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20亿巨头承认造假:这个赛道没3个亿别干,会死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40621.html?from=article_lis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20亿巨头承认造假:这个赛道没3个亿别干,会死

122bad91093ca067c21f284f97e38092.jpeg

市值约120亿的名创优品,今天做了一件影响行业的事:公开道歉,承认自己打了擦边球——作为土生土长的国产品牌,却对外宣传自己是“日本设计师品牌”。

真正的事实是,所谓的“日本设计师品牌”只是“日本设计师参与设计的品牌”:2015年-2018年,它曾聘请三宅顺也担任首席设计师。公开信里,它评价这是创业初期走过的弯路,是错误的品牌定位与营销行为。

说好听点这是一种错误,说难听点这是一种“间接欺骗”。

在资本市场,自其道歉以来,股价跌去了10%;在消费市场,预计也会对品牌造成一定损伤。目前,名创优品拥有5700万会员。

当然,这件事也折射出了新消费品牌创业的不易。这种“不易”的核心,就是品牌从零到一太难做了。名创优品初期的“品牌欺骗”,或许饱含了创业者的无奈,是客观形势下被迫选择。或者说,如果名创优品初期不这么做,它根本跑不出来。

 90%的新消费公司死于品牌

新消费公司要实现所谓的“成功”,有多难?

据铅笔道粗略统计,过去6年,90%以上的新消费企业都已死去,还有约10%的公司还活着,但跑出来、看到曙光的公司极其之少。

能跑出来的公司有哪些显著特征?

一,已经成功的老板再创业,公司成立之初,手里就准备了3亿、10亿,比如瑞幸,前老板陆正耀手握3家上市公司(神州租车等)。

二,已经干了10年20年的老企业赶上新消费热潮上市。比如蜜雪冰城,97年便成立了。

以上两类是主流,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幸运儿”,比如名创优品、奈雪的茶:要么打了不少擦边球,要么撞上了时代的运气,得到了足够多的资本青睐——当下形势,这些早起鸟儿们遇到的运气已经完全没有了。

为什么初创新消费品牌跑出来的难度,远远超出创始人的做的最坏的准备?因为新消费创业对品牌门槛要求极高:如果没有品牌,消费者只会把你当成“品类”或“山寨”,这种前提下,大部分企业很难突破1000万营收。

据铅笔道观察,过去7年,多数新消费公司最终都做成了一个“几百万营收”的生意,净利润10%左右,百十来万利润。坚持个几年后,创始人便选择了主动离场。

其核心原因就是——品牌没做起来,而做一个品牌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一,一个新品牌需要砸非常多的钱。据铅笔道统计,新消费公司要突破1亿营收,起步资金3亿元。过去1-2年,优秀的团队搞定500-1000万天使不难,但500-1000万全砸下去也拿不到漂亮的销售数据,导致A轮、B轮尤其困难。

为什么?钱太少了。500-1000万只够做出产品+铺设部分渠道,对于“打品牌”来说,连炮灰都算不上。据铅笔道观察,新品牌的第一轮正式推广“轰炸”,就得至少花去100万。

二,光砸钱都不够,而且需要砸足够长的时间,3年、5年甚至10年。

以手机行业为参考:2012年,国产手机集体转型高端,“高端手机”便极度依赖品牌打造。而即便是中兴这样的实力选手(营收突破1100亿),在品牌投入面前依然犹豫不决。一位中兴手机高管曾私下透露:“打造品牌是一个长期投入,很可能叫好不叫座甚至没有回报。许多厂商还没有足够信心打造品牌。”

10年过去了,确实如此:只有华为一家品牌真正在“高端手机”上立住了。中兴的努比亚品牌失败了,小米、OV也不能算成功。

 名创优品为什么打擦边球?

因此,名创优品为什么要剑走偏锋,说自己是“日本设计师品牌”?因为它如果不这么走,品牌可能一开始就连水花都溅不起多少,很快销声匿迹。

新消费品牌的打造依赖这几大要素:

一,团队特质——海外生活方式基因。比如过去5年,新消费品牌打造的一个重要逻辑——创始人是留学派,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希望把国外生活方式带入到国内。以此为逻辑,真格基金等TOP机构投了一大批留学派。

但这个思路在名创优品上行不通。其创始人叶国富是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家:70年代在农村出生,读完中专去打工,再开低端饰品店。这个背景在同龄企业家中算不错了,并且励志。但无论如何,与“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贴不上边。

二,产品品质基因。产品质量更好,比如更好的原材料、更好的味道、更好的设计外观……而这一条路,名创优品也会走得有难度,它的商品售价便宜,品牌与“性价比”更贴合。

显然,这些大势以及自身的短板,叶国富是非常清楚的。但怎么办?于是选择了擦边球。宣传自己是“日本设计师品牌”,很容易建立品牌信任。尽管国产品牌已经崛起,但在2015年前后,消费者对本土品牌还是缺乏足够信任的——认为国外品牌才是好品牌。

当然,在一个准入门槛很高的行业,新进玩家难免会经历“从灰色到白色”的阶段。

比如字节跳动,今日头条APP推出时,其内容是毫无版权的:它行走在灰色地带,但当企业有钱了之后,开始面对、解决版权问题,从灰色变成了白色。

再比如京东,在电商初期,它销售的产品多半是线下库存款。但当京东销售额上来之后,立刻拿到了品牌的官方授权,从库存款进化成了“官方款”。

因此,在适可而止、积极补救的情况下,灰色过往不完全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家企业曾经打过擦边球,但只要它意识到了错误并保证未来不会再犯,依然有机会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