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告打得多的产品,更贵还是更便宜?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market/84890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广告打得多的产品,更贵还是更便宜?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16:29

导语:令一款产品知名的主要方式之一那便是打广告,但是有广告的产品不一定价格高,价格最高的通常是不打广告的。比如奢侈品,不管是名车名表还是名包,都很少打广告。但随着近年来,产品的各种出圈方式越来越多,好多品牌方也看中了打广告这一渠道,那么因广告出圈的产品价格上是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nRXY4hQJy4XftjG0rp0P.jpg

如果你是刘备,听说有个人叫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你打算到茅庐去“顾”他。

这时候,三弟张飞说:这个“亮子”,光把功夫用在炒作上了,一定没啥真本事,至少性价比不合理。

你一定觉得这个豹头环眼的兄弟,当年杀猪的时候,猪油吃多了。

如果你是个企业老板,面试了一个高管。此人侃侃而谈,对行业了如指掌,对专业如数家珍。

但你的HR却说,这人嘴上功夫厉害,精力都用在“说”上了,做事肯定不靠谱。

那你一定觉得自己这个“猪队友”,脑袋不那么正常。

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却往往没这么聪明。

有销售人员跟你说:“我们家产品没有打广告,所以更便宜,更实惠。你买了那个知名品牌,都是替厂家交了广告费。”

我们就觉得好像很有道理。

身边有精明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买的东西是多么的划算,多么的物有所值,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它没有广告、没有宣传。

一不小心,我们就貌似智商受到了碾压。

做传销的吹捧产品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没有广告费”,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艺,成功洗脑了很多人。

即便你自己是做企业的,也容易掉到这个坑里。

有“专家”跟你说:你把做广告的钱,提高产品品质,降低销售价格,买的人觉得划算,觉得性价比高,自然就重复买,自然就口碑好。

这叫做:“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产品好了,一切都好了。

貌似很有道理,所以这个说法一直都很有市场。

作为老板,通常会有这么一个意识:

我买块土、建个厂,都觉得是个投资。做研发,搞个新技术,哪怕现在用不上,也觉得是个投资。

哪怕花钱认识了某个大人物,花几千万请巴菲特吃顿饭,也觉得是个投资。

唯独做广告、做推广,我们在直觉上就很难这么想。

虽然各种教科书告诉我们:这也是投资,积累的是品牌资产。

但毕竟品牌资产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广告也好,地面推广也好,你投它销量就上去,一停销量就下来。

所以,我们很自然而然把广告和营销推广归纳到投入上去。

教科书说的再好,自己再信任,但我们的意识里:广告和营销推广,就是跟建厂房、做研发不一样,是一笔投入,而不是长期投资。所以,企业一旦效益不好,首当其冲的就是砍“营销”预算(实际是推广预算)。

也不要怪消费者觉得他花的钱里有广告费,是“冤枉钱”,是智商税。

很多企业,都打内心深处这么认为的。

真的是这样吗?

营销专家刘春雄老师讲过一个案例:当初某品牌味精卖不动。老板说,卖不动是因为产量太小,继续扩产。规模大了就可以做广告了。

后来该品牌果然成为了领导品牌。价格也并不比其它味精价格高。

当年中国家电打败日本家电,靠的是广告战+价格战+渠道战。

不但价格比日本产品低,广告更是比你打的多。

娃哈哈的纯净水,当年投放了海量广告,却把价格直接做穿,卖到了零售价1块,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

类似的还有啤酒、大洗化等,大品牌们都是在低价的同时大打广告,成为行业领袖,比如雪花、青啤、雕牌、立白,还有飘柔 佳洁士 舒肤佳等宝洁系产品。

因为投了广告,所以有了规模,因为有了规模,所以价格更低

是不是很魔幻?跟我们直觉不一样?

有广告的产品不一定价格高,价格最高的通常是不打广告的。

比如奢侈品,不管是名车名表还是名包,很少打广告,尤其是绝对不能打大众广告。

当然,没广告的产品也可能价格很低。

很多充斥在流通市场的低价产品,一些靠模仿在市场立足的山寨产品,普遍比一般的知名品牌价格低。但这些产品大都建立在品质低下甚至低劣基础上的。

所以,广告跟价格并没有必然关系。跟广告最相关的是规模,就像上面那位味精品牌老板说的那样:“产量大了,就可以投广告了。”

跟大部分经营活动一样,广告在商业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提高效率,它提高的是市场认知效率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你的广告有效,意味着他们的选择成本更低,购买更加高效。企业的总成本反而降低了。

对于渠道而言,如果你的广告足够多,意味着经销商也好,零售终端也罢,卖你的产品动销更快,意味着资金周转更快,资金利润率更高,更赚钱。

如果你的产品缺乏知名度,缺乏推广手段,消费者选择机会小,也就意味着销售规模会小。因为你必须通过销售渠道来卖,即便你给了经销商和零售商更大的利润空间,由于担心动销风险,他们也不见得愿意给你推广。

所以,没有广告的产品必须有更高的加价率。你必须比知名产品价格卖的更高,才有活下去的机会,否则连货架都摆不上去。

而更高的价格,则进一步让消费者减少对你产品的选择。

所以,一个反直觉的商业常识是:

我们买的产品中,并不包含广告费。没有广告的产品,通常零售价格会更高且动销会更差。当然,山寨伪劣产品不在比较之列。

大广告必须跟大规模绑定,广告必须撬动规模效应,才会更加高效,小众产品不需要或者仅需要极少量广告。而大规模决定了受众人群必须足够广,而能够让最多人接受的产品往往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所以,第二个反直觉的商业常识是:

广告投放量最大的产品,往往是最大众的产品,也是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是不是很简单的常识?头些年却被所谓互联网思维的“营销”套路玩坏了:

本来经销商是提高分销效率的必备环节,却在“去中间化”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呐喊声中,把经销商搞得人人自危。

本来广告和推广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必备环节,却被“好产品就是最好的广告”、”极致产品“、”匠心精神“、“流量密码”等似是而非的概念,搞得很受鄙视,成了落后、陈旧营销方式的代名词。

很多传统企业的营销老总,做年度预算已经不敢做广告预算、不敢做地面推广预算了。否则,一提交上去,就被批成没有创新精神,被批“落伍”、被“时代淘汰”了,“不懂年轻人”了。随着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渠道上“去中间化”的歪风邪气基本消停了,头些年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也慢慢成了笑话。

但“好产品就是好广告”、“流量思维”等一些针对传播的反常识理念,还在大肆流行,被很多人接受。

不少企业都有一种幻觉,他们觉得自己的产品是最好的,人们应该抢着买。在如今互联网环境下,只要内容做得合适:搞个好文案,拍个好视频。一定可以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

于是,领导们把一个个网络刷屏的案例扔给市场部或品牌部的同事们,百雀羚、江小白、元气森林、杜蕾斯、钟薛高、花西子,反正市场上从来不缺乏刷屏的案例,一茬又一茬。

市场部的人也是一脸的蒙,现在家家搞内容传播,能够刷屏的才几个?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还低。你确定这不叫幸存者偏差?

再者,这些现象级案例,哪个没有巨量广告做支撑?

不光电视广告叫广告,终端的推广也是广告,小红书种草也是广告,坑位费也是广告,只不过时代变了,承载信息的主要载体变了,广告的形式也就变了。

这两年,假“产品主义”风行,“匠心”、“死磕产品”,成了政治正确。甚至站上了商业道德的制高点。

对于没必要掌握商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企业把所有精力放到做“好产品”上,无疑让他们觉得更加安心,认为自己这样才能买到最高性价比的产品。

于是大众和媒体对此类说法举双手欢迎。这是所谓”产品主义“的舆论和民意基础。

对于一些因为面对市场剧烈变化手足无措、心里缺乏安全感的企业,“好产品”无疑是”可控的“、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在他们眼里,好产品无非就是更好的材料、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工艺、更苛刻的产品要求、甚至是颜值更高的包装。

于是他们不停的去”钻研“产品,就像在社会上茫然的年轻人,认为多读书可以改变一切,”提升自我认知“能够改变一切一样。

但实际上,多数企业自认为的“好产品”其实是个“半成品”。

完整的产品是一套解决方案,用户角度的好产品、渠道商角度的好产品,跟生产企业认为的好产品,标准是不一样的。(详见老苗之前的文字《招商已死,招商力永生》《招商已死,招商力永生(二)》)

广告打得多的产品,更贵还是更便宜?

离开用户角度、渠道角度,离开传播和分销,去追求一个自身角度的“好产品”,是战略不清晰下的妄念,是对市场竞争缺乏安全感的自我安慰,是镜花水月的一厢情愿。

还有些“产品主义”者,则是把它当成了营销推广工具,当成了一个宣传由头。营销出身的董明珠,中国家电行业的营销一姐,一直标榜自己家“掌握核心科技”,最抵触的就是营销。

而以营销见长的的段永平老板,声称自己最重视产品,不重视营销。

就连做过背背佳、好记星、8848和小罐茶的杜国楹老板,也自称是个“产品主义”者。

宣称”不看广告看疗效“,本身就是一种广告。

不会有企业老板出来宣称:我们家是靠广告打出来的、靠宣传做起来的。

尽管大部分企业就是这么做起来的,不管过去还是现在。

前两年流行的所谓新消费成功公式:

1万篇小红书+5000抖音+3000B站+2000知乎+一个头部主播+10个腰部主播=新消费成功。

这些所有要素,本质还是打广告,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

“穿上马甲”,我们必须还要认识它。

从这些新消费产品公开的销量和财务利润来看,这些“革命性”的模式,并没有取得比传统广告更高的效率。而从这些产品的零售价来看,大都居高不下,不但没有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有的还成了价格“刺客”。

营销是一个体系,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传播价值和传递价值的体系。产品是营销的一部分,也是营销4P中最重要的那个P。

但绝不能因此忽视价值的传播系统和传递系统,也就是传播、推广和分销。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胡扯的。没有中间商,大部分产品会贵的离谱,贵到你买不起而且买不到。只不过不同的时代,经销商的运营模式需要相应变化。

同样,“你花的钱里有广告费”,也是胡扯。广告是用来提高交易效率的。

没有广告,市场竞争会更加无序,消费品企业做不出规模,劣币淘汰良币,假冒伪劣横行,好产品举步维艰。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媒介形式变了,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也要跟着变化,广告从业者们的经营理念和方法也要变化。

对于消费品企业老板来说,一定要回到基本的商业常识:传播价值跟创造价值同样重要。不能因为现在的媒介费用昂贵、宣传形式多变、宣传难度高,而选择逃避、选择自我麻痹,躲到钻研产品的“小楼”里,然后美其名曰“产品主义”者。

营销是个系统,4P少了谁都不行。具体到一家企业来说,哪个要素最短板,哪个要素就最重要。

当下大部分消费品企业,传播是最短的那块板。

好消息是,虽然传统媒体的价格高且效果进一步变差,但新的媒体形式越来越多,意味着我们能够选择的传播组合方式越来越多,我们有更大的可能寻找到更高效的方式

一些新消费品品牌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新媒体、新传播的新组合。其本质跟以前央视创造的品牌奇迹是一样的。

只不过面对这些全新和更加复杂的事物,所需要的专业程度也更高了。

对于广告从业者来说,广告永远不会被淘汰,但不代表你不会被淘汰。就像经销商不会被干掉,不代表你作为经销商不会被干掉一样。

恰恰相反,现在正是淘汰大量传统广告人的时代。

传统的电视广告、电梯广告、公交广告,卖场的陈列、门头、海报等广告形式,信息传递效率进一步下降。而各种新媒体和各种传播组合在不断涌现。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体形式决定传播内容:新广告人要适应新的媒介形式,寻找新媒介下最高效的创意表达,制定更加高效的传播组合。

在这个信息社会,传播的作用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广告人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也迎来了更大的机会。

“把投入都放到做好产品上”、“不让消费者的钱花在广告费上”这类反商业常识的话,就继续留给那些做传销的人去讲吧,留给那些玩噱头的媒体和企业去讲吧,留给那些没有魄力没能力做传播、把头埋起来然后美其名曰“产品主义”的企业去讲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 响马老苗,公众号:老苗撕营销

本文由 @老苗撕营销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