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aS如何二次增长?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operate/552608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导语:对于大部分中国SaaS公司来说,二次增长同样是一个经营难题。然而,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太多匆忙上线的新产品,这使得SaaS公司很可能错失了真正有价值的机会。SaaS如何进行二次增长呢?本文作者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1rxPGK4VeEWfRZwkk1Wr.jpg

即便是商业巨头,单靠一个产品也无法维持持续的增长。阿里巴巴如果只有B2B,字节跳动如果只有今日头条,显然都无法获得今日之地位。

对于大部分中国SaaS公司来说,二次增长也同样是经营难题。

可惜的是,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太多匆忙上线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消耗了创业公司宝贵的资源,而是劣币驱逐良币:一堆低增长的项目麻痹了整个团队,而这意味着SaaS公司很可能错失了真正有价值的机会。

因此,本篇文章我将试图说明两个重点:

  1. 如何选择二次增长的机会
  2. 如何寻找二次增长的机会

01 如何选择二次增长的机会

在我看来,二次增长就像一场“吃饼竞赛”。一次令人满足的“吃饼”,一定满足4个条件:

  1. 饼够大:这样才有可能吃得饱
  2. 味道好:味道差的饼除了难以下咽,吃下去还可能肚子疼
  3. 竞争少: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吃饼,而不是抢饼
  4. 吃得快:吃得越快,最后往往吃得也越多
SaaS的二次增长

对应到SaaS产品的二次增长,那么就是:

  1. 市场规模(饼够大)
  2. 标准化难度(味道好)
  3. 竞争态势(竞争少)
  4. 独特优势(吃得快)

1. 市场规模

评估市场规模的关键,除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在于评估的颗粒度。

很多市场规模的评估,会粗略将整个行业的企业纳入。但实际上,可能只有特定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才是我们的潜在客户。

即便定位到了准确的客户群体,大部分情况下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客户的一种业务,往往有多种业务场景,可能只有其中少数场景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值得SaaS公司专门开辟产品线

比如,假设我们有意向开发一款针对“快消品厂商线下分销”的SaaS产品。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主要的线下分销场景,如下:

1)大批发

SaaS的二次增长

大批发是厂家把货卖给批发商,由批发商再进行二次分销。大批发模式虽然比较粗放,但是当厂家管理能力不足,或者销售区域相对偏远的情况下,采用大批发模式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铺货,因此是常见的一种分销模式。

2)KA直销

SaaS的二次增长

这里的直销并不是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是直接销售给大型零售终端,比如连锁超市等,行业内又称之为KA(Key Account)直销。

根据往年数据,快消品行业约有40%左右的销量都是通过大型零售终端完成的。这些零售终端往往是区域连锁甚至全国连锁,不但销售量高,还可以树立品牌形象。其缺点是进入门槛高、谈判过程复杂,因此,往往是由快消品厂家直接进行合作。

3)深度分销

SaaS的二次增长

实行深度分销的企业,往往具备很强的品牌力和管理能力。他们将区域进行划分,指定经销商专营,强调终端门店的铺货率、陈列和新品普及率等。

对于企业来说,深度分销可以最大化挖掘终端门店的潜力,提高新品和高毛利商品的销售量,并有效的阻击竞争对手。因此,这种模式一直是康师傅、可口可乐等领先快消品企业的重点分销模式。

其中,深度分销虽然是行业领先的模式,但是投入大、要求高,因此只有少数顶尖企业能够使用。而更多企业采取的仍然是传统大批发制,因此能满足大批发制场景的SaaS产品,很可能更有市场前景。

当然,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不能同时把三种业务场景都满足了?

在传统软件时代,由于研发成本相对可控,同时二次开发灵活,一个产品同时满足三种业务场景当然是可行的。

但是在SaaS时代,由于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及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如果一个产品同时覆盖三种差异较大的业务场景,除了增加研发难度,还会拉低整体的利润率。

2. 标准化难度

SaaS公司迫于增长的压力,很容易走进定制化的陷阱。

定制化并非洪水猛兽。考虑到国有企业是中国大企业市场的主体,他们往往对定制化更为青睐;以及企业内部普遍存在N套传统软件,这也意味着定制化的数据对接,很难完全避免。

但是,产品主体的标准化(排除管理报表等“末端”功能),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换句话说,如果发现一个机会——比如To G领域——以我们当下的能力,实际上很难标准化时,那么我们必须做好“消化不良”的准备。

这方面的案例,是最近平安集团的SaaS产品“HRX”的停止运营。

并非市场规模不够大,也不是客单价低,而是近乎失控的定制化成本,让平安集团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好生意”。

3. 竞争态势

中国创业者似乎有一种误解,认为“能力”、“奋斗”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当某个SaaS公司率先证明了某个市场的价值,大家就会一窝蜂的涌上去。

然而,事实证明:在一个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市场,后来者很难有反超的机会。而在一个竞争还不太激烈的市场,“一拥而上”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陷入亏损的泥潭。

比如,在中国的无代码领域,有些SaaS厂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业绩增长,甚至实现了盈利。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则是最早一批发现这个市场机会的创业公司。

SaaS创业,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先发优势”。当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一定要谨慎研究我们的竞争对手。

4. 独特优势

很少存在“完全没有竞争”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创业公司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优势。

比如,曾经CEO让我把产品拓展到财务核算领域。

理由很简单,很多客户使用了我们订单管理系统,其中包括了收款、对账等和销售业务紧密相关的功能。

很多客户的老板或者财务总监因此提出:如果SaaS产品也有财务核算的功能,不但可以替换掉金蝶、用友等系统,还能和订单管理系统打通,提高财务核算和分析的效率。

毫无疑问,客户深度使用我们的订单管理系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优势。但是,这并不足以挑战金蝶、用友成熟的财务产品。

如果当时拓展到财务核算领域——考虑到昂贵的替换成本——我敢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没有客户愿意替换掉功能成熟、操作熟练的传统财务软件。

综上所述,如果要求市场规模、标准化难度、竞争态势、独特优势这4个条件都同时满足,那么对市场机会的挑选可能会过于苛刻。

更多机会只满足部分条件。比如容易标准化,且有一定的行业优势,但是市场规模并不大。那么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不对其有过高的增长期望,而是纳入到现有的产品线,视为重要的迭代方向。

当然,即便适当的放低要求,好的二次增长机会仍然是很难得的。那么,如何才能具备一双发现机会的慧眼呢?

02 如何寻找二次增长的机会

你可能会期望我告诉你一条“百分百命中的公式”,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太容易发现的机会,往往早已人满为患,或者被人捷足先登,哪轮得到我们这些普通人。

我去河边跑步,经常发现静静坐着的钓鱼人。我认为,寻找二次增长机会,和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才能钓到更多的鱼?

首先你要懂得钓鱼的技巧,其次你要多去河边,并且待更长的时间。

SaaS的二次增长

“鱼”就像二次增长的机会,在上钩之前,对我们来说,是无法预知的。

而要钓到“鱼”,我们首先要懂客户、懂产品,这样才能在一次交流中、一次阅读或者一次调研中敏感的抓住机会(钓到鱼)。

但是,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跑客户一线,多和优秀人士交流,随时思考创新的机会。这样其实就是增加了“垂钓时长”,加大了“钓到鱼”的概率。

我在管理产品团队时,把产品经理的一线调研纳入了KPI。老实说,这样并不能保证发现“伟大的创意”,但是,坚持下去,却一定可以发现更实用的功能、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多微小的产品创新。

文章虽然是分享“如何二次增长”的观点,但是你可能也发现了,它其实也是日常的产品方法论。

作为SaaS创业者,或者SaaS产品经理,掌握这些方法论,不一定保证创造出伟大的产品,但一定可以让你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而很多时候,走得最远的,往往是犯错最少的。

#专栏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众号: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产品与信息化管理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