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培训班退费骗局:想退3900元,又被坑了10万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8396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培训班退费骗局:想退3900元,又被坑了10万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4719字)

23小时前 培训班退费骗局:想退3900元,又被坑了10万

来源:壹图网
为什么有关部门屡屡提醒、不停有机构出面澄清的退费骗局,依然猖獗?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唐亚华。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不时传出暴雷、倒闭消息的教育机构,近年来被骗子盯上了。

近日,有报道称山东德州的李女士在办理网课退费时,被骗52万元。事情的起因是,李女士报了某教育平台的课程,课还未上完,有人主动联系其退费。对方称下载某APP完成任务即可退费,李女士在该软件充值3000元后得到3600元返利并提现,此后,李女士多次投入数十万元,后发现无法提现,客服失联。

看似离谱的骗局,近来却屡屡出现。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但凡有机构传出疑似业务收缩、资金链断裂的风吹草动,立刻就会有诈骗分子跟进,伪造相应机构出具通知,向对应学员定向精准诈骗。去年“双减”以来,不少教培机构宣布收缩、转型时,就有过一批类似的诈骗。到了今年,骗局并没有停止,4月-5月,新东方、流利说、高顿教育、高途教育等机构都发过声明,官方辟谣。

6月,还有不法分子打着“教育部办公厅”的名义,伪造关于《教育机构未满期》的退费通知,冒充教育机构退费实施诈骗。紧接着,中公教育资金链断裂的传言已被官方辟谣,仍有诈骗分子发退费信息行骗。7月24日,冒充英孚教育的退费诈骗消息再次传出,英孚教育随即澄清谣言,揭露了骗局。

面对退费诈骗,教育部、公安部也在7月份发布预警提示,“防范以校外培训退费名义实施诈骗”,其中提到,正规退费流程一般会以原路返回的形式返给本人缴费账户,凡是退款时要求额外支付费用的,都是诈骗。

为什么有关部门屡屡提醒、不停有机构出面澄清的退费骗局,依然猖獗?我们从事件的亲历者和从业者身上,来找找答案。

“报班花了3900元,退费被骗10万”

“《大鹏教育》最后一批退费,结算咨询QQ群”,2022年5月4日,28岁的小白收到了这条短信。他在江西赣州的一家通讯类公司工作,看到短信,这才想起来他在2020年报了大鹏教育UI设计、PS等的培训课程,学费3900元。机构承诺课程永久有效,他学了几次之后就没再继续上课了,也没找机构退费。

最初看到这样的短信,小白半信半疑,但还是打算一试。

“跟着短信我加入QQ群了,群里有几十个人,他们的群名备注有‘银监会’、‘经侦科’、‘专员’、甚至还有退费‘规划师’,以及很多人自称同样是来退费的学员。”小白告诉深燃。

据他回忆,入群之后就有客服发了一个协议文件,上面写着大鹏教育在疫情期间资金链断裂,把债权转让给了另一个叫“IDG资本”的公司,由新接管的公司来给学员退费。对方还指示来退费的群友把交了的学费凭证发在群里,小白照做了。

核对之后,对方给出了三种退费方案,即注入退费本金50%、35%、15%中的任一金额作为回款基数,当天分别完成退费金额的100%、60%、30% (注入金+退费金额一并到账)。

小白的第一反应是怀疑的,没有选择立刻操作,但随后他看到群里有很多人自称也是退费的学员,一直在晒自己退费成功的截图,他有一点动摇。

真正攻破小白信任防线的,是自称同是受害者的群友的私信。“对方声称也是来退费的,还没收到退款,问我钱退回来了没,我说没有。过了十几分钟,他又跟我说,他的退款到账了。就是这个群友,让我彻底相信了退费,这就是错误的起点。”小白说。

陷入骗子套路里的小白开始跟着退费群里的指示操作。他选择了注入50%的金额,即1950元。对方提供了一个链接和银行卡账号,充值页面看起来像炒币平台,注入资金后,对方声称十分钟后就可以绑定银行卡提现。

然而,提现失败了。对方排查后指出是小白填错了银行卡号,多了一位数字,“客服的说法是信息填错导致账户被冻结了,需要继续注入钱才能解冻,金额是我的退款总数和刚才注入的50%,即5850元。”

此时,小白已经完全信任了对方,以为是自己操作失误,他便根据指示再次充值,又一次提现失败了。

客服表示两笔钱需要分开充,操作错了导致账户异常,需要再次注入上述金额的两倍来解冻。小白又充入了11700元。不出所料,又一次提现失败,这一次的理由是,“银监会监管到了这笔钱有异常,对方还提供了所谓的银监会盖章的文件,说我需要再支付双倍的钱。”

小白只得又充进去23100元,还是提现失败。对方又说需要“IDG资本”公司给小白提供一个证明作为担保才能最终让账户解封。这一次,骗子狮子大开口,声称担保公司支付9.8万元,小白也需要支付9.8万元,所有注入的资金都能提现。小白立刻表明自己没有这么多钱,对方提示可以借网贷,小白查看了他在某借款平台上的额度只有6.1万,规划师说可以帮忙垫付剩下的钱。一番操作后,小白总计充入104400元,依旧提现失败。

“到最后,规划师还让我交30%的个人所得税,我当时确实没钱了,并且,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从晚上6点多操作到了12点多,对方说明天早上10点再跟我联系,继续退费。我们整个过程操作得其实不算快,中间客服发给我各种红头文件、银行回执单等,很会循序渐进地引诱我。”小白告诉深燃。

小白当天晚上也联系了大鹏教育的人,想确认退费的事情,但因为是晚上,对方一直没回消息,第二天一早小白才看到对方回信说这是诈骗。“我这才反应过来,要不然我可能第二天还会上当。我赶快就去报警了,把QQ群里的信息同步给警方之后我就退群了。据说诈骗分子在境外,案件侦破难度大,一直到现在也没什么进展。”

另一名网友寻月,也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开课吧》正在返还培训费,联系Q群。”寻月描述,他连续三天收到开课吧进群退费的短信。随后,他加入了“退学费”的QQ群,并按照要求发送了学费凭证。

随后,对方表示,经审核,他的情况符合“退费条件”,也给出了退费方案,同样需要先注入退费本金,才能将注入金和本金一起退还。

在怀疑之际,和小白的经历类似,寻月也遇到了退费群友,对方以过来人热心帮忙的身份出现,自称“昨天就退费了”,他还好心给寻月找了办理专员”,并强调“都是难友,这个学费拖了我将近一年”。

当寻月注入资金后,不出意外地,也因为“输错了一位数”,账户被冻结了。

好在寻月在第一笔资金提现失败后察觉到了异常,及时放弃了退款,这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除了小白和寻月,网络上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

用户是怎样一步步受骗的?

事后回想,小白觉得刚进群的时候,群里的退费截图带给了他很大的错觉,而私下加他好友的那个托,让他更信任这件事情。“骗子就是抓住了我们想退费的心理,用的也是我没听过的套路。”

小白也有过一些怀疑,但是他心里想的是,“注入了这么多钱,我要赶快提现,一取出来我就不跟他再说了。”而且规划师全程是一副来帮学员解决问题的姿态,说要从新公司那边帮大家把钱退出来,“对方这种服务的身份和口吻,迷惑性很大。”

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被诈骗10万多,有6万多还是网贷时,小白整个人都懵了,“到现在两个多月过去了我还是很难过,也没跟家人讲,我只能自己承受,每天过得都很煎熬。”

反诈骗领域从业者张鹏指出,教育机构退费诈骗,可以说是由以前的客服类诈骗结合投资返利诈骗而来的综合类诈骗。

退费类诈骗,在操作手法上都有一些共同的套路。

他列举:首先,伪造政府部门或企业的红头文件,通过电话或短信说出受害者的详细资料,获得初步信任。第二,加入QQ群,群内有“托”烘托气氛,比如说出自身经历,展示成功的结果,必要时私下联系“助攻”,使受害者更加深信不疑。

大多数人刚开始有警惕性,诈骗分子可能会诱使受害者投入一些小钱,并让他们获得一定的利润,利用人性的弱点抓住受害者。最后,当完全取得受害者的信任以后,才开始真正的诈骗。

那么,这类型诈骗具体是怎么实施的,背后有哪些门道?

张鹏向深燃解释,诈骗分子用的电话或者网络IP地址通常是境外的,他们拥有受害者详细的某项业务的信息,常使用一些虚假理财平台用来吸纳资金。

他提到,海外电话、IP地址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嫌疑人本身为逃避打击就在境外,很多侦破的案例中诈骗分子在境外,比如缅甸北部地区、西亚、欧洲等;第二种是诈骗团伙手里掌握着大量不同国家的手机号码,IP地址可以通过VPN操作,让实际登陆地的IP显示不出来,而显示成境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增加警方侦办的难度。

至于诈骗分子手里的学员信息来源,涉及到相关公司的数据保存、数据传输,还有运营商。“大型公司的数据存储肯定是要找一个安全的存储地方,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数据隐藏,而不是打开以后就直接能看到用户信息,另外,即使内部人士调取机密信息也需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张鹏说。

他还提到,数据传输时,公司一般会用一些技术手段来保证数据不被泄露。另外,公司日常给用户发送短信还会涉及到移动运营商和短信服务商。“所有这些环节都有数据泄露的可能性。诈骗团伙肯定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破获了这些数据,有可能是这些公司被动被人收集到的,也有可能是内部人士为了一定的利益关系泄露了。”

被骗后的资金流向,就涉及到了一些洗钱方式,比如虚假投资理财平台。

在众多的退费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通常要把受害者引到特定的平台上,先下载APP再通过一定的方式退费。“这个APP可能是大型诈骗团伙自己招聘技术人员搭建的平台,也有小的诈骗团伙会向黑产商购买现成的APP产品,自己做一些修改,设置一定的功能。这类型APP大部分都没有在应用市场上架,但通过他们的二维码或者链接就能下载成功。”张鹏说。

除了让受害者直接往APP里充钱,据张鹏介绍,还有一种吸金方式是让受害者往特定的银行卡号里充钱,而这个充值结果会在对应的APP或网页显示出来。就像前文提到的受害者小白,他的五次充值都是根据对方提供的银行卡号把钱转到了不同的卡上。

“诈骗者通常不会用一张银行卡短期内进行频繁的大额资金出入。这种银行卡,有可能是有人为了一些利益,在网上出售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密码、U盾之类的东西,诈骗分子收购后拿来洗钱用。最后即使警方根据资金流向查到银行卡的主人,他其实只是个工具人。”张鹏说。

在这一诈骗链条上,上游是黑产信息交易者,中间是诈骗实施者,后续还有洗钱等违法行为配合。

诈骗套路千万条,自己谨慎第一条

过去多年来,被电信诈骗盯上的受害者众多。类型上,有冒充公检法诈骗、购物退货诈骗、贷款诈骗、杀猪盘诈骗,包括“双减”之后猖獗起来的教育机构退费诈骗。被诈骗的人群也已经从以中老年人为主逐渐转向了80后、90后、00后群体。

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大众的反诈意识虽然一直在提升,但诈骗分子的骗术也一直在升级,事件、场景、信息、话术,无一不是精心设计、紧跟社会热点,让一些人防不胜防。

想退费反被诈骗,不少人听来不可理解,但深入其中的人往往很难跳出这个圈套,从心理学上,也能找到一些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窦东徽向深燃解释,首先,在这种骗局中,诈骗团伙依托特定的社会事件背景锁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展诈骗活动。“双减”背景下,很多教育机构确实遇到了困难,机构的暴雷风险是学员们时刻担忧的,这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让人们对此类信息更加敏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准备定势(mindset)。

“情境已经有了,人处在风声鹤唳、一触即发的状态,这就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一定的先天便利:编故事下套时甚至不用花时间交代背景,只要提到资金链断裂、跑路,消费者的心理准备定势就会让其对这些信息作出快速响应。”窦东徽说。

第二,诈骗分子利用了人们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们厌恶损失,避免一个损失甚至比获得等额的收益让人感觉更有价值。因此,当获知有可能退费的时候,多数人倾向于极力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在具体诈骗手法上,他分析,不法分子靠拉群、利用托等方法,让消费者感觉到在退费这件事上的“竞争”和“稀缺”,希望自己能“快人一步”。但决策一旦求快,就容易犯错误: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和判断从而导致盲信,为快速达到目的而讨好对方从而导致盲从。

第三,当受害者投入的钱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沉没成本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认知失调:行为上,已经投进去那么多钱,认知上,如果遵循理性,考虑到可能被骗,这种行为认知的失调程度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窦东徽提到,大多数人解决失调的办法是改变认知,即说服自己“我没有被骗,只要按对方说的做,再投一些钱,所有的钱会回来的”。

“所以到了后期,被骗者不仅被施骗者的谎言欺骗,也在编织谎言欺骗自己。旁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疯狂的行为,但身处事中的人,被双重谎言所缠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窦东徽解释。

醒悟后,报警,但一切为时已晚。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圣表示,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三千元以上就构成诈骗罪,达到五十万元以上,就构成了数额特别巨大,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还会从严惩处,假冒教育机构退费诈骗就属于这种情况。“不过这种电话和IP地址都在海外,甚至整个团伙成员都不在国内的案件,确实十分棘手。”

破获案件难度大,我们能做的就是注意力前置,把功课做在前面。

已经被强调了无数次的反诈宗旨依然需要重申。正如多位业内人士建议的,高度警惕陌生电话、短信,尤其是境外电话,对方提供的情况及时向家人、相关机构、警方、政府部门等核实,尽量不要短时间内单独做决策;如有入群、下载注册APP、点击链接、转账的指示,一律不要听从;不提供个人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不贪蝇头小利,避免被诱导入坑;时刻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及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诈骗套路千变万化,小心谨慎才是第一准则。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