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做好管理其实就这几点,你做到了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1671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大家好,我是大白,今天跟大家聊聊“优秀”!

我们都知道,优秀是比较出来的。有了对比,才有了差距;有了差距,才有了评价。

比如,我们身边的那些可以称为“优秀”的人,他们有的升职速度极快,有的专业能力极强。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有明显超出正常水平的“能力”。

那么,他们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他们以前做了什么,导致了他们现在的“优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01 工作数年后

是什么拉开了同龄人的差距?

为什么起点差不多的人,工作几年后,人生却有着天壤之别?

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是智商吗?是学历吗?还是家庭背景?

其实都不是。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

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你把工作当成敷衍,那工作就对你敷衍;你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计较于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你也一定走不远。

真正优秀的人,会把工作当成修行。因为他知道,把工作当修行,不断磨炼心性、精进自己,不仅能成就事,也能成就人。

1.修炼心性,拒绝情绪内耗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不委屈,没有谁做得比谁更容易。

有的人内心很脆弱,稍不如意,就自怨自艾,在情绪的内耗中日渐沉沦。

比如,领导批评了两句,就情绪崩溃了,整天无心工作;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他们心性很差,扛不住工作的压力,做事容易半途而废,最终难以成大器。

但也有些人,会把工作中困难和挫折,当成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

在他们看来,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磨砺心志,厚重人格,是终生的财富。

给大家举个例子:稻盛和夫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工作。这是一家即将要倒闭的公司,员工工资的来源是银行借款,而且迟发薪水更是家常便饭。

员工工作积极性很低,到处弥漫着消极怠工的情绪。稻盛和夫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经常和同事一起吐槽公司。

后来,同期入职的同事纷纷离职,稻盛和夫也有了辞职的念头,可因为无处可去,所以只得留下。

面对严酷的现实,稻盛和夫逐渐领悟到,茫然度日只会让人消沉堕落。不管是留还是走,如果不摒弃怨天尤人的态度,人生就不会出现转机。

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研发中,以此来忘却现实的苦恼。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渐渐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由于太过投入,连回宿舍睡觉都觉得麻烦,他干脆把锅碗瓢盆都搬到研究室,没日没夜地埋头研究。

在这样的过程中,他的烦恼消失,心境平和,研究成果开始不断显现,工作变得越来越顺利,从而也为他之后创立京瓷奠定了基础。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一旦你爱上了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看作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不断磨炼意志,承受住考验,并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收获事业的成功。

记住这八个字:借假修真,借事修人。

你遇到的挫折、困难总会被克服,都是假的,真的是你从困难中收获了什么,成长了什么。

你也要知道,所有你现在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修炼你自己。

2.修炼能力,实现自我增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能力范围内做事情,你会觉得非常舒适,但却是自我设限。

而当你所做的事情超过你的能力边界时,你会觉得非常沮丧、痛苦和迷茫。

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工作中的痛苦和迷茫,实际上是一种提醒,提醒你有一些重要的东西需要你去学习了。

比如说,你觉得写文章太痛苦了,那说明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你需要多输入,向外界多学习;你觉得做管理太难了,搞不定团队,拿不到结果,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管理的真谛,你还需要修炼。

唯有在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你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业绩。

查尔斯·施瓦布是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短暂的学校教育。18岁那年,施瓦布来到钢铁大王卡耐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当别人都在抱怨工作累、薪水低,并因此而怠工的时候,施瓦布却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并且还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卡耐基来到工地办事,恰巧看到坐在角落里看书的施瓦布。

他看了看施瓦布手中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本,问:“你学这些干什么?”

施瓦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对吗?”

第二天,施瓦布就被卡耐基升任为技师。

打工者中,有些人讽刺挖苦施瓦布,他回答说:

“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认认真真地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

抱着这样的信念,施瓦布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

25岁那年,施瓦布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后来,施瓦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伯利恒钢铁公司,真正完成了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修炼能力,实现自我增值呢?

你要去承担更大的责任。能力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你的需求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如果你只是重复你容易做的事情,你的能力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但是,当你承担了更大、更多的责任后,这些责任会迫使你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获得更大的能力。

所以,不要止步于舒适区,不要自我设限,去承担更大的责任,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唯有如此,你才能不断地成长、进步。

3.修炼思维,拓展认知边界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真正能限制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认知上的困顿。

囿于当下,坐井观天,你的视野也只在方寸之间,难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习惯于经验做事,墨守成规,那你很容易陷入思维的囚笼,就不会有大的突破和成就。

人,永远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你有多大的认知,就能成就多大的事。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呢?三个建议送给你。

① 空杯心态,保持终身学习

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环境变了,行业变了,商业逻辑变了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变化,停滞不前,那你就是在退步。

所以,你要以“空杯”心态,保持终身学习,大量吸收新的知识,接受外界新事物、新思想的输入,不断打破自己,升级自己。

当你的见识越来越广,知识储备越来越多时,你才能和世界碰撞出火花,从而实现思维跃迁。

② 深度思考,见树木见森林

职场上从来都不缺乏按部就班的执行者,缺少的是那些能够看穿本质,提炼经验的思考者。

机械地、单调地重复着自己的工作,没有深度思考,那你所做的事情永远就只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不断地深度思考,去追问背后的原因,你才能看到各种表象背后的本质,见树木见森林,升级自己的认知。

③ 升级圈子,和优秀的人同行

不同的圈子,有着不同的思维认知。一个圈子待久了,就很难实现个人认知上的突破。

你必须要有“破圈”思维,和优秀的人同行,才能打开你的格局和视野。

莫言说:“人最大的运气不是捡到钱,而是某天你遇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你原来的思维,提高了你的认知,继而提升你的境界,并带你走向更高的境界。”

所以,多向外看,多向别人请教,你能少走很多弯路。

02 计划重要,还是行动重要?

1.与其左思右想,不如先搞起来

遇到事情,是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要先搞起来?

布里丹毛驴效应,或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布里丹是一名大学教授,他养了一头小毛驴,布里丹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有一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尊敬,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

这下子毛驴可为难坏了,因为这两堆草料数量、质量都差不多,而且和它的距离完全相等。

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也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看看,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尽管布里丹毛驴效应是一个不太可能的故事,但确实是现实的一种映射。有时候人总是想得太多,而没有行动,到最后反而被自己所累。

与其左思右想,不断权衡利弊,以期做好充分准备,还不如先让自己搞起来。

2.犹犹豫豫,陷入精神内耗

搞起来,就成功了80%。而犹犹豫豫,只会拖延时间,错失良机。

的确,有些决策需要慢一点。但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有超强的行动力。

张丽俊老师说,人的决策要慢,事情的决策要快。

人用错了,满盘皆输,因此要花时间去考察他,要选择合适的人。

而事情的决策要快一点,当你看到了一个机会,或者要做某一件事,不可能等你什么都准备好再行动。因为等你准备好,机会也就没有了。

就像是在战场上打仗一样,再精密的部署,都不能保证你获得胜利。形势瞬息万变,因此在有一定的准备后就投入战场,在打仗的过程中,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获胜的概率。

而且,徘徊和犹豫,极容易让你陷入内耗之中。

有一部叫做《星期六》的意大利小短片,核心就是讲内耗,尽管该短片只有三分钟,却是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

故事的主人公,在周六的早晨,一边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日打卡清单。

他计划今天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给家属打电话等一系列事。

在开始做这些事情之前,他预想了一遍,所有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和不好的结果。

他反复盘算,试图找出最佳方式。

在持续的思考下,大量的能量被消耗掉了,而琐事却越积越多。

就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但他什么都没有干,到最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觉得白白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他如果行动起来,两个小时就可以做完所有的事,结果却花了八个小时思考,什么都没有干成,让自己的心灵视界高度失序。

因此,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不要让自己进入内耗之中,而是要先搞起来。

哪怕是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搞起来,也能让我们进入到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成。

3.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先搞起来的背后,还藏着一条高手思维。就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一些人之所以老是纠结,不去行动,一方面是害怕困难和麻烦。另外一方面,是害怕失败,虽然看到了一个机会,但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认为自己不懂,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但牛人往往不会这么想,他关心的是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在做的过程中,有不会的可以学,边学边做,逐步解决问题。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了“最小可用品”的概念,指的是“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先发布“最小可用品”,然后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打磨成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

先搞起来,在复盘和迭代中,从而找到正确的路,这样远比停留在原地,不断内耗更有意义。

行动力非常重要,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勇于拍板,果断行动。但为了让我们的行动有价值,我们也可以参考如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如果收益远高于成本和风险,就立刻采取行动。

从历史的维度看,很多时候某一方发动战争,都是提前做好了准备,起码看到了成功的机会。

我们决策时也应该如此,如果发现收益高于成本和风险,就一定要积极出击。趋势就像一匹骏马,要让自己骑在马背上。

原则二:要么行动,要么按兵不动,绝不要回避或想折中的办法。

这一原则,和做手术是一样的,做手术有风险,你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但你不可能手术做到一半,就不做了。

我们在决策时也一样,一旦做了决策,并且采取了行动,就没有折中方案。坚持到底,直到做完为止。

如果你一早就打算不做这件事,那么就不要在这件事情上陷入内耗,不要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后,带着遗憾说:“要是当初做了这件事就好了。”

这样想没有意义,又将自己推入到了内耗里,要决断一些。

事实上,人生最痛苦的就是骑墙,一方面想做,一方面又犹豫,一直在墙上,就会内耗,没有价值。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凡事先搞起来,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积极主动的人总是看到问题背后的答案,瞻前顾后的人总是看到答案中的问题。

03 管理,管的是什么?

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或者公司业务的拓展,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开始负责某些管理工作,或者从事某些“类管理”的岗位。

那么,怎么尽快提升管理能力?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管理能力?

张丽俊老师认为,核心看2点就够了

第一个,看他能不能拿到业务结果。

第二个,有没有培养人。

如果一个管理者持续拿不到结果,一直完不成目标,这样的管理者一定是没有管理能力的。

持续拿不到结果,人力资源就变成了人力成本。

管理者也要培养人,因为管理是通过团队拿结果。如果管理者是团队中最大的销售,是最厉害的业务员,那么管理者就没有发挥作用。

所以业务结果和人才培养,对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如果做不好,那么就没有管理能力。

1.没有结果,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没有用

先说业务结果。

业务目标一年会比一年高,他到底能不能带领团队完成?

如果拿不到结果,一切等于零。

比如要学会给员工定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就是一根指挥棒,你考核什么,下属就会做什么。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管的是销售团队,你只考核GMV(交易额),并且销售根据交易额拿提成。

那么销售就会只冲着GMV去干,甚至会为了关单,做一些伤害客户的事。

你想通过低价的可乐搞促销,如果你只考核拉新,就会有销售刷单。

做团购的销售,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搞虚拟手机号刷单,然后将低价可乐再卖给超市,从中赚一笔。

他这么做,他的目标完成得很好,他赚到了拉新奖金,还拿到了差价。

对公司来说,表面上增长了几千个新客户,业绩也非常漂亮。

看似是皆大欢喜,实际上,对公司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因为这些账号都是无效的, 根本不会有复购。

你看,你只考核拉新数据,他就不会管你的用户体验,不会管你是否真的增长,不会管业务是否健康,他只会关心能往自己兜里装多少钱,这就是人性。

这也要求管理者知道如何拆解为关键性的指标,知道什么对你要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定目标不是单一的只要,而是既要又要还要。

定目标后,还需要有看关键数据仪表盘的能力,仪表盘就是方向盘。

美团能够在千团大战赢下来,就是内部在数据化、量化和结果导向方面做得好,这也让王兴和王慧文引以为傲。

今天的社区团购,数据化依然是美团的优势,透过数据,能快速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美团的每个管理者都必须学会看数据,领导开日会、周会,过的也都是数据。

人会骗人,数据很难骗人。从结果报表、过程报表、财务报表三张报表就能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地复盘,也能从中找到增长策略。

既然数据化和过程管理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这么做?

因为正确的动作,从来都是反人性的,很少有管理者能坚持下来。

然而一旦坚持下来,那么就有区别于普通的团队,也就等于在内部建立就起了一套高效的工作系统,有利于拿到业务结果。

2.人才培养的四重需求

培养人才,也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培养人才有四重需求,分别是:公司的需求、团队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员工的需求。

为什么是公司的需求?

丰田提出过“造物先造人”这一理念,如果一家公司没有人才,即便是产品再好,也会走下坡路,因为不可持续。

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如果产品跟不上用户的需求,那么迟早会被客户抛弃。

为什么说是团队的需求?

如果你只关注业务,可能他当前的能力,能完成目标。

但业务是动态发展的,目标会越定越高,他的能力没有提升,下一次可能就完不成了,团队的成果也将减少。

当员工得到成长时,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也就会更大,团队的利益也就更大。

为什么是管理者的需求?

我曾说过,无后备不晋升。

什么意思?如果要提拔一个管理者到更高的位置,就要看看他有没有替补的管理者。

因为如果没有替补的管理者,就贸然晋升他,不能保证他在新的位置上干得好,但可以保证老业务一定会坍塌。

所以如果管理者想往上走,就一定要培养人。

管理者要有格局,不要害怕培养他后超过你,你就没饭吃了。

而是要拼命栽培,给自己培养出竞争对手,让他们强大到能顶替你,你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什么是员工的需求?

实际上,很多员工都有上进心,有变得更优秀的诉求。

但管理者都罔顾这一点,心里没有人,只有业绩。所以一心让员工勤奋,让他埋头到当前的工作中。废掉一个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勤奋到没有时间成长。

三年五年过去了,他的能力没有提高,就害了他的一生。

所以好的管理者,不是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而是拼命栽培员工,让他能力强大到足以离开,同样也会对员工拼命地好,让他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有了培养人的思维,还要具备培养人的方法。

有一个关于人才的公式:人才=意愿*能力。

管理学大师克瑞斯·阿吉里斯曾经给能力做了这样一个定义:“能力是在需要与环境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表达需要提供了一个途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能力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需求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你看,意愿和能力是强相关的。当你找到了他的意愿,他自己也就找到了打开潜能的钥匙。

比如他原来只会剪视频,你告诉他,要是能自己拍出爆款视频,运营出来一个账号,给你几万块钱奖励,而且还给你分成。

如果他需要钱,他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如何拍好视频,学习如何写脚本、如何做竞对分析、如何运营账号等等。当他干好了,得到了奖励,有了成就感,又形成正向反馈,表现也就更突出了。

有意愿,能力不够的,很快就能补上。如果没有意愿,即便能力很强,但他不去干,也无法产生价值。

因此,找到下属的内在动机非常重要,将他想要的和你想要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激发他的意愿。

有意愿有能力,这样的人才,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责任。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看管理者有没有管理能力?

核心就是看他能不能拿到业务结果和有没有带出人。这两点,是判断管理者是否平庸的标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