到这台 Game & Watch 时还是有被惊艳到。

从拆封到开机几乎每一处都设计了巧思。当你抽开包装外层塑料时,就会看到印花是分两层的,屏幕上的「塞尔达传说」被抽去,留下了经典的 Game & Watch 黑白画面。当你点亮屏幕之后,机器背面代表塞尔达的三角标志也会随之发出淡淡的光。

1
1

作为 Game & Watch 的经典特色,时钟功能自然必不可少。时钟建立在初代《塞尔达传说》地图之上,林克会在地图上自动与敌人战斗,玩家也可以随时通过按键接管林克的操作。每过一分钟就会进入下一张地图,每 1 小时就会收集一块三角力量的碎片,每 12 小时就会集齐所有碎片并从头开始。对于《塞尔达传说》的粉丝来说,把它放在桌面上,在工作的间隙瞥一眼,仿佛真的与林克建立起联系(Link):你在现实中日复一日地工作,林克在小小的掌机里重复着冒险。

1

至于游戏体验,Game & Watch 给我的感觉只能用「原汁原味」来形容。我在 NSO 的 FC 模拟器上玩过《塞尔达传说》,但始终感觉「没那味儿」。或许是因为当我拿上 Switch,我总会将这个手感与《集合啦!动物森友会》《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等游戏联想起来,而不会期待用它来玩一款 FC 游戏(更何况是自带存档的)。

Game & Watch 则很好地满足了我的期待,经典的十字键 + AB 键的组合,总能让人想起拿着小霸王手柄在电视机前的午后。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任天堂在这台 Game & Watch 里不但塞下了三款《塞尔达传说》游戏,每款游戏甚至还分了不同语言的 ROM 以供选择。

1

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也许是任天堂第一台支持真·后台的掌机。你可以随时在掌机内置的 5 个应用(3 款塞尔达游戏、1 款 Game & Watch 游戏以及 1 个倒计时工具)和时钟主屏幕中随意切换,不需要退出或重新加载。任天堂难得地给了我一种「我从未打过如此富裕的仗」的感觉。

拿我非常喜欢的《塞尔达传说:织梦岛》来说,虽然我此前在 Switch 上通关过一遍重置版,但当我首次打开初版的时候,还是有被惊艳到。即便是在 2022 年,见过各种新奇设备、高清游戏的当下,我再去玩这款单色游戏都有如此感受,很难想象 29 年前的人们在 GameBoy 上玩到它会是怎样的震撼。

1

在入手 2 周之后,我依然会不时拿起它把玩一番。有时候甚至会因为《织梦岛》里有一个地牢还没打完,在它身上花费不少时间。有时候也会用它的倒计时功能充当番茄钟,给自己增加一种「仪式感」。

随着林克在屏幕上战胜敌人获取更高的分数,我也在现实中解决一个又一个工作难题。每当倒计时的声音响起,进入休息时间,我仿佛都在与林克击掌接棒,听他炫耀自己刚刚又击败了多少敌人。

1

复刻版 Game & Watch 确实有一种魔力,它就像是一座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小巧的塑料机身、经典的按键与画面,都在诉说着它的岁月,但高亮屏、真后台,甚至是机身右侧的 USB-C 接口,又时刻提醒着玩家:「你已经不是过去的孩子了」。

但那又如何?当你点亮屏幕进入游戏,陌生而熟悉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你不正在这座桥上回望过去吗。

复刻版的 Game & Watch 是一台非常「粉丝向」甚至「情怀向」的掌机,或者把它称作一款带游戏的桌面时钟更合适。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或许它会是一个值得入柜珍藏的小玩意。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