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腾讯在To B丛林中磨出一把利刃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other/intra/2022-08-20/doc-imizirav9010524.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腾讯在To B丛林中磨出一把利刃

广告
bdaf-3ff23b9aadfdfdbda582979ac01d6e45.jpg

  8月17日,腾讯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其中,总营收1340亿元,“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422亿元,占总营收的31.5%。

  财报指出,To B业务成为腾讯收入的重要支柱,连续五季收入占比超30%;因收入结构得以优化,降低成本,企业服务毛利率环比提升。

  2021年第四季度,腾讯把To B业务目标定在了“健康可持续”上。这一目标提出至今,已过去大半年时间,期间,腾讯的To B做了这样几件事:

  一是提高产品自研竞争力,“聚焦高质量的收入增长,优先专注自研产品同时减少亏损项目。”

  本次财报也指出,PaaS方面,TDSQL数据库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占2022年第二季企业服务营收超过5%——这是腾讯首次在财报中,披露数据库产品的收入增幅。

  二是鼓励产品被集成,而非一味死磕总集成和转包的做法。

  此前雷峰网也多次写到,重营收规模、重发展增速的阶段将逐渐过去,聚焦在高毛利、标准化的产品上,调整收入结构,会是云厂商的必经之路。

  三是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于今年7月,宣布成立政企业务线,持续深耕政务、工业、能源、文旅、农业、地产、体育、运营商等领域。李强出任政企业务线总裁,全面负责行业团队管理和区域业务拓展。

  不久前,腾讯还宣布自研业务全面上云,上云规模突破5000万核,累计节省成本超30亿,这也为腾讯在面对B端客户时,增添了更多底气。

  其实从财报整体而言,这张成绩单难言理想。“净利腰斩”这样的字眼,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腾讯的处境,算不上是顺风顺水。

  再看中国云市场,也仍处在动荡变化之中,局内人无一不被内卷和焦虑裹挟。

  但越是逆境之中,越是筋疲力竭,就越该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一把磨了十五年的利刃

  “自研产品”,是腾讯To B选中的刀刃之一。本次财报中,以数据库为首的自研产品,所给出的成绩,证明了这把刀刃日渐锋利,可供腾讯在To B的丛林中披荆斩棘。

  此前我们在《云·五问》曾分析过,为何国内云厂商一直不如国外同行赚钱:

  通常来说,云厂商的成本结构通常包含基础硬件和软件研发两部分。与之对应,云厂商提高利润率的方法主要有:通过扩大用户服务数,做大基础设施规模,靠规模效应摊薄硬件成本;控制定制化项目和集成项目的规模;多做毛利率高的标准化产品。

  但要想做好数据库等高毛利的产品,谈何容易。有业内人士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指出,数据库是基础软件的三架马车之一,关乎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可这一领域属性重、壁垒高,需要花费极大的时间、资金、精力,厂商必须戒骄戒躁,沉下心来长期投入。

  利刃磨成,非一日之功。“长期投入”应该有多长,没有标准答案,而腾讯云数据库已经度过了十四年。

  故事可以追溯至2007年,当时腾讯内部开始需要做增值业务、计费业务等泛金融场景的支撑,迫切需要符合数据强一致、稳定可靠、系统高可用性等特性的数据库。

  2009年,腾讯进入开放时代,诞生了开心农场等代表性产品,但全面开放策略同时也带给腾讯巨大的技术挑战。当时互联网行业也逐步进入全民社交的高速发展时代,每秒亿级并发的场景比比皆是。

  腾讯云CTO王慧星回忆,当时的全面开放策略之下,腾讯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接触逐渐增多,一些游戏厂商将自家游戏业务接入到QZone、QQ秀等大流量平台时,经常会被上面的用户流量一下子冲垮。

  “在面对海量互联网用户高并发,面对一些对延时很敏感的业务形态时,大家意识到,腾讯是可以在这个地方去做不少事情的。”

  这一阶段,支撑腾讯计费支付业务的腾讯数据库,在7*24小时高可用、数据强一致的基础上,对高性能吞吐、分布式水平扩展、分布式KV存储等进行了研发布局,帮助摆脱业务系统流量对服务器数量的依赖,以及突破了性能瓶颈、数据可靠性保障、高可用等“不可能三角”的技术难题。

  当时在腾讯内部,部分业务对数据库不仅仅要求纯交易型(OLTP)的能力,还需要比如复杂的关联查询、或者按天汇总等偏分析的场景支持。

  简单来说,OLTP侧重于记录事件的发生,但当记录的内容累积到一定厚度,我们需要对此作出总结分析时,OLAP就该登场了。

  从2011年开始,腾讯云相关数据库团队,开始关注PostgreSQL数据库的研究,并在2014年开始正式探索OLAP型数据库研发与应用,布局安全可控的分析型数据库领域——这便是现在的TDSQL-A的雏形。

  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兴起,数据库走到上云时代,数据库产品服务的提供也逐渐离不开云为基础。腾讯数据库产品能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经历了公有云上海量实际用户场景的打磨。

  在2014-2020年期间,国产数据库走向行业大规模应用,也是腾讯云数据库更直接走到台前的一段时期。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采用互联网分布式技术架构的银行,也是首家核心系统未采用Oracle等集中式商业数据库的银行。在其背后,TDSQL作为其分布式数据库底座承担了非常核心的作用。

  “那是TDSQL第一次作为交付型的产品,真正使用到银行的核心系统里面。”腾讯云相关人士向雷峰网回忆道。

  从多年前的内部增值业务、计费业务等泛金融场景起步,腾讯云数据库先后经历了赋能互联网新兴产业和民生政务两大发展阶段,近两年,金融行业逐渐成为其主战场。

  在金融领域,淬炼至极致

  但这场比赛才刚刚进入到拼刺刀见血的时候。

  如果说数据库是皇冠明珠,那金融数据库,大抵就是明珠上最夺目的一点光芒。

  核心系统数据库存储着银行核心交易信息,包括用户财务数据、银行交易记录等重要信息,银行在核心系统数据库替代方面尤为谨慎。

  金融数据库地位之险要,说明了银行为何迟迟难去IOE,也说明了金融核心国产替代为何势在必行。

  过去数十年内,数据库的牌桌上鲜有中国厂商的身影,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出现,让国产数据库有了更多底牌。

  当数据爆发式增长,甲骨文这类集中式的数据库处理起来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个背景下,分布式数据库应运而生。分布式数据库能够根据需求弹性伸缩,能处理几乎无限量的数据。

  曾有知名数据库厂商CTO对雷峰网表示:“相比于传统单机版的经典数据库,由于其积累的时间更长,国产数据库的成熟度肯定还是会差一些。但是在云数据库领域,我国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差距,甚至在一些高并发的场景上,国产数据库更具有优势。”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主管部门密集出台文件,推动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行业加快实现自主可控技术创新。面对“卡脖子”的现实困境,银行核心系统的全链路信创国产化尤其紧迫。

  银行业也开始尝试引入国产数据库技术替代国外数据库,但出于稳定性的高度谨慎,国产数据库还是多被应用在互联网核心以及相关外围系统中,在业务种类多、流程复杂的传统核心系统中应用,被视为检验国产数据库的试金石,也是行业里程碑式的挑战。

  以昆山农商行核心系统替换为例,基于国产分布式数据库腾讯云TDSQL打造的新一代核心系统成功投产上线后,高频帐户类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在300毫秒之内,查询类交易平均交易响应时间在100毫秒之内,96秒能完成10万笔社保代发,性能远超原核心系统,在全国同类型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昆山农商行仅是腾讯云数据库服务的众多银行之一。据统计,腾讯云分布式数据库TDSQL已服务近半国内TOP 20银行,TOP10银行中服务比例高达60%,包括中国银行、平安银行等。

  在金融行业“攻城拔寨”的过程,自然满是艰辛。

  腾讯云数据库技术负责人潘安群曾向雷峰网感慨,“每次的POC测试都是对抗性的,友商坐在对面,甲方坐在旁边,都盯着看,完全是检验产品和技术实力的赤身肉搏战。”

  他们所面对的客户,从互联网银行到农商行、城商行、股份行,再到国有大行。在“面对疑虑、消除疑虑、获取信任”的不断循环中,腾讯云数据库得以稳扎稳打,稳步向前。

广告

  大量的摸底测试和POC测试,考验重重,也让团队养成了“人有我无,就敏捷跟上;人有我优,就继续保持和优化”的好习惯,整体团队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这种“边战边学”,让腾讯云数据库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在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创新迭代力。

  据了解,腾讯云数据库目前已形成较为全面的产品矩阵,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SaaS产品四大部分。

  今年第二季度,云原生数据库TDSQL-C新版本正式对外,在云原生架构、基础硬件能力、自研内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缓存场景、大数据集等场景中,新版TDSQL-C对比传统云数据库有近200%的性能提升。

  首款软硬件结合、高速低延迟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KeeWiDB,和实现300%性能提升的Redis高性能版本,也同样在这一季度发布。

  长期以来,腾讯“产品强”的口碑都是众所周知的,但那是To C互联网时代的美誉。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腾讯能否在To B领域中延续这样的美誉?或许,数据库会将这样的故事延续下去。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