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70后夫妻给苹果华为做“雨衣”,三年进账7.91亿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0730-37030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70后夫妻给苹果华为做“雨衣”,三年进账7.91亿

2021年迎来重要客户苹果,代价是利润缩水30%。

给苹果、华为、小米做“防水衣”的供应商要IPO了。

纳米薄膜生产商江苏菲沃泰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沃泰”)已于7月27日完成新股配售,将于近日登陆科创板上市。本次IPO拟募资16.64亿元,其中资金的8.31亿元将用于总部园区项目,3.33亿元用于深圳产业园区建设项目,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菲沃泰发行市值预计为46亿元,发行价为18.54元,发行市盈率为175倍,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103倍。中金公司为其保荐机构。

据说,平均每8部手机就有一部用的是菲沃泰的防水技术,被称为电子领域的“防水茅”。

三年营收7.91亿,拿下苹果订单利润直降30%

菲沃泰2016年成立于江苏无锡,主要从事纳米薄膜的研发和制备,并基于自主研发的纳米镀膜设备、材料配方及制备工艺技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简单讲是,给一切电子产品穿上“防护服”。不仅能防水,纳米薄膜还有防油、防腐蚀、防硫、耐盐雾等功能。

现在不少电子消费品都在用纳米薄膜做防护。菲沃泰的产品覆盖了手机、耳机、电子阅读器、可穿戴电子设备、无人机、相机镜头等领域。

早年间电子消费品防水能力有限。充其量是物理防水,依靠机器密封的手段进行防护。比如,在手机缝隙中加一个橡胶件,类似于在瓶口塞一个塞子。这种停留在表面的防水技术,面对手机内部不慎进水,同样于事无补。

而如今纳米薄膜不仅可以对电子消费品外部提供整体防护,还可以对其内部重要零部件进行精准防护,真正做到里里外外都裹上一层防水纳米镀膜,即使在水里泡上2个小时,拿出来也照样能用。

营收方面,随着华为、小米、“OV”、亚马逊等一众品牌对防水功能的引入,菲沃泰纳米薄膜的销售收入也水涨船高。2019年菲沃泰为全球8,000万部手机或耳机提供了“防护”服务。2019年至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3亿元、2.38亿元和4.10亿元,复合增长高达80%。

但利润却不尽如人意。2019年至2021年,菲沃泰净利润分别为3168.57万元、5555万元和3931.56万元。2021年净利润相比2020年下跌了近30%。

收入连年大涨,为何利润不涨反降?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对华为、vivo的销售规模大幅下降。

华为在2018年-2020年均为菲沃泰第一大客户,连续为菲沃泰贡献超40% 营收,贡献销售收入分别为3206.19万元、7000.53万元、9722.97万元。但2021年华为的采购额直降76.64%,全年仅采购了2270.97 万元的服务。vivo在2018年-2019年,均为菲沃泰第二大客户,2020年下滑至第三位,2021年已经退出公司前五大客户之列。

背后的潜在可能是,为了防止单一供应商“话语权”过强,下游客户会亲自研发相关技术专利,或培养多个备选供应商。

二是菲沃泰2021年迎来了一位重要客户:苹果。

菲沃泰通过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间接给苹果供货。2021年公司来自苹果的收入就达到1.4亿,占比当年的收入高达36.87%,虽然2021年营收是保住了,但与华为的驻外融合模式不同,给苹果供货采用的是驻外独立生产模式,缺点是前期投入很大,像装盘场地、电费等成本由菲沃泰承担。此外,苹果项目量产前期,产能利用率较低,高昂的人工、耗材等成本,使得产品单位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这也进一步拉低了净利水平。

(图源:菲沃泰招股书)

股东方面,菲沃泰算是一家家族企业。招股书显示,IPO前,Favored Tech(香港)持有菲沃泰82.88%的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宗坚、赵静艳这对70后夫妻二人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夫妻二人通过Favored Tech(香港)合计控制公司82.88%的表决权,宗坚系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总经理,对公司重大决策及经营管理具有决定性影响。赵静艳担任公司董事,参与公司实际经营决策。另外,持股比例超5%的股东宁波菲纳,以及宁波纳泰为员工持股平台。

果链增收不增利,逃离“围城”寻出路

菲沃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并非个例,这从侧面印证了果链企业面临的残酷现实。

本以为挤进“果链”业绩就有了保障,但据不完全统计,30家公布2021年业绩的国内“果链”上市公司中,19家公司实现盈利,只有10家公司的净利同比正增长,4家公司出现巨额亏损,11家公司净利同比下滑。

总体上看,果链上市公司业绩呈现两极分化。

一部分企业对苹果订单依赖程度较高,苹果砍单会造成公司业绩下滑,甚至巨额亏损,如长盈精密、得润电子、欧菲光等;

另一部分企业掌握高精尖技术处于产业上游,市场多元,受苹果影响较小。如京东方、兆易创新、长电科技等企业净利润成倍增长。

“果链”就好比围城,仍有不少企业争先恐后想挤进去。2012年,苹果首次公开的156家主要供应商名单中,只有8家中国企业上榜,分别为安洁科技、环旭电子、比亚迪、瑞声科技、昆山长运、天津力神、蓝思科技、苏州面板电子。2016年、2017年,2018年以及2020年苹果公布的前200名核心供应商,中国企业分别为73家、85家、86家、96家。

供应商也逐渐从相对低端的组装、五金件加工,进阶到技术含量更高的传感器、模组等部分,甚至开始与苹果联合开发产品。

进入“果链”后,供应商要面临苹果极为严苛的良率要求。如果供应商没有跟上苹果更新的步伐,很有可能被淘汰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尤其那些将苹果视为单一大客户的企业。

2013年10月,蓝宝石屏幕供应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下称“GTAT”)与苹果达成合作。合作期间,苹果一直在改变蓝宝石的产品规格,且几近严苛地缩减生产成本,要求GTAT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大量高良品率的蓝宝石屏幕。最终,GTAT因不堪重负而关停厂房。

无独有偶。触控屏幕生产商胜华科技拥有全球第二大触控面板厂,也是iPhone 4最大的触控屏供应商,但在研发iPhone 5时,苹果开始采用新型内嵌式触控屏幕技术。由于没有跟进新技术,外加大举扩建生产线,胜华科技产能过剩,债台高筑,最终蓝思科技以12.2亿收购旗下子公司。

通常情况下,苹果在更迭新技术后,会扶持“果链”企业。“一直用订单喂着你,直到你把这个技术做成熟,他就会考虑导入一个竞争对手来平衡你。”苹果供应链从业者透露。

触控屏幕制造商宸鸿科技,曾为iPhone与iPad生产屏幕,但后来苹果逐渐将订单分散到夏普、东芝、LG、三星等多家供应商,以削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苹果永远会有Plan B。一家主力供应商背后,往往会有另外一到两家随时替补。

如此精进的供应链管理,让不少供应商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1年财报显示,蓝思科技实现营收452. 68亿元,同比增长22.55%,净利润只有20.70亿元,同比减少57.72%;立讯精密2021年实现营收1539.46亿元,同比增长66.43%;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14%至70.71亿元。2022年6月,苹果代工企业仁宝电脑也决定不再承接Apple Watch、iPad代工业务。据悉,十年间,仁宝电脑毛利率仅为3%-4%。

在此背景下,中国供应商正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于是便有了富士康、立讯精密下场造车;歌尔股份加码AR/VR;蓝思科技进军光伏,长盈精密布局动力电池结构件业务等。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还能陪苹果走过10年。(文/张俊雯  编辑/曹玮钰  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小川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