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脉CEO林凡:曾有企业开价1000万合作删帖|专访
source link: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62324-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脉脉CEO林凡:曾有企业开价1000万合作删帖|专访-鸟哥笔记
“在脉脉上,你可以找到任何人,也能知道任何企业的秘密。”
拼多多员工猝死、B站小姐姐等轰动事件中,很多消息源都来自脉脉的职言匿名交流区,因此网友中有了以上说法。对于脉脉来说,每次热点在社区发酵后,引发的职场人观点争议,企业随之而来的删帖要求,都在考验平台的公正。
作为用户数为1.2亿的职场互动平台,国内大厂中超一半人活跃在脉脉上,说着在公司内网不敢说的话,因此脉脉被形容是“大厂都想收购的平台”。这一特点让其收获了流量,也让脉脉成为用户眼中的吃瓜社区,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脉脉还是一家商业公司,对标美国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2016年被微软以262亿美元收购)。
而脉脉自2018年D轮融资2亿美元后,再没有传出进一步资本化的进展消息。其实,对于脉脉来说并非没有“快捷”营收路线,脉脉创始人、CEO林凡向Tech星球透露,甚至有企业提出1000万元的合作求删帖。但这种事情属于碰线行为,而且并不是标准的业务营收,脉脉需要形成自己的职场价值与商业化能力,而非流量型的职场树洞。
LinkedIn 的路径并非简单复制即可,脉脉如何探索职场App的终极形态,对于林凡也不是一道简单题。据悉,其近一年经常在内部写日记,将自己思考的点传达给高管们。求变也在深刻影响着这家公司的发展变化,这在脉脉App 6.2.18版本中变化非常明显。
这版脉脉App中的“职言”降级到二级页面,同事圈、推荐和热榜升级到首页面,体现出自然流量向内容运营的思路进化。“注重人与之间关系的社区,后续发展都会展现出一些媒体的属性”,脉脉高级副总裁、社区负责人牛章鹏告诉Tech星球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知乎/B站/小红书等社区平台的发展,现在都有一些这种趋势。
脉脉希望社区告别无序的自生长状态,爆料/吐槽/申诉这些情绪化的内容并无不可,但脉脉更希望让分享、求教、合作这些业务化的内容,占据平台的主导地位。
这也是近几年脉脉的巨大变化,曾经熬垮领英、赤兔等一众职场平台,仅剩脉脉一家独大后,才发现最大的战争,是打赢过去的自己。
“脉脉做了很多有趣的职场实验,也推出了产品化服务”,林凡告诉Tech 星球,这是脉脉近期悄然推进的动作。比如,在脉脉内部实验的CEO加权,让少数企业管理者与数量众多的员工平权投票功能上线。在行业看来,这不仅是争取月薪3000的员工与月薪30万的管理者平等对话,也是争取事件最后没有陷入情绪导向的庸众胜利。
如何探索出不同于LinkedIn 的职场服务之路,脉脉走了8年。如今在流量导向结束后,脉脉是否给职场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变化?

删帖与职场社区的平衡
Tech星球:现在脉脉是源头的行业热点事件比较多,此前的拼多多、阿里以及B站事件,包括近期的每日优鲜公司“传言解散”事件,据说有不少企业找到脉脉删帖?
林凡:曾经有企业说1000万,只要你帮我们把这个事儿给删了,你就可以拿到这个单子。当时我们商业的负责人跟我讲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应该是非常期待老板说OK。但我说1000万也不要,他就疯了,哈哈。
Tech星球:删掉很多人也不会注意到,但你觉得这是一个社区的规则?
林凡:对,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底线和红线。所以,一边是不断有企业天天在骂我们不删帖,然后给我们律师函;另一方面,用户也天天在骂我们,说脉脉肯定就是删帖收钱。其实你坚持做这件事也挺累的,因为你两边都不讨好。
Tech星球:如果两边都难以讨好,脉脉会参考贴吧吧主自治的这种思路?
牛章鹏:我们现在也在开始尝试一些用户一起治理的机制,大体上的思路还是分为两块:一块是说我们这个团队要起到平台的责任义务,把触碰底线的内容要去掉。
第二块就是,整个社区环境在底线之上,如何能够变得更好。因为我认为每一个圈层它都有自己的文化,比如西二旗文化和金融街文化,我感觉画风应该很不一样。用户还是最了解自身,所以会根据用户对社区的贡献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帮助打理一些社区的事情。
Tech星球:据悉为了避免用户单方面权重过高,脉脉还引入了CEO加权等措施?目前从社区表现的情况看,效果怎么样?
林凡:我们才刚刚开始实验,大致是这样:当有人觉得某些帖子有问题,他就可以发起公投,要求删帖,然后大家可以开始投票。投票的过程中,员工肯定人数多,管理层肯定人数少。所以这时候你会有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是民主一票的时候,那么管理层就比较弱势对吧?怎么解决?那就需要给CEO加一个加权,这时候他就可以跟员工去相提并论。
Tech星球:如何计算好赋予的权重高低?最终让两方觉得平衡?
林凡:这种平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最近我就做了一个实验。
我们最开始在脉脉自己的同事圈里面开放,当时我就发了一个帖子说求点赞、求回复,增加我的贡献值和社区权重,然后大家也很给面子,我看了一下公司大概有1/3的员工参与了评论或者是点赞。
没想到的事情是,过了三天以后就有人发了一个公投说删掉CEO这个帖子,因为这个帖子没有什么价值,水帖。
我一看投票的里面,支持删帖的投了50多票,反对删帖的只有20多票,我肯定先冲出去投反对删帖的票,但我只有6票,结果还是50:26。我想说不行,我还有投票加倍的功能。乘2以后,两边就相差就不多了。
后来我又发了个帖子,呼吁大家求不删上一条。结果在我发完这条帖子,有更多人去投票要求删帖。我这个求不删的帖子,也有人发起的公投说要删。
Tech星球:你怎么看这一结果?
林凡:其实后来我还利用CEO另外一个特权,就一票否决。我在一周内有一次不允许删帖的权利。结果第二天,那个一开始的帖子还是被删掉了,你很努力去拉票了,但是保不住帖子,这种情况下CEO还是稍微弱势了一点点。
最后我把那个求不删的帖子也删了,然后我把这两个帖子放在一起总结,我说这是民主的胜利。因为我这个帖子其实是有问题的,确实是一个水帖,他没有给社区创造价值,但是因为我在实验,我想引发一些互动,但最后大家投票觉得这种操作还是不对,就投票给删掉了,这个事情本身我觉得也是正确。
Tech星球:结果都在情理之中,你认为取得社区取得最终平衡了吗?
林凡:总体来讲,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间,CEO还是有一点点弱势。我用我的例子讲什么叫弱势,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好玩,它不涉及到一些观点之争或者怎么样,但假设真碰到一些比较严重冲突问题的时候,这时候是不是CEO乘2的投票数还是不够?
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不好讲,所以我们开始在更多同事圈里面做这个实验,看一看用户的行为和实际的结果,到底哪个是合理的。目前投票这件事在公司内互动率很高,甚至有同事为了测试举报功能,去投票举报我已经离职。Anyway,大家很有兴趣去测试各种场景,我们再调整这个权力的大小参数,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事儿。
Tech星球:这件事确实需要长期试验,但有很多事是否结果不重要,情绪释放更重要?
林凡:其实本质上,很多事情还是一个集体决策的过程。很多事情我们要可以看得出来,是说很多人很生气,还是少数人很生气?我举个例子,比如阿里女员工被侵犯那个事情,当时是所有阿里员工都很生气。
Tech星球 :从这些事情中 ,你对于关于加权背后有哪些思考?
林凡:我觉得更多是公司管理层要面对的问题,一定是你在管理的机制上面出了问题,才会导致你所有的员工都很生气。所以,我觉得今天并不是说,要保证企业想删的每个帖子都能删掉,而是我们今天要看今天你是跟大多数人为敌,还是跟少数人为敌。
说回到CEO加权的机制,我们并没有采取51:49这种简单多数判定,所以今天CEO在这个公司里面能得到多少人的人心很重要,你不能说最后我给你一个乘以10的权限,最后90%人都反对,只有10%的人支持你,你还能够特立独行,我觉得也不对。目前CEO投票是乘以2,我觉得一般不太可能超过3。因为你3的话就是25%的人赞同你,75%人反对你,这个事情我觉得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Tech星球:刚才也提到给了CEO几个特权,比如说不能删除是吧?
林凡:对,不能删除的考虑是这样的,今天有公司要发一个公告,比如脉脉之前取消了房补,确实是一个好的福利措施没了,如果大家也发起一个公投说要删帖,试图让这个消息消失,并不合逻辑。当然这个权利一周只有一次。

鼓励公开透明的新型关系
Tech星球:目前看到,职言上有些发言已经可以打标签了,提示有问题或者偏激。
林凡:对的,这时候它是算法在解决这些问题。
Tech星球:目前脉脉上线了职言标签、唯一ID,引入CEO加权,以及圈子权重升级,是否意味着脉脉在鼓励公开透明的关系?
林凡:对,这是产品带来的结果。我们做这个事情的出发点更多是用户需求,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一群人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共同的话题会更多。而大家要进这圈子,就要留下身份信息。
圈子本身服务于脉脉社区的信息闭环,因为拥有共同身份的人可以进入共同的同事圈、行业圈、工种圈,圈子里的用户更容易谈得来,谈的过程就会产生更多的信息,从而吸引更多人进入圈子,进入圈子就要留下身份,这些因素互相促进形成信息的闭环,带动飞轮转动的更加顺畅。而这些信息的沉淀也会变得有价值,打破很多的职场壁垒。
Tech星球:脉脉的公司点评这块也是做了很长时间,目前看对一家公司的评价,相对来说是否已经客观完善?
林凡:我觉得还没有。这个事情可能大概是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完善,但我们自己觉得今天比半年前发布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变化和改进的。
首先,在产品的机制上面,我们在点评者这边需要留下更多的信息,比如说他的工作时长,在职的时间或者还是已经离职,各种点评的维度让他去筛选,引导他去正面的一些信息书写。
我们一直相信今天每个个体都是主观的,当你有足够多人点评的时候,所有的主观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客观的评价。
在企业维度的话,第一我们给企业回应点评的权利,在很多电商的网站上面,我们并不是说看到差评就不买这个商品,我们更多是说,差评以后企业怎么回复,甚至媒体怎么写一些企业的信息,所有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一个完整的、更多维度的公司点评就诞生了。
Tech星球:你觉得最终的企业点评模式是什么样?类似大众点评的分数还是其他维度?
林凡:我觉得可能不是简单的大众点评分数,它会很多维度。比如说,涉及到公司好或者不好,其实不是一个标准,它跟每个人的需求是有关系。
如果今天我很穷,在我看来只要愿意发高薪的都是好公司,甭管他加不加班,领导PUA不,只要钱赚的多,我就去。还有一类人是现在不缺钱,做的事一定要有意义或者你在这里成长的快,能给我更大的机会,很多创业公司是这样的,也有人更愿意去。今天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司,所以我觉得说它不是说“好”,而是说你适合谁,这个是公司点评的终极意义。
Tech星球:让职场人和公司更公开透明,脉脉想打造一个职场的“信用银行”?
林凡:对。其实我们是本质上是把人和企业的长期特质都沉淀在上面,对于用户,我今天去了哪些公司,我选择什么样岗位,我多长时间换一份工作,我的title晋升的速度,所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人长期的职场Credit(信用)。
对于公司,它招过了这么多人,这么多人给它点评了,这么多人选择好不好,所有这些东西就是一个企业长期的沉淀,一旦人和企业长期沉淀在这边的时候,更多人脉相关的服务就能够有更好的底层基础。

服务是比流量更重要的事
Tech星球:脉脉越来越多提到服务化,从早期社交到商学院,再到社区与招聘等定位,你认为职场App最终应该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林凡:其实,我们没有经历那么多变化,我们最早大概在2020年之前,脉脉做的是职场社交,所以是LinkedIn(领英)的这种模式,然后2020年到现在或者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叫社区+招聘。
终局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就说它是信息+服务,就是说,社区本质上是提供信息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可能会融合上很多其他服务。
服务的话,因为社区有很多的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比如招聘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连接,销售找客户也好,投资人找创业者也好,你会发现在找人的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
Tech星球:整体上,你认为脉脉是从内容到服务驱动的飞轮效应?
林凡:对,我们自己认为本质就是两个关键的闭环,一个关键闭环是信息的闭环,一个是服务的闭环。左侧是信息的闭环,更多的内容生产者,会产生更多的内容,然后就会吸引更多的内容消费者,这样更多消费者就会转换成为更多的生产者,这个闭环不断的在社区体系里面越滚越大。而左边信息的飞轮会带动右边人脉服务的飞轮转动。
正好脉脉做了很多圈层,做了同事圈,做了工种圈,做了行业圈。由于用户要进这些圈层消费内容的话,需要留下相关的身份信息。有更多优质的用户在脉脉,就会有更多的人脉需求方来找这些用户,需求的沉淀就会让很多人觉得留下身份信息是有价值的。这个就是脉脉的人脉服务的飞轮。左边是信息的飞轮,右边是服务的飞轮。
Tech星球:早期脉脉广告收入最主要,为何后期要变成招聘服务为主?
林凡:传统的社区是这样的,更多的流量带来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关注以后就带来更多的点击或者是广告,这是一个飞轮效应的模式。
我举个变化的例子,比如说抖音早期也是广告为主,如今也电商崛起后,它也是双飞轮模式了。因为它不想简单地卖流量广告,他要开始做深度的电商服务。所以我觉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双飞轮模式。
Tech星球:脉脉为双飞轮打造了哪些产品服务?
林凡: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招聘服务的资源型产品“人才银行”,就是企业明确了岗位的主要需求之后,想找哪些公司什么样的人才,脉脉会把符合这个需求的人选存到企业的人才银行里,这样企业与人才之间就会产生连接。
如果企业有好的消息,比如说企业融资了,人才银行里面的用户就可以看到这条消息的Feed流。而如果人才被其他猎头/HR询问了,脉脉就告诉通知企业,“人才银行”里面的某些人,你值得去跟他再聊一聊了。
另一个是销售找客户的服务。销售逢年过节给你发微信消息,中秋节快乐、元旦快乐、春节快乐,其实也挺无聊的。所以我们给销售提供企业情报信息产品,假如有企业融资/做产品/办活动的需求,这些情报都会Push到相关的用户,给销售提供了一个跟客户能够聊几句的由头。就会促成销售主动站出来联系合作。
Tech星球:目前国内职场App的用户覆盖率达到什么比例,注册的用户中有多少人上传了简历?
林凡:体验过职场社交平台的用户数其实还是不多,如果说从活跃用户占整体职场人比例的角度看,可能10%都不到的样子,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脉脉的注册用户来看,60%-70%的用户都上传了简历。
Tech星球:用户在脉脉上向公司开放查看简历的比例有多少?
林凡:大部分人是开放的,因为大部分人不是有那么强(封闭意识)。失业后如果都没人来找自己,这件事情对很多人来讲也不会开心。
Tech星球:目前整个招聘中,哪种模式会占主要,比如说自主投递还是猎头挖掘?
林凡:主要是来自于猎头挖掘,大概能占到50%多一点的样子,自主投递可能占加起来40%多。总体来讲,猎头挖掘它的人群质量高,他要找那种什么总监、 VP、总经理类似的,然后自主投递的可能是普通的职场人。
Tech星球:脉脉还做了专家网络服务,跟早期流行的“在行”业务有点类似?
林凡:不太一样,在行是C To C模式,但我们现在的专家业务其实跟凯盛、GLG一样是B To C。通过脉脉付费找到这个行业的专家,一个小时3000块钱或5000块钱,然后能够不断的学习这个行业最新的一些动向和知识。
做这件事的意义在于,目前你在互联网上面,能获取到的有效信息可能只占到20%,剩下80%的信息还是在行业专家的脑子里面,所以,这是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人去寻找专家服务。
Tech星球:脉脉上面本来有大量的企业人才,做这件事是否顺利?
林凡:我们开始跟B端去提供这样的服务,这个服务的增速会很快,因为我们现在差不多每个季度的收入复合增长率50%左右,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长50%,一季度比去年的Q4增长50%,这个业务很大的潜在的机会,而且很多的互联网大公司、知名的投资机构都是我们的客户。
Tech星球:如何让脉脉的专家愿意去做这件事?
林凡:2007年、2008年的时候,当时GLG找到我,一小时2000块钱,问我搜索引擎的未来的趋势是什么。他不是打听搜狗的东西,我肯定不会告诉他,但我很愿意跟他讨论我对行业的insight,那是我的洞察。
所以这件事,第一是脉脉上面很多中高端的人才会因为自己也被称呼为专家,挺开心的;第二个是说,他能赚到钱也挺开心的;第三个事情是脉脉也能赚到钱,那也很开心。
Tech星球:凯盛正在筹备上市,脉脉这块业务有类似打算吗?
林凡:我们也正在准备拆分这个业务。
Tech星球:又知道个独家消息。另外,脉脉还在推进的销售线索转化的业务,做得怎么样?
林凡:传统的销售拓客方式里,一般是打前台电话、堵门陌生拜访等。
在脉脉上,销售可以先加客户好友聊起来,然后通过脉脉提供的情报服务,就是互惠互利的一种状态。在脉脉上面,这块业务的规模更小一点,但它增速更快一点,它的环比都已经是超过 100% 的这种增速。
Tech星球 :这两个业务哪个更重要一点?
林凡:如果从现在这个阶段来看,专家网络的成熟度是比销售找客户成熟度要更高,因为他探索时间更长,现在收入的增速和规模更大,团队的规模也更大,但是如果从未来的增长空间的角度来讲,那么销售找客户的服务空间会更大。
因为我们看LinkedIn的2021年财报,它全公司的收入110亿美金,招聘的业务50多亿美金,然后To B(销售找客户)业务大概30多亿美金。所以我们感觉,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看,销售的生意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意。你看在美国,Salesforce是一个比LinkedIn 大更多的盘子,市值2000 亿美金。

脉脉后台职场数据:5大行业孕育新的财富自由机会
Tech星球:现在各个行业在脉脉的活跃的人数,占平台的比例是怎样的?
林凡:现在很多行业在脉脉都很活跃,比如说,现在互联网行业活跃渗透是50%多,比如说,字节跳动是10万员工,脉脉上就有6万多到7万活跃。但如果你今天从行业的比例来看,互联网行业用户可能都没到脉脉总注册用户数的10%。现在汽车也好,生物医药也好,芯片电子也好,通讯等等各种行业都在非常快速增长,但没有一个行业在脉脉上占比超过10%,因为行业太多了。
Tech星球:从脉脉后台的职场数据,能否看到哪些行业的需求波动大,比如互联网有周期性回暖吗?其他哪个行业正在爆火?
林凡:我们现在是看好5大行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碳中和。比如说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特别快速,不管是注册脉脉的活跃员工数量,还是它公司招聘的员工规模。可能一个季度,小鹏理想活跃用户数可能都能增加一两倍。然后像华为海思这样的芯片,一个季度10倍这样的一个增长。当然,也有过去这些行业在脉脉上面的活跃度还不够高的原因。
我们认为,这些行业不是一个短期的火爆,可能在未来十年的维度上,都是一个持续火爆的状态,因为它底层技术正发生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Tech星球:从整个行业来看,这5大行业招聘员工的薪资都在什么水平?
林凡:今天进这5大行业就跟20年前进互联网是一样的,就是一个新的让你财富自由的机会。
Tech星球:那面对这些新兴的机会,脉脉对哪些角色的服务比较完善,还需要再加深哪些服务?
林凡:脉脉现在的职场战略,如果用“3刀切8块”去划分的话。
我们第一个划分的是新经济和非新经济,脉脉明显擅长是新经济,从互联网到硬科技等,不太擅长传统经济。
第二个划分来看,新经济里面有的是以知识为核心,有的是以人脉连接为核心。那么脉脉现在会更擅长知识性的人群,因为这类人群他们其实本身不是特别擅长交流,有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和交流,他们还挺开心的。
然后如果再把这部分人群再切,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专业人群,我们会更擅长大公司的一点点。
这样我们可以从大公司慢慢往中小公司渗透,因为中小公司的人其实会想跟大公司的人去学习专业性的东西,专家网络服务就是机会。
第三步就是横向的,今天很多人更多想了解的是,我的客户在哪里,情报服务类也是机会。
这是我们未来几年比较明确的三步走计划:从头部往腰尾部走,从连接专业类工种往人脉类工种走,然后新经济往传统经济走。
Tech星球:服务形式是否会有更多创新?比如直播招聘、视频讲座,还有深度求职服务等?
林凡:我们自己的几个判断,第一个事情是直播,它更多适合蓝领,当你是做大批量招聘的时候,那你直播的时候效率会比较高,但凡到了稍微中高端一点的、知识技能性质强一点的招聘的话,直播就不是特别有帮助,所以很早试验过后,放弃了这条路径。
视频的话,我们感觉比较适合做通用性的技能培训,比如说管理技能、 Excel技能等,所以视频只是会少量的有益补充,脉脉今天也可以发视频,但只对少数的创作者开放。
Tech星球:脉脉接下来还会那些战略,比如说做市场下沉,出海,还有上市?
林凡:上市需要到分享的时候会告诉大家。下沉市场,短期内不会做,需要往传统经济走的时候才会考虑。我们擅长的还是5大行业的头部公司,另外往中小的公司去纵向的扩张也是主要关注。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鸟哥笔记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鸟哥笔记版权及免责申明》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点击 反馈举报
Recommend
-
104
脉脉林凡:中国职场人群的焦虑持续存在_推荐_i黑马 脉脉林凡:中国职场人群的焦虑持续存在 ...
-
58
一家D轮后公司在寒冬中如何突围?
-
40
就薪资待遇而言,普通岗位月薪一般在2.5万左右,经理级别年薪基本在100万-300万不等。这个工资,相对于基金、证券同职位薪资并不算特别高,但是在银行体系内部还是十分有吸引力的。
-
84
来源:老板联播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曾在搜狗任CTO一职,为了自己的追求放弃公司所有股票和团队独自创业,尽管曾有过发不出工资的状态,但他依然表示“我从来不后悔创业”,自己对每一轮投资人都讲十年后的公司一定会特别牛。
-
32
5G能够收集一切数据,AI开始处理一切数据,二者结合能够帮助所有有数据的地方提升效率。
-
26
不只蒂芙尼,陷入瓶颈的珠宝企业们都在尝试破局。
-
8
图源:视觉中国 文|向思琦 编辑|宋玮 从 2018 年 D 轮融资 2 亿美元后,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再无资本消息。它越来越...
-
8
通常来说,一幅画如果被切碎,那等待它的命运,一定是垃圾桶。不过就在上周四,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还是出现了—— 一幅碎画,居然拍出了185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63亿的天价!
-
9
脉脉CEO林凡:互联网创业时代结束 下一个增长点在硬技术产业 职场社区脉脉App近日上线全新改版升级版本。在新版App中,同事圈、行业圈、工种圈、热榜升级为一级导航,“门道...
-
2
午报 | 脉脉CEO称曾有企业开价1000万删帖 奈雪的茶上半年亏损5个月 华为花粉俱乐部停止运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