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面交锋20年后,伊利蒙牛押注不同的未来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20824-37073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正面交锋20年后,伊利蒙牛押注不同的未来

伊利和蒙牛的崛起要归功于时代。

“邓超为什么不喝安慕希?”

这可不是什么无厘头问题。《奔跑吧兄弟》火爆全国的时候,“安慕希”酸奶摆满了各个节目场景,Angelababy、李晨等明星常常拿起就喝,但只有邓超,只喝自己手里拿的水。

是邓超不爱喝酸奶吗?不是,只是因为他是“纯甄”的代言人。纯甄是蒙牛旗下产品,安慕希属于伊利旗下,两大乳业巨头的争斗,在这件“小事”上可见一斑。

伊利和蒙牛渊源颇深,双方都在呼和浩特起家,都创立于90年代,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甚至原本就是伊利集团的生产经营副总裁。两者同场竞技,战火几乎烧遍了每个乳制品市场,而战火所到之处,“第三名”只能仰望。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1年,伊利和蒙牛的市占率分别为25.8%、22.0%,行业CR5为57.7%,双巨头不仅占了行业半壁江山,更把同行远远甩在后头。

从当年的“奶牛场”到今天的行业巨头,伊利和蒙牛已经变得相当复杂——在消费市场,两者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产品;在资本市场,两者高举高打,以并购手段拓展版图。本文试图从伊利和蒙牛和竞争和发展入手,抓重点、抽主线,解释双雄如何发展到今日体量,双方又将奔向什么样的差异化未来。

你追我赶,相爱相杀

伊利和蒙牛的发家史,也是一段你追我赶的竞争史。在各个产品线上,伊利和蒙牛都推出过定位和价格相似的产品,而开启这段“双雄缠斗”叙事的,是一盒小小的常温牛奶。

盒装常温奶是技术引进后的产物。90年代,国内主要消费的乳制品是巴氏奶和奶粉,巴氏奶新鲜好喝,但保质期短,运输范围有限,奶粉则是北方奶企把牛奶销往南方市场的主要形式。

行业转折来自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技术和利乐无菌包装技术。依靠引进技术,伊利和蒙牛推出了经典的盒装常温奶,打破了“液态奶无法销往全国”的瓶颈。此后,常温奶迅速成为市场主流,据农业部数据,2004年,国内常温奶和巴氏奶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6.7%和18.1%,悬殊巨大。

从这个时候开始,伊利和蒙牛确立下“全国级乳企”地位,并开始了全方位的“缠斗”——调味乳领域,蒙牛有酸酸乳、伊利有优酸乳,蒙牛推出真果粒、伊利推出谷粒多牛奶;高端常温奶领域,蒙牛2005年推出特仑苏,伊利2006年推出金典有机奶;在“儿童成长奶”产品上,伊利有QQ星,蒙牛也有未来星。

2013年前后,伊利和蒙牛重押常温酸奶市场,“安慕希-纯甄”之争正式打响。两大龙头的正面交锋,直接压制了市场原有的单品。光明乳业的莫斯利安上线于2009年,本是占得先发优势的热门单品,但安慕希和纯甄仅用两年多时间,市场份额就超过了莫斯利安。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1年,安慕希和纯甄的市占率分别达到19.6%、9.8%,莫斯利安位列第三,市占率仅为4%。

图片
图片

伊利、蒙牛各自的产品矩阵 图源:公司官网

战火绵延的过程,也是伊利和蒙牛“称霸”乳业的过程。凭借多年建立起来的多元产品矩阵,深入全国的完善渠道,伊利和蒙牛形成了区别于同业的规模和壁垒。根据伊利、蒙牛2021年年报,伊利2021年营收为1101.04亿元,蒙牛为881.415亿元,远超行业第三名光明乳业的292亿元。

市值表现同样如此。截至2022年8月24日,伊利市值超2000亿人民币,蒙牛超千亿港元,远超其他乳企。

伊利和蒙牛的崛起要归功于时代。改革开放后,持续扩容的乳制品市场成就了两大乳业巨头,但增长总有放缓的时候,2015年,国内乳制品行业增速见顶,行业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对于伊利和蒙牛来说,确立“霸主”地位并非终点,公司需要新的增长逻辑。

双雄的新战事

对于那些已成规模、市场渗透充分的企业来说,想要继续增长,能做的事情其实是相似的:成熟业务提高客单价、战略业务探索新增长曲线、公司整体降本提效。

伊利和蒙牛也不例外,从两者近些年的业务布局和财报情况看,乳业双雄的增长逻辑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 于基本盘:推进高端化,量增转价增;

  • 于新增量:外延突破,押注蓝海市场;

  • 于成本端:向上游延伸,提高原奶自给率。

伊利和蒙牛的主要营收来源均为液态奶业务(伊利财报称“液体乳”),该业务占两者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8.3%、86.8%,根据官方的分类,市场熟知的伊利纯牛奶/蒙牛纯牛奶、金典/特仑苏、安慕希/纯甄、优酸乳/酸酸乳等产品均属于液态奶业务。

「伊利纯牛奶、金典、安慕希」、「蒙牛纯牛奶、特仑苏、纯甄」是伊利和蒙牛的三大核心单品,也是营收基本盘。根据国联证券的测算,2021年,伊利和蒙牛三大核心单品收入分别为690亿元和56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3%和64%。

“量增转价增”的逻辑,在三大核心单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具体而言,按产品分类,伊利纯牛奶、蒙牛纯牛奶、金典、特仑苏均属于“常温白奶”,区别在于后两者定位更高端。在“常温白奶”品类上,伊利和蒙牛的“量增转价增”逻辑体现为结构化升级,双方近年都将更多力量投入于金典和特仑苏,以单价更高的产品拉动营收增长。

据国联证券统计,金典和特仑苏近十年的营收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48%和18.86%,而伊利纯牛奶和蒙牛纯牛奶的营收CAGR均低于5%。

结构化升级“常温白奶”的同时,伊利和蒙牛也不断升级各自的核心单品,从另一个角度推动“量增转价增”逻辑。

以两家公司各自的王牌单品(即贡献最多营收的产品,伊利为安慕希,蒙牛为特仑苏)为例,安慕希通过产品包装、规格、添加物上升级推进高端化,拉高产品均价;特仑苏也在2019年升级了“梦幻盖”包装,2021年,特仑苏还推出了“更好有机”的沙漠有机纯牛奶。

针对“基本盘”,伊利和蒙牛的业务动作有不少共通之处。不过,在找寻增量方面,两者的动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伊利选择做大奶粉业务;蒙牛则押注成长性更强的奶酪业务和低温鲜奶业务。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1年,奶粉品类在乳品市场占比为30.72%。伊利的思路是在这个规模可观的成熟市场占领更多份额,为此,伊利在发力自身奶粉业务的同时,又于今年年初完成对澳优的收购。据国联证券测算,伊利在收购澳优后,婴儿奶粉市占率将达到15%左右,几乎与行业龙头飞鹤持平。

图片

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蒙牛的奶粉业务相比伊利都要逊色一些。但蒙牛也找到了自己的“矛”,其于外部入主“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又在低温鲜奶业务大举发力。

奶酪和低温鲜奶是当前乳业最具“想象空间”的细分市场——前者在“奶酪棒”产品的带动下,增速高居乳品行业之首,后者由于冷链物流、冷库储存的发展,逐渐突破了原有的运输范围限制,近年市场空间显著放大。

蒙牛的思路是在高成长性赛道占得先发优势:2021年,蒙牛奶酪业务增速达126.3%。同时,凭借“每日鲜语”、“现代牧场”两大子品牌,蒙牛在低温鲜奶市场迅速渗透。根据尼尔森数据,2021年国内鲜奶行业增长17.8%,蒙牛的鲜奶业务增速达85%,在鲜奶市场的总份额也提升了2.3个百分点至13.4%。

图片

一方在做大成熟业务,另一方“另辟蹊径”,在具体的细分业务上,双雄不再总是正面交锋。不过,在公司整体的降本提效方面,财大气粗的伊利和蒙牛都选择了向上游牧场延伸。

乳品行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养殖环节、中游加工环节和下游零售环节。大众熟知的乳企一般处于中游,这类乳企最大的成本来自原奶采购,原奶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乳企的成本和利润水平。

无论是为了增强业务确定性和对上游的控制力,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低温鲜奶业务,向上游延伸都是乳企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伊利蒙牛这样体量巨大的乳企。

2013年至今,伊利和蒙牛于上游奶源已有多次出手:截至2021年末,伊利已经参控股优然牧业、赛科星、中地乳业、恒天然、新西兰的Westland等规模化牧场;蒙牛也收购了现代牧业、中国圣牧旗下圣牧高科、富源牧业等企业不同比例的股权。

相比之下,其他乳企在奶源控制上稍显弱势。

丰富的产品矩阵、渗透全国的渠道铺设、充足的资本弹药、日渐充实的奶源布局,进入行业新阶段,伊利和蒙牛依然是无法撼动的行业双雄,地位甚至比过去更加稳固。对于乳业参与者来说,双雄竞争注定是“神仙打架”,只是相比过去的正面冲突,今天的双雄竞争更“聪明”,更精细,也更不容出错。

网站编辑: 郭靖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