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三星、小米、苹果,带得动“越南制造”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2949302643546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三星、小米、苹果,带得动“越南制造”吗?

鲸维度·2022-07-16 08:07
越南投资香么?
v2_991c0d0748a14db9993a7fef75727dc8_img_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后,拼杀市场正酣的雷军有了新的烦恼。

疫情之下,进出口物流成本增加,拥有近7亿人的东南亚市场出货成本陡增。关键时刻,小米选择了在东南亚进行生产布局。

只是小米在这次布局上显得低调。甚至直到今年7月传出小米已有部分产品“made in 越南”时,许多人都还不知道原来小米已经悄咪咪地就把事办了。

越南其实也是小米一个重要的市场,早在2017年小米就进入了越南市场。根据Canalys统计显示,2022年一季度,小米在越南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22%,仅次于三星。而更早进入越南市场的Oppo(2013年)和Vivo(2015年)分列第三位、第五位,两者之间是市场份额为10%的苹果。

越南产的“小米”未来在越南市场以及东南亚市场会更香吗?还是会像在印度一样遭遇坎坷吗?

01尾随而至

疫情或许只是小米在越南生产的其中一个诱因。

越南热其实已经持续了近10年,随着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纺织服装行业的公司选择将代工厂建在这个东南亚小国之后,手机、电脑等厂商的代工厂也紧随而至。近年来,苹果、三星、戴尔甚至谷歌等高端精密制造的代工厂也纷纷落子越南。

以苹果为例,其在2021年推出的AirPods耳机就有部分是越南造。尽管不少消费者反馈这部分产品“做工粗糙,有毛边,比不了中国产的”,但苹果仍然执着地将更具技术含量的部分iPad生产线从中国迁往越南。

而且这几年来,苹果产业链上的中国配套公司就开始了越南的迁移工作,从耳机整机制造的立讯精密,到声学单元的歌尔股份,再到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都在越南布局。

苹果及其产业链条上的公司在越南布局之外,三星则显得更为激进。其在2019年关闭所有在中国的手机工厂之后,三星将50%以上的手机出口及三分之一的电子产品出货量放在了越南工厂。

除了原有的8处工厂外,2022年三星将在越南投资建设高级别的研发中心。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三星在越南的子公司营收接近742亿美元,而同期越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6亿美元。三星在越南支公司的营收就超过了小米全部营收(小米2021年实现营收3283亿元),可谓下了重注。

当然,在新兴国家的发展,都会经历探索过程。三星在越南的投资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早在1996年就已进入越南市场,但直到2008年,当地政府才批准三星电子手机工厂建设项目。

按照当时的规划,这是一个年产1亿部手机的超级工厂。要知道,三星电子在2007年的全球手机销售数据才是1.6亿部。之后三星在越南投资进入高峰期,累计投资超过170亿美元。

v2_9ff55846eafb4263b61d17d9cd918a3e_img_000

三星的进入深度改变了越南手机产业。手机产业本是越南的弱项,严重依赖进口。但2013年后逐步发展成为越南第一大出口项目,这其中三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21年三星全球手机出货量达到2.745亿部,连续9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约1.6亿部是由越南工厂生产。

02越南魅力?

十年前乃至更早一些,纺织服装类企业选择越南,更多是因为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当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之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就成了一个好的选项。

越南政府也为外资企业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包括长期无偿向外资提供生产场地,免除其经营初期4年的法人税等等。但2018年之后的这波制造业的大迁徙,更多的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限制。

许多迁移的企业,将越南作为了一个跳板。

越南目前的工业发展模式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沿海地区的来料加工业务,这种原材料供应和成片销售市场都主要在国外的结构,意味着在进出口过程中完成的增加值有限,其经济发展是粗放的。

以苹果为例,虽然其将部分耳机及平板电脑产线陆续转移到越南,但并没有扶植越南本土的代工企业,主要依靠的还是富士康、比亚迪及歌尔股份等老伙计。小米也是如此,其在海外的工厂都是合作伙伴运营,越南工厂就是由光弘科技建设运营。

三星与苹果等企业不同的是,其拼尽全力将关键零部件工厂等都迁移到越南。在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的过程中,为了保住订单,三星产业链的零部件厂商多数被迫到越南设厂,且只被允许供货给三星。这些零部件厂商的进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越南电子产业的工业化进程。

凭借近1亿人口的庞大基数,加上人均GDP的逐年提高,越南的智能手机市场也在增长。2021年越南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590万部,前五大厂商都呈现了正增长的态势。

越南国内的市场空间相对有限。虽然有将近1亿人口,但是其就业人员月均收入只有泰国的一半左右,不到马来西亚的五分之二。所以手机厂商在越南的代工厂的产品主要是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马来西亚和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市场。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2年前4个月,越南内资企业的贸易逆差达到92亿美元,仍发育不良。总贸易数据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外资企业包括三星等手机厂商的贡献。

依托于外资的力量,越南进出口猛增。2022年上半年,越南对外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金额达到了3711.7亿美元,同比上涨16.4%。其中,出口1859.4亿美元,进口1852.3亿美元。

三星等手机厂商依托于在越南的生产,推动出口之外,也因为本地化而获得了市场。根据2022年一季度越南手机市场数据,三星依然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份额达到30.8%。

只是随着小米等中资企业在越南的投产,三星的市场份额也面临着蚕食。一季度越南手市场排在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小米、OPPO和VIVO,中资三强合计份额达到了46%,正在对三星形成围攻之势。

03越南真香?

小米投产后,就能复制当时印度的成功吗?

不可否认,人口红利是现阶段越南最大的优势。根据联合国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越南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9岁。而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却只有1585元人民币,这一数值只相当于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的不到三分之一,且连续第三年同比下降。

人均工资并没有同人均GDP一起增长,表示越南近年来的产业升级并不成功,就业人员仍集中在低收入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即使是将越南视为“后花园”的三星,也并没有将高技术等级的芯片制造厂建在这里,其在越南的8处制造和研究设施是相对低端的组装及封测厂。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制约越南产业升级有多个原因。首先,越南缺乏高级技术人员。越南有将近1亿人口,但每年包括各种私立大学及专科院校的录取人数却只有30万人左右,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工厂成为廉价劳动力,导致中层行政与技术管理人员缺乏。而相对较慢的生活节奏,使得当地技术工人缺少中国熟练工的基本素质。

其次,产业供应链体系不完备。以三星为例,即便三星将手机产能全部转移到中国以外,其在越南的手机生产厂却仍然与中国的供应链网络紧密连接在一起。设备需要从中国买,中高端元器件需要中国渠道代理,电子材料需要从国外采购。这种情况下,资金、原材料、相关技术等均来自越南以外,当地的工厂只负责组装测试。

此外,基础设施的薄弱也依然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近期包括李嘉诚等富豪选择在越南投资基础设施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2021年越南总发电量为2448亿千瓦时,而手机芯片制造中一台EUV光刻机的单日耗电量就达到惊人的3万千瓦时。承接高端制造产业,需要国家综合资源及完整的产业机构和重工业,尤其是原材料的供给,这些都是目前的越南国力所无法满足的。

显然,短期内越南与中国的差距还相当大。

对于小米等中国企业来说,还有一个疑问萦绕心头:越南会否像之前的印度一样,后续对中国企业施加不合理的政策?毕竟,小米、VIVO等正在印度付出代价。

虽然在历史上,中越两国有过矛盾冲突,越南国内也不时发生政治动荡。但近年来,随着两国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中越关系趋于向好。越南是中国在东盟中最大的贸易伙伴,第六大贸易伙伴国;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国。长期来看,主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始终是利益。

而在世界工厂的分工中,中国已经是成熟的高级工程师,而越南则是刚出徒的实习生。自1986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越南在制定外资政策时始终保持着“中国+1”的策略,即始终比中国的政策优惠一点。对于小米等中方手机厂商来说,要想利用好这些优惠政策,避免水土不服,就需要因地制宜。这方面,三星的例子很有借鉴意义。

分析人士认为,首先小米等企业需要加强本土化。在越南经营活动中,增加员工及亲属的当地文化培训,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融入社群,善于利用越南当地的法律团队等。《鲸维度》在越南探访期间,也感触很深。越南人比较重面子,尊重对方面子的基础上一些事情就更好谈了。

其次是避免中企内部的恶性竞争。当下中资企业在越南手机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如何做到良性竞争而不让三星坐收渔利,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当年,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的厮杀,最终失去了越南市场。这个惨痛的教训,手机厂商必须要避免。

最后,小米也要善于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优势,培养越南当地的供应商与中国市场相结合,让越南当地人和企业也能够分享到中国市场,形成经济利益的深度融合。有来有往才是王道。

近期,小米的出海策略在印度遇阻,也是给前几年比较嗨的雷军做了警示。聪明人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栽倒两次。这一次还能相信小米,相信雷军吗?

作者 | 冗旺

来源 | 鲸维度(ID:WhaleDimension)

原标题:《越南产的“小米”会香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