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公司出来的人,都有几个问题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5%9b%a2%e9%98%9f%e8%bf%90%e8%90%a5/84857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大公司出来的人,都有几个问题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11:14

编辑导语:来自不同地方的职场人,汇集到一起会是怎样的场面?本文从接触员工角度,探讨从大公司出来的人,可能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详细分析了问题的源头,并站在创业公司视角,探讨用大厂员工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一起来看看。

wz8eqlJoOQboUchgTkcD.png

这篇文章分享出来,一定会有一些争议,但我还是把它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必须要强调一个前提,我说的仅以我个人身边真实接触到的为例,不是绝对、也不是全部。

只有在这个背景下,看这篇文章,你才会更加理性一点思考。

  • 不要把平台当成你的能力
  • 别把平台实力当成你的能力
  • 别错把平台当成你的本事

类似这几句话,大家多少应该有听过,在某种程度和场景下,这句话的确是对的。

以我这几年接触到的一些员工角度来说,许多从大厂出来的人,都有以下几个问题。

当然,我这里说的所有问题,都不是对大企业用人说的 ,而是针对创业企业用人来说的。

所以创业企业,在用大厂人员的时候,就要提前考虑好这些问题。

一、四个问题

1. 理论大于实践

一些从大厂出来的人,嘴上分析的头头是道,什么东西都能和你扯上几句。

但是让他去做事情的时候,就有点支支吾吾了,就会找各种理由说这个不充分、那个不具备。

也许他能把PPT花个三五天给你做得很好看,似乎立马升华了项目的档次和意义,但这种东西在具体实操的使用中并没用。

2. 宏观大于微观

不得不说,从大厂出来的一些员工宏观视角是可以的,不管是对行业还是产业亦或是整个社会上的一些政策等情况。

但核心的问题还是不聚焦、所有分析的问题或者看到的东西,对于具体产品的执行、改进没有实际的意义。

比如村长最近在做付费社群的变现工具,某个大厂的员工能和你把知识付费这个赛道行业分析一遍,但具体这个产品要改哪些,因何而改,何谓重要、改了如何等等,还是有一些差距。

3. 流程大于实干

首先得肯定,一些大厂出来的员工流程意识比较强的,或者叫项目的规范意识、标准做的很到位。

以前有个员工来了以后,就搞了个产品迭代流程。

但是站在创业团队实际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流程本质上意义不大。

比如在我的团队中,讲究的是小步快跑、每周迭代、每日协同。

我就更希望看到这周做什么,今天做什么,这周能不能百分百完成,以及下周做什么,有没有在本周准备好。

4. 开会大于结果

喜欢组织会议,也是一大特色。

其实在我的角度,创业公司,核心就是执行、执行!

喜欢开会,看起来是讨论,其实某种程度上浪费时间。

因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喜欢反复来讨论,多数的讨论50%的时间是无效的。

如果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产品的改造、市场的推广、客户的沟通上,反而对业务增长更有效果。

二、问题的源头

不是说,大厂的员工不优秀,而是对于部分岗位的人来说,大厂的实力的确优于个人。

1. 大厂的品牌、资源大于个人

对于销售、运营、产品这个三个岗位来说,大厂的品牌、资源是大于个人的。

比如同样卖一个协同办公的软件,钉钉的销售和一个小产品的销售,对于客户来说,信任感也好、机会也好都不同。

再比如我面试的时候,经常有大厂员工说自己做了几千万、几个亿的流水、几千万的日活。

但这些数据都是有前提的,比如你在微信、淘宝上首页上放个小入口,或者二级页面放个投票、打卡的入口,自然流量都有几百万。

可在一个创业公司的平台上,你做了一模一样的活动,甚至更好的活动,可能上线之后就无人问津。

2. 大厂的陈条旧式产生了思维定式

一个人一旦在一个大厂待久了,就很容易受到这样的氛围、方式的影响。

但最怕的就是,认为这就是全部或者这种方式在所有的公司里都能行得通。

从大厂出来的员工,想要更好的适应社会上各种公司的节奏,场景,就得打破一些陈条旧式。

比如有些事情去做了,比分析来分析去很重要。

再如创业小团队里本来就三五个人,公司总共也就是一二十个人,优化一个功能、开发一个新功能,直接去做就行,而不是要走各种乱七八糟无效的流程。

创业公司里面,每一个人都是销售,都是产品、都是测试,也都是客服。

三、创业公司 在用大厂员工的时候

许多创业公司,喜欢招募大厂员工,如果从设计、技术的角度来说,在人力成本可接受的范围,这是不错的。

很大一部分的大厂技术、设计人员在这方面的能力都很高,能帮助创业公司提升很大一个层级。

但还是要注意两个陷阱:

1. 招募高级人才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招募大厂的高级人员需要注意,要看自己到底是做什么业务的。

你要招募的是实干家,是自带资源的,是有丰富问题经验的,不是招募管理者。

我见过许多创业团队,花了三五万招募了一些高级经理或总监到团队,但是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很弱。

最终的落地执行还是普通员工去做,但普通员工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不需要那么多的管理者,老板+一个主管就足够了。

但事实上,许多创业公司就十几个人,总监就有三四个了。

2. 招募有资源的人

对创业公司来说,核心是快速从0-1的阶段。

所以要招募的人,要招募有资源的人,来了就能带来客户、方案等等。

否则你花钱两万招的人和花1万招的人,本质上没啥区别,因为对于项目本身没有任何帮助。

一定要谨慎那些在面试中,把各种数据说得很漂亮的人,因为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都要打5折,甚至更多。

因为这些不是他本人真正的核心能力,就好比在淘宝某类目做商家运营的,他要做个活动,和商家至少在沟通上很顺畅,可能发布就有几十上百个商家报名。

但是如果是在一个创业公司,可能你需要你自己挨个去找商家。

四、大厂员工离开大厂之后

这里并不是说大厂员工不好,而是水土不服。

在大厂有大厂的工作方式,有各种资源、有技术大牛、有明确的分工等等。

但在创业小公司,凡是都需要亲历亲为。

所以对于从大厂离开的员工来说,有四个建议:

1. 还是选择大厂

比如你从小米离开,那去网易、抖音、搜狐、阿里、腾讯、百度等等,这样都比较合适。

很多工作的氛围、流程、待遇、工作的方法都能符合,同样你还可以继续利用大厂的品牌、资源。

2. 去成熟性的企业

如果对大厂不感兴趣了,但还想获得同样的机会或资源,那可以去潜在的独角兽企业,比如已经融资到D轮、E轮了,或者公司规模已经超过二三百号人了。

这样你去了,也能当个高级经理、总监甚至更高的职位,你之前的一些方法论等等,也许还能用得上。

3. 选择去创业公司

如果你真的厌倦了大厂,或者对某个公司的创业项目极其感兴趣,或许受到朋友号召。

那么首先自己要降低预期,其次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最重要的是主动获取足够多的资源。

因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除了能给你发工资,许多东西都是要靠自己打出来的。

4. 选择自己去创业

还是刚才那句话,不是说大厂出来的员工不优秀。

因为目前市面上多数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以前都是从大厂出来的,这些人的确很优秀。

所以,如果你想选择自己创业,也要思考清楚。

4.1 你自己是否有足够多的资金

不管是自己之前上班、公司股票赚到了几百万几千万,还是你拿到了几千万融资,因为多数创业都是失败的。

4.2 你自己是否足够有资源

比如技术、人脉、市场、客户,之前在大厂是否有储备,或者哪怕你是大厂出来的,也注定失败。

4.3 你想走的创业路线是什么

或者你可以走什么创业路线。比如有些大厂出来的牛人,事业部总经理等等。

除了自己有钱,出来就能有其他大牛跟着,就有机构主动送钱。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当然还可以招募大厂员工。

但你不是的话,只是心中有梦想,略微有点资源或者懂某个行业,那还是建议你招普通公司的员工,从小办公室开始。

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想善意的提醒一些大厂的普通员工,你不可能永远在大厂,但一直有年轻人会进入大厂。

对于你来说,要更加清醒的看待自己的能力,要思考自己的退路。

如果有一天你不在大厂了,你拥有什么?

是见识?是思考能力?是客户资源?是技术?还是资金等等?

哪些是你自己真正可以随时用的,且能带来实际收益的。

同样的也告诫所有不在大厂的普通员工,也要反思自己,你到底具备了什么?

你有什么优势、资源是不可替代的?

你又有什么,能让你持续变现、赚到钱的。

作者:村长住在十里村,微信公众号:“十里村(ID:shilipxl)”

本文由@十里村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于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