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关于重新读书这件事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500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最近在我派浏览了不少关于读书的文章和过去几个月的试播集,引起了颇多思考。好想法不若好笔头,不妨敲打下来我的读书历程和转变之路,也许也能像这些文章一样启发到其他的伙伴。

初级读书阶段

在步入大学之前,我颇为自得地自诩为「读书多」的人,虽然有时候假装谦虚,但还是忍不住想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类似的夸赞。

但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也就持续到大学为止:随着接触到更多的人群,见识到更多事物,自己的知识储备无法应付之前从未遇见的一切,更无法和身边真正见多识广的同龄人高谈阔论。不禁暗自盘点自己所谓的「读书多」,不过是十八线小县城贫瘠的文化土壤里略微胜过当地同龄人的一点点侥幸:幼时我家没有电视机,所以只能去读各路书籍,包括但不限于四大名著,金庸和梁羽生的全部武侠小说,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鲁迅的文集以及各种其他杂七杂八杂志。但实际上读的并不深入,当我发现这个荒谬的事实时,年轻的自矜之心瞬间化作了羞耻。唯一的庆幸是当时能接触到的大部分书籍内容是健康向上的,例如金庸先生的小说让我知晓做人第一要义是正直而不是恃勇好斗,把我从席卷全国的古惑仔风潮中拯救出来(几年前听闻金庸先生过世时忍不住落泪,并连夜写下了悼文)。

如果是一个励志故事的话,大学里我应该知耻而后勇多多读书,毕竟有偌大的图书馆可任意借阅。但大学里对于继续读书这件事的兴趣又似乎没有那么浓厚:大学失去了高中的束缚感,又有太多选择,可太精彩与自由了。于是从大学开始到如今毕业数年竟然读书寥寥,羞耻心也若隐若现,而掩盖这个知识匮乏羞耻心的恰恰是快速崛起的微信公众号,博客等网络零碎文章带来的虚假饱腹感。

重新认识读书

读书的停滞如果是源于碎片化文章的不断用于填补生活的缝隙,那么这种填补则让习惯上愈加零散,很难再坚持长时间阅读或深入思考。

对于读书重新燃起渴望始于重新下载了微博,开始关注热搜榜,开始娴熟地和朋友聊八卦,开始随着热点事件不断心潮澎湃,又或者表达欲爆棚,但如鲠在喉却无法言说。看着一年又一年的热搜不断因循往复,社会事件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几乎以相似的方式结束,我感觉到厌倦和乏味,又满心渴望答案。信手拿过来《东周列国志》和三言两拍进行阅读,熟悉的历史故事,充满哲理的桥段和繁复的人性在纸面跃动: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精彩的笔触,复杂的情节和不算说教的道理让我重新获得了读书的动力和勇气,虽然未必有答案,但给了我踏实感。于是通勤路上的无聊时光便被我拿来读书。

而正是这个过程,也逐步修复了我碎片化的生活:为了保障阅读的连续性,原来碎片化的时间就像被注满了水,逐渐连成大片的时间段。实际上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连续性,而不是不断被间歇性的微信,电话和琐事打破。当度过了最初的连续阅读不适感和克服了不断产生的想放下书的冲动,读书就变得轻车熟路,空闲时会更想掏出一本书而不是手机。

当读书逐渐重回正轨,一些好的读书习惯也慢慢成型。

boxcnOPXCmMtlQTMCmrG3WwIjod

一些读书习惯的养成

工作后读书逐步回归了日程,空暇时间也不断被工作,项目,家庭和社交等琐事挤压。所以读书虽然重新被重视,但变得奢侈了起来,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静心读透一本书,享受到这本书籍值得圈点的内核,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信马由缰,读到哪里算哪里。不过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我愿意有意识得总结高效阅读的方式和方法,以确保每本书的精髓在经过 1-2 遍的阅读后可以被吸收,或者在回忆相关资料时能被有效识别到,以便于随时查阅和回顾。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曾几何时,一个文人如果想获得一本书或一些资讯会绞尽脑汁,这个现象甚至持续到我父母的工作之前:几乎无书可读,很长时间内,全村能找到的只有学校统一分发的课本。我幼时不太挑剔书籍的原因也是类似:眼前只有数量有限的书籍可供翻阅,唯一的选择是先读哪一本和后读哪一本,反正都是看过的。

但现如今的社会不仅提供海量的图书可供选择,甚至还可以选择更加便携,便宜和触手可及的电子版随时随地得阅读。同时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各种畅销书籍或者榜单涌现,让读者眼花缭乱。如果说曾经的困难是不知道该获得一本新书去阅读,现在的困难则是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

我自己的选书流程如下:

  • 明确当前阶段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 2022 年夏天我更偏向于阅读瘟疫流行和战争相关的书籍。
  • 找到这部分书籍的推荐榜单,可通过网络排行榜识别:例如知乎和豆瓣等。
  • 咨询相关读书群体,是否有推荐的书或出版版本:例如某位小说作家强烈安利我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称其情感丰富同时极有文字魅力。又比如有一本书被群友推荐读英语原版会更有代入感,而非经过翻译的版本会更能体会到笔者对于主人公的刻画之精细。
  • 基于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可以选择 1-2 本比较适宜的书籍开始阅读。例如为了了解育儿相关知识,我选择了优先阅读中文版本的某个分册指导书籍,以便于减轻心理负担。
  • 坚持阅读到全书的 10%,但如果还读不进去,那么建议暂时放弃阅读这本书,换一本继续。

或者随手拿起来一本书,开读。

建立做笔记的习惯

做笔记的意义在于,可以把沉浸得阅读这本书时的连续思绪记录下来。当重新回顾标记的语句时,能够清晰地唤起结合上下文所产生感悟或认知。如果不做读书笔记的话,重新读到,想起的可能只是一个单独似曾相识的看起来不错的词句或段落,更加珍贵的「想法」却遗失了。

于我而言,读书笔记和圈画通常有如下几方面特征之一或多个因素兼具:

  • 富有哲理的论述或表达
  • 笔法优美的遣词造句
  • 心有戚戚的文段
  • 令人惊叹的文法或者故事结构

例如读《西游记》时,可能会反复诵读关于花果山的描述只是因为其凝练而精致的文采。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例阅读《百年孤独》时,哪怕只是平淡的文字,也会上下文的连贯阅读中感受到一个雄心壮志的人年老孤独时的状态,以及带给我彼时的内心震撼。

沉默寡言的奥雷里亚诺 · 布恩迪亚上校对家中重新焕发的活力视若无睹,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至于笔记工具的选择,大家可以在琳琅满目的笔记类软件中进行选择。我本人则一直恪守最「偷懒」和省事的路径:如果是阅读纸质书,我会选择用 iPhone 备忘录或 Windows 自带便签进行记录。如果是使用 Kindle 或掌阅等电子设备读书,我会选择在线记录笔记。无论哪种方式,我都会确保笔记可以导出。

同时我会在读完全本后花时间重点阅读勾划内容以及笔记,摘取最核心的感悟和收获,形成完整的读书心得并发布。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及时汲取阅读时的所思所虑,同时系统地全面总结这本书带来的收获,避免某个环节理解不完整而出现曲解。

如果一本书顺利读完,且在阅读过程中心有戚戚,那么不妨在读完一段时间后不时回顾。

这个时间间隔可以是两周,可以是两年,也可以是随时。毕竟一篇写好的文字它就在那里,但读者对于文字的理解却会随着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增长而不得变化。也许之前很看重的哲理已经深入内心,无需再读;也许之前读不进去,抑或无法理解的内容会因为不同的经历而得拓展。

比如在我幼时曾多次阅读《道德经》,只喜欢其排比和比喻,以及浅薄的字意思。但每年一翻,笔记越做越多,不仅没有觉得乏味,反而愈加激发了反复咀嚼的兴趣。哪怕是同一个段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例如如上这句我以前认为只是简单地描述一个耳熟能详的现象而已。后来自己带项目,历经各种棘手问题,诸多复杂的问题被迫独辟蹊径得解决,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成就。现在回看这句话,似乎能读出来更多的含义:无中生有实际上是被动或主动发掘实际本已存在的事情(好或坏),只要想去解决,能否借机发展出更多的机会,就看自己是否有此主动性。此刻我再理解《道德经》,就会认为其价值更上一层楼。也许其只是客观描述现象,却能让读者代入自己的经历去「牵强附会」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读,进而指导读者的生活。

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虽然在读书时勉强阅读过两遍,却迄今无深刻印象:因为读不懂,吃力的得读完也仅能记得一些大致情节以及感觉很复杂的背后隐含话语。也许现在读能够多读懂一些,但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已知的落寞结局,我选择暂时搁置此书,待有心情时再读。

如我在选书环节提及「可以咨询相关读书群体」,其实对等的信息是自己可以在读完一本书后参与到读后感的分享和推荐的过程中。

当有了仔细的阅读,良好的笔记习惯和在反刍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后,如果能自己下笔写出一些感悟乃至延伸,这本书在你当前阶段的意义基本已经全部体现。读书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能拉起小伙伴一起阅读,岂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本能让你神清气爽豁然开朗的书籍,你会更加希望有同好可以分享与交流读书感受。是否快乐,可以回忆小学和同学热情讨论动漫的乐趣。

比如我曾受邀分享关于《西游记》的一些有趣解读,带动数位中年人重新提起阅读《西游记》原著的兴趣。也因为分享读书笔记而勾起了群友对于某本书的阅读欲。同时我在自己的公众号(菜场Future)进行建立了定期分享的读书笔记标签后,也可以很好的反向促进我不断阅读,保持输出。

boxcnAxr4H0uicEoxfH40KYzzyc

读书就一定是好事吗?按照最新的广告法,凡事不能绝对,过犹不及。

我曾经很喜欢读小说,比如幼时有大块时间,曾经用半个下午的时间坐在教室门口的台阶上一口气读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很过瘾,也很满足。但之后的日子里,我养成了不好的阅读习惯:喜欢的文章和小说都会废寝忘食阅读,直到读完。由此导致在高三那么紧张的日子里熬夜读网络小说而无心听课,毕业后依旧不改,继续遇到喜欢的书而无法自控。例如像《三体》这样的大部头我都可以一周内读完。以至于在某年本应关注某次欧佩克会议而及时操作石油期货仓位,却因为贪恋读一本小说的精彩部分而错过了近一小时,导致了数万亏损。

这件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这不是爱读书,是自制力差和成瘾。于是痛定思痛,决心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而非任由自己沉迷于一时之快,忽略了读书愉悦身心的本意。这个过程堪比戒烟,遇到好书无论在做什么都忍不住伸手去拿书或手机,心头如蚂蚁打转,焦虑不已。但万幸不到半年的时间,我虽然依旧不由自主得想要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但已经可以主动放下未读完的精彩故事了。残余的一些沉浸感,可以用来在一些心情低落的时候拿一本有趣的书,放任自己短暂寄身于其中,忘却片刻现实。

同时基于我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周读一本书甚至几本书的打卡活动偶尔参加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如果只是追求读书的数量,那... 也行吧,只要你喜欢

书籍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现象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优秀的作品更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合理得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籍既是阅读者的乐趣和幸运,也是写下这本书的作者的莫大慰藉。在阅读过程中文字带来的点滴感悟,都是一次跨地域和时间的心灵交流。

读书这件事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如果是休假在家,睡前时光或随便一读,那么大可不必考虑任何方式方法,已有的读书习惯则会潜移默化得帮助到你。

总之读书这件事并不复杂,先读起来就对了。

> 暑期征文 数字文具盒 火热征稿中,分享学习方法,拿走现金奖励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