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十年一梦,京东疑云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3711562520294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十年一梦,京东疑云

银杏财经·2022-07-21 12:24
四代掌门人难磨一利剑

2011年11月,京东与淘宝、苏宁、当当网打了一场购书营销大战,每家都为争夺流量推出促销了方案,掀起一股火热的电商购物潮。 

这场潮流最后没有绝对的输赢,却把京东缺少技术基因的底色,打出了原型。 

大潮来临第一天,京东商城崩溃,刘强东火速要求手下加3倍机器,保证消费者购书活动顺利进行,结果第二天京东商城继续崩溃。 

刘强东终于坐不住了,对外高呼京东要招5000名工程师,还要做云计算。 

这是京东做云的开端,站在中国云计算发展历程中来看,除了2009年创立的阿里云,京东算是觉醒很早的那一批企业。 

差不多同一时期觉醒做云计算的企业,还包括华为、腾讯和百度。 

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拉锯战,如今国内云市场几乎被瓜分完毕。业内公认的四多云分别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这四家霸占了国内云服务9成的市场份额。 

去年阿里云斩获200亿战绩,华为云卖了201亿,百度云有151亿收入,腾讯云收入大约在280亿左右。 

对比之下,京东云略显尴尬,它至今都未曾披露过营收数据,市场分析员2019年的时候,倒是大致估算过京东云当年的营收:9亿。 

京东云发展至今,有过四位掌门人——何刚、申元庆、周伯文、高礼强。 

这四人轮番交替上场的背后,是四个不同版本的励志奋斗故事。在这过程中,京东云一直是一朵上进的云。 

但不可否认,它也一直是一朵梦幻和奇葩的云。 

何刚是在2010年夏天去旧金山的飞机登机口,被盛大老板陈天桥的人硬拦截下来的。 

彼时何刚是亚马逊云储存S3项目的总负责人,硅谷好几个大热的新兴网络公司都在挖他。 

架不住陈天桥的热情,何刚选择了回国操刀盛大的云计算研究,成为盛大集团副总裁,以及盛大云计算公司CEO。 

可陈天桥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是在为刘强东做嫁衣。 

刘强东喊出要做云计算以后,京东技术体系没多久就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任CTO——王亚卿。 

王亚卿说服并联合刘强东,将何刚挖进京东开发云业务,刘强东还给了何刚京东商城首席科学家和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的title。 

位置有多高,就代表老板的期待就有多高。 

为了不辜负刘强东,何刚拿出了看家本领,对外公开了未来七年京东云业务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先让内部私有云化;第二,实现降本增效后,将云资源能力对外开放,卖公有云;第三,不光是开放自己,还要整合各个行业,形成云生态。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回看,何刚为京东云制定的战略,是一条几乎所有国内云厂商,到现在都还在走的主流路线。 

但何刚千算万算,没算到当时的云业务在京东内部,并不被重视,这个业务一开始就是为服务京东商城业务而存在,那些华丽的title是为了让他配合其他人,将京东商城业务做到更上一层楼。 

这一点,由京东那几年所推出的相关云产品就能看出。 

比如京东宙斯平台,是将包括营销、交易、物流、供应链、售后系统对外开放,让商城的合作伙伴或商户都能使用。再比如云鼎、云擎、云汇、云峰等,基本都是围绕京东核心业务,从而推出对应云计算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那时的技术,本质就是来服务商城业务的,这让京东云在京东内部都没有单独的事业部。云计算长期被销售“绑架”,也为何刚后来的出局埋下了伏笔。

直到2014年,京东成立了云事业部门,刘强东才勉强算是给了京东云业务和何刚一个窝。 

v2_f6c4b8cbafc14590afdcf2e791ab0f60_img_000

京东这个举动,还被时任阿里零售事业群的总裁张建锋嘲讽,说京东是个学人精,阿里做村淘它就做村帮,阿里做支付宝钱包它就做京东钱包,阿里做天猫国际它就做全球购,阿里做阿里云,它也做个京东云。 

当然,这只是那些年京东和阿里两家巨头之间的嘴炮小摩擦,后来不少人还看过刘强东和马云互怼的名场面。 

半年后,刘强东发奋图强,又把京东第二任CTO张晨招了进来,将技术部门从业务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分成左右技术两派:左手服务京东商城,右手专门研发云和大数据等技术,并于2016年愚人节正式推出了京东云产品和服务方案,宣布商业化。 

比起BAT,京东云的商业化起步晚了些,但这不是当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伴随云业务起步和商业化的,是京东技术大变革,而这种变革加剧了人员内耗——有人被调离,有人被调进,有人被辞退。 

张晨加入京东云后,带来了一批老东家(雅虎)的大公司技术人员,将京东大数据、搜索以及云业务上的关键人物,都换了一遍。 

比如将京东云总监换成了朱凌,并让他辅助何刚出任京东云的IaaS负责人。 

作为下属京东技术体系云业务的掌门人,何刚并没有权力对张晨说不,这也造成了前京东云内部员工所说的——“他人很善良,对外却不能护住下属”。 

更致命的一点是,在大企业,职位越高情商的作用就会越重要,而何刚智商高,却不是很懂人情世故和京东的兄弟文化。

对下,京东云启动商业化那一年,他一封强制执行996的内部信,引得底下人怨声载道,甚至还有员工离职投入58同城怀抱。 

对上,何刚在刘强东面前并不得势。 

根据京东前高管的形容,何刚并不是很让刘强东满意的下属,他所负责的云计算一直服务于商城,存在感自然就不可能很高,推进云业务前进的过程中,受委屈成了家常便饭。 

甚至于,有时候刘强东在办公室批评他的声音,门外的人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京东云技术变革和拥抱商业化后,云业务推进得并不顺利,刘强东还亲自为京东云找过外部客户,但京东云的不稳定运行,让刘在客户面前丢了面子。 

2017年8月份,京东云忽然宕机,时间持续两个小时,造成至少50个工单被影响。根据统计,那一年包括此次宕机在内,京东云竟出现故障、质量异常事件高达17次,每一次的超长处理时间都让京东云用户蒙受损失。 

业务上出事了,难道让一把手站出来立正挨打?这在刘强东强权治理下的京东,是不允许出现的。 

那一年9月,申元庆走马上任,接替何刚成为第二代掌门人。 

天时、地利及人和,京东云在何刚时代只占到了一个天时,那个阶段科技互联网企业的确都在做云。 

但何刚的确也有些生不逢时。 

京东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变化节点,即2017年之前京东所做的一切投入,都是在为电商、物流和金融打牢地基,这就注定了京东云不会在这个阶段,被单独或重点拎出来讲故事。 

但2017年开始,京东把技术放上新高度,作为体系内的云计算,自然也被放上了新台阶,这个台阶的名字,叫做发展。 

刘强东早就动了换何刚的心思,如同申元庆所说,何刚太单纯太直,这在大企业里并不会成为优点,也不适合带着业务发展。 

申元庆被业界称为“最懂云的老板”,他在微软工作20多年,是王坚的老同事。 

除了技术,更关键的是申元庆自带人脉与资源,20多年微软工作经验让他在云计算运营、销售、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合作伙伴上都有积累,而这是京东云发展阶段欠缺的。 

刘强东找到申元庆的时候,申刚刚晋升成微软最高级别合伙人。 

为了把这位大咖收入麾下,刘强东除了“三顾茅庐”,还“割地赔款”,开出了三个条件——研发经费无上限+京东云将来独立上市+绝对的权力。 

即使是时任CTO的张晨,一个统管京东技术体系的最高负责人,也无法插足申元庆手中的云业务,申直接向刘强东汇报,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对应地,申也签下军令状——让技术保持稳定+拓展客户+增加收入+进入云计算市场头部梯队。 

于是申元庆执掌的时代,京东云按下加速键。 

v2_619fc2a761da4794a5dbc8f8c9b2eff0_img_000

7个月,申元庆招兵买马使得京东云员工从900人发展到1800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技术人才;18个月,京东云推出200项服务,完成150多款技术产品创新,同时不断开疆拓土,与西安、宿迁、肇庆等数是个城市、县域建立合作关系;两年内,京东云整体技术体系完成4次迭代。 

京东云十年内为数不多因服务收入增长迅速而入榜,就是在这个阶段。

艾瑞咨询发布《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显示,京东云凭借增长的云服务收入,在2018年中国公有云整体IaaS市场份额排名中,首次进入前十名。 

这近乎是一场基于声望信任的平等交易,一个是互联网界大佬,一个是业内大牛,京东云作为核心,被双方推动向前奔跑。 

可信任的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2019年初,外界开始传出京东云和金山云将合并的消息,而内部推动这场合并的是申元庆。 

申元庆希望1+1>2,双方合并后京东云独立出来也就顺理成章,这一年年初面对媒体寻问京东云发力时间,他还意有所指首先要搞定几件事情,第一件就是一定要问一下京东的决心。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刘强东对京东云合并后独立的决心。 

显然,申低估了刘强东的掌控欲,要知道京东上市之前经历了那么多次融资,刘都能始终把握着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申可以在内部因为业务问题和刘强东硬刚,也可以以云业务最高权力者自居进行业务变革,但却不能挑战王的权威。 

刘强东不仅没在合并文件上签字,还在4月份发了条朋友圈说京东许多员工有人浮于事的毛病,且发号施令的人越来越多。指的是谁,不言而喻。 

申的内心也产生了强烈冲击,当初谈好的条件之一就是京东云能独立,显然,刘有其他考量。 

2019年8月,因京东云负责的一个名为“脉客商圈”的项目产品功能不完善且漏洞百出,50多个人从各地赶到北京,聚集在京东总部大楼门前,拉横幅叫京东还钱。京东云及京东遭到名誉重创。 

4个月后,申元庆将离职的消息就不胫而走。 

申元庆离职消息满天飞的前两天,京东刚进行了架构调整,将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个品牌,合并成京东智联云,成立京东云与AI事业部,而新任掌门人,叫周伯文。 

2017年京东这艘大船向技术方向掉头,引入高端技术人才,周伯文和申元庆是同一批进来的,一个负责AI一个负责云计算。 

京东做AI并不是为了京东云,而是为了京东物流业务。 

在2016年的时候,京东就成立了X事业部和Y事业部,前者研究机器人科学,应用基本在送货场景,比如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及送货机器人等;后者主研究AI技术,用于打造智慧供应链能力,利用AI驱动零售革新。 

周伯文刚好是个AI大牛,担任过IBM在美国纽约总部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院院长,也是IBM Watson首席科学家,是IBM核心技术领军人之一。 

镶金边的履历光环加持下,周伯文到京东以后,甚至有人认为京东这一次终于找到了京东版王坚。

不可否认,周伯文是京东AI的开荒者,他先后为京东组建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了NeuHub京东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还带出了一支400人左右的顶尖AI团队。 

v2_92a02d0888234ae4a4a6022ec0f85e96_img_000

可这并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云与事业部的负责人。 

当时有一个很关键的背景,2019年几乎所有的云厂商都将AI+云计算视作一对标配CP。 

IDC在当年12月也发布了一份报告印证了这个趋势——AI应用迁移、重构到云平台或直接使用云上AI服务,是大势所趋。 

同时,有媒体做过估算,京东云搞了这么多年,即使2018年起加速奔跑,其2019年全年营收整体也不会超过10亿元,对京东2019年5769亿的净收入而言,京东云贡献给集团的营收占比,只有区区0.15%。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重因素叠加下,即使申元庆没有离开,即使他与刘强东信任感没有碎裂,比起云计算,京东内部的天秤会更偏向AI侧发展。 

周伯文上任后的任务是,通过技术把京东的招牌打出去,还要将产品进行更好的顶层设计及商业落地。 

可周伯文完成得并不尽人意,他执掌京东云与AI事业部的那一年,几乎也是京东云熄火的一年,即使喊出了一个最懂产业的数字经济服务企业的口号,也难掩京东云在集团内部的失宠。 

到去年初,京东直接将云与AI业务整合到已递交IPO招股书的京东数科,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京东智能云业务及部分资产也被转入京东数科。 

彼时,京东想让数科上市,但金融科技企业必须得解决自己是姓金还是姓科的问题,而京东云变成了为京东数科增加科技属性的工具。

在这次业务重组过程中,周伯文变成京东科技底下基础技术部的负责人,而对外的京东云业务掌门人,变成了高礼强。 

对于周伯文来说,这个调整实意味着权力收缩:从一个率领业务带兵打仗的将帅,变成了基础技术平台的负责人。 

他无法接受,并选择离开,如今成为了教授。 

对京东云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启。高礼强确定了做“最懂产业的云”的新定位,并计划将发力让京东云成为京东面对行业、政企客户进行技术输出的核心平台和品牌。 

只是,高礼强被推至台前,也不是偶然。 

周伯文与高礼强,前者是一个技术IT男不太重视商业化成果,后者技术没那么强但却极其擅长做市场和政府关系。 

高礼强在甲骨文任职的时候,就承担着企业应用产品业务、中国区行业列名客户应用产品业务,并参与了中国政府和企业客户的信息化战略合作。 

而云厂商近两年争夺政务单子,已经不是新鲜事,毕竟政务市场相较于企业市场,单量够大利润够多。 

然而跑马圈地过后,政务专属云逐渐饱和,根据IDC报告显示,政务云基础设施几乎达到了一定峰值,80%以上地市和近25%区县都已部署了自有专属云。 

这意味着云厂商在这个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意味着京东云需要高礼强的入局,人脉决定命脉,人脉也决定钱脉。 

除了靠人脉,高礼强认为,如果京东云如今想要后发先至,必须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而他的选择是另辟蹊径做京东云数智供应链。 

除了另辟蹊径,京东云还有别的选择吗?或许没有。 

做底层设计,京东云做不过阿里等头部玩家。去年峰会京东云发布了一款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今年峰会京东云又将云舰升级到2.0,尤其是今年,京东云特意强调升级后的系统实现了国内外业界主流云厂商和操作系统的兼容互动。 

关键词,就在于兼容。 

底层设计阿里云等玩家已经进行了市场教育,也有了品牌背书,京东云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可又做不过这些老玩家,顺理成章就走上了兼容路子。

而供应链是京东过去十多年积累下来的优势,且供应链的重要性在疫情发生后也愈发显得重要。 

v2_b6a556a302e6487d8cd8cb0cafee045a_img_000

以供应链作为特色切口,高礼强很聪明,至少可以让京东云发力起来不那么费劲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多的调动京东集团内部的资源。 

可云计算这个领域,条条道路通罗马,差异化道路最终指向的依然是同质化竞争,而同质化竞争想要胜出,只能拼成本、拼规模、拼投入,京东云显然掉队太多。 

论投入,京东过去五年投入技术研发数额为800亿,而阿里仅过去一年在技术上就投入超过1200亿。 

论规模,IDC咨询统计报告中,京东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与IaaS+PaaS领域均被列为“其他玩家”,连属于它的单独位置,都没有。 

在京东所有业务中,尽管已经过去10年,京东云依然是没有长大的小孩,还需要京东其他已经开始造血的业务,为它输血成长。 

至于要输多久,谁也不确定,毕竟逆袭而励志的故事大多数只出现在童话世界。 

如果时光能倒流,不知道刘强东会不会适当放权,让何刚在2010-2015年云计算萌芽创新发展期间,集中技术力量与能量于云计算一点爆发。 

因为上一个将所有能量聚焦于一点爆发的人,虽然被大家视作疯子,最后却变成了国内份额最大最有话语权的玩家阿里云。 

著名的克里奇定理说,没有不好的组织,只有不好的领导。 

这个定理认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应该能把他的组织管好,并有足够的智慧,组织才会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断完善和进步,如果用心不够或者缺少管理才华,组织是不会自己好起来的,甚至会变糟。 

京东云式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管理上,一个企业,人事、组织与战略往往缠绕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一切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就像董明珠所说,如果要开除10个不合格员工,那么一定要先开除他们背后不合格的经理。 

如果何刚在刘强东面前得势,如果申元庆与刘强东依然相惜,如果周伯文真的变成另一个王坚……可惜,没有如果。 

十年弹指一瞬,京东云现今还如梦般活着,只是没想象中那么好罢了。 

参考资料:

《截杀阿里腾讯的云巨头们:密谋合并、艰难蜕变》——雷锋网

《正史之外,阿里、京东、百度的云往事》——AI金融评论

《京东不再需要CTO》——雷锋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银杏财经”(ID:yinxingcj),作者:零度,36氪经授权发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