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芯荒”落“砍单潮”起,分化的芯片产业何时回归正常?
source link: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it/2022-07-28/doc-imizirav5788488.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缺芯荒”落“砍单潮”起,分化的芯片产业何时回归正常?

记者/彭新
编辑/宋佳楠
该来的还是来了!尚未完全走出缺芯阴影的芯片业再次遭遇新风暴——砍单。
电子龙头三星已多次传出并已证实订单调整消息:先是在五月将面板订单下调30%,看库存依然高企,又于七月延长“暂停采购零部件”期限,这在行业内史无前例。受三星砍单影响,其他终端厂商也开始控制库存,如戴尔、LG等。
另有供应链消息显示,联发科已对四季度5G芯片砍单30%至35%,高通也对高端骁龙8系列产量下调10%至15%。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表示,从两大5G芯片龙头的砍单情况来看,终端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恐怕到明年一季度都难以改善。
消费电子市场遇冷的隐忧,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浮现。此轮“砍单潮”缘起众多,通货膨胀、俄乌战争、供应链受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PC、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明显下降。
Gartner报告显示,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降12.6%,创九年来最大降幅。另据Canalys统计,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9%,电视、平板等产品在下半年复苏态势亦不明朗。
从缺芯“涨潮”到“退潮”,再到砍单潮起,被裹挟其中的供应链公司该如何自保?
拉响下行警报
作为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中最大的“蛋糕”,手机对芯片产业影响巨大。
就市场格局来看,华为被迫让渡高端手机市场后,安卓阵营未能如愿占领,反而是苹果手机市占率得到提升。民生证券分析师方竞表示,国内品牌高端机战略推进不利,受此影响不少安卓厂商开始收缩战略。Canalys认为,消费者预算紧缩,一部分需求将转向低端产品,而供过于求的中端产品将是厂商着重调整的出货方向,砍单不可避免。
“市场需求暂时低迷时,我们会把精力聚焦在精品产品线。”真我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公司对全球销量目标约有10%-20%的下调。
厂商对未来市场做出悲观判断,在一二季度缩小了产品库存和芯片订单。实际上,部分企业对此次砍单潮已有预期。一位国内头部芯片设计公司的CEO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智能机产业链的缺货,并无实际需求暴增的支撑,短缺假象迟早要露馅。如果暑期的消费热潮没有如期发生,器件囤积者的信心将迅速崩溃,泡沫也必然破裂,迟钝的囤货者随之爆仓。”
芯片产业此前也曾出现过周期性芯片过剩和价格崩盘现象,上一轮超景气周期出现在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历经近两年的“芯片荒”后,当时业界对新一轮超景气周期的到来措手不及。现在,对今年的消费下行,也仍然准备不足。
一面是手机、电视、显示器等出货量下降,另一面则是面板库存高企。也因此,显示驱动芯片厂打响了芯片砍单第一枪。
5月,部分显示驱动芯片厂缩减20%-30%晶圆代工产能需求,未能解决库存问题。显示驱动芯片份额最大的联咏第二季营收仅有314.61亿元新台币,环比降低13.8%,大大低于第二季营收预测的345亿元至358亿元新台币,创近五个季度新低。
国际大厂亦拉响行业下行警报,包括英特尔和英伟达等巨头在内的芯片企业均表示,之前各产品系列的需求连续两年激增,但未来几个月会较为坎坷,消费环境转冷。根据供应链消息,狂潮扰动和消费需求下降影响下,英伟达希望新一代显卡能够延后一季度从台积电拉货。
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CEO Sanjay Mehrotra在6月底的财报电话会上称,中国消费市场的疲软、俄乌冲突以及全球范围的高通胀,导致包括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市场受到冲击。美光科技预计,第四财季营收约为72亿美元,远低于华尔街分析师平均预期的91.4亿美元。美光的存储芯片产品主要用于PC、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部分模拟类芯片巨头的库存情况也令人担忧。英飞凌提及,第二财季的121天库存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五分之一,交付周期天数比上年同期多了8天。
核心零部件芯片商收紧需求后,带动代工制造芯片的晶圆厂产能松动,不得不通过降价“抢客”。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已有晶圆代工厂近期降价逾一成。为了防堵订单流失,一些晶圆代工厂向客户约定,在部分特定制程开出“优惠价”,折让约个位数百分比,相当于变相降价。
TrendForce集邦咨询称,目前晶圆代工厂客户砍单的情况正持续扩大,包括电源管理芯片、影像传感器及部分微控制器(MCU)都已出现砍单情况,8英寸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下滑情况最为显著。
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则在7月告诉投资人,半导体供应链库存过高的现象,需几季时间重新平衡至较健康水平,预计库存调整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不过,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认为,“2023年将出现一个典型的芯片需求下滑周期,而不是2008年的大下降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砍单潮下,也有芯片厂商逆势涨价。英特尔称,由于成本上升,已通知客户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提高CPU及其他消费芯片产品的价格。高通、Marvell(美满电子)也在近期发出涨价通知,Marvell某些供应吃紧的产品将调涨7%至8%,自8月1日开始生效。
对于涨价,前述CEO分析称,一方面是为了平衡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遏制囤货炒货行为。“无论是谁,只要在囤货就是在给产业链制造炸弹,累积风险。”
车用芯片荒待解
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下降,但以汽车和工控为代表的高端应用场景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市场需求持续飞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暴增,进一步带动高端车规级微控制芯片(MCU)渠道价格上扬。半导体研究公司IC Insights公布的《麦克林报告》显示,2022年车规级MCU的增长将超过其他大多数终端市场,预计销售额将以7.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一些芯片厂商负责人称,电子行业正在转向需要更多芯片的电动汽车,通常一辆燃油汽车需要的芯片数量约500至600颗,而一辆具备L2驾驶级别的高配燃油车则需要超1000颗芯片,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更多达2000颗以上。
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的火热,促使全球功率器件仍处高景气,但多应用于消费领域的中低压MOS产品景气度则相对不佳,这类芯片多使用成熟制程的芯片工艺。近两年来,汽车制造商、小型设备生产商和其他厂商为确保充足供应一直在争夺资源,也将成熟制程芯片推向竞争漩涡中心。
汽车智能化下,控制类(MCU和AI芯片 )、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需求增长,也决定了“芯片荒”不会在短期内完全缓解。
“相比于消费IC的‘躺平’,汽车领域芯片(供应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车规级MCU、功率半导体、WiFi模块等细分领域产品,更是处在一芯难求的艰难时期。”芯片分销商安富利华东区销售总监王航称,信息服务提供商路透调查的五大厂商100款车用芯片显示,新订单交付期平均需要一年左右。
车规级MCU芯片则是本轮缺芯潮中汽车厂商为之奔走的核心部件,此类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内部运算和处理的核心,较CPU、GPU芯片工艺要求低,但应用广泛,包括发动机、汽车照明、电机控制系统等均需使用这类芯片。有汽车行业高管曾提及,缺一块MCU芯片就影响整辆车的生产。
“我们很痛苦,不断缺芯、不断追货和找补救办法。”理想汽车供应链电子电器总监卢继平在5月的一次行业会议上曾如此抱怨。但他也提及,今年芯片的供需状况较去年稍有好转,“去年基本上是全面战争,不是这家缺就是那家缺。今年相当于局部战争,主要集中在某几家芯片厂商,品类也比较集中。”
为了找到更多解决方案,汽车厂商将目光转向了国内芯片交易中心——深圳。这里集中着未经芯片原厂授权的小型芯片贸易商,也是业内俗称的灰色渠道。此类贸易商会买进原本可能被报废的电子产品库存,再转卖给国内买家。
在这里,芯片报价每日更新,供需双方均需随时紧盯报价,伺机而动,但需求如过山车般不稳定,“涨得离谱,跌得也离谱。说它缺货,仓库里面有大把货,说不缺,(买家)又到处在找。”谈及当前的芯片市场,一家深圳芯片经销商称,“一些热门型号芯片,添入库存后立马就有数十人上门询价。(有些芯片)报价也非常混乱,有两三百元的,也有上千的。”在他看来,供应链上下游对此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最近行情臭,不亏就能出,市场报100多远,我60元多就出了。”一家汽车芯片供应商表示,为了保本,只要价格能接受就立马出手。
也有部分企业转向二手芯片,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很多(芯片)低于市场价都是拆板翻新的,拿来生产问题也多。”有熟悉情况的芯片贸易商称,性能不稳定的芯片难以通过测试验证环节,并不为大多数公司考虑。
此类芯片贸易商囤积的芯片规模难以统计,在价格波动下,不时有商家将芯片高倍售出或砸于手中的消息传出。
对于混乱的贸易商渠道,芯片原厂也很头疼。一家大型芯片厂商在国内建有直销渠道并提供参考报价,但时常面临缺料窘境,导致没有芯片可供发货。“有的贸易商会利用外挂软件去直销渠道扫货,库存刚一放出来就被外挂买光了,他们的囤货(行为)搅乱了市场秩序。”有知情人士称,目前该原厂正加大对扫货“芯片黄牛”的打击力度。
为了应对供应紧张,通用汽车、福特和日产汽车等全球车厂都在各显神通以确保供应,包括与芯片商直接谈判、提高采购价格等等。一家大型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负责人称,公司进一步加强了与半导体厂商沟通,希望扩大产能、增加供给。王航称,目前安富利已制定灵活供应策略,积极配合客户、协调原厂及全球货源,尽可能弥补缺口,维持弹性供应。
面对供需转换,芯片制造商联电称,由于其他领域的需求疲软,公司能够将一些产能重新分配给汽车芯片,“但要满足客户的总体需求,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挑战。”
将消费电子产品空出的产能转至汽车领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主要芯片制造商投重金扩产背景下,仍难解近渴。通常,建造和装备一座半导体制造厂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成本可能以数十亿美元计。工厂可安装的最先进机器的成本则超过1亿美元,且体积非常庞大,运输成本昂贵。
但行业普遍判断,“芯片荒”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台积电、三星、格芯等芯片代工厂均在积极扩充产能,博世、恩智浦、英飞凌等拥有晶圆厂的公司也都有新厂在建,预计汽车芯片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望在2023年得到根本好转。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