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加班、没有KPI,真“佛系青年”都去寺院打工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433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不加班、没有KPI,真“佛系青年”都去寺院打工了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487字)

2小时前 不加班、没有KPI,真“佛系青年”都去寺院打工了

来源:猎云网
去寺院上班,是不是一个好去处?到寺院工作到底怎么样?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开菠萝财经(ID:kaiboluocaijing),作者:苏琦。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今年以来,互联网巨头频传裁员,有一种令人心动的offer来自寺院。

前不久,浙江湖州白雀法华寺就因一则招聘信息登上热搜,该寺招聘文史资料整理专员,转正后月薪1万,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据法华寺工作人员称,目前已有上百人投简历报名。

要知,在今年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打工人不但接收着就业形势严峻、加班压力太大的负面信号,还在住房、婚恋、教育等方面焦虑不断,急于寻找一种解决“精神内耗”的路径。

去寺院上班,是不是一个好去处?到寺院工作到底怎么样?年轻人既好奇也担心一系列问题:工资高吗,岗位要求高吗?有特定规矩吗,比如需要出家或信佛吗?饮食只能吃素吗?

开菠萝财经找到三位在寺院工作的年轻人,一一为你解开疑惑。

他们表示,除了有专业要求的岗位薪资较高,其余岗位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在成都、济南等城市工作的他们,月薪在3000元左右;寺院里的工作,非但不乏味,还非常有意义,工作充实的同时KPI佛系,基本无需加班。另外,寺院岗位对宗教信仰没有强制要求,有些寺院有专门的员工餐、菜品丰富。

这三位年轻人都提到,在寺院打工,最重要的是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当然,寺院的工作也是自由的,如果想体验,不妨投递简历试试,如果“修行”过后觉得“自己该走了”,可以返回城市,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

寺院工作:不加班不内卷,不用吃斋念佛

如今,寺院里的僧人们还维持着清修的习惯,凌晨四点就要起来准备上早课。不过,在寺院里工作,时间表不需要和僧人们保持一致,但有各自的忙碌。

七七在一家寺院内的文创礼品店做销售。她在城西住,每天早上6点半从家出发到站点等班车,8点到达寺院,然后开始打扫卫生,做完准备工作,静静等待游客陆续前来。

寺院周末和节假日的游客多,七七的工作也更忙,所以她的休息时间和一般的打工族不同,是周一到周五轮休。

成都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在院内一间茶室担任主理人兼茶艺师的净毅,作息和互联网行业保持一致。

茶室有三层楼,6个工作人员早晚班交替工作。净毅每天早上10点前到达茶室,和同事一起打扫卫生、清理器皿、生炭、压灰、依据对应的节气插花,中午11点正式对外营业。接下来的一整天,他都要重复点茶、上茶、解说等工作,有时还会组织小型茶会和培训。

寺院的工作很充实,但不“卷”,因为KPI佛系,也基本不用加班。

净毅上下班都要在钉钉打卡,但几乎没有加班。“到了晚上9点以后,园区需要关门清场,周末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净毅称。

“留野锦里烧”是一家寺院传媒部的摄影师,她每天早上8点在钉钉打卡,之后就背着相机在寺内闲逛,拍新菜品、拍文创产品、拍建筑、拍僧侣、拍猫,拍完就顺道在师兄那里留下吃饭。她形容平日的工作就是“玩儿”,基本没有KPI,“晚上6点下班后,有时甚至还想再‘玩’一会儿”。

在寺院工作,更多靠自觉,需要学习的知识也不少。

“岗位对佛学知识储备没有特别多的要求,但我要为游客介绍我们的文创产品,如果毫无佛教知识,怎么给游客讲?”七七称。

过去七七对寺院的了解仅限于烧香拜佛,入职后,会在工作之余,每天了解一个寺院的建筑及其历史典故,记下各大殿的匾额、法器、菩萨等。“我遇到不会的,就看书、上网查或者向导游请教”。

称呼,也需要记牢。七七介绍,“寺院里,对剃发出家的法师叫师父,对带发修行的居士叫师兄,同事之间互称师兄。打招呼的时候, 如果遇到师父、居士或者信佛之人对自己说‘阿弥陀佛’,需要礼貌地回应‘阿弥陀佛’”。

“工作餐是什么样”,也是寺院内工作人员经常被问及的话题。留野锦里烧所在的寺院,不包住宿包三餐,可以租住寺院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但房间不大;吃的则是寺院食堂的素食。“寺院里的素斋主厨经常研发新菜品,厨房的装备也非常现代化。我觉得菜品很好吃,所以很适应寺院里的饮食。”

净毅所在的茶室还会协助寺院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成都出现疫情时,会煮一些绿豆汤送到核酸检测点;每年腊八时节,也会煮腊八粥赠送到附近的社区……

七七作为寺院员工,会在特定食堂吃专门为员工提供、荤素搭配的餐食。不过,佛教每个月的阴历初一和十五都有法会,法会仪式结束后会向游客或居士提供素斋,七七也会随他们一同去吃。

为何来到寺院:有人“逃离内卷”,有人“与佛结缘”

他们为什么选择去寺院工作,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

他们中,最常见的一类人,是因为“想逃离内卷”而进入寺院。

“内卷”,被人类学家项飙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想要破解这种死循环,不想再被无意义感和精神内耗折磨,“逃向佛祖”、“给佛祖打工”成了一批年轻人的选择。

此前《三联生活实验室》曾报道过一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女生慌慌的故事。她曾在某头部互联网公司担任内容策划,但因为“工作机械执行、没有成就感、工资不高、发展空间小”,选择裸辞去寺院做杂志编辑。“我卷过,如今我不想卷,因为我看不到我卷的目的是什么。”她称。

当然,除了将寺院当成现实生活的“避难所”,还有人去寺院是因为“佛缘”。

净毅以前在深圳做销售,卖电子产品的配件。四年前,他去成都旅游,到文殊院喝茶,当时就被寺院的氛围吸引了。他本身是爱茶之人,看到文殊院正好有一个“一年全脱产”的学茶计划,觉得这是冥冥中的机缘,便把工作辞了,来到成都学茶、扎根。

“当时,很多人包括父母都表示不理解我的决定,因为深圳的待遇也比成都好,我的工作处在上升期。但当时的我是想过来学习,顺便换一种生活方式。”净毅称。

学成一年后,刚好寺院给了他一份差事,他便留在了茶室,在师父的鼓励下,一边运营茶室一边结交五湖四海的茶友,不断磨练自己。

“这份工作工资待遇不高,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我把这份工作看成是一次修行。”净毅说,与之前的销售工作相比,自己似乎更适合做茶艺师。“因为我不太善于交流,销售工作做得很心累,现在煮茶喝茶,安安静静地,我做的很开心。”

同样被寺院氛围吸引的还有“留野锦里烧”,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她在招聘网站上找工作,只看到要招聘摄影师,并不清楚是一份来自寺院的招聘,便想着试一试。

到了地方,她才发现是寺院。行政人员先让她填了一份表格,其中一项是宗教信仰,信佛者优先,没有宗教信仰也可以入职。等到主管看完她的作品,当场就敲定让她来上班。“这可能就是缘分吧,其实当时的我还是新手,是上班后才进步了很多。”

面试过后,她在寺院里溜达,立刻喜欢上了这里的氛围。“寺院里都是中式园林建筑,还有一条长满青苔的小道,有师兄穿着禅服坐在地上敲空灵鼓,我和其他游客一起驻足看了会儿,突然就特别喜欢这个地方。”她称。

七七进入寺院,则是因为“当时正经历人生的新阶段,‘佛祖’恰好出现了”。

七七之前在大城市的烘焙工作室工作,结婚之后在一家网店售卖烘焙原料。为了孩子上学,她回到小县城,并在老家买了房。当时在网站上看到寺院的招聘启示,“岗位急需用人”,通过电话面试后,她直接去上班了。

她把在寺院工作当作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开始,“环境不错、工资稳定,休班的时候还能照顾家人”。

治好了“精神内耗”,也难免有新的烦恼

在寺院环境的熏陶下,工作修行两不误,许多人工作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七七在寺院工作了小半年后,感觉到自己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每天早上也会去殿里上个香,融入了寺院的生活节奏。“在别的地方工作,心里会有很多噪音杂音,但在寺院这种特定环境下,心慢慢安定下来,不再去计较一些琐事了,有什么心事也会在早上上香的时候,向‘佛祖’说一下。想通了,就感觉生活还挺满足的。”

净毅发现,最近很多客人会专门抽一天时间,来茶室“出世”。他非常享受专注做茶的过程,入坐前就会跟大家讲规则,喝茶过程中,尽量不要说话、不看手机,去品鉴感受这杯茶。“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感知的滋味不同,不要受他人影响,等我们全部喝完后,再互相交流。”

“他们带着苦闷而来,想要寻求答案和寄托,浮世当中总是缺少一处能让人专注心神之地,而我想创造它。”这种时候,净毅会拿出“简简单单的一杯茶”。慰藉他人的过程,也治愈了净毅自己。

他的“精神内耗”被治好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原本的工作环境中,周边的人都是卯着劲往前冲的,“如果你不冲,就会被看成是另类,还有被淘汰的风险”。现在的净毅更随心了。

“佛法是心法,修行先修心。”净毅的想法是,不管做什么选择,都要随心。“如果在寺院感觉到开心欢喜,就可以来,如果说你是被迫的或是看到别人说好,就不必要来。随着成长,每个人都需要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当然,世上本无完美,“精神内耗”被治好了,也会生出新的焦虑。

这两年,净毅一直在精进自己,比如去茶山学习从生产端到制作端到最后品鉴端的全过程。他有自己的打算,由于工资只够维持基本生活,他看到朋友喝茶、送礼的需求,在2020年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做茶叶买手,并通过社交平台以茶会友。

“留野锦里烧”后来也因为现实的原因离开了寺院。虽然这份工作准时上下班,同事都很好相处,但她还是觉得“该离开了”,因为这份工作不太饱和、工资较低,“这种状态太像退休了,想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后来她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老板提倡的狼性文化让她一时间无法适应。成都本就很少有晴天,每次出太阳的时候她就心痒痒,痛恨自己被困在一模一样的高楼和一模一样的格子间里,每当这时,她会十分怀念以前在寺院喝茶逗猫、拍照闲逛的日子。

她说,此前自己的同事基本都是因为信佛或者向往诗花瓷茶的环境而来,寺院里的工作更适合对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感兴趣,更看重精神世界的满足而非追求世俗成功的人。

环境还在继续变化,对这些人来说,不管这份工作还会做多久,都是一份宝贵而独特的经历。在简单规律的工作生活中,他们治好了精神焦虑,同时也习得了一种思维习惯,那就是,凡事皆有因果,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也不要忘了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努力靠自己过上更自由、更随心的生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