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无限接近造车,华为为何还在边缘徘徊?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1867715244890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无限接近造车,华为为何还在边缘徘徊?

超源力·2022-07-12 03:24

手里的牌

华为最早布局汽车领域,是在2013年成立车联网业务部,组建5G汽车联盟。当时,任正非意在帮助车企实现车辆网络连接。 

从2013年起,华为先后成立车联网业务部、车联网实验室、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推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华为构建了七大智能汽车解决方案、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与300多家伙伴合作。 

2018年10月,华为发布可以支持L4的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切入自动驾驶领域。 

在产业链上,华为也早早准备。 

2019年以来,华为投资了不少半导体产业链企业。2022年,华为又投了两个电池独角兽——卫蓝新能源中科海钠。 

华为最大的优势,仍旧是智能化技术。余承东曾详细列出了华为一连串的技术积淀: 

电池、电机、电控、电源管理,我们的积累不比他们差; 

高速油冷电机,我们是领先水平; 

电机GPU,从IGBT走向高压碳化硅化合物半导体,这是华为擅长的地方; 

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是整个自动化的核心,华为最最擅长车的自动驾驶里面,毫米波雷达华为最厉害; 

毫米波雷达,我们最擅长; 

我们做的数字座舱不用说了; 

自动驾驶需要AI训练,智能处理器算法算力,这些更是我们华为擅长的; 

人机交互,是生态联通,贯通鸿蒙,生态打通,这是我们的优势…… 

所以,余承东信心满满:汽车行业的转变,撞到了我们最有优势的地方。 

v2_c99f4b0b439d43559b0dc03adfeeb231_img_000

行业排名上,华为确实处于头部。据零壹智库发布的2021年自动驾驶专利排行榜显示,百度、华为和大疆位列前三,华为的专利数达1332件。 

另外,在供应链管理上,华为积淀很深。华为工程师非常清楚供应商的实力,在组织运作上,它在每家供应商派遣一名重量级的团队主管常驻,以便于快速决策,并最终将二级供应商管控得当。 

在快速获知用户体验上,华为有内部机制保障。面对手机等用户,华为内部研发出一个叫VOC(voice of customer,消费者声音)的用户需求抓取平台,历时2年投资几千万,骂的最多的就是华为底层技术部门优先考虑解决的。 

总之,华为在研发流程上拥有较多积淀,转入造车,瞬间可以成为优势。 

余承东主张造车的原因还在于: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像手机那样在终端落地,才能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在余承东眼里,华为在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在汽车行业复制。他认为,华为手机三大基石——体验、质量和品牌,这些成功经验平移到汽车行业,一样无往而不胜。 

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寻机切入智能汽车赛道。 

在任正非“不造车”的前提下,余承东不断拓展边界。 

华为官方提出三种合作造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第二种模式叫Hi模式,涉及到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需要软硬件迭代升级和运营。第三种叫华为智选模式。 

上述三种模式,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华为+赛力斯” 模式,帮助车企造好车和帮助车企卖好车,全面切入整车项目的设计、研发和销售运营。优点是可以借鸡生蛋立竿见影,缺点是能捆绑的车企要愿意让渡主导权。对华为而言,这种合作伙伴并不容易寻找。 

第二种模式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模式,优点是华为在擅长的领域实现软硬件供货操心不多,缺点是涉足整车较浅,不利于华为技术发挥,也不利于在整车框架内的技术快速迭代积累。 

反对声音

华为涉及到造车的优势,主要在智能化领域,目前尚不具备整车把控能力。 

在华为内部,有一派对于造车比较谨慎。其中,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就是代表。 

徐直军和王军倾向于华为做博世一样的供应商巨头。他们认为,全球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基础供应商。华为如果造车,不但扩展战线,周期长投入大,且直接与主机厂竞争,从而冲击与传统车企已经达成的合作关系。 

v2_a06c59e3c179421b94ac4e0e62175c4c_img_000

从左至右:长安汽车朱华荣、华为徐直军、宁德时代曾毓群 

王军直言,造车远不像造手机那么简单,涉及到生命安全,不能急功近利,不可能赚快钱。还有华为内部人士认为,华为不具备造车实力。 

“余承东想造车,但他只有一票,”徐直军坚持不造车,“(你看)有几个造车的挣钱了?不造车的挣钱反而更多。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 

在今年重庆车展上,坐在阿维塔发布会C位的徐直军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 

据其介绍,从华为敲定启动汽车业务后,他几乎拜访了中国所有车企的董事长和CEO,在此期间找到了华为在汽车产业的定位——供应商,“因为中国不缺华为品牌的汽车”。 

随着汽车BU与其他企业合作程度加深,距离“增量部件供应商”定位越来越远。 

“选择的对与错,现在没法衡量,要看最终结果。成了就是对的,没成就是错的。”徐直军说。 

今年华为分析师大会上,轮值董事长胡厚崑也指出,华为是新来者,好多东西要学习,可能会犯不少的错误。 

车企提防

问题是,不管华为造不造车,车企都很警惕。 

余承东想要的是,每一个汽车核心部件华为都做。不少一线车企抱有提防的心态,不愿将“灵魂”交由华为掌控。很多车企担忧华为深度参与,会失去造车的主导权。 

去年7月,当被问及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合作时,上汽董事长陈虹直接表示,不会与华为合作,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放下余承东的激进造车模式,对于华为的供应商角色,车企同样顾虑。 

华为HI模式介入车去整车制造,并不深入,但是,传统车企导入时仍有顾虑与抵触。有消息称,极狐项目合作时,传统车企对华为有提防心态,导致华为很多优势发挥不出来。 

一名不愿具名的车企人士告诉《超源力》,传统汽车行业,供应链坚固,生态封闭,打入不易,寻找交心的合作造车伙伴,更是难上加难。 

以华为选定的首批合作伙伴为例,:北汽极狐、广汽埃安、长安阿维塔选择的是HI(Huawei Inside)模式,金康赛力斯用了智选模式。四家中,只有赛力斯掏心掏肺,其它三家虽深度绑定,但都没有真正把灵魂交给华为。 

上述车企人士告诉《超源力》,车企还担心在合作中,华为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一般车企都很警惕。” 

再难深入

掏心掏肺的赛力斯,选择华为深度造车,因为这是救命稻草。 

曾有媒体报道称,小康内部观点是,和华为合作,短期内可以帮助小康活下来。华为可以给赛力斯更多增量,改进设计制造,优化开发流程,介入电机系统,提升车辆品质,还可以帮助卖车。最直观的结果是,与华为合作后,小康股份市值早已突破千亿。 

华为在合作中,看中了赛力斯的硬件设备和两江工厂。小康位于重庆两江新区工厂,砸了几十亿元,用的是业内领先智能化设备。 

合作中,余承东和华为的拼劲,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赛力斯。 

余承东亲自参与SF5和问界M5产品研发设计等环节:白天做消费者和车BU的工作,晚上利用所有时间,和智选团队搞设计,搞产品定义,搞用户体验。 

但是,双方再进一步的机会尚不存在。 

此前,路透社曾爆出消息称,华为要入股赛力斯,华为出面否认。小康赛力斯方面,也不止一次地出面澄清:我们不是代工厂。 

华为和长安汽车、宁德时代三方合作的品牌阿维塔,也曾讨论过华为入股经营的意见,但是被任正非否决:不参股整车企业是底线,不希望让外界误解,但合作力度可以继续加大。 

囚徒困境

对于华为来说,供应商模式的伙伴不少,但是像赛力斯这样的车企难寻。 

除去上述警惕的车企外,有些中小车企,无法进入余承东的“法眼”。 

在2021内部会议中,余承东直言:国内有些传统车企,要品牌没品牌,要渠道没渠道,要零售没零售,产品设计和体验都不行,没有哪一项行的。“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他能干过谁?” 

上述发言视频曝光后,部分传统车企听了很不舒服。 

“但是,余承东说错了吗?”一名车企高管告诉《超源力》,传统车企转型太慢,如果转型迅速,哪里还有造车新势力的事情? 

他认为,车企必须面对自身短板,在合纵连横中多学习多补短板才行。“光守着地盘没用,你现在不让渡部分主导权推动转型,以后全部主导权就会被夺走。“ 

因此,华为目前寻找第二家赛力斯,困难重重。在不造车的限制下,余承东特别推崇华为智选模式。可是,智选模式仍有不便之处。 

“如果我们不入场,帮助车企把车的设计和体验做好卖好,这商业根本不能闭环。”余承东坚持认为,在各个环节更多参与,与车企更深入合作,华为才有可能把产品做到竞争力第一。如果仅仅当供应商,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对品控毫无掌控力。 

这也与余承东信奉的“压强原则”存在矛盾。  

余承东屡试不爽的“压强原则”,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点,在配置强度上大大超过竞争对手,以求重点突破,然后迅速扩大战果,最终达到系统领先。 

所以,余承东在手机研发制造中反复强调:要研发饱和攻击和快速迭代,形成对对手的压倒性技术优势。他主张,研发人员尤其需要渠道、零售和品牌营销能力强的人,要找业界最优秀的人,要用“混凝土”团队操作。 

“如果不能主导,他怎么实现他的压强原则?”上述车企人士称。 

“压强原则”透露出余承东的那股啃最难啃的骨头的血性。 

“华为团队做事的风格是不做则已,要做就做第一。”这是余承东的口头禅之一。 

内部工作人员评价,余承东人缘不好,其实是一尾搅和死水的鲇鱼。但是他愿意为高昂的试错成本担责,很有号召力,“他是那种手一挥,一群兄弟就会跟着上战场的人。” 

在华为内部员工眼中,余承东敢于把已经支好的牌局掀翻,当同僚们忌惮着内部关系裹足不前时,只有他不管不顾,因此也被称为“疯子”。 

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理解余承东的造车主张。 

老板遥控

低调的任正非,一再强调华为不造整车。 

任正非主张聚焦ICT(信息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任正非阐述了他对自动驾驶的战略思考:无人驾驶是一个珠穆朗玛峰,是基础研究,先让科学家一心一意研究科学,不要顾及商业利益。 

v2_7c43e606e002439b9d3290b9715a4c57_img_000

但他同时强调,华为对无人驾驶的研究,就像攀爬珠峰,爬山路上可以半路放羊,可以半路挖矿,可以半路滑雪……总之,只要条件成熟,华为随时可以对研发的技术进行商业变现,沿途下蛋,浅滩捞鱼。 

任正非的意思是:做我们最擅长的智能化。 

正如前文所述,当智能化上升为造车的中心时,供应商的角色也遭遇猜忌,甚至是排斥。 

对余振东这样的激进派,任正非一直持有好感,他曾评价余承东“特别能干、特别能说、特别有魄力”。 

就是这样一个部下,任正非一直保有灰度管理,有一个细节就是明证。 

任正非曾在受访中直言,对谁爱才骂谁,“余承东挨骂,你看他多风光。”他现场接通余承东电话,言语中不乏调侃,但在两人的互动中,有一种可以感受到的默契。 

因此,华为涉车架构调整,释放了余承东。 

去年5月底,华为成立汽车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定位“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汽车BU总裁王军,直接向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汇报。不久,华为人事再调整,余承东以消费者BG CEO兼任汽车BU CEO,全面接管汽车业务。 

同时,华为允许不同路线存在赛马机制。有趣的是,超级供应商模式和深度智选模式,华为派出站台的人也不一样。 

余承东主导与赛力斯合作的车型发布,徐直军为阿维塔站台。 

华为与比亚迪合作的新车“星空”,正在抓紧研制。试问:当星空发布时,华为会派谁去站台?或者,不派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源力”(ID:diandongyihao),作者:悟能,编辑:李鑫,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