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AI四小龙有耐心,资本没有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1748659212659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AI四小龙有耐心,资本没有

光子星球·2022-07-08 01:00
十年AI路,生死两茫茫

格灵深瞳寒武纪等玩家相继被扒去外衣时,去年末初登港股时的商汤,一度被打上“重振AI雄心”的标签。商汤的稳健既受益于龙头溢价与低流动性,也同其技术实力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密切相关。

而禁售期结束后商汤科技的暴跌,则再一次将脱离主流语境许久的AI拉回了视野。

实际上,商汤腰斩的股价并不足以在一夜之间戳破AI的泡沫,逻辑恰恰相反,正是因AI早已袪魅,才会造就商汤当下的局面。

浓妆艳抹,一把虚火

像极了当下的元宇宙,过去数年间,论科技圈所造的梦,AI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造梦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随着一众AI企业相继登堂入室,奔赴IPO时,财务情况也逐步公布,外界得以从一份份招股书中窥见AI赛道的真实面——连年亏损与商业化窄路。

v2_a9d527b37ae64f92b5a67c07fddb07e1_img_000

在此阶段,泡沫便已开始破裂。根据IT桔子数据,自2016以来,新成立的成长型AI企业数不断下滑,从鼎盛时期的一年数百家缩减至数十家。

也就是说,AI行业早已缺乏新鲜血液,大众熟知的AI四小龙全为2017年以前所创立的老玩家。这表示,在亏损潮中,相关企业经历过一轮筛选,而现阶段残存的玩家们,依旧远不及表面风光。

近年来,商汤科技领衔的四小龙迟迟未能摆脱亏损的泥潭,即便是最为收敛的云从科技,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亦烧掉了23.21亿元。

面对业务的不明朗,资本也在撤离与驻守中摇摆不定。西南证券研报显示,自2019年以来,AI赛道投融资事件数下滑态势明显,就连往日呼风唤雨的四小龙们也纷纷陷入窘境,亟待上市解渴。

为此,苦苦支撑众玩家们纷纷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大意是从流血到止血,再到造血,最后拨云见日。这也成为了AI在泡沫消散后,唯一还能给市场提供的希望。

去年上半年的一次采访中,某腰部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告诉我们,从不在乎投资对象是否能成为伟大的公司,只在乎其能不能变现。

在他看来,云从这类的AI企业往往是顶级投资机构的游戏,毕竟技术距离落地也比较远,未来或许会成长为伟大的工资并带来高收益,但在此之前,其所在的投资机构无力背负高风险去押注充满不确定的前景。

换言之,作为新兴技术,AI玩的是长线布局,赌的是前景和信心。

而一年后,商汤科技解禁前夕,其高管徐立、王晓刚、徐冰及公司若干管理层成员自愿承诺延长锁定期限,所要传递的同样是前景与信心。

正因如此,预期中暴跌的商汤科技虽不足以作为评述AI发展态势的标准样本,但超大单交易所映射出的大机构出逃,却冰冷无情地戳在了所有AI企业的脊梁骨上——A轮投资者携财而去,末轮投资者割肉离场,一年前还将AI信奉为长期主义的顶级机构们,此时似乎已经失去了信心与耐心。

这兴许同延续至今的亏损有关,财报显示,2021年商汤总收入为47亿元,虽营收同比增长36.4%,但亏损却继续扩大41.3%,经调整的亏损净额为14.18亿元,同比扩大61.5%。尚不谈造血,就连止血也看不到希望。

而作为尚处早期的技术,相较于难以盈利,找不到商业化出口更是令人绝望。

万变不离CV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在赛道步入冬天时,AI玩家们便各自选择了更为细分的场景力求落地。

对此,旷视科技CEO印奇曾这样描述:“行业初期(AI企业)想要活下来,必须将所有的事情都做过,等到行业成熟,再退回来,选择最有价值的一环来做。”

v2_f5f7b1ebf5cc44dc8b7e9e3521b6b8ab_img_000

秉持着这一逻辑,四小龙们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云从科技主打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旷视科技进军AI物联网,依图科技发力芯片,商汤则讲述平台化的故事。此后数年间,众玩家依托于所谓的差异化,各自展开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业务布局。

可纵使玩家们如何精心包装所谓的业务,其核心却仍是换汤不换药,竞相转型的AI四小龙们,始终摘不掉“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的帽子——在被称作中国AI元年的2017年,四者均处于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赛道。

翻看商汤科技的四大业务板块,智慧城市,是城市各角落摄像头的“智能化”;智慧商业,类似于小区物业、园区的摄像头感知识别;智慧生活,多为消费电子产品摄像头的刷脸解锁等图像算法,智能汽车,则是汽车端的摄像头,配套图像识别,视觉系自动驾驶等方案。

云从科技则与之类似,其标榜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应用场景分为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类,通俗地说,这大概相当于学校扫脸进校、网贷人脸验证、高铁扫脸进站与刷脸支付。

换言之,即便兜兜转转一圈又一圈,不断切换话术兜售方案,但AI厂商们葫芦里卖的仍是同一份药,分食的也仍是同一块蛋糕。

这不仅无法作为AI困局的解答,亦将众玩家拖入了略显尴尬的境遇——不同商业化场景对于CV算法的需求各不相同,而现阶段所谓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想要落地,不得不为来自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适配AI算法模型。

瓶颈由此产生,一方面,同一算法模型很难复用至差异化场景,导致“人工智能”被“腰斩”,所谓的智能尚不足以量产高可用的AI模型,海量数据标注清洗仍需人工来完成;另一方面,由于难以规模化量产,导致解决方案成本普遍较高,市场认可程度受限。

以服装生产线为例,与其花大价钱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筛选瑕疵品,不如另请几名员工蹲在产线上盯着,二者成本不属同一量级。尤其是对财力薄弱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任何的选择都关乎其存亡,根本没有引入AI的理由。

一位AI厂商负责人告诉光子星球,当下市场对于AI其实仍保有需求,可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标准化定价流程,商业方面的合同额并不大。比如价值数百万的项目,在低价竞争的态势下或许数十万便有厂商承接,为生存,压价做生意已成行业常态。

这表明,AI企业们虽踏入更多垂直行业寻求商业化落地,但实际上仍未解决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的亘古难题,赛道内部亦不健康。在此背景下,To G业务线成为了一众AI厂商的糊口之本,毕竟相较于勒紧裤腰带的企业,政务客户相对不那么差钱。

2021年,To G的智慧城市板块以45.6%的营收占比,成为了商汤第一大营收来源;同年,仅是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与广州南沙区卫生健康局两大客户,便为云从科技贡献了超五成营收。

To G业务的确能在短期内支撑起业绩,并维持现金流,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像商汤、云从那么好命,何况客户总量始终存在天花板。正因如此,赛道内几乎所有的玩家,时时刻刻都在琢磨着“新的遮羞布”与“新的故事”。

为赋新词强说愁

近一年来,大部分AI企业都会讲述两个新故事:智能汽车与元宇宙。

作为当下的热门赛道,智能汽车。为此,商汤今年一季度专门成立了智能汽车事业群,试图拓展AI技术落地的新场景。

v2_0684ca7a45aa4825883add50eccb4c7b_img_000

智能汽车当下独占商汤一大业务板块,该业务线2021年实现1.84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6.3%,营收占比为3.9%,这个成绩已经是行业内的优等生了。

作为人尽皆知的香饽饽,智能汽车领域早已群雄环伺,英伟达、英特尔、百度等大厂涉足甚深,就连主机厂也倾向于将技术拿捏在自己手机,谁也不会将蛋糕拱手让出。在此背景下,入局较晚的AI企业可发挥空间或许较为有限。

而第二个故事,则是当下“极富盛名”的元宇宙。除商汤外,云从科技亦在故事的讲述者行列。

如果说,智能汽车尚有一定的说服力,那身为AI企业,在招股书中谈及数十次元宇宙未免显得滑稽。

只是一方面中青宝已经翻了车,市场正从疯狂中平复,另一方面现阶段其主营的AI业务尚未走出迷雾,就迫不及待地跳到水更深、道路更曲折、落地更遥远的元宇宙,前途并不明朗。

而解禁后稀碎的股价亦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说明,借由元宇宙包装自己,既救不了企业自身,也救不了AI。

其实,AI并非没有自救的出路,正如Gartner《2021年AI成熟度曲线》所展现出的那样:“包括边缘AI、计算机视觉、决策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内的创新都将会在未来几年对市场产生变革性影响。”但这一切始终存在大前提,即能否突破技术的桎梏。

以前述计算机视觉领域为例,倘若解决了算法模型泛用的瓶颈,市场大概率将对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敞开大门,众玩家无止境的烧钱目的亦在于此。

但突破桎梏岂非易事,尤其是在泡沫被不断戳破,资本接连丧失信心、耐心的当下。毕竟技术研发难有一夜间拨云见日的童话,现实往往是,破开云雾,仍处长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光子星球”(ID:TMTweb),作者:文烨豪,编辑:吴先之,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