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这届创业者:为什么砸100个亿也成不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40609.html?from=article_lis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这届创业者:为什么砸100个亿也成不了?

e550102757955d14c3cd7eaa6e10f29d.jpeg

本周,最让人受惊吓的消息,莫过于“某生鲜巨头宣布解散”。

震惊之余,我想起去年9月与某位投资人的一次叙旧。他说:2015年之前投的项目,都赚钱;2015年之后投的项目,全赔了。2015年之前,一个公司融资10亿算是上岸;现在一个公司融资10亿,啥也不是。

这起消息给大家一个启示:何止“融资10亿”啥也不是,今天的创业圈,“融资100亿”也啥也不是,“砸(钱)上了市”也屁都不是。

今年,类似案例层出不穷。

比如一些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柔宇科技,融了小100亿,欠薪;蜜芽,融了小几十亿,APP关停;开课吧,融了小几十亿,欠薪欠债。

再比如一些已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其实,“某生鲜巨头”这类公司还有很多,只是水下的消息大家听不到,比如某联合办公巨头(已上市),融了大几十亿,已濒临倒闭。

最近两年,经常出现这种怪事:一个赛道全军覆没。当这种“偶然事件”变成“普遍事件”时,我认为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把最好的资源、最多的资金都砸给了一家我们认为最好的公司,结果依然是这样。难道真的“这一届创业者、投资人”不行?

要说“这一届创业者”都不行,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我是2015年创业的,我姑且把2015年后的创业者归纳为“这一届”。

过去6年,我和团队报道了15000位创业者,我能比较有把握地说出一句话:这一届创业者有“原生家庭漏洞”。

我们创业之初,“父母”就告诉我们2点。第一,“大”很重要,所以要不惜一切做流量、做用户、做规模等,赔钱也要做大;第二,“快”很重要,所以要不惜一切做“增速”,赔钱也要做。

这会造成一个核心问题:这一届创业者没有“赚大钱”经验。这里的“赚大钱”不是指“创业者没赚过钱”,而是说“没有独立操盘公司赚大钱”的经验——我不敢说100%,但是凭经验统计,60%以上绝对没有问题。

我也是这届创业者的一员,我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承认:在商业认知上,这届创业者有着难以弥补的缺陷。大家追求“快速+做大”的初衷没有错,但是忘记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可赚钱的基础上快速做大”。

过去6年,有一句话我都听得耳朵起茧了:只要我XXXX,公司就能盈利。这个“XXX”指很多具体内容:比如暂停技术投入、暂停补贴......甚至很多创业会说:只要我想,公司就能盈利。我现在敲出这句话,依然无法掩盖内心的不耐烦。

我把创业的进阶分为六个阶段:有产品,有用户,有收入,有利润,有规模,上市。这其中,每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实现难度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以铅笔道为例,前两个目标的实现我们仅用了1年;“有收入”的目标实现,我们用了3年;“有利润”的目标实现,我们用了6年。

当然,这种“认知缺陷”逐年在弥补。2015年,大家认为“有流量”的公司就是好公司;2017年时,资本迎来小寒冬,一批这样的公司死无全尸,大家就开始矫枉过正:“有收入”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于是从天使轮就要求你营收体量,否则就是“太早期”。

到2022年,这个缺陷依然存在:增速大于一切,规模大于一切。比如“本周解散的生鲜巨头”,业务部门的指标还是“毛利+增速”,季度收入30亿,亏损能到9亿。

“做收入”和“做利润”真的是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概念,但大家急功近利,不愿意放慢速度,不愿意在做大规模前先做一个证明题:你的业务本身能赚钱。因为证明这道题,至少要多花1-2年时间,甚至更久。

大家还有一个幻想:就算不赚钱那又怎样,抬到资本市场去(上市),用资本市场的钱去弥补业务亏掉的钱。老板不care,投资人也不那么care,上市后能让大家套现就行。

但在今天,这种“幻想”算是彻底破灭了:你上市了又能怎样?该破产还得破产。在一个不赚钱的业务面前,资本无法战胜商业本质,再多的资本也无法堵住亏损漏洞。

当然,“这一届投资人”也不无问题。

我们的投资经验是从国外学来的,2012年之前,先锋力量主要依靠几家“中字号”资本及几家美元基金。2012年之后,人民币基金兴起。2015年后的这一届投资人,大部分也是从咿呀学语开始:此前并没有投出过基业长青的上市公司。

少数投资人抱有幻想,更愿意把投资当成“联盟”来做:我投天使,你投A,他投B,张三投C,李四投D,王麻子做券商。咱们一轮一轮抬上去,最后完美套现。我们这届创业者的商业认知缺陷,与投资人的“耳濡目染”脱不开干系。

好在这一切不是核心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行业不成熟缴纳的学费——这是必经阶段,我们要学会接纳自身的不完美。过去6-7年,行业仍然跑出了很多基业长青的公司,我们只需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创业是一件“风险与收益”严重不成正比的事,但对行业来说,利远远大于弊。我们需要对“失败”宽容,树立一个正确认知:创一次利国利民的业,即便失败也是“光荣失败”。

今天我不赌一块钱了:巨头都这么难,还是把钱留着钱过冬为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