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能源投资有泡沫是好事?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0822-37068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每一个赛道上都有波峰跟波谷,对于新能源赛道,大家的投资热情什么时候会迎来拐点?

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氛围是不断的升温。从宏观层面来讲,资本方最近半年已经达成了共识,无论是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还是政府机构,包括CVC都认为双碳、新能源是确定性比较强的投资赛道,碳中和也许是中国乃至全球在未来十年的一个比较宏大的发展机遇。但是,每一个赛道上都有波峰跟波谷,对于新能源赛道,大家的投资热情什么时候会迎来拐点?

“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投中资本董事总经理董一鸣的主持下,力合科创创投董事长冯杰、银鞍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昀宏、天风天睿管理合伙人廖庆、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时代伯乐执行合伙人王晓玲、天使湾创投合伙人谢意、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基金董事长祖玮屹这七位专注于新能源赛道的资深投资人,围绕“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的破与立”等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从战略层面分析,冯杰认为,随着“双碳”升级为国家战略目标,新能源将在技术和应用领域实现变革,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具相对领先的开局优势,这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和实现碳中目标的重要基础。 

林霆认为,新能源的热是个好现象,一个产业、赛道的发展必须要先热起来,这么多钱砸进来一定会沉淀下来一些好的技术、好的公司、好的基础设施。李昀宏表示,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确定性还会派生出其他的一些确定性,比如绿色材料、新材料的确定性也很高。王晓玲认为,从产业投资方向来说,中长期的机会由于锂资源的制约,未来锂钠互补的形势会出现。 

在新能源行业,科学家、工程师下场创业也屡见不鲜。廖庆认为,投资机构应该思考怎么能够陪伴这些科学家,让实验室的产品能够尽快商业化。谢意则认为,大学教授创业或者科学家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知识产权归属、公司管理、产品商业回报等等,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很乐于投资这类创业公司。祖玮屹同样认为科学家创业有风险,他看重创业者是否有企业家精神,对于科学家创业企业来说,他需要对自身价值有正确评估,而机构要看自己能否为他赋能。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董一鸣: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投中信息来主持,我们是从投资的角度看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先邀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背景和自己的机构,并且在新能源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

冯杰:力合科创创投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专门负责股权投资和基金管理的一家投资机构,前身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创业投资,20多年来,一直聚焦硬科技领域早中期项目的投资。正因为特有的理工科背景和投资使命,我们始终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需求进行投资。早在2012年,我们就发起一支由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基金支持的新能源基金,整个投资体系在相关领域布局了系列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从锂电池、新能源电池的正级负级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新型的储能装置,以及现在的氢能等。

通过产学研投一体的培育孵化体系,全方位赋能并成就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我们机构的独特基因。 

李昀宏:我是来自银鞍资本的李昀宏,银鞍资本是原中国中化集团(现中国中化控股)化工事业部发起,联合业内领先的民营企业惠生工程、山西亚鑫集团,以及团队持股平台共同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市场化专业投资管理平台公司。银鞍资本专注于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及绿色环保等四大领域的产业投资。银鞍资本坚持走“专注、专业”路线,和一般股权投资机构相比,核心特点是有深厚的产业背景、产业思维和产业资源,擅长从全产业链、企业实际运营等角度出发进行投资和资源整合。在新能源领域,银鞍资本已经有多个投资案例,覆盖锂电、光伏、风电、氢能等方向。 

廖庆:我是来自天风天睿的廖庆,我们是天风证券的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主要投资一级市场的股权项目。我们目前在管基金规模是53亿,过往一共投了169个项目。我们下面还有一个光谷创投,主要投资生物医药板块的早期项目。目前,天风天睿一共四个团队,北京团队主要是投高端制造板块的延伸,武汉总部主要关注新能源板块,上海团队主要关注医疗服务板块,光谷创投是专注于生物医药板块。从整个天风天睿的策略来讲,我们还是要投一些硬科技项目,因为我们是作为券商的私募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有强大的研究所团队,他们会和我们经常开一些交流会,把研究领域的这些成果和我们投资紧密结合。另外我们整个的投资策略,在一个赛道上投资不同阶段的企业是会按照一定比例来分配的,比如在新能源板块主要投一些早中期,也会包括一些中后期的项目。

林霆:我代表青域基金,是专注于做绿色投资这个赛道为数不多的创投基金,我们从2009年开始就只专注在绿色投资这个赛道做了十几年,之前好像这个赛道也没有什么人关注,我们做的比较孤独,现在好像大家都来关注了,很挤,很有意思。 

王晓玲:我是深圳时代伯乐的执行合伙人王晓玲,时代伯乐是2011年成立的一家民营投资机构,我们之前投资的主要是ICT硬科技的投资。讲讲跟新能源的渊源,我们的创始人蒋博士在31岁就做了国信研究所的所长,在宏观和策略上都有很深的功底,所以在13年我们就开始对新能源的布局,也投出了几家知名的上市公司和细分龙头,包括储能的龙头盛弘股份、新能源汽车电子的欣锐科技、新能源自动化设备的信宇人等等。我们今年也非常荣幸受邀担任了广东省电池协会的独家投资顾问,帮助他们针对协会会员做一些赋能。 

谢意:我是天使湾创投的谢意,我们机构是从2010年开始专注于做天使轮早期投资的一家投资基金。从投资领域来说,我们最早从移动互联网来投,最后不仅仅局限于移动互联网,包括像消费、交易平台我们都在看。这两年我们也投了一些新能源的项目,更多偏终端产品toC的,包括我们最近投了晓树绿景,它做碳资产管理、能源管理。 

祖玮屹:我是沣西新城基金的管理人,我们依托陕西省多年来积累的科创资源,以及西咸新区多年来的产业优势资源,以价值发现和全程赋能为投资理念去驱动新的创新企业和主体。我们非常有突破性,我们也是城投背景,把沣西新城整个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拟投企业的发展方向充分结合起来了,我们全面关注双碳储能、高端装备制造、军工领域。在投资变奏下,一直在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其实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就是很多资源还是在国有、城投的平台手上,我们如何能站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平衡点上,去洞悉产业发展的变化规律,同时理解政府的意思。我觉得企业不仅需要的是资金,更多的是综合赋能,在这种理念下受到了社会资本和国有平台的认可和关注。除了我们自己关注、管理的引导基金以外,我们也涵盖了种子、天使、产业和并购的全产业链基金,现在我们的管理规模是41亿元。

董一鸣:感谢各位嘉宾的介绍,我简单花半分钟介绍一下投中资本,最近4、5年都在关注新能源赛道。我们的确也在这个领域发掘了不少优秀的创业者跟企业,已经完成了包括动力电池、新材料、规模储能、光伏领域的很多案子。我们作为一个精品投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能够深刻体会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氛围是不断的升温,到了现在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首先,我想从宏观层面,资本方最近半年已经达成了共识,无论是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还是政府机构,包括CVC都认为双碳、新能源是确定性比较强的投资赛道,大家也都认为碳中和也许是中国乃至全球在未来十年的一个比较宏大的发展机遇。刚才我们听到各位嘉宾的介绍,了解青域基金的林总跟银鞍资本的李总,已经耕耘了10多年,我们想请两位先从自己的投资历程、宏观层面来看,新能源未来是不是有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 

林霆:我们一直很坚信这件事情,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如果离开环境友好这条主线你是没有可持续性的。所以你会看咱们中国前30年的粗犷式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了最近的时点必须要作出改变,不然就不可持续,我们国家也在提出双碳,提出一些宏伟的目标,所以我们是从根上就相信这件事。 

刚才主持人说的共识,为什么会有资本的共识?为什么会有中国和世界的共识?因为碳达峰、碳中和是在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经过很多年的博弈达到现在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这可能是我们中国和世界对话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中国无论去欧洲甚至去跟美国你拿这个气候问题碳达峰碳减排总是大家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对话的。它其实已经上升到不仅是环境的问题,也不仅是产业方向的问题,还秉持了很多政治的因素,秉持了很多能源安全的因素等等。因为这种多重因素的推动,减碳这件事情被政府、被产业共同认识到,达成共识,都在全力推动。 

所以你会在咱们国家,无论在二级市场还是在一级市场,会看到这些新能源汽车公司只要是产业链上相关的,都非常火爆,都变成了当红炸子鸡,出来的估值都很高,二级的估价也都很高。很多人说这是泡沫,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一个产业的发展一个赛道的发展你必须要先热起来,先要有泡沫,先要吸引大量的钱进来,虽然会亏掉一些钱,但还是会沉淀下来一些,这么多钱砸进来一定会沉淀下来一些好的技术、好的公司、好的基础设施。 

李昀宏:在双碳背景下未来新能源赛场投资的确定性毋庸置疑。但银鞍的风格和对自己的要求是还需要深入思考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才可能更好地把握这种确定性。

银鞍认为世界之所以能够运动、运转,根本原因是能量的存在和驱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仅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人均能源消耗不断提高,科学越发达,对能量的需求越多,因此能源目前是人类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约束,是一种刚需,这才是新能源行业未来具备较高确定性的根本逻辑。此外,新能源发展还叠加了国家间竞争的策略因素,同时也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政策和工具,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方向的确定性。 

新能源发展确定性高还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上。我们需要更多、成本更低、更安全的能源,那背后到底什么来推动?我们认为行业发展背后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只要科技创新不停息,新能源产业的确定性就不会改变。

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很多时候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材料,新能源产业的确定性,还会派生出一些其他的确定性。围绕着环境更友好、生活更有质量的主题,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的确定性也很高,这些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董一鸣:谢谢林总和李总的分享,大家可以知道整个市场非常大,是由技术创新来驱动的,其实在市场的发展中,技术的路径非常多,包括最开始的锂电池延伸到去年非常火爆的钠电,在各个领域看似都是千亿的市场,从微观的角度,各位怎么去看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包括投资逻辑,我们下面请力合资本的冯总跟我们分享一下。

冯杰:为什么刚才讲到包括锂电池、钠电、储能、氢能是一个千亿市场机会,结合前面两位嘉宾的分享,宏观趋势大家是有高度共识的。我在此补充几点我自己多年的投资观察和思考。能源是现代化工业的血液,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在双碳的大背景下,第一是要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正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水平若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与传统能源供给之间将处于失衡状态,如果按照现有的以传统能源为主的模式来推演,将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因而需要能源效率的提升。因此,从国家经济、社会民生的宏观维度来分析,发展新能源是国家战略性决策。 

第二在传统的汽车、机电等工业领域,我们主要处于追赶西方的地位,但是在新能源、双碳领域,很多是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反而会给中国新的工业革命带来全球领先的开局优势。回头看,在光伏、风电、锂电产业,都是通过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以及技术的创新、应用的创新等多个因素相叠加,共同推动产业的进步,事实证明,这几个行业我们在全球是具有领先优势的。但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蜿蜒曲折中螺旋式攀升的。举个例子,我们从2010年前就开始观察锂电池在国内发展的行业脉络,直到今天宁德时代已经是全球第一的发展历程,期间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有起伏的,因为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解决方案的实现难度,除了技术本身要实现突破以外,更多还与产业应用以及整个综合系统的平衡性都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所以目前我们也关注包括钠电、氢能等新的储能的孵化培育和投资机会。在中国特色的市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一般有两波浪潮,第一波浪潮往往是由政府引导和推动的,率先涌现出几家技术实力和行业资源都比较强的领跑企业,。随着政府支持锂电池发展,第二波更高的高峰是在产品和产业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了真正的具有市场化影响龙头企业。所以从投资的角度可能至少有两波高峰,您的投资策略要投哪个阶段是一种选择。大家相当于是不断捅窗户纸,可能真的从出现到捅破窗户纸都要5年、8年的漫长过程,所以说做新能源的投资要有产业投资的思维,更要有前瞻的判断力和足够的耐心和判断才能做好这个领域的投资。 

董一鸣:谢谢冯总,刚才我们听时代伯乐的王总介绍机构的时候,时代伯乐作为综合性的基金在2013、2014年就已经押中了一些新能源的标的,包括最近新能源最近又火爆了之后,我们怎么看投资的思路和逻辑? 

王晓玲: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大家都分享未来的碳中和,它的确定性本质上是非常强的。从宏观的角度上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因为煤炭成就了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因为石油成就了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必然是因为新能源成就了中国的。这个信心是非常强的,大家一定要政治正确,既然国家用这么大的局做了这么一件事,这个未来的投资方向是非常必然的。 

中观的产业投资方向来讲,光伏产业的竞争格局比较确定,股权投资的机会是不太多的,我们在一级半的市场会关注一些光伏企业。前天有一个嘉宾分享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碳中和这个主题下面新能源汽车将会是最大的买单侠”。接下来讲新能源汽车里面非常值得看的,从动力电池看,讲一些比较细的东西。现在锂电产业成熟度已经很高,竞争格局也是比较确定,所以我们更多会去关注能量密度提升的材料的迭代以及结构的革新,这是从中短期的角度看,一级会有一些机会。从中长期来看,因为锂的资源的制约,未来锂钠互补的形势是会出现的,我们现在可以布局一些钠离子电池。从钠离子的赛道上面,目前能够跑出来的企业,在一级还没有看到,我们会关注一些正负极相关的材料企业。刚才冯总分享到从国家的角度去做,包括氢能,我们讲氢能是未来的清洁能源的终极形态,燃料电池从2014、2015年开始有很多机构就在关注了。我们时代伯乐针对氢能这个赛道的投资策略还是关于一些制备领域的一些通用型核心零部件的企业,我们会规避一些强商务属性的企业。 

最后再分享一下落地到微观对于企业具体的判断。这里也讲一下我们自己的心得,碳中和这个赛道涉及到全球的生态环境,需要一些创业家、企业家需要一些大的情怀和格局去看这个赛道,同时能踏踏实实地去解决行业及客户的痛点。我们总结一句话叫做既能够去脚踏实地,又能够去仰望星空,这样的创业家是我们一直在特别关注的。以上就是从宏观的角度、中观的角度、微观的角度去做的我们针对新能源赛道的理解和分享。

董一鸣:感谢王总的分享,刚才王总讲的非常好,寻找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创业家,我们看到高端制造、科技兴国提的比较多的时候,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些创业家,包括科学家、博士生,他们的下场创业最近2、3年比较频繁,在新能源行业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不少新能源初创企业很多的科学院所跟大学里面的教授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我这边想抛出一个问题来问天风天睿廖总跟天使湾创投的谢总和沣西新城的祖总。从各自的角度来谈一谈对于科学家、大学教授在新能源领域创业,大家怎么看这样的趋势? 

廖庆:我先讲一个今年上半年市场上比较火的案例,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叫做杨波,他经过多年研发,做出了光伏微型逆变器,企业现在也上市了,当时号称发行价是整个A股最贵的价格。当时他出来创业的时候是浙江大学的投资体系给他了一些投资,也就是说他的一些科研成果得到了投资机构的认同。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面来讲,回归到本源,为什么说我们很认同科学家也好博士也好出来创业。新能源发展其实从2012、2013年开始走到今天这一步,就是技术迭代升级、降本增效的过程。通过技术升级去降本增效,这些技术怎么样能够把效能增加上来,让毛利率上升,这还是要归于研究成果的转化。所以我对于研究生博导出来创业是非常赞同的。我们天风天睿去年投资的思朗科技,它的创始人王东琳先生就是原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所长,也是国家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出来创办了思朗科技,后来我们对企业进行了投资。

第二个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先生创办了固态电池板块的卫蓝新能源。另外刚才各位嘉宾多次讲到的关于钠离子电池,目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另外一个团队也在钠离子方面发力,也是陈院士作为科研带头人。那么,我们作为投资机构应该怎么去陪伴这些科学家,让这些实验室的产品能够尽快商业化,这是我觉得作为投资机构要去做的一件事情。

谢意:科学家创业包括大学教授创业这个现象也不仅仅是在新能源领域,基本上专精特新整体的赛道都有这样的趋势。尤其是需要技术突破的创业项目,大部分的技术突破需要比较长的基础积累,可能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除了廖总提到的几个案例之外,包括新能源的亿华通等等,去年在杭州的一家投资机构,我们跟浙大的关系也不错。我们前年投了三相科技,他来自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沈建新教授的团队,是做高速电机的,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的空压机机上面。 

这一类的大学教授创业或者科学家创业,他的成功率也是不高的,美国有一个专门做技术成功转化的公司统计过美国的高校教授创业成功率也就是3%到4%,也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包括我们自己在看项目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第一个就是知识产权归属的问题,2021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个叫做《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有专门的章节提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相当于一步一步的把权利下放到了高校和研究单位里面,但是具体的项目一个一个去看的时候,每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他的规章规定都不太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高校的老师他们做科研其实挺厉害了,但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不是他们擅长的。但是像这种创业公司其实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所以从最开始的时候你怎么组建一个合适的合伙人团队,设计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包括像公司快速发展过程当中怎么解决人员管理、公司治理的这些问题,这些都不是高校老师或者是科学家他们擅长的一个领域。 

第三个是说好的技术不一定会带来好的产品或者商业回报,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需要比如说合适的工程师团队,市场团队以及产业资源的导入。 

第四个是说我们在实操的过程当中我们看一些项目,关于这个全职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比如说我们之前接触过有一些老师他手上有几百个专利,或者一个专利在很多应用领域都可以使用,他也不确定他在哪个具体的领域可以成功,他的学生团队更多的都是走科研路径,说白了就是没有人来当CEO,这个对于我们天使投资还是有比较大的挑战的,因为我们投资的评估模型里面对于创始人的占比是非常高的,我们还得给这个项目找一个CEO,这个其实蛮突破我们原来投资的一个理念的。 

所以像这一类高校教授创业或者科学家创业,能够把以上的这些问题做一个比较好的解法的话,那我们还是非常乐于去参与到这里面的一些投资的。 

祖玮屹:这在陕西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长久的问题,因为本身陕西的科教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大量的科学家企业和工程师企业,尤其是在双碳背景之下,咱们的西安交大也成立可全球首个关于这个储能专业的储能系,也有大量人才涌出,他们有非常多的小而散的集中在上游的包含材料、关键工艺的这样的技术的团队出来自己开始组建公司了。 

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在看这些企业的时候首先我们会考量一个点,无论你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工程师企业家其实都有一个点,就是你是否有企业家精神。其实这个企业家精神我觉得可能在我们平时其他的行业领域会发现更多集中在对于这个企业的执着、团队的领导。对于科学家创业企业来说,我认为他的企业家精神就只有一条,是对于自己的定位。他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是有短板的,很多科学家尤其大学的老师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从上游到下游,从公司的管理再到整个团队的搭建。这个从实际的效果上来说,风险还是比较大的,第一点我们会集中于关于自身定位的问题。 

第二点就是你是否手上有给予他赋能的能力,大家的价值是否能做一个共同的认知?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沣西新城基金投了一个低温的材料的例子,也是由交大的储能系的徐教授领军的一个项目,在零下40度的储能有显著优势,包括它的安全指标和备案都非常好,我们拿到这个技术之后并没有急于对他们投资,我们在新区里面新设立的SPV,我们把他技术转移出来了以后,我们出面帮他找到了一个做磷酸锂正极材料的一个物系的成熟产业的公司,我们把这个公司的技术专利,我们设立了一个新的SPU主体,不管从订单专业化的角度来说,他们达成了完美的融合。徐教授对自己的认知非常清晰,跟我们也表达出来自己在企业中更适合扮演一个持续对公司进行研发支持的角色,这样方便我们帮助他进行整体的资产的重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其实对于自身够的着帮的上是很重要的,我们跟已投企业跟清华大学、交大做了新型研发机构,包括下一代的钠电技术还有一些电解力配方,我们相当于新型研发机构完全根据产业的诉求,出来一个我们产业化的产品,这样能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手上有赋能和整合的能力,最核心的是需要这些科学家、企业家能够认知到这一点的,所以这个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如果说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没有一个自身价值的正确评估,同时我们作为投资机构来说,手上没有一个核心的赋能能力的话,整体来说他的风险还是非常非常大的。 

董一鸣:下一个问题是针对在座的所有嘉宾的,今年的确新能源投资是一个比较火热的,某些领域对于新能源的投资也是比较激进的,二级市场的比亚迪都涨的很高,一级的包括钠电的、锂电的,都相比去年有比较高的涨幅,每一个赛道上面都有波峰跟波谷,对于新能源赛道大家的投资热情什么时候会迎来拐点?刚好各位都是不同的类型,有的是早期的VC,有的是产业类型的CVC市场化的基金,还有政府背景的基金,这刚好也是今天下午论坛的最后一个问题,希望各位嘉宾能够分享多一些,尽情发挥。 

冯杰:一级市场的投资,任何一个新的技术行业都可能会呈现出相似的技术成熟曲线,总是有一波万众期待,紧接着大家发现发展好像并没有预期那么美好,然后进入低谷、蛰伏,最后才是走向真正的市场应用。新能源领域对应有两个可投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示范市场的机会,第二个就是真正市场真正应用的机会,不同的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当的时机入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圳大学清华研究院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一直非常看重技术的源头创新。以新能源领域特别是锂电池领域为例,真正的突破是上游材料的突破,这些突破更多是来自于科研院所、科学家等,科研人员会真正带来一些技术上的革新,我们作为一家以投早中期项目为主的机构,一直会关注于在这些行业里面,真正在上游做出了开创性突破性研究的人才及科研成果。

譬如说我们最近投的一个项目:氢能是未来终极的清洁能源,拥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转化可再生的逻辑,我们与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授从高校科研成果里共同孵化了全球首台可以做连续海水电解质氢的装置。我们认为这样的技术是具有全球领先性的,但对于技术具有先进优势的项目,往往面临如何在产业中找到落地的应用场景,这就需要有很强的产业化能力,正好我们研究院和中海油、深能源等大型能源企业有战略合作,所以我们共同合作孵化了深海氢能示范工程,并给予科研投入的支持。这样相当于我们为技术的创新找到了行业的应用场景,通过赋能解决了项目落地的难题,这就能发挥我们早期投资机构的优势。

总之,作为深耕硬科技赛道的早中期投资机构,要有四个“过硬”的本领,即最好有一个硬核的项目来源体系,一支懂技术、懂产业的硬核投资团队,一颗稳如磐石的硬核内心,才能积累出硬核的投资业绩。所以,我们更多的精力是要做深度的挖掘和精心的培育工作,面临市场有热度的行业,我们仍然会基于我们对趋势的前瞻判断,对行业的深刻理解,选择有技术能力和应用落地可行性的公司去做投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陪跑并成就具备拼到第二阶段且综合实力较强的伟大企业。

力合者,事竟成;思远者,行无疆!

李昀宏:这个话题是一个好话题,我觉得比较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新能源行业投资确实比较火热,这是一个好事,说明行业有吸引人的地方。太史公在《货殖列传》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新能源赛道空间大、确定性高,同时赚钱效应明显,这是吸引大家进入这个赛道的重要原因。

银鞍的投资理念是 “看清本质、洞悉未来”。银鞍资本的风格是不追逐热点,而努力看到和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热点。对于投资,银鞍最看重的是企业是否有竞争优势,这是最本质的东西。如果一家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生产力提高、成本降低、性能质量的改善,那这家企业就有核心竞争力,至于它是否是热点不重要。反之,一个项目不管别人多看好,无论有多火热,如果不符合我们的投资原则,那我们也不会投,我们坚持的是理性投资。过热的市场是情绪化的、群众性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扭曲。市场之所以过热,甚至丧失理性,很多时候是因为羊群效应,因为对事物的本质理解不够,对人性缺少必要的警惕,只能追随别人所致。

另外,银鞍资本的风格也跟我们的背景有关,我们的股东中化、惠生、亚鑫等都是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为主业,以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集团。因此,银鞍资本秉承产业投资的路线,更多的关注技术和工艺的突破性及先进性、工程化能力、产业化前景、运营管理能力、成长逻辑及路径等,更多地思考一个细分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们最近投资一家电芯制造企业并非是因为这个赛道是热点,而是因为我们看到当前电芯制造环节的技术发生了扩散,技术门槛在降低,这个阶段竞争的核心要素逐步演变为资源是否充分、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大规模生产的运营能力、团队管理是否高效、合作方及客户是否优质等等,这些要素将决定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经营结果,而不仅仅因为锂电行业当前火热就盲目投资。  

最后,回到“新能源行业投资是否过热”这一话题,任何产业发展都有客观的规律,潮起潮落都是正常现象,但运行的具体轨迹是无法预测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火热不可持续,也许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行业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改变。面对火热的市场,银鞍会坚守本质的东西,在过热的时候如果没有机会,银鞍可以什么也不做,只做研究,准备迎接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未来。 

廖庆:我来回应一下主持人的问题,热点肯定是前面几位说的。作为我们天风天睿来讲,这个行业到底能够走多远?这个行业往后的技术怎么迭代更新?这是我们天风天睿的整个团队要研究的问题。新能源赛道在2009年提出的叫什么?“百城千辆”,到现在走过了10多年的时间,现在行业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百城千辆”这个概念,2020年国家出台了政策对氢能源汽车也提出了“十城千辆”的要求。那么,推而广之,从整个锂电池,到氢能,可能以后还有更高的技术会出现,热点肯定会不断的更迭。另外,我觉得整个赛道前半场的格局已经慢慢形成了,不管是巨头也好,还是整个电解液市场也好,或者产业分支,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铜模也好,上半场已经形成了。未来下半场,包括锂硫、锂空气电池、半固态电池扩充到全固态电池、还有钠离子电池等等,各种技术能不能出现革命性的更新,就关系到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热点。所以我们认为,热点是会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而不断产生的。 

林霆:新能源这个行业其实风险大,我们经常跟同行分享或者跟我们的投资人LP分享这个新能源行业的风险的时候大家都感受不深,因为他们都没有经历过。只有真正经历过这个周期起伏,经历过失败才能够感受到风险带来的伤害有多强。没有经历过十年前欧洲太阳能双反,没有经历过中国2018年,就体会不到美国对中国光伏征收惩罚性关税有可能对这个产业带来的伤害和风险有多大。如果没有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没有经历过在2008年左右去投的光伏、风电所遭受的这几年非常痛苦的煎熬,你可能就不太会去关注比如说现在光伏行业或者其他的一些锂电行业有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供应链洗牌等等这些风险因素。 

因为说实话新能源这个行业因为它具有减碳的属性,所以跟其他的产业区别很大,比如它的经济外部性你怎么去看?它的政策相关性你怎么去理解?它的这种周期复杂性、要素多样性等等一系列有非常多独特的特性。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个学习曲线,我觉得学费总是要交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尽管现在很热,但是还是要保证谨慎的态度,做好风险防范,多研究产业,把对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的技术、产业链、系统、格局多认知深一点,再出手可能会更加稳妥。

王晓玲:我们是一家纯民营的投资机构,我们的LP包括高净和政府,这两类投资人的属性都注定了我们的投资不能失败,是一定要有收益的。所以,我们在投资方向的选择过程中,不追热点,而是基于国家政策、技术、社会需求、经济周期去选择重点布局的方向。以锂电为例,我们经过长期布局,已经在产业链中构建了坚实的根据地,具备寻找结构化机会的能力。

从行业发展阶段分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阶段,电池产业中有很多不同的细分赛道,不同的细分赛道都位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大部分细分赛道已经非常成熟了,目前这个时间点,需要谨慎判断。

我们也受托为很多地方政府去做新能源行业研究,尤其是一些产能布局的时候,一级市场也好二级市场也好,我们会扎根到产业里面,预判未来3到5年的市场空间,以及行业增长拐点的状态。我们对新能源整体的态度,风口赛道我们是谨慎的,对于一些降本增效的材料迭代,相关的延伸产业我们是长期看好的,也是我们一直在重点布局的。

谢意:我就再补充几个我自己的一些小的看法。第一个就是作为投资人我们认为像新能源包括像双碳领域其实是一个长期的有价值的事情,包括国家定的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本身也是长期的目标。第二个也是包括新能源领域或者双碳领域政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今天可能我们重点讨论的就是新能源这一块但是其实在双碳这样的顶层设计之下,包括我们重点在看的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关于碳市场这一块。2021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启动了全球的碳市场对标欧洲,欧洲现在有6到7千亿规模的,据说到今年年底到明年出我们国家要重启CCER这样的交易市场。包括昨天上海市发布了新能源电力碳达峰的实施方案,说不准什么时候有新的政策出来就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投资热情是短期的投资情绪,资本是逐利的,这几年随着投资门槛的提高,投资的收益率、成功概率的降低,相信大家会对这件事情更理性一点。 

祖玮屹: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政府背景的基金来说,我们实际上也不是一个追热投热的一个策略,就像我一开始介绍的,我们很大的一个策略就是围绕着我们本身这个新区发展的一个城市发展策略,这一点是特别关键的。城市发展策略代表着什么?代表着我们手上是有市场的,所以从这个生态的建立来说,首先我们把下游把在手里,这个其实在我们进行这个投资得很多的这个协议签订的时候是非常灵活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有的园区建设都是分布式的光伏,如果需要储能的市场我就会优先对接给我们已投的技术比较领先的企业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可以拿自己的订单跟企业对赌的,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下游到上游的小生态。 

第二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拿我们沣西新城基金举个例子,除了市场以外我们自己也在下场,我们自己做了一个电解液厂为上游下游的企业做配套,这是我们混合所有制的公司。通过很多生态式的布局其实也是能够对抗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举个例子,你投了一个负极的材料的公司中间有一个很特别的投资条款,它未来的所有的产线,实际上生产正极和负极的材料的设备很多情况下都是共用通用,未来一旦发生风险,正极的材料是可以以扩产能的方式重新进行重组的,从各种生态上来讲是我们抗击风险的形式。 

现在新能源过热大多数来源于两个点,第一点是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涌现,还有一个点是来源于新能源汽车交付的量不断攀升,包括储能电池现在供不应求的现状,大家感受到这个行业是在飞速、蓬勃、无限地扩张的,但是实际上由于新能源本身的一些属性决定,它的产能扩张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不管是产线建设、产房建设、产线安装、调试,实际上在这轮之后就会看到关于这个产能过剩的情况。关于这个情况,我们会通过一些自建的生态一部分地去抵消对我们的影响,抵消这种不确定性。第二,就是要往上游走,其实我们去看宁德时代、比亚迪,他们做的很多布局,从某些角度来讲,当时从爆发性的角度下,从下游获得了爆发性的成长,回归理性之后他们也在上游的材料部分一直在做充分的布局。我相信在双碳的领域一直往上游走,始终是没有错的。

董一鸣:谢谢各位嘉宾精彩的分享,从各位嘉宾精彩的分享可以看到新能源赛道是百舸争流,各个技术路径都是有不断的创新,有不断的很多的投资机遇。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今天在台上精彩的分享,也是希望台下的各位朋友从今天嘉宾的分享中能够得到一些启发,能够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